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結局。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在城市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青島堅定城市發展總戰略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創業城市,以時不我待的危機感、緊迫感,吹響了「二次創業、再次出發」的沖天號角。
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大都市,創新創業是深圳城市崛起的強大推動力。青島以「創」為名再出發,深圳是最好的「觀測樣本」,最佳的「創業導師」。風口財經赴深圳專題採訪,與青島市第四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緊密合作,聯合組成調研組,在深圳市科技創業促進會的大力協助下,以深圳創新創業生態「優」在何處為主題,深入走訪150家深圳企業,並向160家深圳創業企業發放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3份。
治學之道,博觀才能取其精要,厚積方能揮灑自如。調研組在創新創業最前沿潛心感受,在第一線深研細析,將所得所感所想所悟整理為調研報告,以期以深圳經驗豐富青島打法,助力青島的創業城市建設全面起勢。調研報告共分《創業天堂的來時路》、《深圳創業企業畫像》、《深圳創業精英圖譜 》、《以企業視角觀察創業城市崛起》四部分。
風口君把調研報告分為了上下兩個篇章,其中上篇主要介紹了創業之都來時之路,下篇主要介紹以企業視角觀察創業城市崛起。
本篇章內容為下篇。
從企業視角觀察 創業城市的崛起
有什麼樣的企業就有什麼樣的城市,企業是觀察城市的最佳視角。
青島的城市崛起,企業家和創業者是主力軍、是操盤手,企業家和創業者不是「學深圳、趕深圳」最直接的參與者。青島市第四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與風口財經聯合組成調研組,深入走訪深圳企業,深度學習深圳企業家和創業者,學深圳人、趕深圳人,學深圳的企業家、趕深圳的企業家,以企業視角觀察深圳開放創新改革的精神與氣質,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做事的素質與能力,以企業視角展望青島作為創業城市的崛起之路。
半島全媒體 風口財經記者:李兵 景毅 劉丹陽以企出發,探尋城市動力源泉
青島歷史上曾是紡織工業重鎮,素有「上青天」的美譽,解放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過青島啤酒、金錨手錶、大金鹿自行車、青食鈣奶餅乾和雞牌雞精為代表的第一代五朵金花。1984年,青島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青島以港興市,抓住製造業全球化機遇,依靠傳統的製造業基地優勢與港口城市的開放便利條件嫁接,依託國有企業與集體經濟大力發展以輕工業、都市產業,誕生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為代表的第二代五朵金花。青島也抓住了全球重化工加快向發展中國家港口城市布局的風口,形成輕工業+重化工相結合的產業結構,2008年,青島的GDP全國排名第九,是這個城市最高光的時刻。
強者恆強的故事並沒有發生。從2008年之後,青島的GDP排名隨之下滑。究其原因,青島與其他城市相比,沒跑到主賽道上來。
1998年,馬化騰成立了騰訊。1999年,馬雲成立了阿里巴巴。2000年,李彥宏創建了百度。世紀之交誕生的這三隻蝴蝶,是一輪產業大變革來臨的前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潮的來臨,網際網路設備、IT、移動網際網路、消費網際網路一浪更比一浪高,華為、「BAT」 、「TMD」異軍突起,而青島的原生優勢並不在這些領域,加之國有企業林立、民營企業不活躍,導致思維僵化、視野狹窄、冒險精神缺失,沒有誕生相應的領軍企業,錯失大風口、屢失小風口。
1997年,李書福成立了吉利。2001年11月9日,國家經貿委發布第六批中國汽車成產企業產品《公告》,吉利JL6360上榜,民營資本造車第一次得到政府的首肯。各種合資企業大量出現,民營汽車企業登上歷史舞臺,我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輪高速發展。汽車這個重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但青島也沒有在第一時間趕上這波市場紅利。
1999年,科大訊飛在合肥成立。2008年,合肥引入了京東方的第六代生產線,如果說前者是中科大的「血脈」,後者則是「無中生有』的膽略。如今這些企業共同構成了合肥「芯屏器合」的產業格局。接下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晶片/半導體、軟體、顯示屏這些核心技術都是制勝法寶,青島在這些核心技術上也沒有領軍企業。
調研組在深圳未來科學城先進位造產業園參觀時,看到了一臺被拆解的特斯拉Model 3。這輛車有10000多個零部件,涉及的品牌有600多個。換個角度看,特斯拉聚合了至少600家產業鏈公司。一家龍頭企業、平臺型企業,對產業鏈的輻射作用之大可見一斑。從企業視角來看,正是新興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的缺失,造成了青島經濟在中國經濟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時,使不上勁、發不上力,「存在感」 下滑。
同樣也是在這個產業園,調研組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多年前,有一家園區創業企業的員工經常在園區裡擺弄無人機,保安認為他們影響其他企業而進行幹涉,導致這群創業者最終離開。後來,這些創業者創業成功,打造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品牌一一大疆。工業園痛定思痛,果斷轉型,將產業園升級為未來科學城先進位造產業園,定位為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基地,重點聚焦智慧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駕駛、智能安防等領域,形成「AI+」的產業布局。
故事雖小,卻極具啟示意義。哪座城市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中間都有過遲緩、有過迷茫,深圳歷史上也有被誰拋棄的「天問」。
1994年深圳市政府下發的《關於經濟特區停止審批「三來一補」等項目的通知》中,不僅要求原特區內限制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同時大力鼓勵高新技術發展,積極引導原「三來一補」企業升級轉型。如今再看粵海街道的繁華,更不能忘卻城市和企業當年自我斷臂、自我革新的勇氣。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為失去的東西而著急,顯然不是明智的做法。這種著急在各個群體之間傳遞,會導致思想不統一,精神不凝聚,注意力不專注,為急而急,因急而亂,因急而迷失,因急而再次錯失。青島打造創業城市,核心一點就是以「創」為名凝心聚力,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錨定風口果斷出發。
2019年夏,小米穀倉創業學院在青島舉行過一場「小米生態鏈爆品公開課」專題分享活動,在對青島8家創業企業進行項目診斷之後,小米穀倉創業學院的負責人對青島創業者的產品理念感到驚訝,青島的創業者很懂製造。2014年,小米集團布局布局生態鏈戰略,最早的一批生態鏈企業中,就來自青島的Yeelight。如今,Yeelight藉助小米有品,成為國內智能照明產品的領頭羊。
Yeelight創始人、CEO姜兆寧在回顧創業經歷時說,當時山東的創業氛圍並不濃厚,自己在北京聽到創業者討論BP時,甚至都不知道BP是什麼,但青島有成熟的傳統家電產業,相關人才並不缺乏,而且對產品標準化、技術方面相對敏感,搭上IoT浪潮之後,企業在青島實現了就地崛起。
這些故事都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即青島有強大的製造業基因。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和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的研究表明,青島經濟總量的變化和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係。工業高速發展時恰好是青島GDP高位運行之時,工業低迷時恰好是青島GDP位次下移之時;青島GDP排名回落到14位時,恰好是青島工業增加值僅為最高峰一半之時。工業的鳳凰涅磐,才能有城市的垂直崛起。
青島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這是基於城市原生優勢與時代風口結合的戰略抉擇。青島擁有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工業實力雄厚、應用場景豐富的製造業場景為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夯實堅實的底座。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過,工業網際網路其實不只是工業,而是涵蓋所有的產業,它是產業網際網路的一個代名詞。
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趨勢,這種趨勢從企業的視角來看更為清晰:騰訊在發力自己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木星雲,阿里則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犀牛製造,這些沒有製造業基因的網際網路的巨頭為何要跑到自己並不熟悉的製造業賽道上?小米早些年主推生態鏈,今年則在十周年大會.上高調推出小米無人智能工廠,表示引爆智能製造領域。樁樁件件都在說明,他們看到了同一個風口。
數位化正在重新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網際網路的算力賦能實業,其終端連接數比消費網際網路規模更加龐大。哪個城市能聚集產業網際網路的先發優勢和持續發展動力,哪個城市就掌握了下一個階段快速發展的密碼。
再出發亟需什麼樣的企業家精神
中國的中長期戰略藍圖徐徐攤開,敏銳的人會從中發現變化。這變化就是「勢」,順勢而為總是比逆勢而行更容易成功。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把科技創新作為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發給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5G與工業網際網路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這就是國家大「勢」。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復函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支持創建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區。國家的大「勢」為何要讓山東來擔當?工信部的復函說的很清楚:山東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開展大量探索,培育了一批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領軍企業和典型解決方案,推動製造業加速數位化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
這足以說明青島向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發起的衝鋒是先人一步的,在「無人區」的艱苦探索和卡奧斯平臺的打造,已經讓青島具備了先發優勢。城市的優勢融入國家的大「勢」之中,青島這次錨定的賽道是一條光明大道。路對了,就不怕遠。
「十四五」時期,青島將瞄準工業網際網路集中發力,進一步整合、發揮在產業基礎、創投風投資本、應用場景、卡奧斯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培育形成較為完備的工業網際網路全產業生態,在參與全球工業網際網路競爭與合作中佔據主動。支持卡奧斯加強與頭部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搶佔市場、做大規模,保持弓|領優勢,提升服務能力。
工業網際網路為引領,可以把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海洋等重點產業串起來,通過開放各種類型的應用場景,不斷孵化、催生、集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藉助國家新一輪高水平開放,在「大循環」「雙循環」 中參與競爭,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中。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說,消費網際網路是一家獨大的個體化發展,而產業網際網路必須是集群化發展。如果說中國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只能夠容納幾家千億美元級的企業,那麼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青島果斷切換賽道,城市的贏面變得更大。這條賽道足夠開闊,能容得下眾多創新創業者。在這條賽道上,城市可以與企業相互成全、相互成就。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市場化改革的主角,城市發展真正的行動者、操盤手是企業家,企業家的創意創新創造是城市的成長力。青島打造創業城市,以「 創」為名再次出發,亟需企業家展現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要學企業家精神,深圳就是最好的老師。青島「學深圳、趕深圳」,就要先學深圳人、趕深圳人,學深圳的企業家、趕深圳的企業家。「學深圳、趕深圳」這一年多來,青島組織了大量青深兩地企業家互動的活動,調研組在與參與活動的青島企業家交流時了解到,互動的效果遠超預期。
一說深圳的企業家,就想到「敢為天下先」,這本質是一種創新精神。我們深究一下會發現,創新兩個字似乎可以用來詮釋一切現象,這很容易讓創新兩個字流於口號化、標籤化。
創新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原因是企業家內心那股敢試一試的決心和勇氣。白手起家的時候當然敢闖敢試,但事業做到一定規模了,創新原動力的衰退是難免的。深圳的解決方案是開放。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三來一補」最高時曾佔到深圳工業產值的80%以上。2019年的時候,深圳的年工業產值約2.8萬億元,其中約1.4萬億元是外銷,佔比50%。深圳堅定不移的「出口導向」,讓深圳的企業早早就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在更大的風浪中衝擊,時時刻刻在虎背上跑,根本就不敢停下來。
深圳早期的企業家,當年除了夢想之外沒有什麼資源,來到深圳就是白手起家,例如當年帶著十幾塊錢來闖深圳的王文銀。對他們來說,國內沒有什麼「關係網」可以依靠,國際市場相反最公平。在國際市場上搏擊的久了,企業只要不想倒下,就要不斷的提高質量,向價值鏈的更高端走,創新的動力自然就出來了。
《三體》中有句話,「消滅你,但與你無關」。這個時代,顛覆者不知道會從哪個領域衝過來,例如產方便麵絕對想不到會被外賣的顛覆。深圳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參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眼界更開闊憂患意識強,這也倒逼著他們懷有空杯心態,以謙虛之心來做到先知先覺,以免固步自封,成為溫水中被煮了的青蛙。
開放也讓深圳的企業最早開始建立現代公司的治理體系。平安的馬明哲、華為的任正非、萬科的王石、騰訊的馬化騰,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卻都不是公司的實控人,股權分散讓職業經理人可以更好地施展才華。華為從1990年就開始實施股權激勵,2019年, 華為共有104572名持股員工,佔公司總人數的53.4%。華為這種成熟而獨特的股權激勵制度,減少了管理成本,推動了業績持續高速增長。華為歷史上能人輩出,他們才是創新的主力軍。馬化騰在騰訊的持股卻不過8.58%,分散的股權結構給了太多人創新的動力,例如做出了微信的張小龍。
解放思想才是真的開放。在各種生產要素市場中,「思想」 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產力」。深圳的企業家精神,就是始終敢冒風險,打破既有的均衡,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進行「 顛覆地破壞」,持續推動創新。青島紡織企業眾多,酷特智能的張氏父女勇於這種「 顛覆地破壞」,打造以C2M商業生態模式,構建產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企業不僅今年成功上市,更引領青島紡織企業轉型突圍。青島中青林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混凝土機械全產業鏈.上的頭部企業,年銷售額12億元。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是「父子檔」,眼光沒有停留在這12個億上,而是想著如何進行指數式的增長。「學深圳、趕深圳」一年多來,中青林專門派人常駐青島設立在深圳的協同創新中心,就是想時刻關注大灣區企業的創新動態。中青林目前已經上雲用平臺,積極擁抱工業網際網路,生產成本降低5%,生產效率提高44%,沉澱多年的用戶數據被激活,用戶粘性大幅提升。商人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企業家是工業文明的代表。
商人重在逐利,而企業家的核心使命則是創新。青島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企業家不是旁觀者,而是重要的參與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展望深圳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方向時指出,從「看到了造」到「想到了造」,後發創新應成為深圳新的企業家精神,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科技研發,才能在產品上獲得獨到性或取得成本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和尊重。從「看到了造」到「想到了造」的後發創新企業家精神適合深圳,更適用於以「創」為名再出發的青島。
創業城市的最大變量是精神氣質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在曾經總結過,深圳的歷史上有三次衰退周期。現實是,深圳不僅每次都從衰退中闖了過來,還藉機完成了轉型,在四十年間完成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信息經濟、數字經濟、創新中心的過渡,深圳的的經驗被總結為三化: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
唐傑說,經濟學解釋解釋激勵,創新創業就會有激勵。為什麼很多城市不能創新創業?因為沒激勵,創不成,等你創成了一個東西,簡單就被別人抄襲走了,你打官司打不贏,沒處打。而有一個激勵機制之後,就會變成一個創新效應、示範效應,變成在深圳由一個任正非帶動無數人想當任正非。但是經濟學不能解釋、不知道誰能成為企業家。一個社會如何能夠造就如此多的密集的企業家,這是深圳內在的東西。
深圳內在的東西是什麼?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是這座城市的氣質。深圳曾經總結過十大觀念,其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一條尤為重要。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種精神氣質的養成卻殊為不易,特別是寬容失敗,這種恢弘的包容氣度並不是隨便哪座城市都有的。
調研組在走訪深圳企業時發現,深圳的企業「憂敗」但不「笑敗」,形成城市獨特的「失敗學」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在政府、企業中傳遞,社會各界都對失敗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
首先是「憂敗」。2019年年中,招商銀行內部平臺發了一篇文章《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直言明顯感覺招行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刻。2001年,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說:「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2012年,華為企業傳出版,書名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不知生焉知死?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時時在線,企業向死而生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不「笑敗」。深圳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向失敗取經」「 向失敗致敬」,成功的創新創業背後是一大批夢想家前僕後繼的嘗試與失敗,這個過程就是創新活力的體現。創新創業者面對著眾多不確定性,城市給與他們最好的理解就是包容他們的失敗。深圳通過一系列改革和制度設計,使創業創新環境有利於創業者、企業家試錯,在激勵大家敢於試錯的同時也提高試錯為「對」的概率。深圳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非共識」創新。既然是「新」,本來就不能達成共識,只要能說清項目創新的科學原理、技術何來、項目和原研企業有何創新、如何確保成功等幾個關鍵問題,就能獲得資助。2020年9月1日深圳率先發布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經營風險不再無限轉嫁到個人和家庭,給個人創業者一個「安全氣囊」,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業熱情。
調研組在深圳企業聽得最多的創新創業故事,就是今天還是上市公司老闆,明天可能破產出去打工,之後還可以再創業。創新創業失敗不叫失敗,而是走在成功的路上,努力過的失敗者不會被恥笑,有夢想的創業者不會被嘲笑,整個社會有寬容失敗的向上氣氛,感召著無數創業者願意來深圳創業。一家企業總要有敢於犯錯的人,青島傳統企業多,其中很多在藉助工業網際網路實現轉型的機會躊躇不前,不敢試錯就不會知道正確的道路在哪裡。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新思維新打法都是在大量錯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邁出第一步就「坐躺」成功無異於守株待兔。等著不交學費就能取到真經的時候,競爭對手已經遠遠領先甚至顛覆這個行業。
青島建設創業城市,提出打造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的「4+1」 發展生態,其中的「1」尤為重要。青島通過學趕深圳,加速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的環境與生態,政府和企業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邏輯去思考、去做事。青島提出「 新官不理舊帳」是法盲的表現和違法的行徑,按照「誰制定、誰兌現」的原則,建立政策兌現倒逼機制,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的形成,給與創新創業最的尊重和保護。
青島的一系列舉措點中了穴位,發力精準且迅猛。精神氣質的重塑同樣重要,創業城市要有相應的精神氣質,鼓勵創新不容易,寬容失敗更不容易,全社會形成寬容失敗的共識,才能充分激發創新創業的偉力。
企業的精神鑄造著城市精神。浙商博物館裡有一個展區,展示了一輛外形破舊的汽車。上世紀80年代,在人們以「萬元戶」為財富象徵的時候,浙商葉永貴已經是千萬富翁。1988年,他賭上千萬財富研發電動車,跑在時代的前面,卻最終失敗而歸。但葉永貴依舊和馬雲、宗慶後這些成功者一道,在浙商博物館裡擁有一席之地,並激勵著一代代浙商弄潮時代。在深圳,華為遭遇至暗時刻,任正非的一句「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裡爬起來是聖人」,展現著深圳這座城市的精神。
在青島,我們同樣津津樂道於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這是青島改革開放之初銳意進取的精神體現。假設張瑞敏一錘子砸下去沒有砸出海爾的巨大成功,而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可我們這座城市依然崇敬這種行為、熱頌這種行為,那這座城市才真的包容,真的擁有大心胸、大格局。這樣的城市,也必然會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天堂。
想了解更多關於鵬城調研的具體內容,請關注風口財經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官方app,更多乾貨內容等你~
【風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