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深度厭學,四年級的時候,每次聽寫生字他都會錯一半以上。
第一遍結束,讓他自己寫幾遍錯了的,第二遍再聽寫,上次寫錯的裡面,還有80%寫錯。
再複習,還錯80%。
如此往復,一次生字全寫對,他需要聽寫5、6遍以上。
而且,到了第二天,還會錯一大片。
那孩子並不笨,只是神情落寞,總是呆楞楞地,做事像慢鏡頭。
老師給家長出過主意:孩子對學習沒興趣,你可以這樣,每天睡前堅持給他讀故事聽,這樣他就會逐漸產生閱讀興趣,這種興趣慢慢地就遷移到書本上了。
孩子媽媽覺得老師的這個辦法不錯,很認可,她特意跑去書店選了幾本書。
看起來積極性不錯,可是,結果怎麼樣呢?
堅持了還不到半個月,這個媽媽眼看兒子學習上還是沒精打彩的,生字還是一錯一大片,她的信心慢慢地消失了,計劃也就放棄了。
這時,有人給她出主意,說找個心理醫生開導開導孩子,大概孩子就能學習了。
這位媽媽居然就信了。
結果呢,可想而知。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站著的都是堅定付出的父母,是他們日復一日的堅持,才造就出了孩子的優秀。
陪伴和教育孩子,是一種持續堅持的付出,既需要科學的規劃,更需要洞察和督促。
那些看到孩子成績下降,就把孩子往補課班送的家長,與其說是想用錢買孩子的成績,不如說是用錢買自己的心安。
我曾聽到一位家長在和熟人聊天時這樣說,別人補的課,我都花錢給你補了,你學不好,那就是你的事了,將來你可怪不著我,反正該花的錢我都給你花了。
這難道不是用花錢來推卸責任嗎?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武亦姝,她的優秀有目共睹,而她的身後,同樣站著的也是堅定付出的父母:作為一名律師,他就給自己定了一條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規矩——每天下午四點準時關機!
他說,每天四點半後,我的時間屬於我的孩子。
而更多的父母,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卻能對玩手機的孩子武力相向。
詩詞神童王恆屹,得益於奶奶從小的陪伴和教育。
奶奶在他1歲時就開始給他讀古詩,後來,祖孫倆一起學習古詩,背誦苦詩,在奶奶的帶動和引導之下,每天堅持不懈,掌握的詩句數量不斷增加,終於成就了我們看到的這個「詩詞神童」。
可以說,沒有奶奶,就沒有如今光芒四射的王恆屹,奶奶對王恆屹的成長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別指望孩子自己頓悟,時間過去了就追不回來,作為父母的,要做到的就是,從孩子小學入學起,首先學會約束自己,然後以身作則,再去督促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
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