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學城的一切問題中,重中之重還是資金問題:一是誰來投資,二是如何使資本高效運作。
面對漲價,眾多院校陸續撤離
東方大學城前景堪憂
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這個中國第一個政企合辦的教學城,曾賺足了各城市羨慕的目光。
然而這個最早誕生的中國大學城,從懷胎到出生,周身浸染於資金問題,即使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介入收購,仍未掙扎出欠債纍纍的漩渦。
這個曾被寄予無限希望的收購,在大學城內的一些教育界人士眼裡,儼然是一次敗筆。因為,「外資方接手後,大學城沒有一點實質性的發展。」而近期暴露出的大學城管委會大額提高教育資源費,再次將大學城引入經濟漩渦。
撤離大學城
東方大學城「懷胎」於1999年,正逢高校大規模擴招。看到商機的北京市外企服務集團公司和民營的愛新日語培訓學校,迅速合資建立了東方城大學城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2000年正式開工建設。
到2003年,大學城內的教學樓、宿舍樓陸續竣工,一個以出租或轉賣教學樓、宿舍樓,提供教學園區物業管理服務的大學城誕生。北京海澱走讀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高校陸續進駐,4萬名莘莘學子開始了大學城的求學夢。
直到2007年,大學城二期項目竣工,大學城的佔地面積擴張到了331萬平方米。
隨著大學城的運營,這座在開發商眼裡閃著金光的「黃金城」開始曝出債務醜聞。據稱,這座以「國家工程」、「高回報」為誘餌,將1000多家建築商、材料商引入討債深淵的大學城,到最後加上工人的工資,欠外債20多個億。一段時間內,大學城門口圍著不下兩萬名工人討債,一位墊付200萬工程款的債主,討債無望,服毒自盡。包工頭被工人砍傷的事時有發生。一時間,黃金城變成了一座罪惡的城,而城內的教師和學生們開始翹首觀望這座城的出路。
在坎坷的泥濘中,大學城終於迎來了蛻變的機會。2008年,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進入大學城。
2008年1月,經廊坊市國資委批准,東方大學城的「股權」被轉讓給三家公司,分別系東方大學城教育開發(香港)有限公司、廊坊開發區東方大學城教育諮詢(香港)有限公司和東方大學城高等教育(香港)有限公司。
事實上,這三家公司的共同出資方正是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通過將東方大學城原有的股份一分為三,萊佛士躲開國務院監管,「曲線」完成了這筆總價20億人民幣的收購。
「因為債務問題,這些年大學城沒有得到好的發展。萊佛士進入,開始還以為迎來了一位救世主,大學城就要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了,哪想到盼來了一個真正的資本家。」大學城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校方人士說,真正的資本家就是想著怎麼賺錢。而萊佛士接收大學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辦了一家學校,即廊坊市東方職業技術學校。第二件事就是漲價,提高學生的住宿費和教學樓的租金。還強迫學校與其籤新的協議,如果不籤,就不提供教學樓、宿舍樓等資源。迫於成本壓力,眾多高職院校逐漸撤離東方大學城。
「萊佛士未進入前,對大學城是有意見,但還沒有現在這麼絕望。」一位校長透露,以前大學城內有3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現在只剩下了14所。因為收費提高,不堪重負,也在準備撤離,「大學城正經歷著沒落」。
據稱,北京聯合大學由於正常原因要撤離大學城,經貿大學收購別的學校後也要離開,25中(貴族學校)因為自身原因也要離開。
事實上,大學城的沒落,不僅因為目前提高教育資源費,還與曾經的債務問題有關。
曾經爭搶著進入大學城的30多所學校,在債務問題揪扯階段,因為管理混亂,又有部分學校陸續離開。而大學城的戰略發展也一直未得到實現,眼下這場漲價風波再將大學城推向「經濟問題」的浪頭。
神秘的漲價風波
目前,大學城內的很多教學樓、宿舍樓都空著。萊佛士進入前,學校每年要以單個學生算,向大學城管委會繳納1500元的教育資源費,這裡面包括學生的教學用地、宿舍樓,宿舍樓內的電、水、暖氣費用。
萊佛士進入後,在1500元的基礎上加收了600元。「還以為漲一次就夠了,根本沒料到以後居然還會接著漲。」一位學校人士說,前幾天,管委會又貼出通知說每個學生每年還要加收2100元的教育資源費,這樣一來,一個學生一年要向管委會繳納4000多元的費用,如果一個學校5000名學生,那這個學校一年就要向管委會繳納2000萬資源費。而如果是按當初的1500元計算,學校應繳納750萬,兩者相比較,學校每年多交了1250萬。
對於學校來說,萊佛士未進入前,這塊龐大的肥肉在自己的碗裡,沒人要求拿走。而萊佛士進入後,這塊肥肉就要被要走。
就目前大學城內5萬名學生來算,如果一個學生再多收2100元,那大學城管理方就會增收上億元。
大學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老師是給學校的董事長打工的,董事長是給萊佛士打工的。這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大學城內教育界人士對多萊佛士加收資源費的不滿。
「如果籤了協議,你就得多掏一倍的錢,而現在民辦學校利潤本身就不高。如果不籤,他們不租給你教學樓和宿舍,被迫也得離開。但幹了這麼多年,怎能離得這麼容易,還有未畢業的學生。」一位學校的負責人對這個問題很苦惱。
對於漲價問題,大學城管理方回應:「2008年正式接手後,只嘗試性向上調整了600元費用。此後,再未做任何漲價的決定。」
一方說貼出通知要漲價,一方說沒有漲價決定。而說漲價方也未提供出那份漲價通知和強迫協議。
大學城管理方對於漲價600元的解釋是:「稅費成本比原來大幅增加。」
據大學城管委會總裁劉彥文介紹,自大學城成立以來,一直沿用一個收費標準,每個學生3000元,其中包括住宿費和教育用房地使用費。
過去,大學城在巨大的債務危機中,根本無力支付稅費,也難以體現真實的稅費成本。萊佛士收購後,依法繳納的房產稅、土地使用稅、房屋折舊費、土地攤銷費四項,就達9976萬之多。而同期從院校收取的費用僅1.2億之多。按一直沿用的標準收費,即使不加上資金利息等其他不可省略的成本,也一定巨虧。
「我們分析後認為,大學城內的院校每個學生收費都在1萬元之上,即使增加600元,院校也應有合理的利潤空間。但沒想到這次小幅度的漲價,卻引起院校很多抱怨。」劉彥文稱,他們深思後,作出兩個決定,對大學城內的北京聯合大學等國家規定收費較低的院校,協商給予減免;嘗試轉變簡單的房客關係,積極尋求與城內院校走合作發展的共贏之路,並與多數院校達成了共識。
「所以,自2008年調價之後,到目前為止我們再未作任何漲價的決定。」劉彥文說。
如果沒有漲價,那緣何空穴來風,為何迭起事端?
劉彥文認為,或許這裡面還有更深層的問題。至於是何問題,劉彥文沒有回答,淺淺一笑將一個事件的矛盾點引入神秘的深淵。
據媒體報導,在萊佛士未收購大學城前,東方大學城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衛華給政府看的都是虧損報表和欠條。但金衛華用大學城賺到的錢在韓國、澳大利亞等地置辦了可觀的產業。而爭食大學城這塊大蛋糕的亦有當地的有關部門和人士。
「這後面水太深了,我趟了這麼多年,還摸不清門道。」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說。
大學城的變遷
目前,漲價2100元,像個謎一樣,讓人摸不到底。而大學城內一些學校的人士,將萊佛士這次的「漲價」歸結為是萊佛士資金緊張所致。
一位校長說,自從萊佛士接手大學城後,校園內的教學樓、宿舍從未粉刷過,路面也是碎磚破瓦,走得急了都絆腳,但萊佛士從來沒有請人修整過。「總之,萊佛士沒在大學城的教育資源上提供一點投入,並不像收購時喊的口號那樣,說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服務。」
此外,學校園區內的圖書館少,偌大一個大學城,只有南邊一個圖書館,北邊的學生看書非常不方便。而學校的禮堂價格也從以前舉辦一個活動收費1000多元變成了3000元。
一些人士認為,這是萊佛士想盡辦法撈錢,而自己一點都不付出,原因是自身資金出了問題。
據萊佛士教育上市公司公告稱,之前,20億元人民幣的總投資額分四期付款,2008年至2011年每年需付5億元人民幣。第一期已經於去年底支付。集團近期與對方達成協議,調整其餘款項的支付日期。集團將在2010年4月30日以前支付5億元人民幣;2010年12月31日以前支付1億零500萬元人民幣。於經濟復甦時支付其餘的8.95億元人民幣。無論如何,集團都會在2012年12月31日以前支付5億元人民幣,其餘在2013年12月31日以前支付。
「萊佛士的資金沒有出現問題,提高收費也不是因為想盡辦法撈錢,為了大學城的發展我們已經籌劃在美國上市募集資金了。」劉彥文稱,現在大學城正籌謀著一次飛躍。
據稱,目前的規劃是將大學城打造成具有國際水準的職業教育基地。「以前對大學城的定位是做中國的哈佛,這怎麼可能,國家對於民辦學校投入這麼少,關懷這麼差,即使與時俱進熬成哈佛了,那也是足球場上的中國踢巴西,多少年以後的事了。」劉彥文說,目前結合國情,大學城應該做的是職業教育,利用大學城的資源優勢做短平快的教學培訓模式,為外企培育文化、工作方式貼近的員工。
在萊佛士看來,這樣的教學模式將會改變目前大學城「有城無校,租賃辦學」的模式。在實施「自辦院校、聯合辦學、品質教育」,實施牛津「1+X」辦學模式後,在10年內,將大學城內的3—4所學校,培育成國內著名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校師生6—8萬人以上,成為環渤海乃至全國著名高等職業教育基地。
「經過一年多運作,我們與國內一大批產業基地達成合作意向書,『雙基對接』的辦學模式已經基本成熟。」據劉彥文介紹,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大學城新戰略起步階段的資金來源,大學城管理方已經在開曼群島設立了公司,初步確定於2010年6月將大學城在美國完成上市。
而對於提高租金,一些學校不堪重負選擇離開。究竟是大學城新戰略的影響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個謎團至採訪結束依然神秘。(《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溫淑萍 李 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