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剛剛在老師指導下用茅草編成的果盤。」近日,記者在山東省壽光市侯鎮二中實踐活動教室採訪時,該校學生趙曉倩舉著剛剛編織成的藝術果盤向記者展示。在每周四下午開設的綜合實踐課上,孩子們都會來到這裡,有的在飛旋的土陶製作機上拉坯,有的將一根根茅草編織成漂亮的藝術果盤……
「強調勞動教育,重提『五育』並舉,培育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學習創造的習慣和意識,對學生個體和國家都意義深遠。」壽光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李玉明說。近年來,壽光市堅持把勞動教育與特色學校創建、課程建設、全面育人相結合,貫通各學段,覆蓋校內外,讓學生在知行合一的勞動實踐中勞有所獲,成長成才。
在壽光市洛城街道永樂路小學的勞動實踐課上,孩子們拿起板刀,叮叮噹噹一陣忙活,前後不到十分鐘,就如變戲法般做成了一疊疊圖案精美的「過門錢」。「『過門錢』是春節時人們在門首張貼的彩紙門棧的俗稱,我們學校附近的馬家齊村已有100多年手工製作『過門錢』歷史。」永樂路小學校長朱興盛介紹,「我們通過勞動實踐課讓孩子們學習傳承家鄉這項古老的手工藝,既可以鍛鍊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傳承鄉土文化,體驗勞動創造的快樂。」
針對勞動教育這一短板,壽光市近年來結合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立足學校實際打造了「一校一特色」的勞動教育特色項目和校本課程。
壽光世紀教育集團東城初小把勞動課程作為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設的麵食課程包括包餃子、蒸饅頭以及做火燒、麵條等,學生上課親自動手製作麵食,課下開展「麵食文化知多少」資料收集整理學習,舉辦校園餃子節等,讓勞動課程「有滋有味」。陶藝課程則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系列進行,低年級開展超輕黏土製作、中年級開展軟陶製作、高年級開展陶泥製作。「孩子們制陶工藝中動手動腦,學會了技法,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審美。」該校校長孟祥臣說。
像壽光世紀教育集團東城初小一樣,壽光很多學校立足自身特點打造了勞動課程超市,涵蓋田間勞動、家務勞動、傳統文化、科技創新等諸多方面,學期開始前,由學生自主選課,打造適合每個學生的勞動教育。
「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不熱愛勞動,即使教學成績再好,也是失敗的教育。」壽光現代明德學校校長王永亮說。壽光現代明德學校每逢節假日都有個固定的感恩作業——做家務,該校還在校內建成了18個菜畦的「農耕園」,不同形式的勞動已成為學生的日常課程。
(中國教育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隋豔玲 劉傳祿)
(責編:實習生(唐文清)、嶽弘彬)
報告:60%的兒童參與課外班 平均年花費9211元日前,《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兒童參與課外班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8類「校鬧」將受嚴懲 五部門發文保障學校安心辦學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 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構建起治理「校鬧」的制度體系,為學校安心辦學提供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