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疫情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2021-02-08 千課萬人

編者按:疫情當下,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是不同的,一種是在獨處時自覺上網課和自學,另一種由於沒有了老師的監督而顯得鬆懈,之所以會有天差地別的學習方式,這跟父母的教育有著莫大的聯繫。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生活中,我們最怕遇到熊孩子,關於熊孩子的三大怕:出行坐車坐飛機遇到熊孩子,看電影遇到熊孩子,熊孩子到你家玩。● 下班高峰期,小學生騎著共享單車在南湖隧道裡飆車。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每個熊孩子猖狂的背後,都是熊家長的縱容。當熊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時,熊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當熊孩子在別人家搞破壞時,熊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當熊孩子亂打人、亂拿東西時,熊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愛鬧」的確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活潑好動,不安分,同時充滿好奇,但是所有的保護都是有限度的,所有的包容也都要有邊界。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孩子還小,不懂事,不可能成為孩子永遠的擋箭牌,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對他們給予包容。一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德行,三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臭德行。哈佛博士何江在節目《兒行千裡》裡,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出生在湖南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從小就鼓勵他們兄弟倆讀書。在農村,大多數青年勞壯力都會選擇外出打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何江家裡雖然很窮,但是為了不讓孩子們成為「留守兒童」,父母沒有外出打工,而是守著土坯房陪伴在兩個孩子身邊。父母每天不管幹活有多累,都會堅持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的睡前故事,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母親也經常陪著兩個孩子一起學習,她要求兩個兒子把課堂知識講給自己聽,遇到不懂的還會和兩個孩子討論。何江說,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滋潤,他才能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否則,他現在大概就和村裡的小夥伴一樣,就是一個漂泊在外的打工仔。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從來都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來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刻畫進孩子的血肉裡的。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比起父母的文化水平,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父母對文化的認知,比起父母的職業和地位,孩子更加重視的是你是否是稱職的父母。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幕劇情。方一凡因為成績太差,被老師建議留級一年,童文潔氣得對兒子一頓狂罵,然後心急火燎的找到好閨蜜宋倩,希望她能幫兒子分析一下成績,輔導一下功課。童文潔說,我怎麼沒操心?他成績不好我就花錢給他報班,這還叫不操心?與童文潔相反的是英子的媽媽宋倩,儘管宋倩對英子的控制欲太強,但是在英子的學習上,宋倩從來都是盡心盡責的。她親自輔導女兒功課,用大數據來分析女兒的成績變化,英子的好成績,那裡面有多少宋倩的心血啊。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童文潔,總以為在孩子學習不好時給孩子報個班,在孩子考試考差了教訓孩子一頓。總是苦口婆心的要孩子好好學習,讓孩子自覺一點,他們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的學習很上心了。其實不是的,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自律性很差,沒有幾個孩子能管住自己,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的約束。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快快樂樂的成長,但是,教育最大的騙局,叫「孩子,你只要快樂就好」。沒有任何一項知識和技能,是不需要通過長期乏味的練習和持之以恆的堅持去獲得的。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當孩子不想練琴時;當孩子不想堅持好習慣時。家長要做的,是積極引導和鼓勵,甚至狠心逼孩子一把,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而不是聽之任之,說什麼孩子快樂就好。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所逃避的每一個責任,都可能面臨將來加倍付出的風險;而父母在培養孩子中所付出的每一份心血,將來都有可能得到加倍的補償。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時,趙薇飾演的畢勝男有一段臺詞讓我記憶猶新。「這個世界上除了家裡人,沒有人會縱容你,不會因為你可憐,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就遷就你。這個世界很殘酷,你必須有真本事,不然誰也幫不了你。」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弱肉強食的社會裡,更多時候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強者生存。我們保護不了孩子一輩子。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72變」,以後又有誰會幫他擋住「81難」呢?要想孩子不被現實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一名強者,長大後,他們一定感激你曾經所有的「絕情」。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讓孩子過上更理想的生活,讓孩子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權。


來源:網絡。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最近,我的閨蜜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我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著他才行。」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內不會再吃的。
  • 一生E本|教育路上,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下面大家可以看看,班主任怎麼說。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教育孩子如果一直寵著、哄著、慣著,那他以後會更加不自覺,更加為所欲為。
  •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教育孩子如果一直寵著、哄著、慣著,那他以後會更加不自覺,更加為所欲為。
  • 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 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自覺」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一生E本致所有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從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01家庭教育不要指望孩子自覺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指望他能自覺,你不約束孩子,那只會讓他越來越放縱自己。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自覺」,是因為他身上的「惰性」,而這種「惰性」直接來源於父母本身。比如說:你不讓孩子玩手機,可自己卻在玩手機。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
    1、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曾經,一趟從國內飛往美國的航班上,一個小男孩不斷騷擾鄰座小哥。一開始,小哥好意提醒父母管管孩子,可這對父母非但不聽勸,還辱罵、毆打小哥。其實,熊孩子並非天生,落到如此地步,全因背後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這些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嚴管是愛,溺愛是害。《管教的勇氣》一書這樣寫道: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
    如果疏於管理,或者不忍心修剪,那麼孩子遲早會出大問題。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康熙帝政績斐然,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成功。小編摘選康熙家訓中的八條,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益。承認錯誤訓曰:凡人孰能無過?
  • 90%的中國家長都痛苦: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只是沒想到,只要開始寫作業,世間萬物都是熊孩子的朋友。3、成長路上,靠自覺還是靠監督?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總會覺得:我的孩子放學回家了,但他的腦子沒有跟著一起回來。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還是靠監督?
  • 家長請注意: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無師自通,全國的人類幼崽都能爐火純青的掌握這項【氣瘋家長】的核心技術。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努力杜絕一切潛在誘惑,將書房書桌布置的單純整潔。只是沒想到,只要開始寫作業,世間萬物都是熊孩子的朋友。
  • 知愈心理: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付出了多少,會在孩子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01莫言曾經說過: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哈佛博士何江在節目《兒行千裡》裡,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 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那些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狠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因此在教導過程中難免會動惻隱之心,然而這種情緒往往只能感動自己,害了孩子。因此,有遠見的父母對孩子必須要有「狠心」,別指望孩子自覺,要做負責的家長。只要能成為一個好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會模仿父母而習得正確的行為。
  • 教育路上,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愛鬧」的確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活潑好動,不安分,同時充滿好奇,但是所有的保護都是有限度的,所有的包容也都要有邊界。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孩子還小,不懂事,不可能成為孩子永遠的擋箭牌,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對他們給予包容。
  • 在學習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而在學習這條路上,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自覺是自發性的行為,但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不懂,除了本能之外的事情其它都是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了解,並且運用。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制定規則和底線,以此來教會孩子如何管理自己。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
  • 知愈心理: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後來我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 02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俞敏洪曾說過:「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你可能永遠都想不到,自律的孩子究竟會有多厲害。
  • 致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自覺是一種習慣,自覺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自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夠自覺而苦惱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想過這個問題,在孩子學習和成長道路上,是要靠自覺還是要靠家長的監督呢?答案當然是離不開父母的監督。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只能導致孩子缺乏自覺性,難以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