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症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經常有朋友會說,這是肩周炎,「肩周炎」這個診斷已經被濫用多年,患者以及非專科醫生大部分把搞不懂的肩關節疼痛,統統都被診斷「肩周炎」。
現實中肩關節疼痛的鑑別診斷的確非常困難,很多醫生都被搞的一頭霧水! 因為診斷模糊不清,亂醫亂治,其實大部分肩痛是由於肩袖撕裂引起的,什麼是肩袖?肩袖撕裂有什麼症狀?如何跟其他肩痛疾病鑑別?這一些列疑惑困擾著患者以及醫生,今天我們來重點給大家介紹肩袖撕裂相關問題,來揭露其神秘面紗。
什麼是肩袖?
肩袖是肩關節(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四條肌腱的統稱,它們呈袖狀包繞肱骨頭。肩袖位於肩峰和肱骨頭之間,主要功能是幫助肩關節的運動和穩定作用,這是一組十分重要的結構。肩袖也是一種非常容易受到損傷和撕裂的肌腱組織。形似「袖口」,故稱肩袖。由於肩袖組織的退變或者外力1.肩袖組織老化退變 肩峰撞擊,嚴重創傷 ,.過度使用 等情況下引起的肩袖撕裂稱之為肩袖損傷,肩袖損傷是肩痛的主要原因,文獻報導60%的肩痛患者為肩袖撕裂,且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逐年增高,據統計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肩袖撕裂的發生率至少為30%[1-4]。
肩袖損傷有哪些症狀?為何嚴重困擾患者呢?
肩袖損傷大部分以不同程度肩痛為主要症狀,夜間疼痛、活動時疼痛明顯,可伴有影響患者睡眠,同時伴有肩關節的活動受限、肩關節活動力弱等表現,如果肩袖撕裂程度嚴重,則可能表現肩關節假性癱瘓等表現。
肩袖損傷在現實生活容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現實中有許多肩關節痛的患者誤以為頸椎病,比如我們接診患者中有一位63歲的女性,反覆右肩關節疼痛2年餘,伴有右上臂的放射痛、外展力弱,曾在當地縣醫院就診,以頸椎病入院,行MRI發現為頸椎4/5退行性病變,一直以頸椎病在當地治療,給予按摩、康復理療等治療效果不佳,通過親戚介紹來我院門診,經過查體仔細發現,肩關節外展力弱表現為岡上肌的問題,並無上臂肌肉感覺減退、無三角肌萎縮等表現,初步考慮肩袖撕裂,通過肩關節MRI平掃發現為肩袖撕裂,通過肩關節鏡下治療,患者恢復肩關節運動,疼痛消失,病人重返生活,跳回了廣場舞。
什麼才是真正的肩周炎,又如何與肩袖損傷相鑑別?
我們所說的肩周炎在英文中稱之為凍結肩,在中醫中稱之為五十肩,肩周炎是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該疾病無明顯誘因,以肩關節周圍疼痛為特點,疼痛影響睡眠,患者主被動活動明顯受限,不能梳頭、摸背部等,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度降低,三角肌止點一掌徵 ,當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肩關節疼痛,伴有主被動活動受限,影響梳頭、穿解內衣等動作時則考慮為肩周炎,其好發年齡為40歲-55歲女性多見,有文獻報導肩周炎的發病率大約1%~3%,大部分肩痛不是肩周炎!而是由「肩袖損傷、肩峰撞擊症、肩關節不穩、岡上肌腱鈣化等疾病引起, 每一種病都有不同的治療手段,有不同的運動鍛鍊方法和禁忌動作。肩膀痛被誤診為「肩周炎」,導致誤治、盲目運動、病情惡化的現象非常普遍。其中肩痛患者中60%為肩袖損傷引起,因此我們診斷與認識肩袖損傷非常重要。
肩袖損傷如何診斷呢?首先需要找專業的骨科醫生(掌握了肩關節疾病診斷與認識的醫生),肩袖損傷診斷首先根據疾病症狀特點來判斷,通常肩袖損傷好發年齡在60歲以上患者,有一些牽拉、碰撞或者搬重物等誘因出現肩關節疼痛,肩關節不能外展上舉,或者明顯感外展上舉無力。一定要找專業的骨科醫生來診斷,不要盲目自行鍛鍊,而後通過專業查體來判斷。
查體初步判斷後則行肩關節MRI平掃來佐證肩袖撕裂診斷,見下圖箭頭所指處為肩袖撕裂。
肩袖撕裂治療保守治療休息、停止運動、改變運動方 式(避免過頂運動);消炎鎮痛藥、外用藥、理療等;關節腔注射。當經過4-6周保守治療無效後、肩痛影響工作和睡眠,症狀和影像學上支持肩袖撕裂則考慮肩關節手術治療,肩關節鏡下微創手術、行肩袖修補,縫合撕裂的肩袖組織。比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目前肩關節鏡下修復肩袖方法包括傳統的單排縫合肩袖手術、雙排縫合肩袖手術技術、雙排縫線橋技術以及SCOI ROW方法縫合肩袖方法,目前在國內外比較主流的手術方法為Stephen Burkhart提出的雙排縫線橋技術和Stephen Snyder教授提出的SCOI ROW縫合技術,肩袖修復從過去的切開發展到小切口縫合到目前大部分全鏡下修復,固定方法從單排縫合到雙排縫合到目前主流的兩種方法,肩袖修復效果越來越好,患者效果也越來越滿意[5-7],目前肩袖修復術使用前路、後路、側方入路三個微創術口,創傷小,傷口美觀,而且肩袖修復術後第二天則開始行功能鍛鍊。老年人肩袖撕裂患者如若心肺功能可以耐受麻醉,無嚴重的心力衰竭或者慢阻肺患者,可以行手術治療,手術後可以通過規律的康復完全可能恢復肩關節功能和消除肩關節疼痛,患者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以及運動。
A.SCOI row修復肩袖示意圖
B.SCOI row修復肩袖鏡下圖
c.關節鏡術中圖,微創切口
D.術後示意圖,傷口美觀
參考文獻
[1]Chakravarty K,Webley M.Shoulder joint mov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isability in the elderly[J].J Rheumatol, 1993,20(8): 1359-1361.
[2]Yamamoto A,Takagishi K,Osawa T,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 rotator cuff tea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0,19(1): 116-120.DOI: 10.1016/j.jse.2009.04.006.
[3]Akpnar S,Uysal M,Pourbagher MA, 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functional and anatomical results of arthroscopic repair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ull-thickness tears of the supraspinatus tendon[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1, 45(4): 248-253.DOI: 10.3944/aott.2011.2455.
[4]Rys A,Laimi K,rimaa V, et al. Surgery 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rotator cuff tear: a meta-analysis[J].Disabil Rehabil, 2017, 39(14):1357-1363.DOI: 10.1080/09638288.2016.1198431.
[5] Uhthoff HK, Sano H Trudel G, et al. Early reactions afterreimplantation of the tendon of supraspinatus into bone. J Bone JointSurg Br. 2000;82:1072--1076.
[6] Uhthoff HK, Sarkar K. Surgical repair of rotator cuff rupture, theimportance of the subacromial bursa.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1;73:399--401.
[7]Snyder SJ, Burns J. Rotator cuff healing and the bone marrow crimsonduvet. From clinical observations to science. Tech Shoulder Elbow Surg2009;10:130-7.
來源:廣東省醫師協會
作者:何河北(原創)
編輯:黃琪翔(實習)、謝韻寧
責編:陳廣泰
【來源:健康廣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