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丁亞鵬
海安人居環境工作捷報頻傳:繼2018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2019年度省級評估列第一等次後,2020年9月又率先通過省調度銷號,11月被表彰為「全國文明城市」,12月躋身「全國衛生城市」公示名單。
「海安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說。
「三長制」消除環境整治盲區
「河長制」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一項效果最為顯著的制度安排。海安把每月28日定為「鎮級河長述職日」,對當月交辦督辦工作完成不力、整治成效不明顯的,坐「問題河道」席,由市紀委、人大代表、河長辦負責人等組成的評委打分,打分結果實行「三無效」,即評委不籤名無效、打滿分無效、打相同的分無效。一位鎮級河長說,那種場面讓工作不得力的人感到羞愧難當,抬不起頭。而今,從市領導到鎮村兩級,「三長制」( 河長制、路長制、林長制)全覆蓋,消除了環境整治盲區,真正形成了壓力層層傳導、三級抓落實的工作新格局。
去年,海安市召開骨幹林帶環境綜合整治會議,市四套班子領導參會,出席對象包括全市區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以及全體村(居)書記,會議由市長主持,市委書記講話, 鎮區黨委書記現場籤訂責任狀。「為農村人居環境某一具體工作專門召開一個如此規模和規格的會議,在海安歷史上前所未有。」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杰說。張杰還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市委書記顧國標到鎮區調研工作,首先要看要聽的必是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這個已經成了固定的流程。」
「環境是幹出來的。」海安市委常委郝三旺說,從清水工程、「四好農路」建設,到農村環境「四清四化」,10多年來,海安人居環境整治一輪比一輪力度大,一輪比一輪成效好。記者注意到,當地還有一個「鎮村人居環境提升工作群」,人數達240多人,包括市分管領導、相關條線和各鎮村居主抓人居環境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每天都有實時整治動態,有圖有介紹,人氣活躍。「既是工作聯繫群,也是整治工作信息交流群,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也倒逼工作薄弱的地方迎頭趕上。」郝三旺說。
以產業發展帶動環境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久久為功,長期堅持不懈。」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臧忠坦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問題,首先要解決資金投入問題,近三年,海安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投入達12億元。「必須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只有村集體有錢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才能獲得資金支持。」李堡鎮黨委書記許栩告訴記者,該鎮楊莊、曹園、李西等5個村共同出資成立聯合置業公司,通過申請「鄉村振興貸」300萬-1000萬元,建設標準廠房、連棟大棚、購置店面資產等,用於發展村級經濟,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均沾、共同發展。
海安市鼓勵、支持區鎮街道充分挖掘本地自然景觀、紅色傳統、歷史文化,以及農業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檔升級。到2020年底,全市210個村均建有人居環境示範點,各區鎮、街道分別建有3-5平方公裡的人居環境示範區域,通過「串點、連線、成片」使人居環境整治由「盆景」變成一道道「風景」。
2017年前,海安市西場街道愛凌村還是一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百姓面臨出行難、環境差、勞力少等難題。在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中,該村積極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容村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示範村,2020年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人居環境就是營商環境
「環境抓好了,我們群眾最高興。」幹了7年農村保潔工作的白甸鎮白甸村67歲村民吳寶友說,現在工作量比過去大多了,但環境也好多了,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蚊子、蒼蠅少了,門前不需要掛防蚊蠅的帘子了。
地處裡下河地區的白甸鎮,2020年新招引落戶億元項目3個、5億元和10億元項目各1個,一個裝備製造新高地正在海安西北部崛起。「人居環境好,營商環境就好。」白甸鎮黨委副書記崔君說,人和景美和「中國美麗田園」已經成為白甸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農村人居環境就像人的臉面一樣,乾淨利落看著也舒服。」海安市市長於立忠表示,海安將用兩個月時間重點整治城鄉接合部髒亂差的落後面貌,實現城鄉人居環境同一個標準,推進人居環境高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