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年9月23日上午10:00
發布地點:徐州市新城區行政中心政府新聞發布廳
發布主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新聞發布會
發布人員:錢 鋼 徐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王培河 徐州市交通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新聞發言人
李 清 徐州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徐 雷 徐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 毅 徐州市雲龍區政府副區長
主 持 人:張儒昌 徐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州市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
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進展情況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由我代表市發改委介紹我市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進展有關情況。
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一以貫之推進的重點工作,承載著全市一千萬人民的光榮夢想和熱切期盼。近年來,徐州堅持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持續增強。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755億元,自2012年以來七年接連跨上五千、六千億級兩大臺階,總量保持蘇北第一、淮海經濟區首位,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0位。2018年成功摘得聯合國年度全球唯一人居環境獎,榮獲了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蘇北唯一的一等獎,先後獲批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近期又成功獲批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概括來講,我認為主要實現「兩大突破,三大成就」:
一是國家和省戰略層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國家層面,2017年6月,國務院批覆《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201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印發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首次明確淮海經濟區的概念和範圍以及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從而構成了國家戰略層面對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雙支撐」。在2019年7月國家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將徐州納入規劃範圍,這標誌著徐州發展迎來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和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等多個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省級層面,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將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作為獨立板塊納入。2017年7月,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徐州工作,之後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給予徐州極具含金量的支持政策,並建立了省級協調推進機制。
二是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機製取得重要突破。在我市的倡導推動下,淮海經濟區連續多年召開市長會議,推動各市經濟社會往來日益密切。2018年12月,首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座談會在徐州召開,10個城市主要負責同志齊聚徐州共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大計,達成了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的共識,籤署協議共同推動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環保聯防聯治和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等「1+4」重點工作領域合作。淮海經濟區各市行政壁壘逐步打破、產業合作不斷深化、要素資源加速共享,裝備製造、新能源等產業鏈加速融合,園區平臺合作不斷深化,區域統一大市場初步構建,蘇魯豫皖交界地區經濟隆起帶正在逐步崛起。
三是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要成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全力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設,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城市、生態、社會全面轉型,初步走出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中心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產業支撐力顯著增強。我們努力做好「推陳出新」這篇大文章,加快構建具有徐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陳,就是堅定不移改造傳統產業。堅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持續推動傳統製造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變,傳統產業煥發勃勃生機。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強力實施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為產業發展騰出了巨大空間。出新,就是不遺餘力培育新興產業。以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主導產業創新集群,在裝備與智能製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方面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的進展——目前徐工集團已躋身全球行業第六位,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地位不斷鞏固,矽基太陽能行業發展全球領先,半導體級多晶矽、大矽片製造、光刻機、光刻膠等產業鏈培育取得突破,協鑫半導體大矽片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業綜改試點深入推進,金融集聚區、區域性總部基地、商貿物流中心等加快建設,「333」現代服務業體系基本構建,服務業佔比由2012年的41.5調整為2018年的49,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城市承載力大幅提升。我們搶抓國家和省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戰略機遇,按照中心城市標準高起點規劃布局,同步推進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形成「雙心、六組團、十五個功能集聚區」的空間結構,城市發展框架全面拉開。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建全,徐州擁有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已經成為加強東西、南北經濟聯繫的重要「十字路口」。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先後實施了1000多項城建重點工程,城市軌道交通、機場二期、高架快速路、奧體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功能性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市4100多萬㎡棚戶區實施改造,600多個老舊小區完成整治,城市環境面貌得到極大地改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一批民生實事工程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進程不斷加快,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建設「十二大」體系基本構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我們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先後對近20萬畝採煤沉陷區實施生態修復,將90%的採石宕口修復成各具特色的公園,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0.3%,城市綠化覆蓋率43.6%,森林面積位列全省第一,潘安湖採煤沉陷區治理經驗得到了習總書記的高度評價。今天的徐州已經華麗轉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麗公園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輻射力持續增強。
發展競爭力實現飛躍。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高新區)16家,各類開發區已經發展成為徐州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和創新創業的活力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居國家級開發區第34位、蘇北第1位,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實力居國家級高新區第48位。「一城一谷一區一院」等創新平臺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市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31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4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對外開放形成「十大平臺」,其中徐州綜合保稅區實現封關運營,淮海國際陸港加快規劃建設,中歐班列、電子口岸實現常態化運行,服務外包產業實現裂變式增長,規模位居淮海經濟區首位、增速居全省首位。2018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是10年前的18倍,新興產業佔比提高到37.7%,接連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市」,外貿進出口增幅全省第一,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動力十足。
展望「十四五」,我們將按照國家和省賦予的戰略定位,建設更具實力的中心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構建,力爭2025年躋身GDP萬億元城市;建設更富魅力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提升實現質的飛躍,「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字招牌煥發新的魅力;建設更有溫度的中心城市,打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提高城市的開放度和包容度,建設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徐州建設的新篇章!
記者提問:近期國家印發實施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將我市納入,請問我市如何從戰略層面統籌抓好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與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兩項工作?
答:我們將深入貫徹國家戰略和省委部署,統籌推進「六個一體化」,密切與長三角主要城市經濟往來和產業對接,精心辦好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懇談會、杭州灣投資洽談會等重要活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區域整體發展能級,力爭到2025年,中心城市首位度顯著提升,跨入「萬億俱樂部」,到2035年,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緊緊圍繞建成建成長三角北翼重要的副中心城市這一目標,一是全力打造長三角北部經濟隆起帶。全面提高徐州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力,深化與兄弟城市「1+4」重點領域合作,加快推動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將其建設成為長三角跨省際協同發展的示範,從而拓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縱深。二是鞏固提升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功能。聚力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系統完善區域公、鐵、水、空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徐連高鐵、徐宿鹽淮鐵路等在建工程進度,規劃推進京滬二通道、徐州至阜陽、徐州至淮北等高速鐵路項目,打造「米」字形高鐵樞紐。全力推進徐淮和徐宿快速通道、觀音機場航空樞紐、徐宿連運河等重大項目,放大綜合性交通樞紐優勢,增強與長三角主要城市人流要素流聯繫,不斷壯大樞紐經濟。三是全力建設淮海國際陸港。以世界眼光規劃建設淮海國際陸港,完善「一港雙核、港區一體、多點聯動」規劃布局,加快實施徐州鐵路物流園、順堤河港口作業區、徐州綜合保稅區等重點物流園區建設,推動中歐班列穩定運行,創建國家一類陸路開放口岸,全力打造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成為徐州壯大樞紐經濟、全面對接長三角的重要開放平臺。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徐州市交通運輸局
新聞媒體的朋友們:上午好!
自古以來,徐州均作為交通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津浦鐵路、隴海鐵路十字交匯,奠定了徐州的交通樞紐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徐州交通運輸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快速增長,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州交通運輸系統緊緊圍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主動作為,克難奮進,突出發展的短板,加快重大工程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鞏固。
十八大以來,綜合交通網絡不斷完善。一是幹線鐵路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鄭徐客專建成運營,符夾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穩步推進徐宿淮鹽鐵路、順堤河疏港鐵路、雙樓港疏港鐵路、邳州新港疏港鐵路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徐連客專等項目;幹線鐵路營業總裡程達到513.3公裡,位列全省第一,「米」字形高速鐵路網不斷完善,高鐵(含動車)通達全國省會城市25個,通達比例高達74%,與北京、上海、南京並列全國第一。二是城市軌道實現突破發展,地鐵1號、2號、3號線3線同步建設,創造了地鐵建設的徐州速度;地鐵1號線正在進行試運營,將本月底正式運營,為慶祝祖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三是高快一體化道路網不斷完善。新增高速公路裡程51公裡,基本形成「一環五射兩縱一聯」總體格局,位居全省前列。普通國省道達到1300公裡,穩步推進建設。城市道路網絡不斷完善,「二環十一射二聯」為主的城市快速路網體系不斷優化。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賈汪區創建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邳州市、新沂市創建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五是等級航道網建設加快推進,湖西航道二期工程基本建成。
十八大以來,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不斷增強。一是航空樞紐能級不斷提升,觀音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全面建成,T2航站樓投入運營,有效滿足機場年旅客吞量46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5萬噸、年航班起降架次5.2萬架次的需要。國際客運通達能力明顯提升,開通至日本大阪、泰國曼谷、柬埔寨暹粒、越南芽莊4條國際航線,香港、臺北2條港臺地區航線,同時機場航線覆蓋國內22個省的省會及重點旅遊、商貿城市。徐州-香港全貨機貨運航線正式通航,拉開了徐州航空貨運的新篇章。二是鐵路樞紐布局逐漸完善,擁有徐州站和徐州東站兩座重要鐵路樞紐,建成徐州東動車運用所,成為全國首個擁有動車所的非省會城市,高鐵班次增加至100個班次。三是淮海經濟區國際陸港紮實推進,著眼「一港多點」,將陸路港、內河港、保稅港、航空港等進行整體規劃。
十八大以來,客貨運輸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一是城際客運水平不斷提高,道路客運轉型升級加快,研究編制了區域客運公交化發展實施方案,徐州至臺兒莊、徐州至蕭縣城際公交運營取得積極進展。
2016年以來開行了徐州至連雲港、豐縣至觀音國際機場等定製客運線路14條,滿足公眾多樣化、個性化出行服務需求。二是城市客運服務穩步提升,徐州市被確定為省第二批公交優先示範建設試點城市。超前開展軌道交通一體化銜接規劃研究,出臺公交線網優化指導意見。全市新闢優化公交線路341條,新開大站快車、夜行班車線路13條,新購節能環保公交車3177輛。市區萬人擁有公交車15.71標臺,城市公交分擔率達到25.3%,城市建城區公交500米覆蓋率達到95%。城市建城區公交500米覆蓋率達到95%。交通一卡通實現全覆蓋,並與淮安、連雲港、宿遷實現優惠互享,銅山和市區部分公交線路實現了同城同價。邳州市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三是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推進,全市新增鎮村公交鄉鎮106個,累計開通鄉鎮112個,開通鎮村公交線路193條,鎮村公交開通率達100%。豐縣、沛縣、邳州、賈汪實現了全覆蓋,豐縣、沛縣推行的全域公交模式,極大方便了農村群眾出行。銅山區和市區部分公交線路實現同城同價。全市城鄉客運一體化水平提升至5A級,處於蘇北地區領先水平。四是多式聯運系統不斷完善,我市淮海經濟區現代物流服務樞紐、順堤河綜合物流園、邳州港物流園、孟家溝物流園4個項目先後被評為省級多式聯運示範項目,佔全省項目總量的21%,較好的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徐州港務集團、上海鐵路局等8家企業共同籤約,形成了徐州公鐵水聯盟。開通多式聯運線路32條,開行至揚州、太倉、連雲港、南京等6條水運貨櫃運輸航線,2018年完成內河水運貨櫃吞吐量3.15萬標箱。淮海經濟區現代物流樞紐目前已開通徐州—上海港貨櫃班輪航線,成為中遠海運集運航線網絡的結點之一。與寧波舟山港合作開展「門對門」海鐵聯運國際運輸服務,全市「公鐵水海空」多式聯運體系初步構建。圍繞商貿物流中心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等新型運輸組織方式,公路、水路貨運量分別同比增長10.8%和8.4%,我市被授予「中國交通與物流樞紐名市」稱號。五是城鄉配送發展良好,豐縣、新沂列入省級第一批農村物流示範縣,全省4個,我市佔比50%。豐縣「以商養運、交電互融」城鄉貨運一體化運營模式獲得省廳創新成果獎。
十八大以來,智慧綠色平安交通建設加快推進。紮實開展「263」專項行動,市政府出臺了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運營方案,並建立了監管聯單制度。全面完成交通運輸部綠色循環低碳港口主題性示範項目建設。重拳整治工地、碼頭、公路揚塵和機動車排放汙染,積極助力大氣汙染防治。全面開展交通幹線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五項行動」,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工作格局,徐州是全省唯一縣級「五項行動」辦公室設在政府的地級市,全市交通幹線沿線通行環境得到進一步綠化、美化、潔化。睢寧縣「五項行動」主要經驗和做法在全省推廣。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健全安全監管體系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十八大以來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和安全有責事故。
記者提問:在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市交通運輸局將會採取哪些措施?
答: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杆和示範項目等要求,積極發展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高標準貫通「河海統籌、歐亞陸橋、快捷路網、空中走廊」四大物流通道,重點打造5大聯運體系和6大聯運基地,推進鐵路港、內河港、航空港、公路港一體化協同,以多式聯運帶動綜合運輸深度融合,服務實體經濟降本增效。一是強化國際物流服務能力。拓展優化航線網絡,開闢與「一帶一路」地區間的國際國內貨郵航線,提升航空貨郵通達度。加快推進銅山貨場改造升級,並推進銅山貨場鐵路口岸功能區申報建設,以徐州銅山綜合性鐵路貨場和貨櫃辦理站為運輸節點,依託徐州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大幹線鐵路交匯的優勢,構建以徐州港為樞紐節點的「徐新歐」國際鐵水聯運大通道。二是提升區域物流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徐州港務集團、上海鐵路局等8家企業「公鐵水聯盟」合作機製作用,鼓勵品牌示範企業創新發展,加快發展壯大我市多式聯運經營主體。三是完善城市和農村配送服務體系。引進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在徐設置倉配中心,規劃建設淮海城市群快件集散基地,增強徐州商圈的區域吸納力和輻射帶動力。
建設淮海經濟區教育中心新聞發布
徐州市教育局
各位觀眾、媒體記者朋友們:上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教育工作的關心支持!
我是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李清,今天我代表市教育局,發布我市積極打造淮海經濟區教育高地相關工作情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教育事業面貌煥然一新。徐州作為江蘇教育大市,搶抓機遇,勇克難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完善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體系的地級市之一。目前,我市高等教育規模僅次於南京,居江蘇第二位,其中礦業工程、測繪科學、神經語言學、麻醉學等一批專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職業教育實力突出,全市有各類職業院校30所,骨幹院校數量居全省第二;基礎教育體量龐大,全市在校生164萬,佔全省六分之一,規模居全省首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建設區域科教文化中心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重要內容,全市教育系統強責任、勇擔當,上下齊心合力抓改革、破難題,努力推動我市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邁進,教育事業 「整體向好、持續向好」。一是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十三五」以來全市新(改擴)建中小學346所、幼兒園511所。創建成省優質幼兒園603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011所,三星級以上高中55所,全市義務教育學業水平測試成績持續提升,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和上線率持續四年實現「雙增」。二是建設淮海經濟區職教高地。牽頭淮海經濟區核心10個市成立淮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盟,成立淮海健康養老、服務外包、現代農林、先進位造和商貿5大淮海職業教育集團、建設5大淮海公共實訓平臺。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創建國家示範高職院1所、省高水平高職院校2所、省現代化職業學校10所,建設15個對接我市戰略新興產業的15個特需專業。辦好「淮海職教杯」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大賽,增強技能人才培養能力輻射帶動作用。三是打造「學在徐州」培訓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優化徐州教育培訓生態,依託我市教育培訓機構辦學水平較高、知名品牌較多、辦學信譽較好的實際,不斷發揮徐州教育培訓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引領作用,吸引眾多學生來徐參加學習培訓。四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積極拓展與德國、英國、日本、臺灣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或地區學校合作辦學,打造20個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借鑑國際先進技能人才培養經驗,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支持職業院校配合企業「走出去」辦學,與承攬海外大型工程企業合作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為這些企業的海外事業部培養「懂漢語、素質高、本土化」的留學生。
當前,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工作擺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全市教育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今年4月28日,徐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教育發展大會,出臺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實施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持續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加快學校規劃建設、加大教師補充力度、加強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推進名優骨幹教師培養、強化教師激勵政策等6項重點任務。全市教育系統將以貫徹落實全市教育發展大會精神為契機,聚焦淮海經濟區建設目標,以教育現代化建設為引領,不斷完善徐州作為區域教育中心的體系和功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市教育系統將自覺擔當歷史責任,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努力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 「強富美高」新徐州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記者提問:如何利用徐州的中心城市優勢,加強區域教育合作交流,提升徐州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為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提供教育支撐?
答:徐州正處於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邁進的關鍵時期,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區域教育中心,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無論對徐州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鞏固和強化,還是對城市綜合競爭能力的增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是強化高等教育輻射帶動作用。壯大高等教育陣容,加快推動幼高專創建本科院校,支持徐州工程學院創建區域性應用技術型大學,鼓勵高校「走出去」,建立區域產學研聯動互動機制,開展徐州高等教育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周邊城市、服務城鄉居民的「三服務」活動。
二是建設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心。加強區域內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與淮海經濟區內各市間常態化交流制度,在師資培訓、技能大賽組織、教學研討等方面加強合作,努力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三是打造「學在徐州」教育培訓品牌。推動職業院校與國際認證機構、教育組織、跨國公司合作,依託高校和名牌培訓機構設立託福、雅思、GRE考點,打造區域性培訓、考級中心,帶動吃住行遊購娛等一體化服務。圍繞「網際網路+」、農村電商、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新業態,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加快形成淮海經濟區專業門類最多、教學質量最優、社會信譽最好、吸引力最大的教育培訓市場。
四是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創建區域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開展協同教科研,積極舉辦接壤地區名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賽課等活動,為區域內教師建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以「彭城課堂」為基礎,建立精品教學資源、培訓課程資源匯聚平臺,健全課程資源統籌、管理、學習系統,加快優質網絡教育資源開發,並推動在區域內共享。
加快推進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我是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徐雷,下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進展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加速集聚各類金融資源,全市金融總量規模持續擴大,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健全,金融生態環境逐步優化,我市在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的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明顯增強。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5525.33億元、比年初增加598.51億元,同比增長11.26%;人民幣存款餘額7917.27億元、比年初增加807.99億元,同比增長14.52%;上市公司11家、市值813.68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23家、市值29.49億元,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723家;1-7月,全市保費收入165.02億元、同比增長8.2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1.46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23.56億元。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大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風投創投等來徐設立分支機構,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銀行、保險、證券為主體,基金、租賃、保理、財務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型金融機構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4家、財務公司1家、金融租賃公司1家,證券分支機構38家,市級保險公司71家,其中產險公司26家、壽險和養老險公司45家,共有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地方金融從業機構近百家,機構數量和業務規模均居淮海經濟區前列。
2017年6月,國務院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作為全省「1+3」功能區戰略獨立板塊,並專門出臺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的戰略決策,作為「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加快建設。2017年8月,我們著眼於淮海經濟區「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定位,按照「政府推動、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市場運作、產融結合」的原則,招引招商局集團作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主體。2017年12月,市政府與招商局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區域金融服務中心項目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2018年9月29日,市委、市政府舉辦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大會,標誌著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正式啟動。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項目被列為省、市重點工程,總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裡,建築面積385萬平方米,重點發展金融和總部經濟等產業板塊,構建金融服務、金融信息、金融培訓三大平臺,規劃布局了高檔商務辦公、星級酒店、大型商場、品質住宅、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計劃2022年完成一期項目建設,集聚各類金融機構300家以上,基本建成淮海經濟區體系最健全、業態最多樣、創新最活躍、功能最完備、品質最高端的金融服務中心,在國內金融中心建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在淮海經濟區發展中具有引領帶動力、在徐州經濟跨越發展中具有牽引力。
為扶持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市政府出臺《徐州金融集聚區發展扶持意見》(徐政發〔2017〕68號),先期設立規模1億元的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對入駐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各類金融機構在機構搬遷招引、房產置換以及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等方面,明確扶持獎勵政策。
其中:對新設立入駐金融集聚區的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類金融機構給予一次性開辦補助:實收資本10億元(含)以上的補助1000萬元;實收資本10億元以下、5億元(含)以上以及全國性金融機構地區總部或一級分支機構的,補助800萬元;實收資本5億元以下、1億元(含)以上以及全國性金融機構二級分支機構的,補助500萬元;對區域性金融機構一級或二級分支機構的,補助200萬元。
對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購買自用辦公用房的,按照1200 元/平方米的標準一次性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300萬元/家;對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租賃辦公用房的,按照實際租賃面積,3年內給予800 元/平方米/年的房租補貼,補貼面積最高不超過 300 平方米(即每年最高不超過24萬元)。
對新設立入駐金融集聚區的準金融機構給予一次性開業補助,金融服務類機構,經認定後給予首期30萬元的開業補助,後期按其相關貢獻予以追加補助,累計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家。
對金融集聚區內的場外交易市場為本市企業提供掛牌服務,且獲得融資的企業數量累計達到30家以上的,經市金融辦牽頭組織認定後,一次性給予該交易場所獎勵100 萬元。
對新入駐金融集聚區的金融機構負責人、高層次金融人才,根據其相關貢獻,經評定後,給予相應獎勵或補助。其中,法人總部副職及以上高管人員,連續3年給予每個職位每年8萬元獎勵,各機構年度獎勵總額最高不超過80萬元;地區總部副職及以上高管人員,連續3年給予每個職位每年5萬元獎勵,各機構年度獎勵總額最高不超過20萬元;對引進的金融高端人才,經評審認定後,根據其相關貢獻最高可享受100萬元資金資助和50萬元住房補貼,並優先申報創新型金融領軍人才各類項目。
為加快推進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加速集聚各類金融資源,9月10日下午,我們在上海成功舉辦2019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上海)招商推介會,邀請在滬金融機構高管120餘人參加會議,現場籤署15項合作協議,通過在徐設立分支機構、公司債發行項目、合作設立產業基金等方式與我市展開合作。8月27日,舉辦了首批8家金融機構入駐建設啟動暨合作籤約活動,全面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建成「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標」。目前已有100多家金融機構和企業總部意向入駐。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金融業發展重大部署,在「招金引銀」、提升金融市場功能、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優化金融發展環境、金融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持續發力,切實打造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
謝謝大家!
記者提問: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項目進展情況?
答:2018年9月29日上午,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大會徐州新城區舉行,拉開該項目建設帷幕,招商局淮海金融大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樁基及支護已施工完成。2019年6月26日,沿崑崙大道的大樓名家大師設計方案已通過徐州市規劃委員會審批;8月27日,舉行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首批入駐金融機構建設啟動暨合作籤約活動,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項目啟動全面建設。
雲龍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
雲龍區政府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首先,我代表雲龍區人民政府及全區人民,對媒體朋友們長期以來給予雲龍區的關注、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向各位簡要介紹雲龍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
雲龍區是徐州市主城區之一,成立於1955年,目前已形成全市行政、經濟、文化、商貿和旅遊中心。新中國成立70年來,雲龍人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在攻堅克難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一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業凋敝,到如今的現代產業協同發展、齊頭並進,雲龍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以1993年大範圍區劃調整開始起算,到2018年,雲龍區地區生產總值由1.59億元提高到330.92億元,財政收入由0.25億元提高到28.0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從0.18億元提高到289.62億元,分別增長了207倍、110倍和1600倍。二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滿目瘡痍,到如今的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雲龍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1993年雲龍區常住人口是21萬,2018年增長到45萬,增長了1倍多。截至2018年,雲龍已連續13年榮獲江蘇省「平安區」稱號。三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難,到如今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雲龍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3年的1680元增長到2018年的36090元,增長了21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目標,辦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不斷推動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在雲龍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第一,經濟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今年上半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89.1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 15.56億元,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達91.68%;創建省級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創新示範區經驗做法獲省商務廳複製推廣。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開工,淮海金融服務中心、龍湖國際會議中心開工建設,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檢驗檢測產業小鎮,國際博覽中心即將開工,為雲龍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新城區的加快繁榮、省級經濟開發區獲批建設為全區發展提供了新的引擎。「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全區企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第二,城市建設不斷實現新提升。1993年行政區劃調整以來,雲龍區行政區劃面積從44平方公裡增長到118平方公裡,我們始終秉承「精緻、細膩、整潔、有序」的城市建設理念,努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持續實施城建重點工程,新建擴建一批市區主次幹道,整修街巷百餘條,實現與中心城區半小時交通圈。大力完善功能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區內博物館、規劃館、奧體中心等功能性配套一應俱全。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一著不讓地抓好大氣汙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近幾年來,共投入2.4億元整治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河道。持之以恆增添城市綠色,建設漢文化景區、快哉亭公園、五山公園等園林綠地,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5.72%,雲龍已成為安居置業的首選之區。
第三,社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逐年增加民生領域投入,持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優先保障教育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全區27所中小學校全部創成智慧校園。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創新推行基層首診籤約,省級社區醫院示範區創建有序推進。加快發展養老事業,推進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建成省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創新示範區。富民措施紮實有效,新增就業和創業人數不斷增加,特困家庭得到精準幫扶,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進一步提升,醫療、養老等主要險種覆蓋面保持在98%以上。探索創新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創成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第四,文化建設不斷湧現新亮點。雲龍區是徐州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地,素有「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文化看雲龍」的美譽。近年來,我們立足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依託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旅遊名片不斷擦亮,全區擁有4A級旅遊景區3家,3A級旅遊景區5家,戶部山古民居景區入選江蘇十大新景區,回龍窩街區全面開街,漢畫像石解密館開館,2018年全區接待遊客超130萬人次。成功舉辦了五屆的文博會是淮海經濟區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博覽品牌,雲龍的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建成區級文化館、圖書館,街道公共文化服務站和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為100%,位居全省第一;人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達到2.1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三。
雲龍大地的滄桑巨變、人民生活的時代跨越,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展輝煌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為實現雲龍新的更大發展而努力奮鬥。下一步,我們將自覺置身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大局,當好「主力軍」和「排頭兵」,大力實施「繁榮新城區、提升老城區、建設開發區」方略,以小康雲龍、生態雲龍、創新雲龍、法治雲龍、文化雲龍、幸福雲龍六大建設為抓手,全面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中心區,奮力衝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新城區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們堅持產業興城,促進產城融合,傾力建成為全市的行政中心、商務中心、金融中心、文旅中心和居住中心,著力打造成產業高端化、功能國際化、服務多元化、管理智慧化的現代化城區。
雲龍勝地,今更絢麗,展望未來,前程似錦。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拼搏、紮實苦幹,以優異成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謝謝大家!
記者提問:今年初,雲龍區與新城區完成工作交接,實現了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請問,雲龍區在繁榮新城區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答:繁榮新城區是市委、市政府交給雲龍的歷史使命,全區上下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認識、振奮精神,自覺扛起繁榮新城區的政治擔當。
一是精準補短補缺,高標準優化公共服務。統籌完善商業配套。以大型商業綜合體輻射全域,構建層次多樣、功能互補的商業格局。推動綠地繽紛城儘快開業運營,加快沁水灣商業街區、恒基商業廣場招商運營,加快中茵二期、國信商業綜合體啟動建設,推動大龍湖北商業綜合體及超高層儘快落地,在新城區引進蘇寧小店、幸福健康快車等新零售業態,著力提高商業繁榮度和生活便利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務。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引進國際名校合作辦學,切實滿足居民優質教育需求。加快推進中醫院新城區分院、質子重離子醫院前期手續辦理,確保年內開工建設;加快建設崑崙、星尚城等社區衛生服務站,滿足新城區居民就醫需求。健全基層服務功能。成立大龍湖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新建10個社區居委會,優化社區公共服務,更好地服務新城區居民。
二是堅持產業興城,高質量促進產城融合。以經濟開發區為主陣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二三產業跨界融合,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園區。著力推動綠色生態檢驗認證產業園等落地項目儘快開工,切實加快綠地南大科技園項目建設,打造院士工作站、科技研發工程中心等創新載體,發展壯大科技服務等產業。積極爭取各項扶持政策,研究成立投融資平臺公司,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全力服務保障開發區建設。以金融服務中心為引領,發展現代金融業。推動金融服務中心核心區下半年全面開工。大力引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等金融機構,引導資產管理、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服務機構入駐,打造體系健全、業態多樣、品質高端的金融集聚區。以會議會展活動為載體,發展會展經濟。加快推進龍湖會議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完善功能性配套設施,以會展活動引領帶動商貿、旅遊等產業發展。以大龍湖旅遊度假區為核心,發展文化旅遊業。加強大龍湖旅遊度假區建設管理,完善相關配套設施,舉辦節慶、賽事等特色活動,推動文化旅遊業繁榮。以樓宇資源為平臺,發展商務服務業。全面梳理新城區商務樓宇資源,招引企業總部入駐,充實壯大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著力打造中央商務區。
三是強化建設管理,高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全力保障城市建設。積極做好城建重點工程跟蹤服務,加快推進拖龍山宕口改造徵遷工作。科學編排新城區徵遷計劃,有序推進大韓村、北劉村等12個村莊的徵收工作。加強城市管理。進一步充實城管力量,啟動垃圾分類工作,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停車位、路燈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做好拆違控違工作,開展違法建設專項治理,遏制增量、減少存量。保護生態環境。強化大氣汙染防治,加強城市道路、徵遷工地、建築工地揚塵管控,改善新城區空氣品質。嚴格落實河長制,做好河道水體治理,確保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努力打造一山(拖龍山)攬城、兩湖(大龍湖、青龍湖)映城、兩河(故黃河、順堤河)潤城的生態系統。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區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把新城區建設成產業高端化、功能國際化、服務多元化、管理智慧化的現代化城區。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