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多多少少還是會出現一些疼痛。
很多人認為肚子疼,在眾多的疾病中根本不值一提。
但有時候,往往就是這種不起眼的小徵兆,背後竟藏著大隱患。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也並不是少數。
┃43歲的老李,因為4小時腹痛就診,卻被診斷為心梗;
┃29歲的小夥子,因肚子疼,經醫院診斷,最終確診為心梗;
┃48歲男子,肚子疼,噁心嘔吐,到醫院就診,經診斷為心梗;
┃……
肚子疼竟是心肌梗死?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部位,為什麼會聯繫到一起?
心肌梗死,光是聽聽就足以嚇人了,今天我們就來科學地認識一下。
什麼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狀動脈長期病變的基礎上而突然發生供血的急劇減少或中斷,導致部分心肌細胞嚴重缺血而急性壞死。
絕大多數(七成)急性心梗患者的典型症狀表現為胸後骨和心前區壓榨樣疼痛,伴隨胸悶憋氣和出汗等,也就是常說的「胸痛」或者「心痛」。
約有三成的心梗患者並不會出現「胸痛」的症狀,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牙疼、喉嚨疼痛、頭暈頭痛、頸部疼痛、下肢疼痛、輕度咳嗽和氣促等,因症狀不典型,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從而耽誤治療。
據統計,約有超過一半的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時並不知道自己可能發生了心梗。
肚子疼竟是心梗前兆?
事實上,心梗除了典型表現,還可能「病在心上,疼在別處」,這種疼痛叫做「放射痛」。
心臟本身沒有感覺器官,心臟缺氧時產生的酸性代謝產物刺激心臟交感神經,延著傳入神經傳入大腦產生痛覺,大腦將痛覺傳導給脊柱,脊柱可將痛感向 C2~T10脊神經支配的部位放射,引起胸骨後疼痛以及咽部、下頜等部位的疼痛。
心臟前壁心梗通常引起前胸痛,同時放射到後背和手臂疼痛。
腹痛一般多為心肌缺血的先兆。這是因為,心肌缺血缺氧會刺激迷走神經,而迷走神經的感受器一般位於心臟後下壁表面,因此產生了上腹疼痛。
不僅如此,在發生非下壁心梗時,迷走神經的過分興奮、心梗牽涉痛、腹部內臟與冠狀動脈的反射也會引發腹痛。
因此,當臨床症狀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噁心等,且這些症狀與飲食關係不大,並伴隨出現了發紺、呼吸困難時,需要警惕心肌梗死。
5個部位疼,警惕心梗
心梗發生時可能會產生多個部位的疼痛:
心源性牙疼:也是心肌缺血的臨床症狀,痛點不確定,且疼痛劇烈,止疼藥不能緩解。
喉嚨疼痛:咽部陣發性疼痛,頸部有緊縮感,呼吸不順,常伴有出汗。
頸部疼痛:兩側頸部疼痛,後出現心悸氣短。
下肢疼痛:下肢劇痛,伴胸悶。
咳嗽喘息:發生咳嗽、喘息、易與呼吸系統疾病混淆。
「無疼痛」心梗:一些高齡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長期大量吸菸的人群中,神經系統對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突發心梗時可能沒有胸痛、胸悶、氣短等症狀,而表現為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該類人群需要定時體檢、及時給藥或藉助手術方式排除心梗的風險。
總之,心肌缺血相關典型或非典型症狀常常出現在活動、運動和勞累之後,一般休息即可緩解,當病情持續加重,持續20分鐘以上需要警惕心肌梗死的發生。
如何預防心肌梗死?
一、合理膳食,戒菸戒酒,適度運動,控制好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定期複診。
二、保持心情愉悅,控制情緒。
三、避免過量的體育運動及勞動,冠心病患者應避免搬抬過重物品。
四、避免飽餐或飢餓的狀態下洗澡,並注意控制洗澡時長和水溫。
五、氣溫發生急劇變化,特別是清晨鍛鍊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冠狀動脈痙攣。
六、留意身體變化,初次發生心梗典型和非典型先兆症狀時,第一時間去醫院排查和治療,這類疾病不會自愈。
發生心梗注意什麼?
患者應該立即原地平躺休息,保持安靜和通風順暢,放鬆精神,避免過度緊張。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一片),若5分鐘不緩解再含服一片,胸痛緩解後立刻去醫院就診。
如果胸痛超過20分鐘,且經上述治療尚無緩解者應立即撥打120,注意不能移動患者。
特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急救時間目標值為90分鐘。
一旦發生心梗
時間就是生命
當然了
積極預防心梗才是王道
保持心情愉悅
定期檢查身體!
本文專家:田靖博士,南部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治醫師
本文審稿:陳海旭,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研究員,副教授
【來源:科普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