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GZDOC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12月12日至20日,金紅棉影展為我們帶來了四十餘場紀錄片展映、二十餘場映後交流,讓紀錄片愛好者們享受了一場「紀實盛宴」。
12月20日,隨著閉幕影片《煙火人間》的放映落幕,2020金紅棉影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煙火人間》
This is Life
中國大陸|2020|82分鐘|漢語普通話|中英字幕
導演簡介:
孫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專業本科、碩士畢業,博士研究生在讀。
作品曾獲鳳凰紀錄片大獎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剪輯協會金沙獎最佳紀錄片獎四川電視節「金熊貓」人文類最佳系列紀錄片、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中國系列片」等多個獎項;其短片作品《手機裡的武漢新年》(2020),用UGC手機短視頻呈現了疫情發生後的武漢。
製片人簡介:
王靜,《煙火人間》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2015級碩士生,2020級博士生。導演作品《從上海到平遙》曾獲2018中國國際大學生紀錄片大賽優秀紀錄長片等6項獎;導演作品《新娘》曾獲第二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短片等6項獎。
影片簡介:
本片誕生於一個全民手機短視頻的時代,海量的手機影像形成了一個全新而龐大的社會表徵資源庫,當短視頻被算法「剪輯」並推送到人們面前時,影像工作者能做些什麼?
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完成一種建構現實的全新嘗試,讓瞬時的短視頻重新回歸到線性的時間序列中去,將碎片化的當下與整體性的社會現實進行整合,讓短暫的情感衝擊不斷積澱並升華成更具普世意義的共情。
這種全新的敘事嘗試和手機豎屏的拼接形式必然會帶來極為挑戰的觀影體驗,但也因此得以重新梳理剪輯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然而無論如何,它本質上來自民間,是當代人的一次自我敘述。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副秘書長張鸝女士(前排左一)
在金紅棉影展閉幕影片《煙火人間》放映現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副秘書長張鸝女士對到場的所有觀眾致謝,並對《煙火人間》製片人王靜作為年輕創作者的堅持表示讚許,她認為:「《煙火人間》的創新形式是我們在當下需要探討的——在目前碎片化的新媒體越來越多元的形式上,我們也許應該考慮,一種新的記錄生活、記錄時代、記錄此刻的方式,去作為「明天的歷史」的見證。因此組委會把開、閉幕影片留給中國自己的導演,繼而又更希望好的內容能到平臺去,能到市場去,能讓更多人接受到這些佳作,用我們的力量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我們依舊相信,紀錄片應該是電影院的主人之一,希望大家能夠繼續關注紀錄片。」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熊迅老師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熊迅老師也來到放映現場,用一句話推薦《煙火人間》的話,他的答案是:人間很值得。片尾500多位快手作者的名字滾動播出時,他的感受和之前看電影片尾製作者名單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部影片是所有用戶共同創造的一部電影,製作組是有『野心』的,這個『野心』不單是通過UGC的內容來製作一個PGC的作品,而且也感受到製作組在語言上實現的拓展,比如在鏡頭語言的層面上實現了特寫與遠景的調度,鏡頭的運動方式。」
《煙火人間》製片人王靜
在映後交流中,《煙火人間》製片人王靜道出了團隊的創作初衷:「我們之前一直都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非常地感興趣,也想要去探討它對於紀錄片創作的改變與革新的作用。所以我們有了這樣一部具有實驗性意義的影片的創作嘗試。最初有這樣的創作想法是2018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真正建組去進行創作探索是2019年3月。經過兩年的時間,這部影片和大家見面了,讓我覺得十分高興。」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煙火人間》創作團隊從「衣、食、住、行、家、親情、友情、愛情」這些母題出發,用團隊協作的方式人工收集素材,並與約2000多個用戶通過平臺留言逐個溝通版權,用戶們的溫和親切與巨大的善意也支持著創作團隊。劉靜說:「感謝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才會有這樣一部影片出現在大家面前,也特別感謝每一位觀眾。」
採寫:詹佳凝
原標題:《金紅棉影展落幕,從《煙火人間》看見影像新趨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