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是十二歲的周恩來在一堂修身課上對老師的回答。
這也是我們在小學課本中學過的一篇課文。那是發生在1911年的事,當時周恩來是一個只有十二三歲的孩子,卻說出了讓人振聾發聵的回答。這句豪邁的回答,在神州大地上已經迴響了一百多年,它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佳註腳,激勵著一代代的知識分子和教育者,然而反思今日之教育,我們真的多到了多少?
2008年,在常春藤名校待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辭去了自己在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離開了這所常春藤名校。原因在於他反思到美國的精英教育陷入了誤區,之後他開始到各地大學演講,與學生交流,之後將這些思考和經歷總結寫成了書——《優秀的綿羊》。
書中雖然主要討論的是美國名校教育的誤區、存在的問題等,但是以此觀照我們的教育,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不光存在於美國的教育系統中,在我們的教育中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因此,閱讀此書,對我們反思教育系統以及自我的「教育」都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著名的常春藤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他對美國名校的教育有著親身的參與和深刻的洞察,他指出,雖然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內裡,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地方」。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在網絡上點擊率超過100萬次。
曾經,一篇名為「北大才子長安街賣肉」的報導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讀書無用的論調甚囂塵上。正如作者德雷謝維奇所說:我們的大學培養了一批認知狹隘的精英。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名校畢業生就應該穿著的光鮮亮麗,出入窗明几淨的寫字樓,頭頂看似高大上的title,不是搞金融就是做諮詢,律師、醫生、公務員也可以選一選,但你怎麼能賣豬肉呢?!
2020年,這個賣豬肉的故事發生了反轉,因為賣豬肉的北大才子陸步軒靠這個事業掙了上億身家。於是,人們又開始說,讀書無用是最大的謊言,而說讀書無用、有用的可能是同一批人。
我們不禁想問,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整個教育系統似乎在一代人身上催生出了一種可怕的世俗的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迴避、物質唯上的野蠻性競爭。我們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準非常簡單粗暴,即他是否獲得了物質的成功。而我們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目的似乎也變成了能否獲得物質的成功。
我們的家長和中學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再堅持一下,努力一下,等上了大學你們想幹嘛就幹嘛。我們大學之前的教育都是為高考而存在的,學生們對教育的認知已經固化: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而大學的教育就變成了,為優秀的簡歷添磚加瓦,爭取畢業後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什麼是理想的工作呢?學生們在選擇時並沒有考慮個人的欲望與熱情,而僅僅是一種之前的教育留下的行為慣性。
難怪著名的歷史學家許倬雲會在《十三邀》中說:「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過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一個打扮出來的文化,是舞臺式的文化,是個導演導出來的文化,而今天日子過得太舒服,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忙的是買這個機買那個機,忙的是趕時髦,忙的是聽最紅的歌星的歌,人這麼走下去,也就等於人變成了活著的機器。」
這就是我們今天教育的樣子,這也是我們今天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培養出了高智商、有成就感的年輕人,但卻沒有教育他們如何找尋自我、如何領悟生命、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於是我們缺失意義感,活得迷茫又不知所措。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與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
教育是國之大計,一個國家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決定了這個國家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大學教育在其中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奇葩說》第一季海選時,一個清華在讀博士帶著對未來從業的迷茫來參加節目,被高曉松批判其愧對名校對他的教育。高曉松說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的學生,該有名校的風範。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華麗的外表、宏偉的外觀都不是一所好大學的象徵;擁有追求真知灼見、造詣深厚、敢於辨證批判,並將這種思維方式傳授給學生的大師,才是大學的象徵。
大學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學生在其中需要掌握的並不是那些現成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這所殿堂中培養邏輯性的思維方式、學會反思、形成自我意識、敢於批判、敢於失敗、敢於探索真理……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這同樣是當代教育者需要反思的,為人師表,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做解惑的人,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機器。
正如董仲蠡在《教育的意義》的演講中所說的:「曾經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那些千辛萬苦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的學子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你為什麼要讀大學,大學如何幫助你找到自我,或者說大學如何幫助你獨立思考,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長和探索的一部分,而這個旅程必須是你本人為自己設計和踐行的。
首先你需要明白,真正的教育是為了你的長遠職業發展而做準備的,絕不是為你的第一份工作做準備的。「職業」(vocation)這個詞在拉丁語裡意為「召喚」,你是被召喚去從事某種職業,而不是在思維的慣性下「選擇」職業。
我們認為,一個人一輩子專注於詩歌寫作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我們會認為,一個人花一輩子推廣百事可樂,與競爭對手可口可樂搶佔市場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悖論,而我們很多人卻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事情。
其次,你要學會思考。思考的本質是培養自己思辨的習慣,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你要學會把自己從所謂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先認清它,然後學會用新的角度思考它,而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最後,通過教育找到自我、重塑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找尋你是誰、你想要做什麼、到底什麼是值得追求的……重建自己的生活是一種特權,你要學會在大學教育中重建自我。相較於到底是要去哪所大學,更重要的問題是,你為什麼要上大學以及如何利用大學教育。一定要學會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讓教育來支配你。
愛因斯坦認為:「教育是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其實那些剩下的「教育」就是自我本身。《優秀的綿羊》不僅是為了批判現實中的精英教育,更希望通過這種批判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我們應該從教育中獲得什麼以及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自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