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鳥兒共生共榮的村莊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3月2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弄崗村隴亨屯經常可以看到不少外地「鳥友」來此拍鳥(3月17日攝)。 「噓,別出聲,它們來了!」順著村民農偉宏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多隻個頭小巧、褐色羽毛的小鳥撲啦啦飛進密林,落在巖石上。霎時,在一處偽裝棚後面,響起了一陣急促的相機快門聲。鳥兒飛臨的地方,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山村,臨近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偉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喀斯特巖溶山弄裡,滿眼綠水青山卻長期收入微薄、貧困難除。他們不曾想到,一群鳥兒的「出現」,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共榮的村莊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指著掛在家裡的鳥類圖片介紹各種鳥的叫聲特點(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噓,別出聲,它們來了!」順著村民農偉宏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多隻個頭小巧、褐色羽毛的小鳥撲啦啦飛進密林,落在巖石上。霎時,在一處偽裝棚後面,響起了一陣急促的相機快門聲。

鳥兒飛臨的地方,位於中越邊境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山村,臨近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偉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喀斯特巖溶山弄裡,滿眼綠水青山卻長期收入微薄、貧困難除。他們不曾想到,一群鳥兒的「出現」,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和自己的生活。

弄崗有穗鶥,更有「鳥兒天堂」

在弄崗村隴亨屯,觀鳥愛好者在農偉宏的觀鳥點觀鳥(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在觀鳥點為鳥兒放食(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在觀鳥點放食,在他身後是多名「鳥友」的長鏡頭(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每天清晨,農偉宏及其母親都會提一桶水、拿著一盒麵包蟲朝著自家房屋後的密林處走去。林間有一處高出地面的巖石。「這個地方每天都會有數十種鳥類前來覓食、洗澡。」農偉宏說,「我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來這個點投食、換水。」

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熱帶北緣巖溶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保護區內群峰嵯峨、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為世界上罕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巖溶地區熱帶季雨林,陸地生物極為豐富。

2005年開始,廣西大學教授周放和他的學生蔣愛伍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外考察過程中,多次觀察到一種未見記載的畫眉科鳥種,經過與多種同屬鳥類比對,他們認定這是一個新鳥種,命名為弄崗穗鶥。後來,周放和蔣愛伍將學術成果發表在鳥類權威期刊《The Auk》上,弄崗穗鶥得到世界鳥類研究界的認可。

從那時起,農偉宏他們發現,來村裡特意看鳥、拍鳥的人多了起來。他們中很多人花錢找農戶借宿、吃飯,往往一住三五天,每天上山看鳥、拍鳥。

在弄崗村隴亨屯村民農偉宏的觀鳥點,兩隻弄崗穗鶥在覓食(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弄崗穗鶥全身大部分為深褐色,偶有少數白色斑點,並無色彩斑斕的外表。但當地發現的全部數量不到2000隻,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的近危物種。

人們發現,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實是一個「鳥類天堂」。農偉宏家所在的弄崗村隴亨屯位於保護區邊緣,生態環境優美,林下鳥兒種類就有好幾百種。

在隴亨屯,開始出現背著各種攝影器材的觀鳥拍鳥愛好者,他們被當地村民稱為「鳥友」。

一開始,弄崗村許多村民對於有人來看鳥沒怎麼在意,也沒意識到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

無論是清晨醒來、深夜入夢,還是居家休閒、外出勞作,縈繞在耳邊的聲聲鳥鳴村民們早已習慣。但對於「鳥友」們來說,能夠親眼看到珍稀品種,那是一種幸運;能夠親眼看到並拍下來,更是歷盡艱辛後的莫大幸福。

今年65歲、來自河南洛陽的拍鳥者王國慶已經有10年的拍鳥經驗,今年3月份專程為了拍攝冕雀而來。「弄崗這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在這裡能拍到許多國內其他地方拍不到的珍稀鳥類。」王國慶說。

「喚醒」弄崗人的護鳥意識

長期以來,弄崗村的村民對生活在房前屋後的鳥兒沒有特別的感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村民打鳥、吃鳥的風氣盛行,彈弓、獵槍、氣槍是村民們打鳥的常用工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因為山裡窮嘛,有句話說『靠山吃山』,那時候大家認為打幾隻鳥來吃跟殺雞宰羊沒什麼兩樣。」村民黃遠程說,據當地老人講,販鳥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更為奇特的是,當地人在長期與大自然打交道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種特殊技能:他們可以通過吹口哨發出特別的聲音,將附近的鳥兒吸引過來,這一度助推了捕鳥、打鳥活動。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有關槍枝管理法規頒布實施,經過多輪槍枝收繳工作,弄崗村打鳥的槍聲逐漸消失。但在弄崗,農民群眾長期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過去很多年裡為了解決生計問題,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

現在,慕名前來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吃飯、住宿、補給,還需要村民幫忙帶路。村民們漸漸發現了在家門口增加收入的機會。

一些年輕人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職業:專門為「鳥友」引路,這些人被戲稱為「鳥導」。「鳥導」們能夠帶領「鳥友」更快找到方位發現目標,即便一時找不到,他們中的一些人能用獨特的口哨聲把鳥兒引過來,供客人觀賞拍照。

在不少「鳥導」家裡,觀鳥服務細分為多種,如為「鳥友」提供接車服務,還能提供觀鳥用車、就餐住宿、觀鳥嚮導等,這些服務基本是明碼標價,標準一般在每天100-200元之間。

來自廣東的蘇國民退休不久,今年第一次來到弄崗拍鳥。「拍鳥的人認死理,一定要拍到滿意的照片才肯罷休。」蘇國民說,「弄崗在觀鳥方面有優勢,即使一天花三四百元,我們也樂意來弄崗拍鳥。」

從天南海北來弄崗的「鳥友」們蹲守拍攝,樂此不疲。大批「鳥友」帶來的經濟收入,給了村民們意外的驚喜,也大大激發了大家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熱情。

「沒有這麼好的森林,就沒有這麼多鳥在這裡安家;如果沒有這些鳥兒,我們弄崗村也就吃不上『觀鳥』這碗飯。」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護林員說。

「這片森林、這些鳥兒就是我們的寶貝」

鳥兒離不開綠色森林,就像人類離不開乾淨的水源。逐卜鄉黨委書記侯勇告訴記者,過去,當地群眾為了生存長期採取刀耕火種的方式,山上森林植被一度遭到破壞,當地為此進行了持續多年的引導,如今已經很少有人上山砍柴。

記者最近在弄崗村看到,大多數農戶用上了液化天然氣,過去那種一到做飯時間家家戶戶冒煙的情景正在消失。

2014年前後,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柳州觀鳥會的引導和幫助下,弄崗村開始建設弄崗觀鳥基地,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加入觀鳥服務。以護鳥、觀鳥、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主的觀鳥產業鏈蓬勃發展起來。

農偉宏家的樓房屋頂上就是一個觀鳥點,幾乎每天都有「鳥友」蹲守在這裡,只為拍到弄崗的另一種明星鳥——冕雀。2014年,越來越多的「鳥友」帶來商機,農偉宏利用自家閒置的房間開起了客棧。

坡那屯的貧困戶蒙振海做「鳥導」已有3年時間。他建立的3個觀鳥點可以拍到白翅藍鵲、紅頭咬鵑等鳥類。「去年『五一』那天客人特別多,我一個點的收入就有1500元。」蒙振海說,「今年我打算種三畝沃柑,果子可以就地銷售,還可以讓客人體驗採摘的樂趣。我一定能脫貧!」

2017年到弄崗觀鳥的人數有8000多人,是2016年的4倍,共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目前,弄崗觀鳥基地已輻射到弄崗村5個屯,有專業「鳥導」18人,發現觀鳥點20多個,開設農家客棧10多家。當地有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參與「觀鳥」服務,單個農戶兩三個月觀鳥旺季的收入能有四五萬元。還有10戶貧困戶參與農家客棧經營。

弄崗觀鳥基地如今已成為廣西規模最大的觀鳥基地。去年2月,龍州縣舉辦為期5天的中國·龍州「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弄崗村知名度進一步提升。通過實施房屋立面改造、改廚改廁、建設排水排汙系統管網、修建生態停車場、建設景觀文化長廊等,隴亨屯面貌煥然一新。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沒有停下腳步。在弄崗村,不少村民過去打鳥、吃鳥,如今漸漸成了愛鳥、護鳥的「土專家」。

隴亨屯裡,一些村民房屋的外牆上掛著「鳥友」在此拍攝的鳥兒照片,並配有相關文字說明。農偉宏說起這個顯得很自豪。「家鄉變美了、生活變好了,大家都明白這片森林、這些鳥兒就是我們的寶貝,每一棵樹、每一隻鳥都要保護好。」

相關焦點

  • 紮根腳下,共生共榮|滇藏研學之松贊文化
    zha gen re tu扎 根 熱 土紮根當地,共生共榮松贊山居的選址都是在原生態的村莊和自然環境中,因此非常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和踐行生態環保。可以說,松贊酒店的到來,無論從環境上還是經濟上,都給當地帶來了很好的變化。
  • 共榮共生 大咖齊聚暢談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生態
    共榮共生   構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生態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網絡作家的數量已超1700萬,網絡文學用戶達到4.6億,網絡小說總量達到約2500萬部。  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表示,未來的「文化+科技」,一定是二者的融合,而且是通過科技的力量促進新文化的誕生,通過文化的力量和需求促進科技的進步,兩者共榮共生,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 南京大學和南京,名校與名城如何「共生共榮共發展」
    名校與名城「共生共榮共發展」從地方發展的角度,這次合作也可看做是一次「名城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如今,科技領域的合作如火如荼,教育領域的合作也全面破題,「形成了名校名城、名城名校共生共榮共發展的綜合效應」。
  • 世榮兆業:與珠海特區共生共榮
    作為珠海第二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世榮兆業在這片土壤上紮根生長,一步一腳印,伴隨珠海共生共榮。世榮兆業的前身為廣東威爾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威爾科技」),和同類型公司相比,身處經濟特區的威爾科技,可謂擁有「先天優勢」。
  • 長沙縣的發展模式彰顯「共生理念」
    曾幾何時,有一個名詞悄然地走進了我國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這個名詞就是由學者錢宏倡導的「共生理念」。錢宏先生用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哲學家的智慧,致力研究「共生哲學」、推行「共生理念」,在著有《中國,共生崛起》、《共生宣言》的同時,已經連續舉辦了兩屆以「美麗中國,五位一體,生態統領,共生為魂」為主題的全球共生論壇。
  • 探索一體化建設合作共贏,共促社會勞動關係共生共榮——上海市青浦...
    為進一步探索長三角示範區一體化建設勞動關係領域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青浦、嘉善兩地關於根治欠薪、和諧勞動關係創建工作交流,共同打贏根治欠薪攻堅戰,共同促進兩地社會勞動關係共生共榮
  • 哲學與認知科學 何以共生共榮
    期待通過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的建立,能夠在促進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在真正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探索出新的思路和辦法,使得哲學與認知科學在中國也能夠做到共生共榮。
  • 西湖西溪:共生共榮,書寫宜居樣本
    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考察調研,強調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宜居城市」,是總書記對杭州的期待與重託。如何不負所托、寫就「雙西」生態高分報表?
  • 噓,鳥兒築巢我家陽臺生寶寶
    自兩個月前,一對烏鶇在她家種植的鐵樹上築巢、生兒育女,全家人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這個鳥巢上了:平時窗戶不敢輕易開,怕驚擾鳥兒;一到雨天就揪著心,怕凍著鳥兒;怕鳥兒銜不到食挨餓,就偷偷奉上食物還要想辦法引誘它們吃……無獨有偶,市民吳女士家裡的「不速之客」——珠頸斑鳩一家,在接受了「房東」一個月的悉心照顧後,於6月9日飛走了。
  • ...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
    諮詢模擬題: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此為「一帶一路」共建原則中的( )原則。
  • 高質量發展進行時(四)|城市與大學相互賦能共生共榮
    新一輪科技革命以來,產學研融合,大學與城市同頻共振、共生共榮趨勢日益顯著。為此,山東強化頂層設計,深入推進城校融合,全力支持在魯高校發展。目前,已籤署協議開展省市共建的高校有: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濟南大學、煙臺大學、濰坊醫學院、曲阜師範大學、菏澤學院和濱州醫學院。另據悉,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聊城大學省市共建事項已確定,協議籤署事宜正在進行中。
  • 共生時代,大學如何不被割裂成「孤島」
    大學為了應對當代許多顛覆性技術的挑戰,以網絡化組織為支撐,形成可以互贏共榮的共生系統,讓師生員工有創新自由又利於大學整體目標實現,首先需要明確願景和使命,為所有成員提供行動的「北鬥」星;然後針對基本使命的規範活動制定清晰的教職工、學生行為準則、規章制度以及大學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等「看得見」的規則;在此基礎上,提倡學術自由和大膽創新
  • 2019中國管理·全球論壇召開 共話「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
    本次論壇圍繞「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的主題,以主旨演講、洞察發布、圓桌論壇等多種形式解密中國基業長青、與時俱進的管理密碼,探討數字時代中國管理模式的內涵和外延,助力中國管理模式不斷升級進步,為與會者奉上了一場理論與實踐的頂級管理盛宴。
  • 這神奇就在《村莊故事》
    那些村莊、那些人,一旦看上,就會愛上!這神奇的魅力就在《村莊故事》。  《村莊故事》系列紀錄片拍攝的村莊分布在浙江、陝西、福建、山西、安徽、貴州等地。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內容摘要: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
  • 「名詞闡釋」共生經濟
    互補共享型共生經濟是合作各方各自的經營資源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對原資源形成一种放大的互補效應,共生共榮。互補共享型共生經濟是共生經濟最常見的形式,其「互補效應」取決於合作各方互補方式和互補強度。互補方式是指互補共生體的結構形態,互補強度取決於各方相互依賴的程度,依賴程度越高,強度越大,共生效益越好。反之越差。
  • 大樹,是我村莊的名字
    千裡萬裡,從少年到古稀,每一位從村莊走出的人,誰的心裡不惦念那棵大樹啊!她是一個村莊共同的記憶。大樹是我村莊的肖像,每當我想起我的村莊,我首先想到了那些大樹的形象。它們挺拔偉岸,它們一樹濃陰,它們的枝丫伸向了天空,它們枝葉要撫摸到星星。樹上是鳥兒的巢穴,樹下就是我們的家園。
  • 鳥兒作證,陝西嵐皋生態環境變好了
    野生鳥類對於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說,鳥兒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和「監考官」。近幾年,縣林業局在市民中廣泛宣傳與教育,使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來嵐「安家」落戶。
  • 這神奇就在《村莊故事》
    那些村莊、那些人,一旦看上,就會愛上!這神奇的魅力就在《村莊故事》。 《村莊故事》系列紀錄片拍攝的村莊分布在浙江、陝西、福建、山西、安徽、貴州等地。 不同於一般人看重的「新、奇、特」,這些村子的特色恰恰是「普通」。
  • 「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彌天大謊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岡洋右發表了「外相談話」,「大東亞共榮圈」第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隨後被確定為日本的國策。  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松岡主張以「日、滿、支」為主幹,外加南洋等地區。「滿」即偽滿洲國,也就是當時被日本佔據的中國東北地區;「支」即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