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邦雨
常常不時會有身邊的朋友說,「我的理想就是開一家民宿,擁有一方小院,鮮花咖啡配音樂,有酒有故事,風一樣的日子。」這些年隨著民宿這個概念的興起,加上海南本身又是旅遊資源密集之島,主打「販賣情懷和生活方式」的民宿不謀而合地迎合了大多數年輕的80、90後的心,政府和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投身民宿之風迅速掀起,更有甚者放棄高薪辭職回歸田園再造故鄉。
當你頭腦一熱想要成為一個民宿主人,那些看起來很撩人的詩意也許不再美好。曾經有一篇講述民宿從業人經營艱難的文章就說:「做民宿只有兩天是開心的,開業和轉手那兩天」。被認為是道出了這個行業大多數從業者的心聲。帶著對這個行業入局者勇氣的敬佩,也為了給身邊那些想做民宿的朋友們一個更負責的參考,我和幾位在海南民宿行業實戰多年的朋友聊了聊,從他們身上,窺見海南民宿人的悲歡冷暖,有一些感悟深以為然,謹以我的理解給大家分享分享,可供後來者謹慎考量,更歡迎有不同意見者大膽交鋒。
做民宿講情懷,但情懷不是決勝千裡的通行證
穀雨客棧的情懷:好好生活,因為總有個人惦記著你
當我們說到誰誰誰在做民宿的時候,總是忍不住要感嘆一句,「你真是很有情懷!」言下之意,民宿挺難賺錢的吧,你還能去做,這做的是情懷不是生意!但在民宿人自己看來,這個情懷,是一種品質追求和一種堅持。我忍不住要問他們,情懷和效益可以兼顧嗎?在海口城區開了一家穀雨客棧的黃濱說,「如果沒有情懷的老闆是沒法把民宿的細節做好的,不單是設計,還有平時的服務,日常的打理,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做的來。」他在他的民宿實踐「情懷」這兩個字,房子的設計走工業+北歐風的時下當紅款式,又和愛人親自下廚實驗出品各種精緻的美食,還會在半夜開車陪護客戶看病、安置一些停水停電突發情況下的客人,以至於和客戶之間發生了一些暖心的交集。「情懷和利益是必須要兼得的,用心了效益才會好。」這是黃濱對自己經營客棧的心得,而他正在籌備開設的第二家民宿,似乎印證了他經營有方效益不錯的結果。
然而開在城區的客棧畢竟得地利和人流之優勢,不同於那些開在景區和鄉村的民宿。經營得好,情懷是加分項,經營不善,情懷就成為壓倒民宿老闆的最後一根稻草。關注民宿行業多年的自媒體人阿端講了他在海南遇到的民宿老闆真實尷尬的情懷故事:一個十分有情懷的民宿老闆,重金投入買材料來裝修民宿,光是遠渡重洋海外購買定製木料的運輸費就花了十幾萬,民宿經營不善關閉後,那些花重金買來的裝飾材料,又捨不得扔掉,又處理不掉,至今還丟在倉庫不知如何處理。
在某種程度上,情懷可以成為民宿的賣點,但它並不是決勝千裡的通行證,唯有講效益,才能將情懷貫徹到底。
業態單一難以為繼,未來必須「民宿+」
表面上看,民宿好像是一門二房東或者房東的生意,入行門檻看似不高,如果在鄉下的老家裡有房子,如果房子恰巧還離一些景區比較近,那麼收拾收拾搖身一變,就可以做民宿主。
海口演豐連理枝民宿
在海口演豐的紅樹林景區周邊,位於山尾頭村的連理枝是一個經營漁家餐飲起家的品牌,曾因2014年李克強總理考察去過村裡而走紅,老闆黃陽在旅行社工作多年中年回鄉創業,餐飲做大後又租下村裡的房子開辦了同名品牌民宿,重資投入裝修改造民房,2012年就開始謀劃到2017年民宿開業,到今年已有近三年,他的經營策略,則是依靠餐飲口碑和品牌IP為民宿引流,如果沒有餐飲首先佔領市場,單靠民宿實在是難以為繼的,畢竟前三年基本不能指望實現盈利。
客人來民宿體驗生活,住宿只是其中一個消費的內容,圍繞「生活體驗」這幾個字,黃陽又開發了周邊鄉村遊、趕海抓魚、美食手工等各種產品組合,加上招牌漁家美食,構成了一個民宿+旅遊+美食的業態,這讓客人多了很多選擇,而不是僅僅是住了一晚以後再也不來。
位於樂東鶯歌海的耕海故事攝影主題民宿
「民宿+」的業態,可以是+當地的鄉村資源優勢,比如風光,民俗或者美食;也可以是+民宿主人的特長愛好。比如開在樂東鶯歌海的一家叫做「耕海故事」的民宿,自家民房改造的客房裝修風格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特別的是民宿主人「嗨哥」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廣交天下攝影同好,拍遍了家鄉的每一個角落,他會利用這個優勢,根據自己拍攝的經驗為同樣熱愛攝影的客人提供一站式的攝影路線安排,甚至可以熱情地提供技術指導和交流,這樣的民宿定位和特色當然非常吸引攝影人,它成了一個民宿主人能量發揮和興趣社交的平臺。
海口火山口人民騎兵營民宿
位於海口火山口周邊的人民騎兵營民宿,同樣是以民宿+興趣社交為賣點的民宿,主打騎行愛好者的聚集地,由一所廢棄學校改造而成,近年來連續承接的政府文旅和體育活動則成為其營收的新增長點。從這個角度看,用平臺思維來運營民宿,「民宿+」擁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所以,你有多優秀,那麼你的民宿也就會有多精彩。
沒有產業留不住人,民宿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如果說以上的民宿代表的只是個體戶的冷暖,那麼海南椰夢生態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礎維則從企業投資開發鄉村民宿角度提供了更深一層的行業思考。他曾專門用半年時間調研農村,操盤鄉村民宿投資並與村民談判合作,見證了企業與資本進入鄉村遭遇的尬尷與無奈。他們當時在長寧頭村找了10多戶民房老宅計劃進行改造,與村民談妥10年合作在臨籤合同時遭到村民的變卦,後來在演豐另外一個村落地了枷椗山居民宿、農莊、書苑系列產業布局,有深刻的體會和感觸。
海口演豐枷椗山居民宿
在他看來缺乏產業基礎是制約鄉村民宿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產業就留不住年輕人」。如果鄉村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吸納人才下鄉,形成鄉村生活社區人群,那麼圍繞民宿消費的基礎流量才能上來。而沒有這樣的鄉村產業生態,民宿就只能是依附於大旅遊版圖下作為酒店的一個補充,就像是一份下午茶,是可有可無的點綴,是跟隨著旅遊波動淡旺季非常明顯的小眾消費。
在民宿概念興起的這幾年,投身民宿的大量先行者都成為這波浪潮中的烈士。他們或者面臨著重資產投入後回報周期太長資金鍊斷裂的壓力,或者因為業態和渠道單一,對景區流量過度依賴而缺乏抗風險能力,一場疫情就讓一大批弱者直接關門倒閉。我們可以看出,若沒有天時地利人和,民宿在現階段並不太適合普通的個體戶作為創業營生,抱著想要掙錢的心態做民宿,可能往往會被市場慘痛教育。唯有不差錢的資本玩家,可以進來放長線布大局釣大魚。
十年鄉村振興,民宿才能迎來春天?
那麼民宿的春天到底在何時?劉礎維說「做民宿,十年後才能迎來春天」。真的要十年嗎?這也許是一個值得追問的話題。
其實民宿它並不應該成為旅遊產品線上的一個補充,而是伴隨著鄉村復興而來的。在國家的引導政策中,民宿是一項能夠為鄉村豐富第三產業、為農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的一個新興行業。民宿的前景和未來,也許就藏在「鄉村振興」這個熱詞裡。
「鄉村振興」的核心靈魂,正應是「產業振興」。只有經濟活了,鄉村才有生機和活力。正如有名的陝西禮泉袁家村,它利用村集體經濟鼓勵村民就地創業,打造了一個網紅旅遊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和企業進駐。背後靠的就是旅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生態。只有鄉村形成了這樣的產業集群,民宿的發展才有了根基。
產業振興是一個艱巨而又偉大的命題。我們其實無法回答到底需要多少年,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復甦產業興旺的時代,一定也是民宿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