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卿女兒5歲有情緒病,父母別再忽視,教你五方面關注孩子情緒

2021-01-09 妮可媽咪

葉玉卿的女兒胡芷欣,她爸爸胡兆明在美國開超市,據說身家高達80億元。她自己身材高挑,臉孔秀麗,遺傳了媽媽葉玉卿的美貌基因;還是個學霸,高三時申請11間大學全部被錄取,其中有6間還給她發了獎學金,可以說是美貌與智慧並重。

這樣的「白富美」,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人家贏家,但她卻說自己並不懂什麼是快樂!

胡芷欣在博客透露,她從5歲起就開始焦慮,只要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會「腦補」各種不幸的事情發生。

媽媽葉玉卿接受採訪,透露原來女兒從小就患有情緒病,從小不好動,經常胡思亂想,而且很缺乏安全感,但當時家人並沒有察覺。

直到女兒15歲,葉玉卿覺得女兒性格大變,帶她看醫生後才知道原來女兒有情緒病,醫生確診胡芷欣患上ADD(注意力缺失症)和OCD(強迫症),還有焦慮症和抑鬱症。

現在,胡芷欣除了要做藥物治療,還要看心理醫生,病情已經越來越穩定。

如果葉玉卿能早點關注到孩子的情緒病,也許就不用拖了十年這麼久,才發現孩子得病並進行治理。

父母忽視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後果可能很嚴重

有個鄰居,她對一歲五個月的女兒的態度,真的讓我不敢苟同。

她女兒鬧情緒看見她倒地就哭,她沒理會孩子,徑直走到房間。孩子看到她走了沒有繼續哭,走到她面前又立刻倒地哭了。她依舊沒有理會女兒,又從房間走到洗手間,女兒立刻也沒有哭,跟著她來到洗手間門口,倒地就哭。隨後,她轉身去了幾個地方,女兒也跟著她到了幾個地方,看到她倒地就哭。

可是,整個過程她一直沒有理會孩子哭的情緒,然後孩子就一直跟著她,在她面前就哭。整個過程,孩子很明顯是想引起媽媽的關注,因為她不明白媽媽為什麼不理自己,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走到媽媽面前哭。

我對她的行為非常不解,因為我兒子也這樣子鬧過,我就會抱起他輕輕拍著他,等他不哭了再引導他說出哭的理由。

她看著我,說她在訓練孩子不要哭,哭是沒有用的。

或許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孩子不再輕易哭泣、用哭泣來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的訓練,就是赤裸裸的對孩子的"情緒忽視與引導",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忽視了對孩子情緒的關注,等到發生大事情,才發現後悔莫及。

像葉玉卿的女兒,還有李連杰的小女兒就是這樣。明星的孩子如此,老百姓的孩子也一樣。

有個同事,她女兒有次洗澡的時候摔倒了,因為疼不敢再洗澡,她就說:"疼什麼疼,女孩子以後還有更疼的事,這點怕什麼。"

後來,她女兒碰到什麼事情,都不給她說,自己忍著。在幼兒園受到別的小朋友欺凌,不肯去上幼兒園,她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動呢?

時刻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動,從這五方面入手

很多父母以為,我們對孩子日常挺關心的,別的孩子有的東西,我們都少不了他的。可能,我們並不知道怎樣算對孩子情緒的忽視。

"忽視對孩子情緒的關注"指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有沒有碰到什麼事情。

平時,你有沒有留出半個小時以上,和孩子進行交流,及時關心孩子情緒的變化。有沒有問孩子:"今天開不開心?有沒有遇到什麼事情?"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這五個方面,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動。

1、孩子的飲食,睡眠:是否有異常?如果孩子經常吃不好、睡不好,而且做完體檢查又沒有發現異常,我們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在鬧情緒問題了。有個小女孩,自從父母買了個仿真玩具,她每天晚上都做噩夢,還喊著好怕好怕,最後看醫生經過引導,才知道是那個仿真玩具惹的禍,把那個玩具扔了後,孩子就沒事了。

2、孩子說話:是否會突然說一些奇怪的、讓人難以理解的話,或者經常自言自語,或很多話……有個三歲的男孩子,最近在家總喜歡喊著揍你、揍你。後來父母發現孩子因為瘦小,在和小區其他玩伴玩時,總受到一個大哥哥的欺負。父母和那個大哥哥父母做了溝通,讓那個大哥哥給他孩子鄭重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欺負他,孩子就沒再說這句話了。

3、疾病反覆:如果孩子一段時間經常叫嚷著頭疼、肚子疼,帶去醫院檢查又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那估計孩子在鬧情緒。有個五歲男孩,有一段時間天天喊頭疼還撞牆,後來發現那是因為家裡生了弟弟,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孩子身上,忽略了對他的照顧。

4、攻擊性行為:孩子突然喜歡咬人、欺負玩伴、與小朋友打架、破壞公物等。有個三歲的小女孩,媽媽把她喜歡的公主裙送人了,她突然就堅決不穿裙子,打扮成假小子,天天在小區欺負別的小朋友。後來,媽媽給她認真道歉了,答應不再亂送她東西出去,她才不再這樣。

5、異常表現:孩子突然變得容易發呆、少說話,興趣異常,行為怪異,突然莫名其妙地大笑、大哭、或突然地大發脾氣……

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都有限,所以很多時候會通過一些身體、行為的表現來表達情緒,所以父母要多關注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表現,及時幫助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不要讓這些情緒左右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何讓孩子有穩定的情緒,父母可以試試這六招

臺灣知名心理衛生專家楊極東先生之著作《人生理念的探索-情緒精神篇》中說的:情緒是人類行為中最複雜的一面,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讓父母無奈和心煩的就是孩子多變的情緒。上一秒,孩子還是興高採烈的,下一秒就可以悲傷不已。

上一秒,兒子還在向我展示他手中剛拼好的霸王龍,下一秒他就哇哇哇大聲地哭了起來,說,「恐龍壞了,沒有腳了」。

我趕緊過去抱著他,安撫他,「沒有關係,恐龍的腳還可以再裝上去。」

其實,孩子情緒不穩定雖然說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穩定的情緒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內驅力,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避免掉進「情緒病」這個坑裡。

1、教會孩子識別各種情緒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開心,高興,興奮,難過,傷心等都是情緒的表現。而情緒又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東西,如開心,可能是因為自己做成了某個事情,也有可能是被一些搞笑事情逗樂的。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小技巧,教會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情緒。

(1)情緒命名:可以通過給情緒命名,並用情緒卡片讓孩子認識並確認各種情緒的名字。

(2)情緒演繹:模仿不同情緒,讓孩子認識及確認各種不同情緒。

(3)豐富情緒詞彙:和孩子聊天時,嘗試換不同的詞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比如「寶寶給媽媽送水了,媽媽覺得好貼心、好感動。」、「家裡人經常聚在一起,好熱鬧。」、 「寶寶被別人搶走玩具了,是不是很傷心、難過?」等等。

(4)玩表情遊戲:和孩子玩一玩有關表情的遊戲,可以互相給對方出題目,讓對方做出自己要求的表情,看誰的表情更生動和逼真。

(5)認識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遇到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時,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是屬於什麼情緒。

(6)告知孩子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憤怒、不開心、難過、開心的時候,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並告訴他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要怎麼處理。

(7)識別他人情緒:生活中,碰到親人、老師、其他小孩的情緒,可以引導孩子去識別他們的情緒,並和孩子深入交流。譬如有個姐姐在笑,引導孩子姐姐為什麼笑?她得到了一顆糖,所以她很開心。

(8)增強深度:買一些針對某類情緒的繪本給孩子,加深孩子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譬如,恐懼,可以買這類的繪本給孩子詳細講述這種情緒。

2、同理心:傾聽與認可孩子的情緒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觀察孩子的行為,捕捉孩子情緒發出的信號,不帶批評地去回應孩子。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父母可以通過「映射法」來回應孩子,即重複聽到的話語,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這種方法能讓孩子知道,你在很認真地傾聽,他得到了你的尊重,而且你也認可了他的情緒。有個朋友的小女兒過一歲生日,她收到了親人的生日禮物,可是家裡四歲的哥哥卻沒有收到,這時候哥哥就開始大聲的抗議了,他說這簡直太不公平了。很多父母都會說,不要這麼小氣,你生日的時候也會收到禮物。於是孩子就會繼續生氣和哭鬧。

這個時候,我們用同理心這樣說會更高,我知道你也非常想得到一份生日禮物,因為收到禮物真的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讓我們拿出日曆一起看一看,離你過生日、拿禮物還有多久。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解決了孩子對生日禮物的渴望,又讓孩子覺得情緒受到了重視與理解。

3、幫助孩子合理髮洩情緒

作家劉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些事情一旦被情緒包裹上鎖生鏽,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也打不開。"

所以堵不如疏!有研究表明,如果幼兒的不良情緒不及時宣洩,長此以往,內心體驗就會變得更為強烈而導致身體和心理的疾病。

(1)通過肢體動作安慰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可以用肢體動作來安慰孩子,比如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擁抱一下孩子,親吻一下孩子,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有我在身邊,讓孩子感受到關愛。

前段時間,孫儷在微博上,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2)轉移注意力做些喜歡的事情

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研究表明,當我們改變了身體狀態的時候,就改變了情緒狀態。而這項技能我們也可以教給孩子。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當心情煩躁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去戶外跑步、向沙包揮拳、投籃等這些體育運動會極大地減輕心情的煩躁與焦慮。當孩子內心焦慮、壓力大時,可以鼓勵他去運動,或者唱歌,調節自己的情緒。

(3)給孩子提供發洩物

讓孩子用粗筆塗鴉的方式消解憤怒或心中負面情緒,效果最好。可以在家裡專門給孩子一個角落,讓孩子進行塗鴉,給孩子創造發洩情緒的專門用品,這樣可以有利於釋放孩子的不良情緒。或者可以讓他撕紙、打沙發、枕頭等。

(4)告訴孩子要找人傾訴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傾訴,這樣可以減輕孩子的不良情緒。傾訴的對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其他親人,還可以是玩偶、是小狗小貓等寵物、甚至可以是一杯水。

有個電影的橋段,楊千嬅從小到大有情緒的時候,就對著一杯水傾訴,傾訴完後就把水倒了,情緒也跟著消除了。

有一個注意點,千萬不要做情緒綁架!

很多父母都會犯這個錯誤,當孩子有不良情緒、哭鬧時,父母就會喝止,「不準哭!「、」不準鬧!「、」你這樣,媽媽生氣了!「

孩子的情緒長期得不到發洩,就會憋出情緒病。

5、關注情緒背後的問題

情緒背後的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與其給孩子說那麼多的大道理,不如靜下心思考孩子情緒背後的問題,找出需求,並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才是關鍵。

美國的瑪麗·哈策爾與丹尼爾·西格爾合著了一本書叫做《由內而外的教養》,書中所提倡的觀點:面對困於情緒之中的孩子,要先讀懂情緒,準確知道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才能由內而外的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有個同事的兒子,有一次全家人出去玩,他非要穿一件印有小狗的T恤。但那天天氣剛轉涼,而這個衣服是短袖,所以同事就沒讓他穿。但是不讓穿這件衣服,孩子就大哭大鬧。

同事意識到孩子背後肯定有他的需求,就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後,細細詢問孩子原因。經過幾輪溝通,兒子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原來他怕自己不穿就會讓給弟弟,因為弟弟總穿他的衣服。

知道兒子擔心弟弟和他搶奪物質、還有父母的愛後,同事不再擅自把他的衣服給弟弟穿,什麼事情都會遵循孩子的意見,連他的玩具都經過他同意才給弟弟玩。兒子得到尊重和重視後,自己主動把零食、玩具、甚至自己喜歡的衣服,分享給弟弟。

6、引導思考別的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並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

可以讓孩子天馬行空地去構思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要批判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提出幾種解決方案後,不要急著去批評或表揚,全盤接受即可。

然後,引導孩子去思考這些方案會帶來什麼結果,並慢慢引導孩子選出最佳方案(不是最佳也沒有關係,成長路上,試錯是必要的)。

小林的玩具被小區一個小朋友不小心弄壞了,他很生氣動手打了這個小朋友。媽媽看到後,拉住了他,等孩子情緒緩和後,媽媽引導他,

「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小林在媽媽的引導下說了幾個方案,「媽媽,可以給它修理下,我玩遊戲有個玩具修理店。」

「要不你再給我買個新的。」

最後,媽媽陪著孩子給小朋友道歉,然後一起修理玩具,雖然沒有恢復原狀,但是孩子在努力過程中還是得到了不少的收穫。

如果孩子堅持要破壞玩具的小朋友賠償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父母一定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要幫助孩子向對方索要賠償。因為孩子的世界,沒有價值的高低,只有喜愛與否;賠償,可以讓損壞別人玩具的孩子學會承擔,讓被損壞玩具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保護自己的權益。

為了不影響孩子之間的友誼,可以在賠償後,引導孩子贈送一個玩具給對方,讓孩子懂得原諒及分享。

(註:圖片侵權聯繫必刪,謝謝!)

我是妮可媽咪,有一個2歲的兒子,多平臺原創作者。成為媽媽後,堅持學習育兒知識,堅持分享寶寶的護理技巧及教育知識,與您共同成長,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經常鬧情緒嗎?歡迎留言及發表意見。

相關焦點

  • 一代性感女星葉玉卿女兒遺傳媽咪好身材 揭豔星葉玉卿過往今夕
    [內容摘要] 婚後息影居美多年、一代性感女星葉玉卿7月25日曝光了一張家庭照。照片中,葉玉卿與老公女兒坐在一起,十分溫馨。年屆半百的葉玉卿雖然是全職媽媽兼主婦,但她仍然保持身材,約16歲大的女兒胡芷欣(Victoria)也有遺傳到媽咪的好身材,笑容甜美。不過,胡芷欣一雙眼有點像爸爸胡兆明,真是怎麼看都知道是一家人。
  •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比暴力更可怕,別再這樣忽視孩子
    每當小孩拿著心愛的玩具或者成績跟父母分享時,得到的都是敷衍的回答:「嗯,知道了,我現在有事,先去別的地方玩吧。」父母對成長中孩子的情感需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童年期情感忽視。很多經歷情感忽略的孩子家庭看上去很完美,孩子也得到很好的照料,沒有一點外在跡象表明他們被忽視。
  • 「媽媽,請別忽視我」,二胎家庭當中,這5大現實想好了再做決定
    導讀:「媽媽,請別忽視我」,二胎家庭當中,這5大現實想好了再做決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請別忽視我」,二胎家庭當中,這5大現實想好了再做決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心「情緒病」!
    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莫名其妙的煩躁、不開心?是不是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是不是總是吃不好、睡不香,有時候還會覺得頭痛、心慌、腸胃不適……當心,你可能是患上了「情緒病」。
  • 孩子情緒激動,父母該怎麼交流?你的態度影響孩子的情商養成
    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緒管理法》一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博士和他的團隊對很多家庭進行了詳盡的實驗與調查,並對這些家庭中的孩子進行了1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有一類父母在孩子變得情緒化時做了5件非常簡單的事情,這5件簡單的事情統稱為「情緒管理訓練」(Emotion Coaching)。
  • 14歲男孩被母親扇打後跳樓墜亡:父母情緒平和,孩子幸福一生
    家庭中的「露珠」,就是指需要父母時時刻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無論孩子做出怎樣有違常理的事。可見,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著很深刻的影響。1、父母脾氣差,孩子就愛生病情緒免疫力是指,孩子生長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脾氣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免疫力。父母脾氣差,孩子的情緒免疫力就會變差,就容易生「情緒病」。而孩子的這個「情緒病」既會表現在生理上,又會表現在心理上。
  • 父母關注孩子的智力,卻不關心情緒發展,其實情緒與智力一樣重要
    正是因為大人時常不顧及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這麼不配合。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卻很少花心思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其實,孩子的情緒同智力是一樣重要的。孩子的情緒為什麼很重要?5:情緒會影響孩子認知能力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控制情緒的神經迴路與那些與智力活動有關的神經系統高度互動,而這些智力活動包括:關注細節、設定目標、制定計劃、解決問題和做出決定等,所以情緒既能協助也會干擾孩子的認知行為的。
  • 家有女兒,要牢記3個關鍵期,錯過再沒機會,別不知道毀了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領悟到養女兒太難了,每個階段都不可忽視,因為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家有女兒,要牢記3個關鍵期,錯過再沒機會,別不知道毀了孩子!其實現實中有好多女孩都有類似的經歷,出現這種問題,那都是父母沒有把握好女孩子的3個重要階段導致的,還來得及的父母抓緊看看。家有女兒,要牢記3個關鍵期,錯過再沒機會,別不知道毀了孩子!
  • 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教孩子「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最近朋友都在說,孩子看起來很天真單純,但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而且在2歲之後就開始明顯地表現出來,有些小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有性格,或是更加難管。有研究指出:在家長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方面只佔據11.93%。
  • 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多情緒?父母5步情緒訓練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作為父母是否經常有以下的困擾:小天使變成小惡魔,哭鬧不停,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情緒?孩子是故意折磨父母的嗎?面對孩子激烈的情緒,應該如何處理回應呢?著名心理學家 【美】約翰.戈特曼 博士的《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給出了我們答案,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緒管理法,通過情商管理訓練的5個步驟,教父母化身成孩子的情商教練,幫助孩子培養情商。
  • 《養育女孩》——推薦給家有女兒的父母
    本書勾勒了一張女孩的成長地圖,把女孩在成年之前的人生劃分為五個階段。還標註出了女孩可能會遇到的五大危險。如果女孩的父母能準確把握五個階段的主題,規避五種潛在危險,然後再發揮父母各自的作用,就能幫女孩繞過很多坑,培養出自信、獨立、內心強大的女孩。
  • 父母頻繁在家吵架,孩子的性格多半會出現缺陷,別再忽視了
    1.缺乏安全感最近一則兩歲男童流落街頭5個小時的新聞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注意,而導致這個孩子走丟的原因更是讓不少網友感到特別的驚訝。竟然是由於父母吵架,所以才把他弄丟了。原來這個孩子的父母因為一些家庭瑣事當街大吵起來,這就讓孩子感覺到內心非常不安,於是在恐懼的情況下就遠離自己的父母,這才出現了走失的情況。
  • 「情緒病」,你有嗎?
    」,動不動就覺得很喪,行車時遇到長達一小時的堵車情況,一些司機就開始焦躁,有些甚至還會朝窗外破口大罵;許多女性朋友,其實男朋友做的已經足夠好了,可就是覺得他不疼自己,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又不說原因,為了一點瑣事就大動幹戈....其實這都是因為「情緒病」。
  • 你和孩子談心嗎?優秀的父母,懂得做好孩子情緒的淨化器
    文 | 文茵媽媽歡迎關注,育兒那些事,我們一起聊孩子太驕氣,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懂得體貼父母,總有家長會不自覺地責怪孩子的種種不是,看不見甚至忽視孩子所承受的壓力,讓孩子在懵懂無知,手足無措中艱難前行。一個人只要參與社會活動,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和挫折。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溝通,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
    有的時候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脾氣不好,卻沒想過孩子的這些行為源自自身,源自沒有重視孩子的【情商培養】。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而孩子畢竟小,在表達情緒上難免會出現不好的情況,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對自己和別人不利的行為,可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情商的培養。在情商培養的過程中,父母別忽視了關鍵一點「情緒溝通」。
  • 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5歲女兒用水「洗」手機,媽媽失控後,再也聽不到孩子叫媽媽了
    5歲女兒用水「洗」手機,媽媽失控後,再也聽不到孩子叫媽媽了小蘭家裡有個5歲的女兒,叫做彤彤,彤彤平時很可愛,周圍的人都很喜歡彤彤。1.先離開現場為了避免多次重複看著孩子犯錯誤造成的混亂現場、引起情緒堆積爆發失控,父母應該先離開現場,獨自冷靜一會,在確保自己的情緒已經漸漸平靜下來後,再去想辦法解決孩子造成的麻煩以及如何教育孩子。
  •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是這樣發脾氣的!重新界定你對情緒的認知
    一個不能控制情緒的人,就只能做情緒的奴隸,只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讓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智慧無處施展。在家庭育兒教育中,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因為感覺孩子年齡還小,就忽視了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意識的培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你越是注重去刻意的練習什麼,那麼大腦就越是擅長什麼。因此,對於情緒管理的練習,也應該要從小就開始練習和培養。會管理情緒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在「情緒管理」方面,我有個同事的兒子昊昊就做得很棒。
  • 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
    導讀: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性情陰晴不定?父母做好這幾點,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女兒便拉著父母進去,短短半小時,孩子手上就多了許多小飾品、玩偶。父母見狀便對孩子說,這些東西家裡有許多了,不可以買了。孩子一看父母的態度,便大哭大鬧,也不聽勸。父親按耐不住情緒,開始當眾責罵孩子,情緒激動甚至給了孩子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