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式「社會主義革命」,一次無政府主義者的狂歡

2020-09-15 好奇組長

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五月風暴」運動。這一場風暴最初由學生們發起,後來擴展到工人階級,將運動上升到某種形式的社會主義革命。



有意思的是,「五月風暴」的導火索竟是一些「狗屁倒灶」的事,事實上,很多(偉大)革命的起源可能都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



巴黎南特大學有校規,男生不得進入女生宿舍,學生們抗議這個校規,便進行了抗議示威。抗議示威中,警方逮捕一些有過激行為的學生。然後學生們的怒火又轉向了警方,要求警方放人。法國其他一些大學紛紛響應。


「五月風暴」中抗議的學生們


當時學生領袖之一的丹尼爾·孔-本迪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他將這場抗議賦予了更多內涵,上升政治層面。當有學生打出切·格瓦拉、卡斯楚的巨幅畫像時,這場本來是進女生宿舍的抗議就變得不再單純了。


德國籍學生丹尼爾·孔-本迪


學生們打出切·格瓦拉、卡斯楚的畫像。


在這場學生運動中,有太多託派分子、毛左支持者、無政府主義者,他們高唱著《國際歌》,揮舞著錘子鐮刀的旗幟,要求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下臺。


巴黎索邦大學學生罷課,佔領校園。


60年代的法國年輕人在後殖民時代和冷戰陰影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是第一代廣泛接受大學教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那時法國大學全面擴招,有太多年輕人在大學裡「無所事事」。


巴黎索邦大學被佔領期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畫像都到處張貼起來。


高等教育拓寬了年輕人的眼界之餘,也創造了新的憂慮,尤其是左翼思潮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他們覺得切·格瓦拉很酷,對切·格瓦拉具體所幹的事,卻並不一定很清楚。


學生們將宣傳海報貼在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的雕像上。巴斯德有句名言: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學生們在街頭髮放宣傳冊


巴黎街頭抗議示威的學生們


後來,法國共產黨和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法國「工會聯合總會」的加入,將這場學生運動推向了高潮,並蔓延到法國全國。但此時運動的主導權也就不在學生領袖們身上了,畢竟他們一開始只是想進女生宿舍,在政治上並沒有過多思考。


工人們罷工佔領法國國家大劇院


被佔領的國家大劇院


「五月風暴」期間的巴黎街頭


打著紅旗抗議示威的學生和工人們


打著紅旗抗議示威的學生和工人們


學生們在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的紀念碑前演講。


巴黎西部郊區小鎮布洛涅-比揚古是雷諾汽車的生產廠地,當時雷諾的工人也參與了罷工。


雷諾工廠前罷工的工人們


「五月風暴」最終是失敗的,學生們被利用了。工會聯合總會的參與只是為了工人們漲工資,法國共產黨的參與只是為了在議會中多幾個席位。


學生們在運動中唯一在政治上的建樹,可能是一年後迫使戴高樂辭職了。學生們所表現出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對於所謂革命的那些烏託邦理性,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最終淪為被別人利用的一次狂歡罷了。

相關焦點

  • 流派史|無政府社會主義
    19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即第一國際時期,巴枯寧成了國際上無政府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它的思想融合了集體所有制的共產主義思想和個人絕對自由的蒲魯東主義,同時融合了無政府主義立刻消滅國家的思想和來自聖西門的廢除繼承權思想。
  • 哲普/什麼是無政府原始主義
    這種趨勢正在發生變化,因為後左派和反文明無政府主義者在他們的觀點——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方向的破產之間做出了明確的區分。左派不僅證明了自己的目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失敗,而且僅從其歷史,當代實踐和意識形態框架中就可以明顯看出,左派雖然表現為利他主義,促進「自由」,實際上卻構成解放的對立面。
  • 諾貝爾文學獎之達裡奧·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發生在義大利,產生了一大批文學藝術的標杆式人物,薄伽丘,米開朗琪羅,達文西。幾百年之後的今天,義大利的文化藝術依然繁榮,翁貝託·艾科的《傅科擺》《試刊號》,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他們雖然未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卻早早就擁有了文學界公認的罕見的才華。
  • 為五毛錢大動幹戈,法國為何總是走在歐洲革命的前沿
    如果法國大革命點燃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那麼法國的巴黎公社起義則是打響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槍,不管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法國人都是歐洲革命的先行者。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為五毛錢大動幹戈,法國為何總是走在歐洲革命的前沿?
  • 保羅·費耶阿本德:科學領域的無政府主義者
    保羅·費耶阿本德:科學領域的無政府主義者1924年的1月13日,科學哲學家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於奧地利出生。在費耶阿本德眼中,「科學以外並無知識」只是科學教條主義者提出的一個「便利的童話故事」,他們為了鞏固科學的建制,不惜扭曲科學史的史實。經過科學史考察後,費耶阿本德指出科學其實並不如實證主義者或科學至上主義者所想的那樣純淨,每個關節都建基於實驗得出的事實。
  • 馬克思從法國1848年革命,看到了什麼?
    革命失敗後,各國反動勢力重新掌握政權,瘋狂鎮壓革命,歐洲工人運動也因此陷入低潮。在這種情況下,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制定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便成為中心任務。因此,馬克思選取近代歷史上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最典型的法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了1848年法國革命,從而寫下這部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全文一共包括四章。
  • 讀書筆記:《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
  • 西原借款與北洋政府的國家社會主義
    教科書上一般指出,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愛國、民主青年當中,激起了作為一種反體制思潮的社會主義運動。當時學生受到俄國革命影響,思想紛紛左傾。而陳獨秀、李大釗等五四領導者在1921年成立中國共產黨,與由孫中山領導、實行民生主義的國民黨合作。中國從此走上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主義的道路。然而,在五四以前,東亞已經有近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傳播史。
  •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法國對革命的幻想與幻滅
    青年馬克思(尤其是從1843年到1844年)在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時,認為法國大革命作為一場政治革命創造了現代國家,而法國式政治革命最終將被實現人類解放的德國式社會革命所超越,資產階級的公民革命將被無產階級的人的革命完成。
  • 社運之鑑:臺灣無政府主義「賽德克」
    本文認為,正因為無政府主義提供了社會主義思潮所獨有的政治視野,把人類社會整體的變革當成自己的任務,才使臺灣與各地的無政府主義者可以正當地介入各地的革命,並使各地的革命者可以正當地介入臺灣。社會主義才有的這種政治視野,是一九二○年代臺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
  • 達裡奧·福:我為什麼寫《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孟京輝《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海報 我們著手戲劇初稿。甚至可以說,寫的就是一出政治諷刺劇。審訊過程、官方聲明的矛盾百出引發出許多令人可笑的荒唐滑稽場面。我們清醒地知道,我們的鋌而走險可能被告發、被指控、被起訴。不管如何,我們的行動是值得的,這是我們政治團體中的積極分子應盡的義務,重要的是儘快行動起來,趁熱打鐵。
  • 這是中世紀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又一次革命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運動點燃了歐洲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 1830年革命由法國自由主義者發起,他們憤怒地打倒法國國王查爾斯十世, 他以保守傳統的方式統治著法國,未曾意 識到時代已經改變。自由主義者以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將其取代,實行君主立憲制。
  • 花神咖啡館與周恩來早期旅法革命活動
    戈德弗魯瓦街17號,這座周恩來當年居住的小旅館,1979年在時任巴黎市長的法國前總統席哈克主持下,舉行了周恩來雕像的揭幕儀式。在一塊墨綠色大理石的周恩來雕像下面,刻著鄧小平親筆書寫的「周恩來」三個大字和「1922―1924周恩來在此居住」的文字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已知的唯一一處被當地政府立牌紀念的周恩來在歐洲進行革命活動的紀念地。
  • 法國革命為什麼不像美國革命那樣發展呢?
    這有許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美國革命家在1776年在費城集結籤署《獨立宣言》並在1787年籤署《憲法》時,都具有一些政府形式的經驗;法國革命者幾乎沒有經驗,在18世紀90年代以派系形式奪取政權時,他們在政治領域基本上沒有受過教育。
  • 從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看自由派和保守派在氣質上的巨大差異
    自由派vs保守派 01 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氣質是迥異的: 自由左派狂放,物質,濫愛,自我,「法國式口號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1978年,福柯在以革命者形象出現的阿亞圖拉·霍梅尼和他那些在革命中不懼死亡的幾百萬追隨者當中找到了這種近似病態的侵犯性力量。他知道,這種「邊界性」的體驗可以帶來新的創造性形式,因此他全力表達了自己的支持。這是福柯對革命的唯一一次親身經歷,也使他完成了他對於非西方社會的寫作中涉獵最廣泛的一系列文章。
  • 法國「裸體之城」新舊裸體主義者之間爆發「戰爭」
    國際在線專稿:據《每日電訊報》報導,法國的阿格德角一直被譽為「裸體之城」,這裡聚集著許多崇尚自然的裸體主義者,然而近年來,許多趕時髦的人大批湧入這個地區,把這裡當成了性開放的樂園,觀念的差異引發了一場傳統裸體主義者和後來者之間的「戰爭」。阿格德角的一些地區要求遊客裸體進入,意在讓人以最原始的狀態親近自然,這就是著名的「天體營」。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國際無政府主義協助的民族解放事業
    西方保守政治家們接連不斷遭遇著無政府主義者的暗殺,預兆著標誌舊格局被推翻的一戰的來臨。電報郵政技術的普及使得各大陸得以相連,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勃發在此時得到了第一世界的無政府主義者遙相呼應的支持。民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全球化時代:無政府主義者與反殖民想像》鎖定於19世紀80年代那安靜、偏僻的馬尼拉,隨後逐漸向歐洲、美洲和亞洲發散,勾勒出19世紀末的全球無政府主義反殖紐帶。
  • 新書|四學者談莫娜·奧祖夫「革命·女性·文學」三部曲:下
    但是同時,奧祖夫也指出,法國女性,尤其是跟英美女性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做對比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特點:她們並不認為女性的解放一定意味著和男性的對抗,她們試圖去和男性做溝通和對話,而不是對抗。我們會發現這十位女性都在做一種努力:她們更關注的不是對抗,而是自我建設。也就是說,這十位女性在一種對她們不利的環境中,通過內心世界、內在宇宙的構建,成為一些傑出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