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付費的熱浪推動下,移動閱讀類產品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擬通過用戶體驗的五個要素——戰略層、範圍曾、結構層、架構層和表現層,來系統剖析QQ閱讀與微信讀書兩個APP同時作為騰訊公司旗下的移動閱讀產品,不同的產品邏輯和發展路徑。
1、產品名稱
2、版本號
3、體驗環境
iPhone 6splus——iOS 11.0.2
根據易觀在2017年7月5日發布的《中國移動閱讀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7》年度綜合分析來看,截至2016年末,中國移動閱讀市場規模已達到118.6億元。基於目前商業模式穩定、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發展情況可以推測,未來行業收入增速將保持勻速增長。
2017年11月8日,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上漲約63%,每股報於90港元,市值達到816億港元。這背後,是移動閱讀市場逐步走向規範化,開始接受市場監督,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根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Q2移動閱讀市場報告》來看,目前移動閱讀市場的競爭格局基本穩定,QQ閱讀市場份額第二季度稍有提升,目前以35.01%排在首位。掌閱iReader以23.34%的市場佔比,位列第二。另外40%左右的市場被塔讀文學、咪咕閱讀、書旗小說、多看閱讀、宜搜小說、天翼閱讀、愛閱讀、熊貓看書、開卷小說、網易雲閱讀、噹噹讀書等瓜分殆盡。
根據易觀的報告來看,目前中國移動閱讀用戶呈現兩個主要特點:
(1)特點一:性別比例差異明顯
在移動閱讀用戶中,男性用戶佔比是女性用戶的2倍。在2014年,曾出現過男女佔比均衡的用戶分布狀態,但隨著內容規模和整體用戶規模的逐漸增加,近幾年玄幻奇幻文、武俠修真文等類型作品佔比大大增加,導致男性受眾規模佔比再次上升。未來行業廠商還需繼續挖掘女性市場的潛力。
(2)特點二:30歲以下年輕群體仍是移動閱讀主力軍
24歲以下用戶佔比驟減,31-35歲、36-40歲及41歲以上年齡段用戶成倍增長。這與近兩年移動閱讀內容質量不斷提升,知識付費興起,垂直類閱讀內容增加有關。雖然24歲以下用戶佔比驟減,但整體來看,24-30歲人群仍是移動閱讀主力軍。
1.1 產品定位
QQ閱讀作為全方位滲透廣大閱讀愛好者生活場景的閱讀品牌,承載著閱文集團旗下全部內容和服務,是騰訊泛娛樂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閱文集團擁有作品儲備近千萬部,佔據中國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大半壁江山,作品覆蓋了200多種內容品類。與此同時,閱文集團與2000多家出版單位合作,進行版權引入。2011年3月,QQ閱讀APP在安卓平臺與iOS平臺上線1.0版本。目前,QQ閱讀的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
在QQ閱讀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2015年8月27日,騰訊上線了「微信讀書」,一款基於微信關係鏈的閱讀應用,在提供閱讀體驗的同時,為用戶推薦合適的書籍,並可查看微信好友的讀書動態、與好友討論正在閱讀的書籍等。
1.2 排名對比
通過ASO100對移動應用市場的排名監測情況來看,微信讀書相較於QQ閱讀而言是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的,不過二者的排名不相上下。可見在移動閱讀領域,騰訊的這兩款產品的布局可謂通吃了強關係與弱關係市場。
1.3 關鍵版本迭代
對於QQ閱讀和微信讀書的產品迭代,這裡主要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整理,可以形成一個直觀的對比和交叉分析。通過兩個APP的關鍵版本迭代能夠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微信讀書:
(1)關鍵功能更新基本圍繞「分享」的概念展開
從V1.1版本支持將「想法」分享到朋友圈功能開始,微信讀書就踏上了圍繞「分享」展開的功能進化之旅。
QQ閱讀:
(1)強調「個人推薦」功能
在QQ閱讀的版本迭代過程中,多次對個性化推薦功能進行了優化更新。從V5.0.0版本開始設置個性化推薦,為每位用戶提供個性書單推薦,同時在不滿意的情況下,用戶還可以通過修改自己的喜好基因來獲取新的個性化推薦。在2017年11月6日更新的V6.5.60版本中又再次對個性化推薦功能進行優化。
(2)注重用戶黏性——書架籤到、包月等功能
移動閱讀類APP都十分注重通過各種活動、優惠、名家等方式來吸引用戶讓用戶常駐,QQ閱讀也不例外。在V5.0.0版本中推出了書架籤到和包月專區等設置。用戶每天籤到可以獲得各項獎勵,包括書券、成長值、熱門書免費閱讀等特權。如果連續籤滿一周,還有機會參加抽獎活動,可以贏取公仔以及Q幣,活動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同時,不同於常規在個人主頁籤到的模式,QQ閱讀採用書架籤到,用戶籤到後自然而然的會翻閱一下自己的書架,十分有利於延長用戶的APP使用時間。
(3)注重書架功能的優化
書架是QQ閱讀的重點模塊,從V2.1.1版本開始,QQ閱讀就對書架進行優化——自主管理、書架列表、雲書架、書架更新提醒、書架分組、書架排序等等。
(4)近期才開啟社交屬性的功能布局
QQ閱讀的社交功能布局是在V5.2.0版本開始布局的,時間上是在微信讀書上線之後。可見微信讀書上線之後社交閱讀的良好趨勢為QQ閱讀帶來了啟發。但是不同於微信讀書的強社交關係運營,QQ閱讀強調的是讀者(粉絲)與作家之間的互動,包括打賞作家、大神主頁、粉絲榜單等功能。另外,也參考了微信讀書的部分功能,包括筆記製作成圖片書籤分享等功能。
本部分主要分項微信讀書和QQ閱讀兩個產品的功能,此處假設APP使用者是一名有著明確的閱讀方向的用戶,按照該用戶在移動閱讀方面的需求優先級進行論述——「但我需要移動閱讀的時候,我首先需要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可以將用戶的需求層次劃分為三個層次。
2.1 一級需求功能
(1)入口
(2)找書
在找書的需求上,QQ閱讀和微信讀書都能夠滿足用戶的基礎需求。其差異主要變現是否可以導入外部內容資源以及找書的便捷性上。在這兩點上QQ閱讀表現得更為開放,搜索便捷性也更好,這與兩個APP的定位有很多關係。
(3)充值(消費)
在閱讀消費方面,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會員包月制度,另一個是購買書籍與免費書籍的區分。
(4)閱讀界面
整體來看,微信讀書與QQ閱讀的閱讀界面的交互和設置情況基本相同,但是微信讀書在閱讀界面沒有顯示手機的電量和時間,是一個硬傷,會有損用戶體驗。QQ閱讀有一個「自動閱讀」的模式,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其功能的意義為何。
(5)個人頁面管理
在個人頁面設置部分,其區別主要體現在有無「歷史瀏覽」功能。相比而言,QQ閱讀確實更加需要歷史瀏覽這個功能,因為QQ閱讀的功能較多,內容也非常多,它要比微信讀書多出一個漫畫板塊以及許許多多活動,設置歷史瀏覽是非常必要的。
2.2 二級需求功能
(1)用戶表達
用戶表達部分主要指用戶在閱讀過程中對書籍內容進行操作。這一部分兩個APP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作者的打賞行為以及是否可以查看他人筆記兩個方面。
(2)互動
QQ閱讀在互動功能上,主要就是表現與作者的互動,包括投票、粉絲榜單、提問作家等功能,在QQ閱讀中的這些互動,都是有償的。
微信讀書在互動功能上下的工夫大家有目共睹。其中排行榜的設置是最直接抓住目標用戶特點的功能。除了能夠看到好友的實時排名之外,每周日的晚上還會對本周的閱讀情況進行總結,以標籤的形式出現在「發現」Tab的首頁,讀者可以保存、轉發給朋友、轉發到朋友圈等。直白點說,來微信讀書的人群本身在意的未必是讀書這回事,就好像在「微信運動」裡刷步數的人,他們關注的點也不是運動本身。他們關注的是與熟人的較量攀比、互動,拉近彼此距離,收穫與好友比拼的成就感,而讀書是所有此類行為中最文雅最有格調的。
2.3 三級需求功能
(1)尋找目標外的內容
尋找目標外的內容是針對那些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逛逛看看的用戶設置的功能。能夠看出兩個APP的差異比較明顯。除了通用的排行榜,猜你喜歡等功能外。QQ閱讀以漫畫、專欄等功能為用戶提供額外的內容,這也是基於騰訊互娛的大IP戰略衍生出來的。微信讀書以話題功能關聯相關書評和公眾號文章,主要是聯動微信內部的資源。
在音頻功能提供上,是二者差異最為明顯的。在音頻功能上,QQ閱讀是以「聽書」功能為主打,微信讀書則是以類似得到APP的用戶講書和閱讀類相關內容電臺為主打。其中讀書電臺,是在微信讀書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黏性之後的產物,其目標人群是那些不想看的時候隨便聽聽,打發時間,沒有很強烈的目的性的用戶。而QQ閱讀則是瞄準閱讀目的性較強的用戶群體。
(2) 設置
在設置功能上,QQ閱讀比微信讀書多出了個性化主題和手機桌面APP圖標的自定義設置,個人認為這一設置是貼合目前QQ系產品主打95後和00後市場的邏輯的,形勢更加豐富,這一功能對微信讀書的用戶群吸引力並不是很大,因為自定義設置的主題和圖標,別人是看不到的,沒法分享展示出來,不符合微信讀書的基礎邏輯。
(3)活動
自成體系的QQ閱讀活動要比微信讀書來的豐富,玩法也更加多變,但有微信支付等功能為依託,微信讀書也會有朝一日開拓出自己特色的閱讀社交活動模式。
微信讀書APP-產品框架
3.1 微信讀書的核心——好友動態
微信讀書的整體架構由「發現」、「書架」、「想法」、「我」四個主要的Tab構成(Tab具體分析見框架層分析)。從整體上看,微信讀書中好友頁面的入口分別在「發現」中的「正在讀書」、「我」中的「好好友排名」和「關注」中有設置,其入口數量幾乎與「書城」的入口數量持平。
另外,能夠看到微信讀書在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戶進行表達。從類似朋友圈的「想法」Tab設置,到閱讀界面的他人發表的想法數量顯示、快速寫想法的懸浮鍵、長按內容劃線寫想法的功能設置,都可見一斑。
QQ閱讀APP-產品框架
3.2 QQ閱讀的核心
(1)強大的搜索和以「我」為中心
QQ閱讀的功能同樣是以四個主Tab展開的,分別是「書架」、「精選」、「書庫」和「發現」。在四個主模塊中QQ閱讀對「搜索」和「我的」兩個入口進行了全局部署,方便隨時喚起。「搜索」是QQ閱讀不斷迭代更新的主要功能之一,為用戶推薦搜索熱詞、本周熱搜,幫助用戶掌握最新鮮最火爆的移動內容。
不同於微信讀書突出「好友」,QQ閱讀更強調用戶個體的「我」本身。我搜索了什麼、我的瀏覽歷史、我收到的消息、我的帳戶信息等等,突出的是使用這個APP本身的用戶的需求。由此可推斷,QQ閱讀的用戶是更主動搜索興趣內容的,而微信讀書的用戶則大多被動接受閱讀信息。
(2)全版權領域部署
QQ閱讀要比微信讀書更像是騰訊代表和發言人。QQ閱讀是閱文集團數位化內容的承接平臺,也是騰訊互娛泛娛樂業務的推廣渠道。從QQ閱讀書庫中的「漫畫」板塊,「發現」中的「遊戲中心」,「精選」中的「影視原著」等功能的設置就能夠看出騰訊在遊戲、動漫、影視等跨行業的泛娛樂業務進行的IP合作與聯動。
4.1 Tab標籤
微信讀書和QQ閱讀兩個APP都是採用底部4個Tab的模式來表現其主要功能入口。通過對比能夠看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微信讀書APP-底部Tab
QQ閱讀APP-底部Tab
4.2 書架頁面
最新版本V2.2.4版本的微信讀書更新了「離線模式」功能之後,它與QQ閱讀的書架模式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設置分組、設置私密、增刪書籍是書架頁面的主要功能。目前二者的書架頁面主要區別就體現在QQ閱讀的【籤到功能】。
微信讀書是沒有籤到功能的,因為它吸引用戶保障用戶粘性依靠的是社交關係鏈,想表達感想給別人看,想看別人看了什麼書,滿足一種基於親密社交的窺探心理。而沒有強大社交屬性作為保障的QQ閱讀需要利用用戶本身的閱讀需要來實現用戶黏性——用戶想看書的時候順手籤到,因為長期保持籤到會有福利,那麼用戶會為了來籤到,順便看看書,消遣碎片化的時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微信讀書APP-書架頁面
QQ閱讀APP-書架頁面
4.3 書城、書庫頁面
QQ閱讀和微信讀書的書城書庫頁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微信讀書的「書城」更像是將QQ閱讀的「精選」標籤頁和「書庫」標籤頁結合的產物,由猜你喜歡、熱門推薦、榜單、免費講書、有聲小說、分類、限時免費等版塊組成。其問題在於書城的路徑太深,要在三級頁面中才能夠找到書城和搜索目標書籍。
QQ閱讀的書庫則是分類的形式,設置了男生、出版、女生、漫畫、音頻五個版塊。以性別作為區分類別是QQ閱讀書庫的典型特徵,因為其內容以網絡小說為主,網絡小說風格則是具有很明顯的性別差異的,而且其主要受眾是男性讀者,所以「男生」的標籤放置在了首位。
微信讀書書城頁面&QQ閱讀書庫頁面
4.4 閱讀頁面
QQ閱讀和微信讀書的閱讀界面差異不大,基本完全具備讀書類APP閱讀頁面的全部功能。
微信閱讀對於即時想法的編輯、發布、查閱、共享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可以隨時查看在當前頁面寫過的用戶想法,同時可以看到今天一起閱讀本書的人發表了哪些書評,懸浮標籤隨時寫想法等等。另外,閱讀頁面下拉可直接添加書籤也是考慮的十分周到的。但是閱讀界面沒有時間和電量的顯示,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非常方便,且在閱讀界面對書架功能進行編輯也顯得有些多餘了。
微信讀書APP-閱讀界面
QQ閱讀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移動閱讀產品,頁面去冗從簡,但也有花樣——比如日間/夜間模式的切換,模擬拉燈繩的動作,讓頁面更加活潑。投票和打賞是為了加強用戶和作者互動,也是從網頁小說連載時代傳承至今的互動模式。同時閱讀界面提供全文搜索功能,能夠方便讀者進行內容的檢索,尋找記憶點和內容關聯性。但是「自動閱讀」功能的設置稍顯雞肋,不知它的真是使用情況如何,這個功能的效果很類似剛剛學習看書的小孩子用格尺比著每一行字逐字閱讀,似乎不太符合成年人的閱讀習慣。
QQ閱讀APP-閱讀界面
4.5 發現頁面
雖然都叫做「發現」標籤頁,但微信讀書和QQ閱讀的「發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現。
(1)微信讀書
【微信讀書】的「發現」頁面主要由好友在讀、閱讀電臺、話題、去找書以及熱門推薦相關活動等內容組成,是以左劃翻頁的形式呈現的。 「話題」內容是微信讀書區別於市面上其他移動閱讀應用的一個設置,每期一個話題,頁面中會呈現與話題相關書評文章、公眾號文章、講書、相關圖書推薦等等內容,通過這樣一個方式為尋求突破的微信公眾號開創出了一個新的入口。
微信讀書APP-發現頁面
(2)QQ閱讀
【QQ閱讀】的「發現」頁面則是騰訊全版權的內容延伸地帶。「發現」Tab主要由遊戲中心、漫畫專區、音頻專區、活動現場、大神說等內容構成。這個Tab與前面三個Tab相比應該是流量比較低的一個入口,但仍做保留,也是有其關鍵寓意的。
QQ閱讀APP-發現頁面
整體來看QQ閱讀和微信讀書的視覺設計整體都採用藍色主色調,是對騰訊基因的傳承,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騰訊出品」。QQ閱讀偏活潑,微信讀書偏簡約,個性鮮明。在桌面APP的呈現來看,QQ閱讀自由度更高,用戶可自定義icon樣式。但微信讀書現在的標識設計感有待提高。
(1)收費不合理
雖然說為版權付費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但是面對網絡是大多數平臺都可以免費獲取的公版書、古籍書等內容的時候,微信讀書仍需要付費購買,在一定程度上會傷了用戶的心。
(2)書城路徑太深
目前打開微信讀書,進入書城至少需要兩個步驟,而且書城的入口設計在書架的右上角不是非常明顯。雖然前文已經多次提到微信讀書的核心是社交而非閱讀,但是抱著閱讀的心進入APP的人也不在少數,書城入口路徑太深會增加很多用戶的使用成本。
(3)微信講書的質量偏低
微信講書的功能與得到APP類似,得到APP的講書人多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經濟學家講經濟類的書),其內容質量有保障。但目前微信講書支持用戶自行上傳講書,雖有籤約講書人,但講書人多為書評人、媒體人,其講解的內容權威性很難保證。
(4)他人「想法」很難共鳴
目前「想法」Tab頁面中展示的是關注的好友對書籍的點評或某段落的感想,如果我沒有看過這本書就很難產生共鳴,想好友是看到了什麼才發出的這些感想,我還要點擊進入查看他劃線的段落,整個行為比較複雜。建議之後可以進行改進,側重對書籍的點評和分享書摘進行點評,這種整體性的評價對其他人來說更有實際意義——「我的朋友是因為這個理由覺得這本書不錯!」
另外,目前「想法」頁面最前端會有「根據最近閱讀書籍推薦」,其中有「查看更多推薦」的按鈕,但是沒有將列表收起的按鈕,建議改進。
(5)閱讀界面沒有時間和電量顯示,對書架進行編輯有些多餘
目前微信讀書的閱讀界面是沒有時間和電量的顯示,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非常方便。另外,在閱讀界面對書架功能進行編輯也顯得有些多餘,也會使得右上角的標籤按鈕太多太冗雜。
(6)搜索框文字提示太過簡單
目前微信讀書的搜索框文字提示太過簡單了,只有「搜索」二字,改成「搜書目/作者」會顯得更人性化,減少新用戶的學習成本。
(7)「發現」頁面好友在讀太多
「發現」Tab作為微信讀書的首頁,是核心推薦所在,但是如果我的「好友在讀」太多了,每本書一個標籤,如果我想看到「話題」頁,那麼我要手動左劃十幾次以上,實在太麻煩了。
(8)「書架」增加每本書的閱讀進度
在書架的圖書非常多的時候,說明用戶同時在讀的書可能也很多,增加「閱讀進度顯示」,就能夠一目了然的查看每本書籍的閱讀進度。
(1)私人訂製太沉底
私人訂製是基於用戶個人「基因」進行的個性化推薦,是QQ閱讀不斷迭代強化的功能,但在「精選」Tab頁中的位置太過沉底,在本來就紛雜的精選頁面中被淹沒。更改基因的位置也不是很明顯。
(2)「書架」頁面的薦書多餘
QQ閱讀是一個比微信讀書活潑很多的APP,由於個模塊之間的業務邏輯交互過多,故操作的複雜性相對較高,用戶教育成本較高。在打擾用戶讀書的內容本來就很多了的情況下,「書架」頁面籤到和書籍列表中間加入一個薦書的標籤,使得頁面顯得很亂,而且其實際的薦書效果也未必很好。
(3)尷尬的「書單」
「書單」功能是在微信讀書和QQ閱讀中都非常尷尬的功能。在微信讀書中,書單與書架是彼此分開的,看上去二者並沒有什麼關係,「我的書單」可以分享給好友。而QQ閱讀中「我的書單」 是VIP四級以上用戶的權限,門檻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戶自生產書單的質量,但同時存在感也非常低了。
前文中已經對騰訊旗下這兩款移動閱讀產品進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最後我再從使用門檻、重心、關聯設置、自由度四個方面進行一下總結。
1、使用門檻
微信閱讀的門檻高於是QQ閱讀的。用戶進行移動閱讀時的行為是具有遞進層級的。第一,用戶必須具備一定的讀書時間和閱讀意願;第二,用戶必須樂於了解和分享讀書動態。用戶必須同時滿足這兩條才能夠成為微信讀書的核心用戶。
2、重心
關於二者的重心在前文已經分析良多,在此總結,不做贅述。QQ閱讀的重心是基於弱關係的閱讀平臺和渠道,關注自身閱讀需求;微信讀書的重心是基於強關係以閱讀為紐帶的社交平臺,關注好友閱讀動態多過自身閱讀需求。
3、關聯設置
在關聯設置上,QQ閱讀關聯了小程序,開設了服務號和訂閱號,微信讀書關聯了微信讀書書城、微信讀書電臺、微信讀書排行三個小程序,開設了服務號,都搭建了微信業務的相關布局。
4、自由度
從一個人讀的書能夠推斷出這個人的閱讀偏好、生活狀態甚至是性格。把閱讀這件私密的事情放到微信這個眾目睽睽的環境下,用戶是要有很強的心理準備和預期的。雖然現在的微信讀書可以設置「私密閱讀」,但是以一個不公開的態度走進一個社交環境,也是會令自己的處境相對尷尬的。
同時,用戶在看多各處強化的「好友在讀」、今天一起讀了這本書的人、讀到這頁的人發表的想法等等時,面對從眾壓力,其個人的閱讀傾向會受到影響。
其實閱讀的私密性與社交化是並不衝突的。閱讀的過程是私人的,但是結果的呈現可以是社交的公開的,大家交流互通有無。但要分清主次,社交與分享是「閱讀後」的事情,不要首末倒置。
目前,QQ閱讀也已經開始向微信讀書學習,布局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社交渠道,微信讀書也在向QQ閱讀學習完善其作為閱讀產品的基礎功能(離線緩存等)。二者發展方向雖然不同,但其互利共生相輔相成的態勢有助於騰訊在內容產業上的全面布局。
本文只是筆者就兩個APP發展狀況進行的簡要分析,細節仍有不足之處,望各位不吝賜教。
參考內容:
本文由 @Max小姐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