12月4日至7日,探訪「中國好糧油」地方品牌——中央媒體走進四川融媒行活動順利舉行。來自全國的10餘家中央媒體記者與自媒體人,走進成都、德陽、綿陽、遂寧、廣元等地的川糧米業、新興糧油等多家糧油企業,圍繞「優質糧食工程」建設、糧油生產加工、質量安全、智能製造與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經驗、「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建設、「四川好糧油」產品等展開實地考察,通過圖文報導、短視頻、微博手記等多種形式展現四川「中國好糧油」行動實施情況,宣傳和推介四川好糧油、「天府菜油」品牌、優質綠色糧油產品。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作為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近年來,四川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發揮優勢特色糧油資源,推動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全省入統糧油加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強化品牌引領,打響「天府菜油」特色糧油產品
做優做強糧油品牌,是四川糧食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近些年,在落實「中國好糧油」行動中,四川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四川好糧油」產品遴選,啟動實施「天府菜油」行動,創建「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帶動一批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的優質糧油品牌實現高質量發展,闖出一條「川字號」特色優質糧油發展新路子。
目前,四川擁有76個2020年度「四川好糧油」產品,15家「天府菜油」產業創新聯盟單位。在為期4天的採訪活動中,媒體團先後走訪了13家企業。其中,四川糧油批發中心、成都市新興糧油、德陽市年豐食品、綿陽輝達糧油、遂寧市中豪糧油、蒼溪縣亞泰油脂、中紡糧油(廣元)等7家企業屬於「天府菜油」產業創新聯盟企業, 這7家企業7個濃香菜籽油產品獲得「天府菜油」品牌產品授牌,13家企業的眾多產品同時已正式獲得「四川好糧油」產品稱號。
四川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天府菜油」行動中,四川成功註冊「天府菜油」商標,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制定「5+4」團體標準,建設優質原料基地,引導優質菜油產品加工,多渠道多形式高效推介宣傳品牌,強化優質綠色糧油產品有效供給,推動油料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0年,四川油菜籽產量315萬噸左右,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第一。油料產業綜合產值預計達600億元,助農增收10億元以上。
如今,「天府菜油」已成為四川優質農產品的新名片,首批10個「天府菜油」品牌產品正式面市,帶動油料油脂「產購加儲銷」融合發展,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強化了糧油安全保障能力,也為糧油企業和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成都,媒體團來到四川糧油批發中心直屬儲備庫。據了解,直屬庫新都油脂經營部充分利用直屬庫、川糧油脂公司現有資源整合,推進「天府菜油」「川糧」為代表的優質糧油產品的展示與銷售,集中打造「中國好糧油」「天府菜油」的渠道亮點工程。目前,「川糧」品牌已見成效,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油脂產品銷售收入上億元,實現了企業增效。
在蒼溪縣,媒體團參觀走訪了亞泰油脂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天府菜油」產業創新聯盟單位之一,亞泰油脂借力「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加速產品換代升級和生產線技改,申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強化產品的質量與品質。亞泰油脂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實施「中國好糧油」示範工程,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55億元,銷售收入1.5億元。優質油菜籽種植面積增加2.1萬畝,優質油菜籽產量增加15000噸,實現助農總增收1011.2萬元。
挖掘傳統文化,賦能地方特色糧油品牌
文化是品牌的根基,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浸染,賦予了當地糧油品牌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
「中江手工掛麵」起源於宋代,興旺於明末清初,至今有近千年歷史。在德陽中江縣南華鎮,媒體團走進四川雄健實業有限公司。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以來,四川省中江縣深入挖掘中江掛麵傳統文化特色,全方位、多層次、持續宣傳地方特色糧油品牌。公司開發了「三高」預防作用的中老年人專用掛麵、雜糧面,推動「優糧優加」。2019年,掛麵網上銷售600餘萬元,增長48.6%;線下銷售4.8億元,增長17.8%。
「貢米」,也稱「御米」,是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稻米品質的最高褒獎。在廣元市昭化區,有一家以生產「貢米」著稱的糧食企業——廣元市山清米業有限公司。在這裡,企業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團介紹了「王家貢米」系列之「御品」「 稻漁生態米」「荷花香米」「王家大米」等產品。據了解,山清米業佔地20畝,擁有日產100噸大米和日產15噸高端大米生產線,年生產能力30000餘噸。在品牌的加持下,其「王家貢米」系列產品遠銷浙江、福建北京、廣東等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毋庸置疑,地方糧油品牌建設,離不開地方特色文化。其獨有的歷史、地域、人文等特色展現著鮮活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推動品牌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推動科技創新,打造智能化糧油新工廠
打響優質糧油金字招牌,品質是根本,科技是關鍵。
在成都市新興糧油有限公司,媒體團參觀了國內先進的油菜籽(倉儲、預榨、浸出、精煉)全自動生產線和先進完善的檢測設備。該設備日加工油菜籽能力450噸,年加工油菜籽能力28萬噸。
據了解,目前新興糧油已經啟動「中國好糧油油脂油料」技術改造項目。改造項目全部按照國際自動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水平最強、綠色節能、環境友好的理念來進行設計和配置。
在遂寧市,媒體團實地探訪了遂寧市中豪糧油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小榨濃香菜籽油加工廠。該工廠可實現智能倉儲、智能生產、智能管控、智能採集和智能追溯和「一鍵式」管理,實現了傳統生產的換擋升級。
中豪糧油相關負責人提到,公司還與國家糧科院、西華大學等深入合作,建成「全程不落地」綠色糧油收儲保障體系,研發出「低氧儲存、智能壓榨、微波震動、離心脫雜、濃香精煉」五大核心工藝技術。該技術帶動優質油菜籽出油率增加5.2%、產品優品率整體提升21%。
「好基地才能種出好原料,好原料才能生產出好產品,我們通過良好的銷售反向帶動基地更好的種植,形成種植、生產、銷售三大環節的良性循環。」綿陽市安州區,綿陽輝達糧油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團介紹了公司品牌建設經驗與產品特色亮點。
他表示,好原料加好工藝才能榨出好產品,為此,綿陽輝達糧油研發出獨特而先進的自動化小榨生產線,自動定量、自動溫控、自動出鍋,經過小榨擠壓出來的油去除雜質後方可供消費者購買、食用,深受消費者喜愛。
助力脫貧攻堅,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能夠有效助力糧食產區農民脫貧增收。對此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投入40多億元,傾斜支持2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實現糧食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國好糧油」示範企業開展優質糧食訂單收購,引導農民種好糧、賣好價。
在四川,這樣的示範企業有很多。作為在川央企,中紡糧油(廣元)有限公司以「中國好糧油」行動為切入點,通過產業發展持續帶動農民增收,實現產業扶貧。公司推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曌福」牌非轉基因菜籽油系列產品,依託廣元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貧困區域鄉鎮政府合作建立了新型油菜籽種植示範基地;全力推進「政企合作+訂單種植(三產融合)+定向採購+生產加工+品牌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為落實地方精準扶貧和產業帶動增收開闢新的途徑。
「我們計劃自由收購8000噸,目前已收購稻穀2400噸,預計12月底前完成6000噸優質稻穀收購任務。此項任務完成後預計可帶動農民增收300萬元。」在川糧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團介紹了公司今年市場收購情況。據了解,川糧米業通過「中國好糧油」四川行動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建立了優質優價收購合作體系,推行利益共享機制,帶動農民種植優質水稻,促使種植區域、品種、結構得到優化,有利於推動工農複合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在青山綠水、環境優美的九龍山區,媒體團品嘗到清香濃鬱、米粒晶瑩的華耕牌系列大米。據了解,五龍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依託優越的地理環境,按照「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建立了四川省蒼溪縣華耕糧食行業協會,與全縣十幾個優質糧油種植基地籤訂了3萬畝的「訂單農業」合同。2019年訂單收購水稻2萬噸。加工生產大米8000噸,收回副產物5000萬噸,工業總產值6500萬元,實現利潤100萬元。
此次走訪過程中,還有一家,目前並非是「中國好糧油」示範企業,卻主動踐行「好糧油」行動理念、助力農戶增收的企業——成都市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該企業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扶持優質稻穀基地建設。「凡基地種植的稻穀有烘乾需求的均優先優惠20%價格及時對其烘乾,再以高於市場均價8%收購,切實保證種植戶的穩定收益。」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全國共計輻射帶動優質稻穀基地20萬畝,共計帶動5萬農戶年增收近2億多元,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聯動線上線下,拓展品牌營銷渠道
數位化時代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助力特色糧油品牌走出四川,打響了四川優質糧油「新名片」。
據了解,四川德陽市年豐食品有限公司積極入駐京東、淘寶、天貓、1688、郵樂購等電商平臺,已完善線上銷售網絡;在川內、川外開展線下渠道建設,已完成形象店建設947個;同時,依託各種公益活動、展銷會,實行全方位、系統化的推廣、宣傳服務,打造地區糧油產業特色品牌。
「撲鼻」牌濃香型菜籽油、「梨鄉」牌大米、「漓山」牌獼猴桃掛麵……在蒼溪縣武當工業園區,媒體團參觀了蒼溪縣「中國好糧油」產品展示館暨農特產品網絡直播中心。該中心於2020年11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共有21家糧油加工和農特產品生產企業入駐。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多層次宣傳,蒼溪優質糧油品牌在省內外知名度、影響力得到穩步提升,農民收益不斷增加。截至目前,蒼溪縣優質糧油產品線上銷售收入100萬元,線下銷售收入達700萬元。
轉自:大眾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