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你會不會感到孤獨和焦慮?寫一封信吧,蔣勳、方文山、姚謙、程璧、周雲蓬、幾米等文藝界人士會專門回覆你,和你分享疫情期間的生活和感受。
近日,文藝公眾號「藝文力研究所」推出了「2020我想和你談談——長夜來信,在日出之前」的公益計劃(下文簡稱「長夜來信」),讀者可以在線上來信中聊聊生活,聊聊愛好,文藝界人士負責回信。這一計劃在網友中贏得強烈反響。依靠文字的力量,天南海北的人們相互助力,彼此守望。
橋梁:傳遞人與人的守望
「長夜來信」計劃的發起者是藝文力研究所的創辦人汪莎,她是一位在京工作的武漢人,疫情期間就在京居家隔離。「疫情開始後,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新聞信息和醫務人員,但還有很多普通人都處在各自的焦慮中。」她覺得,此時的藝術文化界人士可以給普通人帶來力量,像燈塔一樣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時光。
她想到寫信用這種古老樸素的形式,在普通人和文化界人士之間架起橋梁。來信人可以指定某位回信人,也可以不指定人選,暢所欲言地寫信,「特別像小時候的我們在交筆友,有寄信和等待的過程,這是人和人之間最樸素的守望。」
聽說這個計劃後,大量文藝界人士加入了回信人的行列,蔣勳、楊照、高豔津子、伊能靜、幾米、劉孜等20位知名人士成為第一批回信人。音樂人在其中也佔有大量比重,創作《我願意》的著名作詞人、製作人姚謙,作詞人方文山,民謠音樂人周雲蓬、旅日音樂人程璧紛紛響應。
首批回信人中還有一位有著特殊的身份,他是身在武漢一線的醫生,不幸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經歷了艱難的病癒過程,他成功治癒並重返一線。汪莎聽說他的故事,就託朋友找到他,也請他擔任回信人。
燈塔:給普通人希望與力量
「長夜來信」計劃並沒有限定主題,但由於目前全國處於疫情中,大多數來信都與此有關。截止3月4日下午發稿前,該計劃已收到百餘封來信,其中60%來自武漢。
就目前收到的來信而言,大多數來信者講述著疫情期間的心路歷程,細碎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到很真實。一位在武昌疫區的媽媽覺得自己是一個「裝著兒和女的大口袋」,還有一位來信人直白地發問:「身體要怎樣直面災難?」舞蹈家高豔津子第一時間回復「去細膩地經歷所有」,「經歷完這次痛苦後,讓我們懂得更深刻的愛和所有生命的不易。」
音樂人程璧收到一封專門寄給她的信,寄信人是武漢的一位十七八歲的青年女學生。「她說自己參加學校的調研小組,到前線醫院考察,緊張的前線情況對她衝擊很大,在信中問我『春天還會來嗎?」程璧說,「我會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給她回信,我們都是女性,都是普通人,我們有共鳴點。」她感慨說:「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在做身體上的戰鬥,我希望我們能發揮對文字的感受力,讓受到疫情衝擊的人積極地面對未來。」
思考:焦慮讓人更懂得安靜
並非所有寄信人都在通過文字「求助」,作為回信人的姚謙說:我要謝謝寫信的人,我從信中獲得了能量。
姚謙人在臺北,日常忙碌的生活也被疫情打斷,「開始很焦慮,替風暴中心的醫護人員著急,也思考自己的生活狀態。」相信每個人都有相似的感受,「一開始就有人跟我邀歌,我是拒絕的,因為當時我還沒有思考清楚,我不想寫一些心靈雞湯,我希望能安靜下來。」
而一封來自武漢的信讓他深受觸動。寄信人是一位武漢人,「焦慮」和「不安」是他來信前半段的關鍵詞。慢慢的,這位寄信人成為志願者,習慣了每天睡覺起床、做飯、吃飯、督促女兒上課寫作業的生活,生活反而平靜下來。
「我重複讀了好幾次,讓我想了很多,我很想對他說聲謝謝。」姚謙說,焦慮每個人都有,都會從開始的緊張、悲傷、猜測,到最後把自己抽離,重回冷靜,「他在比我更嚴峻的地方生活,他卻比我有更安靜、更篤定的力量。這些身在一線的人們就像一道光,讓我們思考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
姚謙不僅把這些感受整理成回信,還專門為寄信人錄製了一段視頻。在整理思緒的過程中,他終於答應了一首歌曲的寫作,他感到自己找到了冷靜思考的狀態。「這也許是老天讓我們重新安靜思考生命的時期,所有的焦慮都在激發你懂得安靜,安靜中才有能量吸收新的資訊和進行思考,這是這次災難告訴我的」,姚謙感慨。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韓軒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