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五月風暴」運動。這一場風暴最初由學生們發起,後來擴展到工人階級,將運動上升到某種形式的社會主義革命。
有意思的是,「五月風暴」的導火索竟是一些「狗屁倒灶」的事,事實上,很多(偉大)革命的起源可能都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
巴黎南特大學有校規,男生不得進入女生宿舍,學生們抗議這個校規,便進行了抗議示威。抗議示威中,警方逮捕一些有過激行為的學生。然後學生們的怒火又轉向了警方,要求警方放人。法國其他一些大學紛紛響應。
「五月風暴」中抗議的學生們
當時學生領袖之一的丹尼爾·孔-本迪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他將這場抗議賦予了更多內涵,上升政治層面。當有學生打出切·格瓦拉、卡斯楚的巨幅畫像時,這場本來是進女生宿舍的抗議就變得不再單純了。
德國籍學生丹尼爾·孔-本迪
學生們打出切·格瓦拉、卡斯楚的畫像。
在這場學生運動中,有太多託派分子、毛左支持者、無政府主義者,他們高唱著《國際歌》,揮舞著錘子鐮刀的旗幟,要求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下臺。
巴黎索邦大學學生罷課,佔領校園。
60年代的法國年輕人在後殖民時代和冷戰陰影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是第一代廣泛接受大學教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那時法國大學全面擴招,有太多年輕人在大學裡「無所事事」。
巴黎索邦大學被佔領期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畫像都到處張貼起來。
高等教育拓寬了年輕人的眼界之餘,也創造了新的憂慮,尤其是左翼思潮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他們覺得切·格瓦拉很酷,對切·格瓦拉具體所幹的事,卻並不一定很清楚。
學生們將宣傳海報貼在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的雕像上。巴斯德有句名言: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學生們在街頭髮放宣傳冊
巴黎街頭抗議示威的學生們
後來,法國共產黨和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法國「工會聯合總會」的加入,將這場學生運動推向了高潮,並蔓延到法國全國。但此時運動的主導權也就不在學生領袖們身上了,畢竟他們一開始只是想進女生宿舍,在政治上並沒有過多思考。
工人們罷工佔領法國國家大劇院
被佔領的國家大劇院
「五月風暴」期間的巴黎街頭
打著紅旗抗議示威的學生和工人們
打著紅旗抗議示威的學生和工人們
學生們在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的紀念碑前演講。
巴黎西部郊區小鎮布洛涅-比揚古是雷諾汽車的生產廠地,當時雷諾的工人也參與了罷工。
雷諾工廠前罷工的工人們
「五月風暴」最終是失敗的,學生們被利用了。工會聯合總會的參與只是為了工人們漲工資,法國共產黨的參與只是為了在議會中多幾個席位。
學生們在運動中唯一在政治上的建樹,可能是一年後迫使戴高樂辭職了。學生們所表現出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對於所謂革命的那些烏託邦理性,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最終淪為被別人利用的一次狂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