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驚蟄節氣,春雷響,萬物長,天氣回暖,雨水漸多,莊稼人的春天正式來到。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而驚蟄之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
驚蟄由來
驚蟄古稱「啟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但其實,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是因為天氣漸漸變暖,才令它們「驚而出走」。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這時,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上圖為截圖,2017年3月5日,驚蟄軟媒時間
天文上來看,當太陽在黃道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15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5°57′S移至赤道。狹義上,指驚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345°的時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名稱的演變
前面說過,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而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氣候特徵
「驚蟄」節氣後,南方暖溼氣團開始活躍,氣溫明顯回升。」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這個節氣不僅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同時日照的時長也有明顯的增加,大家都會感嘆這是「好春光」。不過驚蟄節氣前後,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是特別穩定,氣溫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大家千萬不要急於脫去厚重的衣物,還是應該再「捂」幾天的。
農事建議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
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驚蟄養生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習俗
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闢邪,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壇前,拜祭時,把塗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會張口傷人了」。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有些人還拿鴨蛋餵虎,同時口裡念叨「好人近身,小人遠離」。
驚蟄吃梨
驚蟄還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打小人
看粵語長片,有時會看到「打小人」的鏡頭。舊時三姑六婆隨時隨地都可打小人。在驚蟄這天,大概也和祭白虎相類,以防小人也在驚蟄那天出口傷人吧。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