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症狀有哪些?

2020-12-23 騰訊網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徵的疾病。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臟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如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溼熱浸淫,氣血不運;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辨證主要分清虛實,明確病位。治療虛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實者清熱化溼,祛痰活血。要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調治脾胃。臨床區分肺熱津傷、溼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證辨治。

人的小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維持身體平衡和協調隨意運動。小腦病變時引發肌肉的張力低下,導致肢體打軟,且對運動的距所需的力量估計不足,還會出現不規則的肢體震顫。目前,仍不能完全揭示該病的病因並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此病病位在腦但定位在腎,治療的關鍵在於補腎、益氣、活血、健腦、豁痰、開竅。多療法可有效延長腦的常壓耐缺氧時間,改善腦膜微循環,促使毛細血管新生及神經纖維生長和細胞功能的恢復,有效改善腦部缺氧缺血症狀。

初期表現症狀

走路猶如喝醉酒(眩暈感)。

動作反應較不靈活,動作的流暢性喪失,提重物有困難。

上下樓梯雙腿不協調,肌肉僵硬,無法精確的完成某些特定動作,如跑步、爬山、打球等。

靜止站立時,身體會前後搖晃,端水時容易濺出。行走時容易撞到牆上或門框上。

眼球轉動有障礙,無法快速的轉移目標。

辨別距離能力不良,如打不到桌球。

中期表現症狀

四肢、肌肉不協調感加重,運動失調現象明顯。

無法控制姿勢與步伐,狀似企鵝行走;搖搖晃晃,兩腿微張或剪刀步,無法保持平衡,無法長距離行走,無法跑步,上下樓梯困難,走路時身體無法靈活調整。因此,容易摔跤。

舌頭打結、說話不清楚,寫字有困難,吃東西或喝水時容易被嗆。

晚期現象

說話極不清楚,無法控制音調,甚至無法言語,寫字無法辨認,吞咽困難。

無法站立,甚至無法坐起,需靠輪椅代步,或臥床在床,生活無法自理。

如果大腦或周圍神經受到波及,則病人智力會受到影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藥治療小腦萎縮共濟失調見效那麼慢?
    平時我們在治療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西藥見效相對來說是快一些的,而中藥在療效方面相對來說會慢一些,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與中藥和西藥的差別有關,也和他們的一些治療理念有關,當然也和藥性有一定的關係,中藥治療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更注重標本兼治,而西藥主要是儘快的控制症狀,但也僅僅只是暫時的,只能緩解,也就是治標不治本。
  •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症狀是如何表現的?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徵的疾病。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臟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如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溼熱浸淫,氣血不運;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肝腎虧損,髓枯筋痿。
  •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吃什麼藥最好?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在臨床上的治療。 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主要臨床表現。
  • 疑難雜症之小腦萎縮共濟失調!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它其實屬於共濟失調類型的一種,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組織體積縮小的神經衰退性疾病,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臨床表現之一,患者有的時候站立不穩,還會出現搖晃的情況,站立比較困難,不可以單腿站立,走路的時候不穩。
  • 小腦共濟失調都有哪些症狀表現?
    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共濟失調可分為四種類型: 大腦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感覺性共濟失調。 而臨床上一般稱呼的「共濟失調」,多指小腦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是遺傳性共濟失調其中一種類型,常染色顯性遺傳,成年起病,自下肢開始出現感覺障礙,言語常頓挫或暴發,可有智力減退。 一般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的患者,主要臨床症狀表現行走不穩、肢體震顫、言語含糊、姿勢異常、無法完成精細動作、肌張力低、動作笨拙、書寫困難等。
  • 小腦萎縮有遺傳和非遺傳之分,這幾種不會遺傳,你知道嗎?
    臨床證實,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具有遺傳性。但引起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原因有許多,遺傳、腫瘤、變性疾病、血管疾病、炎症、外傷、中毒、先天發育異常等都有可能引起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其中有的具有遺傳性,有的不具有遺傳性。
  • 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無奈,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據統計,小腦共濟失調的發病率約為5/10萬,每年新發病人數約為10.5/100萬,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也約有5萬的新發病例,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小腦共濟失調的主要特徵是走路不穩、動作不靈、握物無力、言語不清,有的患者會頭暈、頭重、頭脹、頭痛,伴有復視或視物模糊,吞咽發嗆,書寫顫抖,大小便障礙等。
  • 關於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因而患上共濟失調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很多人由於對共濟失調的症狀不了解,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說我們還是應該要了解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於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概述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又稱脊髓小腦萎縮或脊髓小腦變性,是一種進行性退行性[1]遺傳性疾病,有多種類型,每種疾病本身都可被視為神經系統疾病。據估計,在任何特定時間,美國有150,000人診斷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是遺傳性的,進行性的,退行性的,並且通常是致命的。沒有已知的有效治療或治癒方法。SCA可以影響任何年齡的任何人。該疾病由隱性或顯性基因引起。
  • 小腦萎縮患者哪些晚期症狀表示已經接近死神了
    小腦萎縮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並非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神經影像學的表現,患病之後會有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言語不清等症狀。有些人對小腦萎縮的情況不是很了解,認為疾病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導致死亡,自然關心死亡前的症狀了。那麼,小腦萎縮晚期死前症狀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 「共濟失調」病因及臨床表現
    檢查時要注意以下幾項: 鑑別診斷的檢查方法為:觀察病人的日常動作,如吃飯、穿衣或脫衣、解衣鈕、拿東西、站立、行走等動作時肢體運動是否準確協調,若動作不精確、不協調,即應認為有共濟失調。為了準確判斷其程度,可進行下列體格檢查: (1)指鼻試驗:囑病人先伸直上肢,然後以其食指指觸自己的鼻尖。
  • 小腦萎縮鍛鍊小方法!
    下面說下有哪些鍛鍊方法吧!平衡功能的訓練在腦萎縮患者的治療中十分重要,這些患者由於平衡障礙,影響了許多日常功能活動的進行,因此平衡的訓練對於有平衡障礙的患者顯得尤為重要,訓練分為以下:先讓患者體會坐位的感覺或用鏡子矯正坐位的姿勢,然後訓練從有倚靠到無倚靠坐,由坐在靠椅上到坐在凳子上;並學會在坐位上做前後左右改變重心的動作,加強患者承重練習及左右交替抬臀負重練習。
  • 小腦性共濟失調疾病與其眼神經病表現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是以共濟失調症狀為主,合併其他異質性臨床表現的一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截止目前,已經發現了30個與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有關的基因位點,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SCA1
  • 小腦共濟失調常識內容介紹
    共濟失調,這是一種生活中不太常見的一種腦部疾病。共濟失調首發症狀多表現為下肢共濟失調,表現為走路時步履不穩,肢體搖晃。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所以我們得了共濟失調就應該及時去治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共濟失調是怎麼引起的,下面詳細的為你介紹,共濟失調是怎麼引起的。
  • 共濟失調是慢性病!真的不用治療麼?
    那麼共濟失調都有哪些症狀呢? 小腦性共濟失調不受睜眼、閉目或照明度影響,不伴感覺障礙,有眼球震顫、構音障礙、訥吃和特殊小腦步態,即行走時兩足分開,步距大小不一,步態蹣跚不穩易傾倒。指鼻試驗時共濟失調極為明顯,可見上肢呈弧形擺動與意向性震顫,並有肌張力減低或消失、關節運動過度、快復動作障礙、肌肉反跳現象。
  • 共濟失調症 常見脊髓小腦病變
    對共濟失調患者應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規範的神經系統查體,有選擇性的進行實驗室檢測。當然,影像學檢查,特別是頭顱磁共振是必不可少的。對懷疑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共濟失調者,應首先檢測動態突變,對發作性共濟失調以及其它隱性遺傳共濟失調則選擇相應的核基因或線粒體基因的二代測序就可。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臨床表現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錐體束症候群等。因為系統在發病時的累積次序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以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和小腦共濟失調為首發症狀。不管哪種神經症狀組疾病,在疾病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兩個或更多神經症狀組。
  • 肌陣攣和共濟失調
    肌陣攣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它與肌陣攣性癲癇發作的區別特別重要。因此,臨床醫生必須記錄清楚,準確的個人,醫學和家族病史,並進行全面的生理神經系統檢查。這將使檢查方法更具針對性,並避免不必要的檢查。需要確定年齡及其發病和進展的特徵,誘發和緩解因素,家族病史和相關症狀。患有無法解釋的肌陣攣的人的常規檢查包括血清電解質和葡萄糖。
  • 共濟失調首先考慮是小腦引起,正確治療很關鍵!
    共濟失調先考慮小腦問題,一般需完善頭顱磁共振檢查,如果是小腦原發性損傷,如果是小腦佔位引起共濟失調,目前沒有什麼特殊辦法,可以把共濟失調完全治癒,目前只有中藥調理,結合平時的功能鍛鍊,避免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