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上午,國學泰鬥湯一介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夫人樂黛雲出現在儀式上,接受弔唁群眾勸慰。
9月15日上午,國學泰鬥湯一介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夫人樂黛雲出現在儀式上,接受弔唁群眾勸慰。她在為亡夫敬獻的花圈上寫道:「未名湖畔鳥飛何疾,我雖遲慢,誓將永隨。」
樂黛雲寫輓辭悼念亡夫
15日上午8時左右,記者趕到八寶山時,現場已經有了不少等待送別的人士,工作人員正忙著布置告別廳。廳外懸掛的橫幅寫著「沉痛悼念湯一介先生」,不太大的廳內,擺滿了各界親友送來的花圈、輓聯。8時30分左右,現場的人逐漸多起來,不少教育界的名人都在其中。
約9時許,記者隨送別人群一起步入告別廳。大廳對面懸掛著湯一介的遺像,不遠處擺放的花圈上寫著樂黛雲的輓辭:「未名湖畔鳥飛何疾,我雖遲慢,誓將永隨。你的小黛挽。」 這也正是兩位老人一生真摯情感的最好寫照。子女們所送的花圈則緊挨著擺放。
湯一介則安臥在告別廳中央的鮮花叢中。伴隨現場播放的音樂,悼念者五人一排,三鞠躬後繞行一周。面有悲色的樂黛雲與兒孫們站立在一側,接受人們的勸慰。
大致10時許,截止記者離開弔唁大廳,現場仍有數百位群眾排隊等候。
學術貢獻被贊折射現代哲學發展歷程
在當天趕來送別湯一介的人群中還有不少白髮蒼蒼的老人,既有湯先生生前的至交好友,也有素不相識的國學愛好者。一位78歲的崔姓老人表示,自己素來愛好儒學,並且十分欽佩湯先生的為人,特地前來送行。在談到湯一介的貢獻時,他表示,湯大師的思想軌跡與學術貢獻折射出我國現代哲學的發展歷程,為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為了紀念湯一介,該老人還自費複印刊載有「湯一介辭世」新聞的小冊子,並撰寫緬懷文章與「湯一介作品統計表」。老人說,這種小冊子一共印製87份,代表與湯一介先生辭世時的歲數相吻合,發給弔唁群眾以資紀念。
尤為令人感動的是一位從西藏遠道前來送別的中年人,名叫索朗佔堆。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是北大哲學系60級的學生,與湯先生一直有聯繫。他本人則是北大中文系96級的學生,讀書時曾選修過湯一介有關中國儒家文化方面的課程。
「父親已有73歲高齡,特地派我前來弔唁。並敬獻輓詞:恩師雨露,惠澤千秋。」索朗佔堆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