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符言》曾經說:"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
人生在世,相遇與別離,人生中太多的恩恩怨怨,說不清,道不盡。曾經相依相伴的人註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分道揚鑣,因果循環皆有報應,如果早已註定結局,人們應該如何自處?
作為曾經並肩戰鬥的合作夥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友情羨煞旁人。那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想到,後來的他們大打出手,形同陌路。沒有了烏克蘭的支持,俄羅斯變得一文不值,是否是不能承受失去烏克蘭之痛?失去烏克蘭,俄羅斯又是否將無法實現振興?
歷史淵源
在人們的印象中,俄羅斯是一個橫跨亞洲和歐洲的國家,他疆域遼闊,地廣人稀,與俄羅斯相比,烏克蘭的面積太小,小到不值一提。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曾經同屬一個國家。
俄羅斯和烏克蘭其實都是東斯拉夫人的後代,9世紀時期,一個名叫基輔羅斯的國家強勢崛起,那是東歐第一個以國家形式出現的強大政權。
在君主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人口不斷增加,已經達到了五百萬的規模,它也成為了當時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們普遍認為,基輔羅斯是俄國的前身,因此俄羅斯人總是對基輔羅斯有著特別的情愫。
為了發展貿易,基輔羅斯開闢了一個主要的貿易城市:基輔城。作為歐洲和拜佔庭的主要貿易城市,基輔城繁盛一時。
基輔羅斯的經濟飛速發展,在歐洲聲名遠揚。988年,拜佔庭的公主加入基輔羅斯,基督教開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與此同時,拜佔庭文化也傳入基輔羅斯,各類文化相互融合,基輔羅斯也成為了一個文化大國。
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如今俄羅斯、烏克蘭共有的堅實基礎。如今的俄羅斯國徽有著雙頭鷹的形象,而這就是拜佔庭歷史文化的遺存。
拜佔庭帝國滅亡之後,其文化卻得以傳承,在俄國沙皇的眼中,拜佔庭文化是文化界的一顆璀璨明珠,而俄國人均以拜佔庭文化的繼承者自居。
不久之後,基輔羅斯的統治日漸腐朽,整個國家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落下去,最終命喪蒙古鐵騎之手。與此同時,一個名叫莫斯科公國的新式政權強勢崛起,他們一鼓作氣,推翻了蒙古鐵騎,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12-13世紀時期,大莫斯科附近,一個新的民族登上歷史舞臺:烏克蘭。最初烏克蘭的意思為邊疆,也只是一個地域的代名詞。
然而這個區域內部各方勢力鬥爭不斷,最終波蘭公國拿下了統治權,烏克蘭這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
1648年,烏克蘭為了謀求自身的獨立發動了起義,他們想要推翻波蘭的統治,建立屬於自己的強大帝國。為了增加勝利的機會,烏克蘭向沙俄拋出了橄欖枝:烏克蘭希望沙俄幫助他們脫離波蘭的統治,作為回報,烏克蘭人也可以接受沙俄的統治。
烏克蘭原本勝券在握,他們與沙俄同樣信仰東正教,有著親近的歷史關係,沙俄原本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他們。彼時的沙俄十分警惕,沙皇無法判斷烏克蘭話語中的真假,也正因如此,沙俄拒絕向烏克蘭提供幫助。
儘管沒有沙俄的支持,烏克蘭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與波蘭抗爭的道路。彼時的波蘭是歐洲赫赫有名的軍事強國,然而面對如此強大的勁敵,烏克蘭絲毫沒有膽怯,他們贏得了兩場戰爭的絕對勝利,軍心大振。
不久之後,波蘭設計從背後偷襲烏克蘭軍隊,烏克蘭原本大好的形勢瞬間反轉,一時之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危難之中,烏克蘭再一次向沙俄請求支援。那時候的沙俄因為領土爭端與波蘭進入了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之中,顯而易見,沙俄主動進攻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而烏克蘭可以成為那個理由。
1654年,烏克蘭代表與沙皇籤訂了《三月條約》,確立了聯盟關係。就這樣,烏克蘭與沙俄達成了合作協議,雙方一致對外,奮力抗敵。
分道揚鑣
1700年,沙皇彼得大帝發動戰爭,整個歐洲一片狼藉。與此同時,彼得大帝取消了烏克蘭的自治權,這著實引起了烏克蘭人民的不滿。
烏克蘭與瑞典建立了聯盟關係,他希望自己可以依靠瑞典強大的實力爭取獨立,然而烏克蘭並沒有想到,這成為整個國家的災難開端。
彼得勃然大怒,他下令大肆屠殺烏克蘭人,兩國之間的血海深沉就此結下。不久之後,沙俄擊敗了瑞典,烏克蘭的獨立之夢也告一段落。
為了防止烏克蘭人有異心,沙俄開始在烏克蘭內部大肆推行本國的文化,在沙俄的控制之下,烏克蘭人民痛苦不堪。200年的高壓統治之後,烏克蘭瀕臨被同化的邊緣。
1917年二月革命之後,沙俄的統治如大廈將傾,烏克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此次烏克蘭選擇的盟友是德國,他承諾為德國提供商品,以此來獲得德國軍隊的支持。
烏克蘭原本想要藉助德國的力量實現獨立,然而德國進入烏克蘭之後,將原有的內部統治全部推翻,建立了一個新的傀儡政府。
德國投降之後,蘇俄再次收回了對烏克蘭的統治權,此次鬥爭讓蘇俄更加血腥殘暴,他們大肆屠殺烏克蘭人,原本就有著血海深仇的兩個國家更加仇視對方。
1922年,烏克蘭作為聯盟共和國加入了蘇聯,彼時的蘇聯將烏克蘭當作重要的發展機遇,他大力扶植烏克蘭的內部建設,烏克蘭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
因為自身地理位置的優越,烏克蘭在交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那時候蘇聯最大的造船廠就建立在烏克蘭,蘇聯受益良多。在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的過程中,烏克蘭功不可沒。
人們習慣將那時候的烏克蘭稱之為蘇聯的軍事工業基地,所有大型武器都從這裡運出。
在眾人眼中,烏克蘭和蘇聯一直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烏克蘭自然條件優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這裡原本應該成為農業發展的天堂。
在蘇聯統治時期,烏克蘭被推行強制收糧的政策,原本糧食眾多的烏克蘭人民不得不將其上繳,而自己卻忍受著飢餓。不久之後,烏克蘭大饑荒席捲整個國家,大概有1/4的人死於這場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爭之中。
令人氣憤的是,烏克蘭一直袖手旁觀,從未動過惻隱之心。有人推測,此次的烏克蘭大饑荒或許就是蘇聯的陰謀,他的根本目的是清除烏克蘭內部人員,讓他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蘇聯的專制統治讓烏克蘭人民失去了信心,原本同根同源的兩個民族也在逐漸冷漠的關係之中漸行漸遠。這也對今後烏克蘭毅然決然脫離烏克蘭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蘇聯解體之後,人們都在期盼烏克蘭與俄羅斯組成一個新的民族,然而烏克蘭迅速宣布獨立,在俄羅斯在亞洲確立統治的同時,烏克蘭已經同眾多西方國家發展了友好關係。彼時的烏克蘭只有一個目的:遠離俄羅斯。
事實上,導致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真正破裂的事件是克裡米亞戰爭。作為烏克蘭的自治國,克裡米亞原本應該是烏克蘭的領土。
克裡米亞位於烏克蘭的南部,瀕臨黑海和亞速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與此同時,克裡米亞的重工業十分發達,戰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此強大的勢力讓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都頗為看重,他也成為了焦點地區。
因為歷史的原因,克裡米亞地區俄羅斯族人眾多,佔據一半以上,而烏克蘭人卻成為了少數民族,也正因如此,克裡米亞地區的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一直十分活躍,成為分裂整個國家的潛在威脅。
此前克裡米亞國內的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他們渴望加入烏克蘭,不過是想要憑藉烏克蘭的勢力再一次走上巔峰,然而現實卻與他們的想像大相逕庭。
烏克蘭沒有辦法為克裡米亞提供強大的支持,克裡米亞便尋找新的靠山:俄羅斯。國內原本有很多俄羅斯族人,如此一來,人們紛紛喊出加入俄羅斯的口號,一時之間,克裡米亞的政治環境陷入混亂時期。
6年之前,克裡米亞公投結果公布,他們正式加入俄羅斯聯邦。此消息公布之後,烏克蘭勃然大怒,他們怒斥俄羅斯就是侵略者,與此同時,他們備戰軍隊,其意圖已經不言而喻。克裡米亞公投之後,俄羅斯永遠失去了烏克蘭。
大國希望
從同根同源到分道揚鑣再到劍拔弩張,這場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役之中,根本沒有最終的贏家。事實證明,烏克蘭的支持對俄羅斯而言意義重大,失去了烏克蘭之後,俄羅斯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是否意味著它再也無法崛起呢?
首先,大國交往,從來沒有真正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如今的俄羅斯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向烏克蘭拋出合作請求,而這並不是因為俄羅斯想要贖清罪過,也並不是因為俄羅斯心懷愧疚,只是因為他需要利用烏克蘭而已。
烏克蘭於俄羅斯而言,是發展經濟的鋒利爪牙。蘇聯解體之後分裂為眾多國家,俄羅斯如今排名第一,烏克蘭則排名第二。顯而易見,如果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盟友,他的經濟實力將會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俄羅斯地廣人稀,農業,氣候寒冷,發展十分落後。而烏克蘭則是另外一幅光景,優越的自然條件幫助烏克蘭成為天然農場,對於糧食不足的俄羅斯來說,烏克蘭這個合作夥伴太過理想。
與此同時,烏克蘭不僅煤鐵資源十分豐富,重工業基礎也十分雄厚。曾經的烏克蘭是蘇聯的重工業發展基地,如今的烏克蘭於俄羅斯而言同樣意義重大。
烏克蘭的航空航天事業十分發達,水面艦艇製造技術高超,火箭建造方面也有著重要地位,得到了烏克蘭的工業,俄羅斯便如虎添翼。
其次,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發展自身的道路都應該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命運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決定權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縱觀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糾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烏克蘭與俄羅斯都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將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處理。
千百年之前,烏克蘭為了尋求自身的獨立幾次易主,自身能力缺乏尋求依靠尚且可以理解,然而如此頻繁地尋找背後的大樹卻背離了本心。真正的獨立並不是依靠外部力量打敗原有力量,那樣的結局只能是被新的強大力量壓迫。
強大如俄羅斯,卻依舊走不出如今的困境。顯而易見,西方大國對俄羅斯步步緊逼,如今的它已經身處危險的邊緣,在曾經的輝煌時刻,俄羅斯將烏克蘭當作救命稻草。然而曾經的傷害如何能夠抹平,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早已經無法回頭。
最後,國際形勢荊棘密布,充滿艱難,唯有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被控制的千百年之間,烏克蘭受盡苦楚,然而他們從未放棄過抗爭,如今的他們揚眉吐氣,也是意料之中。
回顧世界發展歷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曾經受到侵略、受到奴役,甚至面臨著亡國的風險,然而人民堅定的信念幫助他們成功擺脫控制,走向未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國際形勢千變萬化的今天,沒有預料之中,卻充滿著太多的意料之外,沒有誰必須依附於誰,更沒有誰擁有決定別人未來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