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2020-09-10 Etalk英語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督呢?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下面大家可以看看,班主任怎麼說。


家庭教育

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剛當班主任那會,最怕的就是家長跟我說:「孩子在家哭得厲害,不願來上學了。」


我就很著急,和老師們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學方式不對,是不是生活照顧不夠細緻,是不是課程讓孩子不感興趣……最後發現不管怎麼改變,總有願來的和不願來的,而不願來的,就那麼幾個。


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是,有個孩子是住校的,每周回家一次,不哭;而另外一個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媽媽分開時還要大哭一場。


後來我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


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


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



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


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


教育孩子如果一直寵著、哄著、慣著,那他以後會更加不自覺,更加為所欲為。


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想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很簡單,由疼愛到溺愛,孩子被嬌慣放縱久了,就會變成熊孩子。而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很簡單,那就要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有遠見的父母

都會有點狠心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不會指望孩子能自覺。


華語樂壇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曾在節目中自爆小時候被母親逼著學鋼琴的辛酸史。


周杰倫從4歲開始學鋼琴,還被媽媽要求每天練2個小時。而小時候好動的他,根本坐不住,媽媽葉惠美就會拿著藤條,默默地坐在一旁督促。


每當聽見窗外別的孩子們在外頭嬉戲打鬧玩遊戲的聲音,周杰倫心裡就特別的難過。


周杰倫甚至埋怨媽媽:「為什麼別人都在玩,而我要學鋼琴」。


但是,媽媽還是不會放鬆對他的要求,拿著藤條逼迫他練琴,他只能繼續練習。


成名之後的周杰倫,非常感謝媽媽的一番苦心。正是因為媽媽的高要求,才讓周杰倫憑藉音樂才華在華語樂壇中有一席之地。



在《嚮往的生活》中,劉憲華同樣自爆了自己被父母逼著學拉小提琴的經歷。小時候的他根本不願意去學,直到十一、二歲時,參加了一個比賽才開始喜歡拉小提琴。


在一旁的Angelababy看到劉憲華能把小提琴彈奏得那麼棒,問劉憲華:「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劉憲華說了一句,「非常非常感謝。」


最後,Angelababy嘆了口氣說:「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那些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難免會帶點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如果不逼他們一把,他們就會錯過最好的學習時機。


畢竟誰的人生都只有一次,不能再重來,錯過了再悔恨當初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孩子自覺性不高,不會主動學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厲督促孩子,這樣才能讓他成才!


孩子的自覺性

越早培養越好


今年的高考成績一出爐,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馬上「火」了。


他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總分730分的高分,打破了恢復高考以來廣西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


談到兒子以高分奪得理科狀元的頭銜,楊晨煜的媽媽直言:「我覺得他會考好,但沒想到他考得這麼好。」


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楊晨煜媽媽說:


&34;



很認同楊媽媽的教育觀念,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監督工作,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楊媽媽還提到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要時時刻刻地監督他、留意他。而且監督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也要自律,不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玩手機。


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時候,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有一個這麼會教育孩子的媽媽,難怪楊晨煜能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高考狀元。


如果不是楊媽媽在他不能自覺學習的階段,逼他一把,監督他養成各種好的學習習慣,也不會有現在的他。


孩子的自覺性培養,越早越好,因為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必須要有成人的陪伴、督導以及管束。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沒有任何強制的環境中,他將永遠也不能成長,也經受不住任何挫折。


相反,如果你從小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他也會成為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不要那麼強調孩子的「自覺」了,「自覺」一詞對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體和心靈承受不了!



該訓的時候訓一下,只要你訓得適時適度,孩子會因為你訓他而感到輕鬆!


如果你一直裝模作樣下不了手,只是一個勁兒地說教、對峙、冷戰,那樣孩子才會真正受到傷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所以,今天的父母師長們,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覺」了,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師長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這沒有什麼可羞愧的,孩子就是這樣,他需要大人的管束,他必須在大人的管束下才能成長。


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天然就有管教孩子的權利,只要他人格正常,他就有這個能力。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該怎麼教就怎麼教,不要在意那麼多流行的詞語和口號。


作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為逾越規範時,就要及時指出來並進行糾正,否則他會一錯再錯。


寫在最後


有時候,孩子需要適當的強制,這種強制並不是對他的壓迫,而是在他意志軟弱的時候幫他克服困難,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


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自律,父母還是要起到監督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01家庭教育不要指望孩子自覺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最近,我家鄰居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我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著他才行。」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內不會再吃的。沒想到下午又看到他偷偷地躲在房間裡吃雪糕,還以為躲起來父母就不會被發現。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
  • 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指望他能自覺,你不約束孩子,那只會讓他越來越放縱自己。
  • 一生E本致所有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從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後來我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
  • 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自覺」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最近,我的閨蜜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我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著他才行。」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內不會再吃的。
  • 知愈心理: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後來我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 在學習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而在學習這條路上,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自覺是自發性的行為,但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不懂,除了本能之外的事情其它都是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了解,並且運用。,規則和底線讓他們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在有邊界的行為裡得到預期反饋能給予他們安全感,同時也享受事物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
  • 致老師家長: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
  • 家長們注意,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老師轉給家長)
    後來我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
  • 班主任提醒: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老師轉給家長)
    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入學時,我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董卿:在教育這條路上,不能指望孩子自覺,才是對孩子人生的負責
    ,不要認為讓孩子自由長大就是家長徹底的放手。孩子的自覺能力是很弱的,倘若一天不檢查孩子的作業,可能一天孩子就不會寫。所以說家長應該要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教會他什麼是自覺,教會他嚴格的對待每一件事情。,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疫情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這跟父母的教育有著莫大的聯繫。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生活中,我們最怕遇到熊孩子,關於熊孩子的三大怕:出行坐車坐飛機遇到熊孩子,看電影遇到熊孩子,熊孩子到你家玩。
  • 致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自覺是一種習慣,自覺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自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夠自覺而苦惱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想過這個問題,在孩子學習和成長道路上,是要靠自覺還是要靠家長的監督呢?答案當然是離不開父母的監督。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只能導致孩子缺乏自覺性,難以自我約束。
  • 家長請注意: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3、成長路上,靠自覺還是靠監督?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總會覺得:我的孩子放學回家了,但他的腦子沒有跟著一起回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亦會覺得:我的孩子哪都動了,就是腦子沒動。總要拿著小皮鞭在身後追趕,一時一刻不敢鬆懈。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還是靠監督?
  • 董卿談育兒:在教育道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怎麼教孩子自律
    董卿談父親落淚:在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董卿在談及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說道:"父母從小就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不管是在飯桌上還是在學習上。從素質養成到文化學習上,父母都對自己要求得特別高。"小時候的董卿每次吃飯時,都會被父親批評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夠規範,這也導致每次董卿在吃飯的時候都是邊哭邊吃飯。
  • 90%的中國家長都痛苦: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無師自通,全國的人類幼崽都能爐火純青的掌握這項【氣瘋家長】的核心技術。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努力杜絕一切潛在誘惑,將書房書桌布置的單純整潔。3、成長路上,靠自覺還是靠監督?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總會覺得:我的孩子放學回家了,但他的腦子沒有跟著一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