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之一,其移民數量約佔全球20%左右。
其主要青睞於北歐發達國家,東南亞新加坡,波斯灣富裕石油國,以及最為嚮往的美國。
如果說哪個國家最有強烈的美國夢,那麼當屬印度為之最。
美國移民數量最多的國家是墨西哥、中國、印度,在美國生活的印度人大約有44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數百萬印度人有超過70%擁有大學學歷,可以說是真正的精英分子。
在美國商業、科技、醫療等領域,你總能看到印度人的面孔。
移民去美國,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
最初來到美國的印度人,只能從事最艱苦的農場、礦場工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工業化迅速增長,急需工人勞動力,這一時期大量印度工人來到美國工廠,並拿到了永久籤證,成為了「新美國人」。
而這種美國夢,隨著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
當今的印度知識分子,無不以移民美國作為自己的畢生選擇。
這自然有受到美國經濟文化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出在印度本身,這裡我們不妨來說一說。
首先,國與國之間的緊密合作。印度作為美國在亞洲重要的戰略夥伴關係,一直充當著除日本、韓國以外最忠實的盟友。
基於這種國際盟友關係,移民、留學美國相對而言是比較方便。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關係,美國文化在印度幾乎是不受限制。
特別是一些軟文化的長期輸出,使得年輕印度人眼中的美國,是一個富強、自由、努力就能夠實現夢想的國度。
以至於印度的理工大學,號稱全球最難上的大學,許多人還未畢業就已留學永久移居美國。
而對這些高等質量的印度年輕人,美國高等學府那也是廣開大門。
所以你會發現,矽谷的高級工程師、CEO,有很多是由印度人來擔任。
這種高技術、高收入群體(年均印度家庭收入超過10萬美元),自然十分符合美國的強者價值觀,
因此美籍印度人在美國社會是比較受尊重的群體,其地位都要高於華人。
所以印度高考有多難,就能夠反映出,為能去美國有多不惜一切代價!
精英人才流失,根源上是印度的環境。
儘管印度發展勢頭很足,每年的GDP增速也是有目共睹,但工業基礎設施薄弱,很難誕生出高尖端產業。
所以即便從高校畢業,也會出現「無用武之地」的尷尬。
並且受傳統種姓,女性地位等歧視,沒有好的出身背景,即使有好的學歷,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就成為了年輕人的出路。
基本一出國留學,那基本是永久定居,不再回來。
所以有笑諷印度,是美國的人才培育基地,辛辛苦苦培養的孩子,最後都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除了美國人人都有機會的社會環境,優質的自然和生活環境也深受印度知識分子的喜愛。
印度是一個高度汙染的國家,空氣、水源、城市衛生一直十分糟糕,飽受汙染的人們,自然對高質量的環境格外嚮往。
所以,如果是印度人稱:「美國的空氣每一口都是香甜的」,那還真不是崇美。
因為對比印美的環境,印度的生活質量確實是非常差。
即便是印度人眼中早已超過上海的孟買,城市環境也是令人大跌眼鏡。
不僅是人生目標有個美國夢,在印度人十大最嚮往的旅行國家裡,美國也是長期位列其中。
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無不是印度人最喜歡的旅遊城市。只要能去紐約旅行一次,那是自豪感滿滿,回到印度立馬就變得不一樣了。
所以印度的年輕人也只有「美國夢」,不會出現「印度夢」。
即便有,或許也是冥想時曇花一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