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哲學有什麼關係?|追問人工智慧

2020-12-09 雙體實驗室

大家好,我是船長!

在某種意義上,人工智慧問題可以被闡釋為哲學問題。人類的認知模式、存在方式、倫理體系甚至主體性本身,在人工智慧來臨的時代都面臨著新的局面。一方面,人和人工智慧的關係能否和諧共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如何認識自身以及自己和人工智慧的關係;另一方面,主體性的變革可能會給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突破口。但是,這些真的能靠作為信念系統的哲學思考而實現嗎?

人工智慧與哲學有什麼關係?

文/劉偉

人類文明實際上是一個認知的體現,無論是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還是四大文明之後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力量,其原力起點都可以落實到認知這個領域上。歷史學家認為,以古希臘文化為驅動力的現代西方文明來源於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其本質反應的是人與物(客觀對象)之間的關係;而古印度所表徵的文明中常常蘊含著人與神之間的信念;古代中國文明的核心之道理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交流。縱觀這些人、機(物)、環境之間系統交互的過程,認知數據的產生、流通、處理、變異、捲曲、放大、衰減、消逝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

有人說人工智慧是哲學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是否能在計算機上完整地實現人類智能」這個命題是一個哲學問題。康德認為哲學需要回答三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期待什麼?分別對應著認識、道德、信仰。哲學不是要追究「什麼是什麼」,而是追求為什麼「是」和如何「是」的問題。

自從 2013年 10 月回國後,筆者就一直在思考人機互動的本質問題,偶然間與朋友交談時談及「共在」( being together)一詞,頓感很是恰當。試想,當今乃至可見的未來,人機之間的關係應該不是取代而是共存的時代:相互按力分配、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相互激發喚醒,有科有幻,有情有義,相得益彰……非常巧合的是,自 2014 年以來,機器學習、網際網路、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也相當迅速,「深度學習」「類腦計算」「情景感知」一時間成了關鍵詞,成了時髦語,但細細品來,其核心實質都不過是解釋與建構的問題。

其實哲學與科學、宗教一樣,都是一個人為了能夠獲得理解而必須相信(除非你相信你不應當理解)的過程,這不是盲從,而是一種先信仰後理解的先驗。比如,在科學中,物理學研究世界是什麼樣的(解釋世界),計算機(數學)研究如何造一個世界(建構世界),這兩者之間若沒有信任、信仰等先於理解而存在,恐怕是難以堅持進行下去的,畢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人是很難自行產生前行動力的(如一個沒有利潤的環境常常少見商人身影一般)。而信仰是一種贊同的思考,常常是一種非理性的衝動情感,通過非理性而達到理性(通情達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悖論,或許,這同時也是無中生有的禪理(以情化理)吧!

在 艾 薩 克· 牛 頓 之 前 擔 任 劍 橋 大 學 盧 卡 遜 教 席( the LucasianChair)的神學家、古典學家和數學家艾薩克· 巴羅( Isaac Barrow)宣稱,「信仰的固有對象是……某個命題」,這可以擴展到「某個命題系統」,比如在「真宗教中所講授的所有命題」這一特定情形中。至於對一個人的信任( fiducia),實際上可以歸結為贊同( assensus)有關這個人的命題:「信任一個人或物只是一個簡短的表達,(比喻性地)意指確信與那個人有關的某個命題為真。」用現代分析宗教哲學家的話來說,「信仰」( belief in)就等同於「相信……」( belief that)。

神學家愛德華· 斯蒂林弗利特(Edward Stillingfleet)宣稱,信仰是「心靈的一種理性的和推理的行為……是對證據的贊同,或促使心靈贊同的理由」。洛克和他都認為,應把信仰理解為「對命題予以贊同」,就宗教信仰而言,應當理解為「基於最高理性的贊同」。

有時候,世界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我們自己,面對相同的文字、音樂、視頻等情境事物,我們常常會隨心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覺察和理解,境隨心轉。有時候,世界是不確定的,確定的反而是我們自己,面對不同的文字、音樂、視頻等情境事物,我們卻能夠處變不變而產生恆定表徵,形成概念,心隨境轉。不管怎樣,世界包括我們自己是由易、不易、簡易、遷易、無易、有易、一易、多易等諸多演化過程構成的,在這些紛繁複雜的變化中,都需要一種或多種參考框架體系協調其中的各種矛盾、悖論,而若追溯這些框架體系的起源,應該就是人、機、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或許,最好的智慧 / 智能真的就隱藏在這些交互中的自相矛盾之中,若果真如此,那又該如何破譯呢?

哲學意義上的「我」也許就是人類研究的坐標原點或出發點,「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這些問題也許就是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瓶頸。

本文編輯、改寫自劉偉《追問人工智慧:從劍橋到北京》一書的部分章節,學術討論請以原書為準。配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還請聯繫刪除。

追問人工智慧系列

「人工智慧」從何處來?| 追問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瓶頸在哪?| 追問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智能與智慧》·人物| 人工智慧與中西哲學
    篇名: 淺識、誤解與想像力——人工智慧反思的中國語境作者:  程樂松內容提要:  人工智慧一方面在推動哲學工作者思考最基礎的哲學問題,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哲學反思在解決技術發展過程中必然遭遇「概念」與「思維視域」挑戰中的獨特地位。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其實呢,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如同基石與大廈的關係一樣,只懂哲學不懂科學就沒有高度,只懂科學不懂哲學就沒有深度。歷史上的科學巨匠如牛頓、愛因斯坦、圖靈、玻爾,他們都對哲學有著超凡的理解力。同樣,歷史上的著名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他們也直接推動了科學的進步。有的偉人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例如:亞里斯多德、羅素、萊布尼茲、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 哲學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他認為,只有超越模式識別的範圍,更多地了解因果關係,它才能實現真正的人工智慧革命。換句話說,他說,深度學習需要開始問為什麼事情會發生。認知科學實驗也表明,認識因果關係是人類發展和智力的基礎,儘管目前還不清楚人類是如何形成這種知識的。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人工智慧(及其近親人工生命、機器人學)屬於前沿科學的範疇,相對於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成熟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人工智慧僅有幾十年歷史,尚處於起步階段,遠未形成堅實的基礎和完整的架構。研究人工智慧,應該從哪裡入手?這是個問題。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人工智慧到底是什麼?
  • 徐英瑾談大數據、哲學與人工智慧
    您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人工智慧哲學的?徐英瑾:差不多從2004年左右開始吧,我在翻譯王浩文集的同時,讀到瑪格麗特·博登(Margaret A. Boden)的《人工智慧哲學》這部論文集。當時人工智慧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熱門,但是我覺得,這是未來哲學應該處理的問題。
  • 圖靈的人工智慧世界
    圖靈在自己的論文中沒有直接回答什麼是「思考」的問題,轉而採取了以實驗的方式來應對,這就繞開了哲學家們無窮無盡的追問。簡言之,他認為能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就是能「思考」的機器。  圖靈在其1950年的論文中指出:讀者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數字計算機可以按照我們所描述的原理來構造,而且確實已經構造,它們實際上可以非常緊密地模擬人類計算的行為。
  • UI設計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係?
    可能很多人會問,UI設計不就是給客戶隨意畫個圓畫個框然後兩個一加起來不就成了, UI設計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係呢? UI真的有那麼簡單嗎?接下來簡單了解一下吧。UI設計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係呢?要不還是把框弄一點弧度吧,不然太死板了等等問題;因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VR和人工智慧已經慢慢地面向我們,在未來,人工智慧或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奠定了這個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大,可能有人會問,人工智慧和UI設計有什麼關係呢?那麼接下來簡單說一下吧。
  • Python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係?Python 和人工智慧的區別是什麼?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一個大的概念,在人工智慧下有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不同的技術領域,這些技術領域中在Github上又有許多開源的代碼可以直接用來開發,而這些代碼往往需要或者只支持人工智慧是一個大的範疇,包括很多方面的應用,比如機器學習,在機器學習中的回歸算法,它們是通過統計分析所有數據來建立多因式,然後求解式子,而在這個過程中程式語言起到的作用是清洗數據、處理數據、建立關係求解結果的作用,python適用於數據清洗且學習成本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好一部分人傾向於將python應用於人工智慧應用領域。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記憶哲學能夠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提供很好的理論根據,並可能會成為智能時代哲學出場的有效方式。強人工智慧的出現並不是沒有可能,而基於因果關係的意識發生理論就無法解釋這種飛躍。二、記憶類型與AI發展基礎事實上,記憶已經成為制約AI發展的重要因素,是AI進行學習、決策以及合理行動的基礎。那麼與哪些記憶有著密切的關係呢?AI發展與心理學領域中的記憶分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人工智慧真有那麼可怕嗎?從哲學看科幻電影的套路
    然而笛卡爾遺留了一個哲學難題:既然身體屬於物理世界,心靈屬於精神世界,那麼這兩個世界是如何發生因果關係的?人工智慧發展至今,顯然對笛卡爾二元論的世界觀形成衝擊與挑戰,計算機這種機械-物理構造似乎「具備」了一些初步的語言和學習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對自身思維-心靈的研究也始終未出現大的突破——大腦的工作機制尚未得到詳盡的解釋。
  • 人工智慧科學在哲學中的觀念起源
    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郝格蘭的著作《人工智慧概念探微》(特別是第一章)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教授德瑞福斯的著作《計算機依然不能做什麼》(特別是第67—69頁),都留出了一定的篇幅,用以挖掘AI的設想在西方哲學史中的根苗。而英國女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博登的浩瀚巨著《作為機器的心靈——認知科學史》,則以更大的篇幅討論了AI科學和整個西方科技史、思想史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第二章)。
  • 宋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
    【文/宋冰】關於「中國將在未來數十年裡引領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創新」這個話題,世界各國的專家們已經進行了大量討論。然而,截至目前還沒有西方媒體對中國哲學界在「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和「人工智慧的倫理道德」這兩個領域裡的討論給予報導。
  • 通過人工智慧「認識你自己」
    2017年,機器人索菲亞(Sophia)在沙烏地阿拉伯獲得了公民身份,「Sophia」這個在希臘語中表示「智慧、聰明」的名字蘊含著人們對於人工智慧前景的期許。2019年,索菲亞增加了個性特點,有了與人類更為相似的面部表情和特定的價值觀意識,並表示希望作出像人類一樣的反應。人工智慧每一次讓人驚異的新發展,都從本源處向人類發出靈魂之問:人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徐英瑾從哲學的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哲學,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等。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高等院校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著有《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與人工智慧哲學的對話》,是國內目前最全面深入的關於人工智慧哲學的研究著作,於2015年獲得中國首屆「科史哲青年著作獎」。
  • 人工智慧專業和計算機專業有哪些關係
    首先,隨著當前不少大學陸續開始設立人工智慧專業,很多學生和家長對於人工智慧專業也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而且從大的技術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趨勢來看,未來行業領域對於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的需求潛力還是比較大的,所以當前人工智慧專業也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
  •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概念股有哪些
    什麼是人工智慧?所謂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按照通俗理解,是指通過計算機對電子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實現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使機器能夠勝任部分通常人類智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人工作智能概念股:科大智能(300222)、江南化工(002226)等。
  • 徐英瑾評《人工智慧簡史》︱人工智慧,真的能讓哲學走開嗎?
    因為我本人最近十來年一直從事人工智慧哲學的研究,自然就在第一時間買來一本閱讀。在這篇書評裡,我想特別談談該書的第九章。該書的第九章《哲學家和人工智慧》主要就是為了擠對哲學家而寫的,特別是為了擠對那些對人工智慧有話要說的哲學家。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國內大多數理工研究者對哲學的某種深刻的偏見,即:咱們的地盤,哲學家少插嘴。
  • 什麼是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
    弱人工智慧其實並不具備思考的能力,而弱人工智慧本質上也是統計學以及擬合函數這些的實現的,實際上並不能真真正正地去推理問題,去解決問題,也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只不過是看上去是智能的,但其實並不是智能。打個比喻,弱人工智慧就是,我告訴他我揮了個手,你應該給我揮下手給我打個招呼,然後下次哪怕揮手會有危險,依然會揮手。簡而言之就是先教他做什麼才會去做什麼。
  • 什麼是人工智慧?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自誕生之日 起,其定義與內涵就一直存在爭議。從字面上看,AI 由「人 工」和「智能」兩詞構成,其核心是智能。因此,人工智慧首先 是智能的一種。
  • 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大起底,你對人工智慧有什麼看法呢?
    大部分人對人工智慧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科幻電影裡。從視覺上來說,並不是有圖像識別就能夠用來對付你。但其實,ai已經不在乎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現在很多軟體公司都把人工智慧稱為「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或者「計算機視覺」等,他們已經開始商業化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