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很幽默的表示,去幼兒園接孩子,聽到別的家長都和孩子說幾句英語,顯得很「潮」,現今不跟子女說英語實在很 「out」,但是自己英語又是個「半吊子」,怕孩子英語沒學好,又影響了漢語的學習,這種強行製造的雙語環境有沒有壞處?
在香港、澳門、深圳等國際大都會,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的運用都十分普遍及重要,家長想小朋友從小掌握幾種語言的期望也是無可厚非。凡事都有好與壞,雙語也絕對有其好處。
根據外國的一些研究指出,兒童在幼兒時期開始在雙語環境下長大,能有助增進其自信心及思考能力。另外,根據語言學家研究發現,習得和學習兩者是學習語言的不同方法,前者是在一個語言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學習,如孩子出生起,生在什麼環境,就會自然而然掌握當地的語言。後者則是從語言的基礎如文法、生字等學起,就如同上語言班學習外語般 (如法語、韓語等)。
幼兒時期的大腦是一個天然的語言學習機,只要有豐富的語言環境,便能夠自然地習得一種語言。從小習得英語,絕對能事半功倍,對小朋友將來學習語言、社交及自信心提升等也很有幫助。
至於雙語環境的是否會帶來壞處,我覺得要具體分析,不能絕對化。語言啟蒙時期(0-6)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接觸兩種 (或三種) 語言的時間都不足,容易出現言語遲緩,或者,孩子在幼兒時期,經常有大的語言環境遷移,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有實驗研究案例,在0-3歲左右,運用雙語的小朋友有可能比運用單語的小朋友較遲開始說話,但只要在正常年齡範圍內(十五個月前能說單字)便可以接受。通常在4-5歲時,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迅速提升到同齡人水平。
孩子能否同時成功掌握兩種語言,關鍵在於孩子的能力及家長能否提供一個豐富的雙語環境給小朋友。如家長想製造雙語環境給小朋友,請參照以下原則
1) 儘量保持小朋友接觸兩種語言的時間為1:1,即一半時間廣東話或普通話及一半時間英語,否則有機會導致幼兒側重於某種語言,而忽略甚至抗拒另一種語言。
2) 保持一貫性。成人在同一句子或對話中不宜中英夾雜,例如 「你要不要candy?」或 「一起玩car啦!」這類句子則可免則免。
3) 另一方面,在雙語環境長大下的小朋友或會於同一句子中混合語言使用,如 「我想去wee wee」,這是正常現象,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4) 配合第一個要點,一位家長可以說一種語言 (如爸爸說英語,媽媽說廣東話,),或一個時段一個語言 (如平日說廣東話周末說英語) 的策略。
5) 當家長以非母語的語言與幼兒溝通時 (例如媽媽本身是以廣東話為母語,但用英語與小朋友溝通),也要多加留意自己的發音和文法運用等,否則會令幼兒學習錯誤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發覺孩子在兩種語言都出現嚴重遲緩 (如歲半還未說單字、兩歲未能運用兩詞短句),則宜只揀選其中一種語言與小朋友溝通,待小朋友掌握第一種語言後,才學習第二種語言。切勿給孩子過大壓力。
對於前面那位家長的疑惑,我覺得,還是量力而行,如果自己對英語也是一知半解,就不要強行加戲了,孩子可能只會學會幾個詞,並不會發展成語言。在這麼重要的語言啟蒙階段,還是做自己擅長的事吧。
小朋友學習語言需通過日常生活溝通、和別人互動中學習,利用光碟、電子產品等學習英語是單向式的活動,這種單向式的語言學習模式,與語用環境脫離嚴重,並未能有效學習英語。
另外,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小朋友,未必能分清楚該兩種或三種語言,也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有主動意識選擇那種為第一常用語言。因此,說話時中英夾雜在接觸雙語的小朋友中是很正常及常見的現象,家長平日在與小朋友對話時本身應避免中英夾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