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3月2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弄崗村隴亨屯經常可以看到不少外地「鳥友」來此拍鳥(3月17日攝)。 「噓,別出聲,它們來了!」順著村民農偉宏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多隻個頭小巧、褐色羽毛的小鳥撲啦啦飛進密林,落在巖石上。霎時,在一處偽裝棚後面,響起了一陣急促的相機快門聲。鳥兒飛臨的地方,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山村,臨近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偉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喀斯特巖溶山弄裡,滿眼綠水青山卻長期收入微薄、貧困難除。他們不曾想到,一群鳥兒的「出現」,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共榮的村莊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指著掛在家裡的鳥類圖片介紹各種鳥的叫聲特點(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噓,別出聲,它們來了!」順著村民農偉宏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多隻個頭小巧、褐色羽毛的小鳥撲啦啦飛進密林,落在巖石上。霎時,在一處偽裝棚後面,響起了一陣急促的相機快門聲。
鳥兒飛臨的地方,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山村,臨近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偉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喀斯特巖溶山弄裡,滿眼綠水青山卻長期收入微薄、貧困難除。他們不曾想到,一群鳥兒的「出現」,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和自己的生活。
弄崗有穗鶥,更有「鳥兒天堂」
在弄崗村隴亨屯,觀鳥愛好者在農偉宏的觀鳥點觀鳥(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在觀鳥點為鳥兒放食(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在觀鳥點放食,在他身後是多名「鳥友」的長鏡頭(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每天清晨,農偉宏及其母親都會提一桶水、拿著一盒麵包蟲朝著自家房屋後的密林處走去。林間有一處高出地面的巖石。「這個地方每天都會有數十種鳥類前來覓食、洗澡。」農偉宏說,「我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來這個點投食、換水。」
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熱帶北緣巖溶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保護區內群峰嵯峨、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為世界上罕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巖溶地區熱帶季雨林,陸地生物極為豐富。
2005年開始,廣西大學教授周放和他的學生蔣愛伍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外考察過程中,多次觀察到一種未見記載的畫眉科鳥種,經過與多種同屬鳥類比對,他們認定這是一個新鳥種,命名為弄崗穗鶥。後來,周放和蔣愛伍將學術成果發表在鳥類權威期刊《The Auk》上,弄崗穗鶥得到世界鳥類研究界的認可。
從那時起,農偉宏他們發現,來村裡特意看鳥、拍鳥的人多了起來。他們中很多人花錢找農戶借宿、吃飯,往往一住三五天,每天上山看鳥、拍鳥。
在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的觀鳥點,兩隻弄崗穗鶥在覓食(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弄崗穗鶥全身大部分為深褐色,偶有少數白色斑點,並無色彩斑斕的外表。但當地發現的全部數量不到2000隻,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的近危物種。
人們發現,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實是一個「鳥類天堂」。農偉宏家所在的弄崗村隴亨屯位於保護區邊緣,生態環境優美,林下鳥兒種類就有好幾百種。
在隴亨屯,開始出現背著各種攝影器材的觀鳥拍鳥愛好者,他們被當地村民稱為「鳥友」。
一開始,弄崗村許多村民對於有人來看鳥沒怎麼在意,也沒意識到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
無論是清晨醒來、深夜入夢,還是居家休閒、外出勞作,縈繞在耳邊的聲聲鳥鳴村民們早已習慣。但對於「鳥友」們來說,能夠親眼看到珍稀品種,那是一種幸運;能夠親眼看到並拍下來,更是歷盡艱辛後的莫大幸福。
今年65歲、來自河南洛陽的拍鳥者王國慶已經有10年的拍鳥經驗,今年3月份專程為了拍攝冕雀而來。「弄崗這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在這裡能拍到許多國內其他地方拍不到的珍稀鳥類。」王國慶說。
「喚醒」弄崗人的護鳥意識
長期以來,弄崗村的村民對生活在房前屋後的鳥兒沒有特別的感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村民打鳥、吃鳥的風氣盛行,彈弓、獵槍、氣槍是村民們打鳥的常用工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因為山裡窮嘛,有句話說『靠山吃山』,那時候大家認為打幾隻鳥來吃跟殺雞宰羊沒什麼兩樣。」村民黃遠程說,據當地老人講,販鳥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更為奇特的是,當地人在長期與大自然打交道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種特殊技能:他們可以通過吹口哨發出特別的聲音,將附近的鳥兒吸引過來,這一度助推了捕鳥、打鳥活動。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有關槍枝管理法規頒布實施,經過多輪槍枝收繳工作,弄崗村打鳥的槍聲逐漸消失。但在弄崗,農民群眾長期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過去很多年裡為了解決生計問題,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
現在,慕名前來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吃飯、住宿、補給,還需要村民幫忙帶路。村民們漸漸發現了在家門口增加收入的機會。
一些年輕人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職業:專門為「鳥友」引路,這些人被戲稱為「鳥導」。「鳥導」們能夠帶領「鳥友」更快找到方位發現目標,即便一時找不到,他們中的一些人能用獨特的口哨聲把鳥兒引過來,供客人觀賞拍照。
在不少「鳥導」家裡,觀鳥服務細分為多種,如為「鳥友」提供接車服務,還能提供觀鳥用車、就餐住宿、觀鳥嚮導等,這些服務基本是明碼標價,標準一般在每天100-200元之間。
來自廣東的蘇國民退休不久,今年第一次來到弄崗拍鳥。「拍鳥的人認死理,一定要拍到滿意的照片才肯罷休。」蘇國民說,「弄崗在觀鳥方面有優勢,即使一天花三四百元,我們也樂意來弄崗拍鳥。」
從天南海北來弄崗的「鳥友」們蹲守拍攝,樂此不疲。大批「鳥友」帶來的經濟收入,給了村民們意外的驚喜,也大大激發了大家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熱情。
「沒有這麼好的森林,就沒有這麼多鳥在這裡安家;如果沒有這些鳥兒,我們弄崗村也就吃不上『觀鳥』這碗飯。」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護林員說。
「這片森林、這些鳥兒就是我們的寶貝」
鳥兒離不開綠色森林,就像人類離不開乾淨的水源。逐卜鄉黨委書記侯勇告訴記者,過去,當地群眾為了生存長期採取刀耕火種的方式,山上森林植被一度遭到破壞,當地為此進行了持續多年的引導,如今已經很少有人上山砍柴。
記者最近在弄崗村看到,大多數農戶用上了液化天然氣,過去那種一到做飯時間家家戶戶冒煙的情景正在消失。
2014年前後,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柳州觀鳥會的引導和幫助下,弄崗村開始建設弄崗觀鳥基地,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加入觀鳥服務。以護鳥、觀鳥、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主的觀鳥產業鏈蓬勃發展起來。
農偉宏家的樓房屋頂上就是一個觀鳥點,幾乎每天都有「鳥友」蹲守在這裡,只為拍到弄崗的另一種明星鳥——冕雀。2014年,越來越多的「鳥友」帶來商機,農偉宏利用自家閒置的房間開起了客棧。
坡那屯的貧困戶蒙振海做「鳥導」已有3年時間。他建立的3個觀鳥點可以拍到白翅藍鵲、紅頭咬鵑等鳥類。「去年『五一』那天客人特別多,我一個點的收入就有1500元。」蒙振海說,「今年我打算種三畝沃柑,果子可以就地銷售,還可以讓客人體驗採摘的樂趣。我一定能脫貧!」
2017年到弄崗觀鳥的人數有8000多人,是2016年的4倍,共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目前,弄崗觀鳥基地已輻射到弄崗村5個屯,有專業「鳥導」18人,發現觀鳥點20多個,開設農家客棧10多家。當地有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參與「觀鳥」服務,單個農戶兩三個月觀鳥旺季的收入能有四五萬元。還有10戶貧困戶參與農家客棧經營。
弄崗觀鳥基地如今已成為廣西規模最大的觀鳥基地。去年2月,龍州縣舉辦為期5天的中國·龍州「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弄崗村知名度進一步提升。通過實施房屋立面改造、改廚改廁、建設排水排汙系統管網、修建生態停車場、建設景觀文化長廊等,隴亨屯面貌煥然一新。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沒有停下腳步。在弄崗村,不少村民過去打鳥、吃鳥,如今漸漸成了愛鳥、護鳥的「土專家」。
隴亨屯裡,一些村民房屋的外牆上掛著「鳥友」在此拍攝的鳥兒照片,並配有相關文字說明。農偉宏說起這個顯得很自豪。「家鄉變美了、生活變好了,大家都明白這片森林、這些鳥兒就是我們的寶貝,每一棵樹、每一隻鳥都要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