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5月16日消息(記者劉黎)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北京大興區、豐臺區的聽眾打電話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熱線400-800-0088反映,大興亦莊鎮、豐臺長辛店等地多家未經註冊的幼兒園最近被取締,結果造成上千名兒童此刻面臨短時間內沒有幼兒園可上的困境。
一街道轄區5家幼兒園被取締 近千兒童無園可上
英華影城幼兒藝術培訓中心的張園長告訴記者,從5月5日開始,僅他們所在的豐臺區長辛店街道管轄範圍內,就取締了5家私立幼兒園。她粗略算了一下,會有近千名兒童現在無園可上。
長辛店在北京的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眾多,多數靠搞建材生意、在菜市場賣菜,開飯館,開理髮店為生。河北的周先生開了個小門面,做鋁合金和塑鋼門窗,店裡空氣混濁,噪音巨大,幼兒園關門後,他4歲的兒子一直呆在店裡。
周先生:東找西找,每天都找著(幼兒園)呢。孩子上不了學,天天在家,大人得看著。我這一邊幹活,哪有時間照顧孩子,過幾天就送回老家去。
記者走訪看到,被取締的幼兒園大門緊閉,不僅沒了招牌,外牆還一律刷成了深灰色,如果不是家長指點,已經看不出幼兒園的模樣。
家長們去附近唯一一家公立園長辛店第一幼兒園詢問,公立園一共能容納110餘個孩子,現在沒有招生名額。有資質的私立園,收費又太高,不在他們的承受範圍,所以只能請假帶孩子。
教委稱事先已發通知 家長幼兒園稱取締很突然
記者致電豐臺區教委,統宣科的袁老師告訴記者,從去年冬天起,豐臺區陸續取締了一批未經教育部門批准,又存在安全隱患的私立園。袁老師說,取締前會貼出通知,也對孩子們進行了妥善安置。
袁老師:取締了以後都有相應的辦法安置,或者就近,或者徵求家長的同意等一系列手段。
不過,記者採訪到的最近剛被取締的長辛店管轄範圍的幼兒園,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園長,都說取締很突然,孩子們現在沒有去處。
記者:之前沒有通知(要取締幼兒園)?
家長曾先生:一點兒都沒有。哪怕有一點兒徵兆也好啊,強制性都關了。那天我媳婦帶著孩子(回家),我說你怎麼又回來啦?(她說)老師寫個條說禮拜六、禮拜天再補上,結果這一下真是給關了。
取締非正規幼兒園的舉動不僅僅是在豐臺,北京大興區也有行動。5月11日以前,大興區亦莊鎮8所未經註冊的私立幼兒園已經全部關閉。被取締的幼兒園多數都辦在社區居民樓裡,一百平方米左右的空間,每個園40、50名孩子。王老師的便民幼兒園開了11年,目前他已經賣了辦園設施,退了租的場地,只是幼兒園裡30餘個孩子沒有去處。
王老師:我跟鎮長就這麼說的,我說你們不讓幹讓停,我沒有意見,但是我們跟家長怎麼交待,我們推薦孩子們去哪兒,你哪兒能接納,你沒有地兒,不解決,您就說執行上面的指示了,那下面一系列問題你怎麼不考慮。
本地生9月或可入園 外地生「不好說」
亦莊教委的金主任解釋,這些非正規幼兒園存在安全隱患,取締是大興教委的統一行動。9月份以前,孩子們無園可上的問題需要家長們自己克服。
金主任:這段時間沒有辦法,各個班班容量都滿了,要想插進去非常困難,要想擴班,一是需要人員組織,一是設備配備,這都有困難。
金主任說,政府準備通過幫助公立園擴班解決戶口在亦莊鎮的孩子的入園問題。
金主任:亦莊這兒,本地生有幾十吧,這部分孩子9月1日之前,自己克服點困難,自己看一下。政府已經跟相關幼兒園,跟區裡協商,準備擴班解決新學期開園幼兒的入園問題,本地的中班和大班的也要解決。
亦莊的外來務工人員多,他們的孩子多數曾在這些被取締的幼兒園裡就讀,這些孩子怎麼辦?公立園不招生,有資質的私立園收費高,承受不起。金主任回復,在優先解決亦莊屬地範圍內幼兒入園問題的前提下,公立園可以接受外地的孩子,能解決多少,現在還不好說。
專家:幼兒園安全防範是大事 不能一刀切
出於安全考慮,堅決取締非正規幼兒園無可厚非。但現在的問題是,是否要同時面對取締必然產生的一些後續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在城鄉結合部,公立幼兒園太少,而且非北京戶籍的孩子入園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私立幼兒園難以獲得教委辦學許可,而公立幼兒園的擴容顯然又不是一時可以完成的事,先取締再想辦法解決孩子們的入園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熊丙奇 (微博)認為,幼兒園安全防範是大事,北京市提高了規範幼兒園的決心也是好事,但不能採取這種一刀切的方式。
熊丙奇:如果不解決這些孩子的去向,會造成一系列問題。包括學校的取締可能會受到社會阻力,這些孩子面臨著受教育權被剝奪的困境。這個時候,政府應該聯繫公辦幼兒園,或其他合格的民辦幼兒園,接納這些孩子。
熊丙奇說,對私立幼兒園的規範和管理,應該早介入早處理,取締的同時,得妥善安排好孩子們。
熊丙奇:必須在解決這些孩子的去向之後,才能夠完成對這個學校的取締,在沒有解決這些孩子的去向之前,不能簡單的一刀切,讓這些學校關閉。在處理過程中可能有一個理由是這些學校已經有隱患,問題非常嚴重,因此它必須關門,即便有學生,也可以暫時不上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學校本身辦學以及孩子們受教育權的問題,受教育權的保障應該同步解決。
(劉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