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貓哥
作者|貓妹
來源| 大貓好規劃(ID:damaoplan)
重疾險限制病種,不光是得了某某病,還得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賠。
疾病定義複雜難懂,就是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讀就是不知道啥意思,看合同堪比看天書。
買保險也不是有錢就能買,不但年齡不能超標,身體各種指數還不能「超標」。
到底有沒有一種保險,買起來容易得了病還賠起來特簡單要求特少的?
某相互保險社推出了一個「挺好保」,據說要解決這些痛點。
那到底能不能做到呢?
目前的健康保險分為幾個小類,比如重疾險、醫療險、護理險,算是各司其職吧。
● 重疾險,就是得了合同約定的大病,並且符合一定的條件,就能獲賠幾十萬(具體多少錢,取決於你的保額)。
● 住院醫療險是一旦住院,且住院的費用超過一定的標準,就能在扣除免賠額、免賠項目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賠付,實報實銷,報銷的不能比花的多。
● 護理險算是新型險種,針對失能情況,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提供不同級別的照護服務或者金錢補助。
但隨著超長期百萬醫療險的出現,住院醫療險和重疾險的邊界變得越發模糊。
之前,住院醫療險的保額通常有限,而且報銷範圍大都局限在社保範圍內,所以可以說,住院醫療險管小病,重疾險管大病。
而且,住院醫療險的穩定性通常不太好。
隨著百萬醫療險的出現,住院醫療險對重疾險的替代性增加了不少,而且隨著保證續保20年期的百萬醫療險出現,大家對住院醫療險穩定性的擔憂也降低了許多。
當然,重疾險也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能彌補百萬醫療險的不足。
但說實話,這麼多年過去了,重疾險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些,更符合大家的需求一些。
所以,當貓妹看到「挺好保」的形態時,還是眼前一亮的。
「挺好保」的玩法是:
買了保險,如果在一年保障其內,住院個人自付的費用達到5萬元以上,那麼就可以獲賠固定的金額(10萬、20萬或者30萬)。
可以說,這是一種住院費用險+重疾險的混合體(當然,這款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巧妙地將自己歸為住院津貼類了)。
它融合了住院費用險的報銷前提,就是住院,且花費超過多少,而理賠上則採取了重疾險的方式,賠固定的金額,金額可以超出實際花銷,且不管你這筆錢要幹啥用,甚至可以從中獲利。
對於小白來說,也不用擔心看不懂合同,繞不明白各種要求都是啥意思,比如不用去科普原位癌到底是不是癌了,等等。
反正到時候主要出院以後算醫療發票就行了,要求的部分超出5萬就可以去索賠。
而且因為「挺好保」掛鈎的是一個保險年度內的住院花費的個人自付部分,所以相對來說,風險可控性比較好,因此,它對於年齡的控制、對身體健康情況的把控也弱一些。
如果你有醫保或者公費醫療,年齡在70歲及以下的老年人,可以投保。
健康告知也寬鬆不少,三高人群、沒有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甲狀腺結節小於2cm、乳腺結節3級以下、肺結節4mm以下的人群都可以投保。
而且保費也沒有特別誇張,以10萬保額為例,30歲的人投保,一年75元,40歲的,一年208元,年齡越大越貴,70歲就要3300多一年了,比60歲的1400多一年翻了一倍還不止。
這些也符合各年齡段的住院風險走勢吧。
整體來說,這種產品的形態還是不錯的。
但是,也要注意一點,這類產品之所以看起來寬鬆還物美價廉,也是有前提的。
一切的關鍵都在「個人自付」這四個字裡。
「挺好保」要求的理賠門檻是一個保單年度內,「個人自付」的醫療費用超過5萬元。
而這個「個人自付」和大家理解的「自己付的錢」,還不一樣。
「挺好保」要求的「個人自付」指的是醫療費用,扣除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政府主辦補充醫療報銷金額及自費金額後剩餘的費用。
「及」字前面的比較好理解,現在去醫院看病,正常情況下,出院結算時其實已經扣除了社保報銷部分了,公費醫療可能麻煩點,需要自己去手動報銷。
關鍵是「及」字後面的「自費金額」四個字。
這個扣除的自費金額,指的是醫保範圍外的費用,也就是說,自費藥、自費檢查項目花錢再多都不能算到5萬裡。
我們做個簡單的測算,就拿北京舉慄子:
三級醫院的住院起付線首次1300元,第二次住院650元,報銷標準是起付線到3萬元報銷85%,3萬-4萬元部分報銷90%,4萬元往上報銷95%。
假設一個人住院,所有費用都屬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範圍,且都是自付一項目,沒有使用任何社保外的藥品、檢查。
如果總花費10.13萬元,那麼「個人自付」部分為3×15%+1×10%+6×5%=0.85萬,離5萬元還差得遠。
也許有人要說了,這麼看,看病真花不了多少錢啊,但實際上,為啥住院都很貴呢?
這是因為,住院貴的部分在自付二和自費項目。
● 自付一:該藥品是在醫保目錄內的,並且可以全部金額納入報銷。
● 自付二:該藥品是在醫保目錄內的,但要先扣除一定比例的自費後再將金額納入報銷。
● 自費:該藥品不在醫保目錄內的,不能報銷,要全部自費。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一旦住院的費用全是自付一,那麼其實個人的負擔很輕,但一旦引入了自付二,那個人自付部分會出現增長,像有些藥品雖然屬於自付二,但自費比例還是挺高的,甚至有些能高到90%基本等於自費了。
而自費項目,就更加不可控了。
比如一個月的抗癌靶向藥,可能就吃進去好幾萬。
百萬醫療險為啥這麼火,接受度這麼高,跟「我不是藥神」、「中年流感」對大家的觸動是分不開的。
但恰恰是這類最不可控的費用,最能產生「經濟災難」的費用,被「挺好保」排除在外了。
它說來說去,步子還是沒敢邁出去,最後還是在社保範圍內打轉轉了。
所以,如果有了「個人自付」這個局限性,那麼「挺好保」雖然確實挺好投保,但是肯定不會「挺好賠」,因為理賠門檻真的很高,大部分人就住一兩次院,或者生的病不夠嚴重,都夠不到這個門檻。
前段時間貓妹的一個朋友母親患癌,貓妹看了她的第一次術後醫療費用帳單,103532.63元,其中進入醫保統籌的金額是58512.48元,醫保實際支付金額為35510.26。
像這種情況,患癌,從懷疑患癌,到確診,再到手術,前前後後好幾個月,自己花了7萬多了,後期再化療可能還會花一些錢,但目前看,一個是化療也要有時間窗口,而且不是一上來就用二線三線藥物,所以即便化療,可能初始費用也沒那麼貴,幾千一次,刨去社保報銷的,依然離「挺好保」的理賠門檻差一大截,搞不好一年下來也湊不夠5萬元「個人自付」,賠不了。
所以,如果你動心,也要適當拔草,除非是年齡特別大了,還買不到百萬醫療險的,不妨一試。
但這款保險在銷售的時候,有地域限制,只有在北京生活的才能買,而且要求有醫保或者公費醫療,但說實話,這部分人群,其實完全可以通過補充更便宜實惠的「京惠保」來給自己提高保障。
所以,貓妹覺得,這款產品的初衷不錯,形態也挺好的,但就是沒找到合適的落地點,或者還有無法突破的風險屏障吧,暫時不做推薦。
關於保險,如果您有任何問題,可以跟貓妹小助手(微信damaocaijing01)聊聊。
撰文|想起
頭圖| Ritomm
排版| 長頸鹿
對了如果你看一下文章底部
就會發現
請大家給我一個素質三連
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