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之前,我和同事到南部的高雄、屏東等地觀察選情,抽空到鄰近的小琉球轉轉。小琉球位於屏東縣東港鎮西南約14千米的海面上,是臺灣眾多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在今天的日本衝繩群島,曾經存在一個向明朝稱臣納貢的琉球王國,後來被日本滅掉,但時至今日當地人還習使用「琉球」的自稱。而在關於臺灣的史志上,「琉球」原本被用於指稱現在的臺灣本島,如元史之「球」、《諸番志》之「琉球」,到明朝後オ開始改稱「臺灣」,「琉球」一詞在臺灣地區則留用於今天的琉球鄉。由於這個島面積僅有6.8平方千米,故冠以「小」字,稱為「小琉球」。
其實小琉球原名「沙馬基」,荷蘭人佔領臺灣時稱為「金島」,據說是為紀念荷輪「金獅子號」船員曾被當地原住民所殺而命名,也有說是取名於該島東北方海蝕平臺上的毛菰石(花瓶石)之形象。1920年9月,日本殖民者大規模更改臺灣舊地名、以往3個字的地名都改為兩個字,「小琉球」改稱「琉球」即始於此時。臺灣光復後,改稱為「琉球鄉」至今。我們從高雄市開車到東港,然後從東港的小琉球碼頭乘船往小琉球,不到半小時就到了。坐上原先預約租好的「小面」環島,司機是當地人,還兼導遊。
他介紹說,小琉球的形狀很像一隻短靴,北寬南狹,最高點為東南臺地,有87米高。島嶼表面有兩條地塹,一條為東北一西南走向,另一條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兩條地塹相交於島中央,全島被分為4塊小臺地,是罕見的「剖腹山嶼」。由於長期風浪侵蝕,島上擁有很多獨特的地質景觀,如山崖、海崖、巖洞、沙灘、珊瑚礁等,海濱奇巖怪石林立,最著名的就是小疏球的地標——花瓶石。司機帶我們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花瓶石。花瓶石是一塊礁石,遠遠看去,酷似一個漂浮在湛藍海水上的花瓶,瓶中的「鮮花」雖經千年雨淋、萬年日曬,卻永不凋謝。
這個具有浪漫色彩的花瓶石,自然成為我和很多遊客留影的首選背景。我們接著前往北線海岸。這裡多珊瑚礁陡崖,海蝕地形多種多樣。美人洞是個天然洞穴,相傳有一蘇州美女乘船因遇險漂流至此,並在此終老。這邊還有一個「烏鬼洞」,洞穴曲折複雜,幽深難測,因臺灣神秘消亡的早期原住民「矮黑人」曾在這裡居住而得名。「烏鬼洞」一帶海水清澈,從岸上就可以看到美麗的珊瑚和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小琉球是臺灣最適宜潛水的地方之一。
遊客可以漫步在布滿美麗的貝売沙的威尼斯海岸,玩沙戲水,還可以乘坐海底觀光潛水船或浮潛、潛水,飽覽海底世界的多姿多彩。小琉球也是臺灣知名的觀日點,島上的靈山寺是觀賞臺灣本島夜景和日出的最佳景點。由於時間並不寬裕,我們沒有去浮潛,只是在淺灘上「踩踩水」,繼續前往南線海岸。這裡海濱同樣怪石林立,比較著名的有印第安人頭、玉女巖(觀音石),無不栩栩如生。
島上有8個村落,截至2008年2月設籍人口有12600多人,60%以上的人從事漁業,包括遠洋、近海、沿岸捕撈及海面之箱網養殖。漁民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自然祈求神靈保佑。因此,小琉球宗教信仰非常豐富,廟宇的密度在全臺數一數二,較大規模的有碧雲寺、三隆宮、靈山寺。每三年一次的三隆宮王船祭,是小琉球最重要的祭典,也是當地的盛事。不僅本地鄉民會踴躍參與,連遠赴東南亞從事遠洋漁業的鄉民都會返鄉共襄盛舉,兼與家人團聚。我去的那天,在一個小村落的廟宇前,兩個戲班子正分別在兩個戲臺上演出歌仔戲娛神。正午時分,戲臺前除了一個七八歲小男孩坐在一個椅子上似懂非懂地看著,沒有其他觀眾。但演員們不以為意,一板一眼地唱念做打,畢竟最重要的觀眾不是人,而是神。
看到這有趣的一幕,我不禁莞爾,拍了很多張照片。小琉球確實「小」,全島周長只有12千米,一個多小時我們就轉完了,當然,只是走馬觀花而已。最近看到臺灣報紙報導說,這幾年小琉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多家各具特色的民宿,還推出海上劃獨木舟等新的觀光項目。希望下次再去時,我能在島上過夜,再度領略這個小島獨特的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