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試的時候是不是總有幾個知識點出錯呢?其實,這不是因為不小心,也不是因為題目沒有看清楚,而是因為概念混淆了沒有分清楚。下面就來盤點一下中學物理中最容易混淆的5個概念吧。
1、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其實,這兩個力的大小在數值上都相等,方向也都是相反的。但是還是很不容易分清楚,因為在物理學上面,即使概念需要分辨清楚,但是因為常用的都是力的大小,所以最容易混淆。想要分清楚他們,只要注意設計了幾個物體就可以了。因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比如說,一個放在桌面上靜止的鉛筆盒,受到了重力、支持力。鉛筆盒對桌面有壓力。這三個力之間的關係就是,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鉛筆盒靜止,這兩個力的受力對象都是鉛筆盒,所以是平衡力;而鉛筆盒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鉛筆盒的支持力,兩者雖然數值上相等,但是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所以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2、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與速度無關。
在研究物體的慣性時,要注意描述的方式,只能說物體因為慣性,但是不能說受到慣性。因為慣性是物體的本質屬性,至於物體本身的質量有關係。最容易混淆的還有慣性的影響與速度有無關係。
比如,生活中的事例質量大的車不容易停下來,同樣速度大的車也不容易停下來。所以很多人就會覺得質量與速度都與慣性有關,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質量大的車不容易停下來確實與慣性有關,但是速度大的車本身要停下來所需要的時間就長,這跟慣性沒有關係,與加速度的大小有關。而加速度在停車的時候,影響因素就是摩擦力的大小,也就是受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摩擦力的大小隻與壓力大小和粗糙程度有關,與面積和壓強無關。
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間存在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摩擦力的存在就是為了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所以摩擦力的大小隻與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但是很多人會將之與壓強混淆起來,以為跟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而且,在測量物體摩擦力的時候,要求物體一定是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這個時候摩擦力才等於拉力大小。當物體在進行加速或減速運動的時候,很多人會將此時的拉力大小當作是摩擦力,其實,這個時候物體都沒有受力平衡了,摩擦力的大小根本沒法測量。
所以,在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時,不管物體是加速還是減速或者是勻速運動,摩擦力大小始終不變,始終等於勻速直線運動時候拉力的大小。
4、機械能守恆,所以減小的動能就是等於增加的勢能?
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其實,如果是小球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時,小球本身進行動能與勢能的轉換,那麼這個時候減小的重力勢能就等於增加的動能。但是如果題目沒有說,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球的運動越來越低,那麼這個時候機械能還是不守恆的,所以機械能在減少。
也有一種情況,比如小球撞擊彈簧的過程中,不考慮摩擦力,那麼這個時候小球與彈簧的機械能就守恆。但是要注意的是小球減少的重力勢能是等於小球增加的動能和彈簧增加的彈性勢能。所以,不要單純地只考慮小球的機械能,注意整體與分割的思想。
5、物體吸熱內能就增大,那麼物體內能增大溫度一定升高嗎?
這也是不一定的,畢竟物體如果吸收熱量以後,內能一定升高,溫度可以升高。但是也可以不升高,比如這個時候正好處在沸騰或者熔化狀態。畢竟,物體在熔化或者沸騰的過程中,要不斷吸熱,但是溫度保持不變的。
這五個常見的混淆點,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