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提升機械設計能力的終極方法,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2021-02-08 騰訊網

編者: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時學習理論知識,往往覺得很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工作若干年後,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回頭再看相關的理論,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正文--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產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複雜性增加,壽命期縮短,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然而,產品的設計,尤其是機械產品方案的設計手段,則顯得力不從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目前,計算機輔助產品的設計繪圖、設計計算、加工製造、生產規劃已得到了比較廣泛和深入的研究,並初見成效,而產品開發初期方案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卻遠遠不能滿足設計的需要。為此,作者在閱讀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概括總結了國內外設計學者進行方案設計時採用的方法,並討論了各種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繫和機械產品方案設計計算機實現的 發展趨勢。

根據目前國內外設計學者進行機械產品方案設計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徵,可以將方案的現代設計方法概括為下述四大類型。

1、系統化設計方法

系統化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將設計看成由若干個設計要素組成的一個系統,每個設計要素具有獨立性,各個要素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繫,並具有層次性,所有的設計要素結合後,即可實現設計系統所需完成的任務。

系統化設計思想於70年代由德國學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們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制訂了設計的一般模式,倡導設計工作應具備條理性。德國工程師協會在這一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制訂出標準VDI2221「技術系統和產品的開發設計方法。

制定的機械產品方案設計進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國標準VDI2221的設計方式。除此之外,我國許多設計學者在進行產品方案設計時還借鑑和引用了其他發達國家的系統化設計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將用戶需求作為產品功能特徵構思、結構設計和零件設計、工藝規劃、作業控制等的基礎,從產品開發的宏觀過程出發,利用質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統地將用戶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轉換為產品開發各階段的技術目標和作業控制規程的方法。

(2)將產品看作有機體層次上的生命系統,並藉助於生命系統理論,把產品的設計過程劃分成功能需求層次、實現功能要求的概念層次和產品的具體設計層次。同時採用了生命系統圖符抽象地表達產品的功能要求,形成產品功能系統結構。

(3)將機械設計中系統科學的應用歸納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把要設計的產品作為一個系統處理,最佳地確定其組成部分(單元)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將產品設計過程看成一個系統,根據設計目標,正確、合理地確定設計中各個方面的工作和各個不同的設計階段 。

由於每個設計者研究問題的角度以及考慮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進行方案設計時採用的具體研究方法亦存在差異。下面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統化設計方法。

1.1 設計元素法

用五個設計元素(功能、效應、效應載體、形狀元素和表面參數)描述「產品解」,認為一個產品的五個設計元素值確定之後,產品的所有特徵和特徵值即已確定。我國亦有設計學者採用了類似方法描述產品的原理解。

1.2 圖形建模法

研製的「設計分析和引導系統」KALEIT,用層次清楚的圖形描述出產品的功能結構及其相關的抽象信息,實現了系統結構、功能關係的圖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層之間的聯接 。

將設計劃分成輔助方法和信息交換兩個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採用圖形符號、具有內容豐富的語義模型結構、可以描述集成條件、可以劃分約束類型、可以實現關係間的任意結合等特點,將設計方法解與信息技術進行集成,實現了設計過程中不同抽象層間信息關係的圖形化建模。

文獻[11]將語義設計網作為設計工具,在其開發的活性語義設計網ASK中,採用結點和線條組成的網絡描述設計,結點表示元件化的單元(如設計任務、功能、構件或加工設備等),線條用以調整和定義結點間不同的語義關係,由此為設計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和結果預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設計要求的定義到每一個結構的具體描述均可由關係間的定義表達,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過程由抽象到具體的飛躍。

1.3 「構思」—「設計」法

將產品的方案設計分成「構思」和「設計」兩個階段。「構思」階段的任務是尋求、選擇和組合滿足設計任務要求的原理解。「設計」階段的工作則是具體實現構思階段的原理解。

將方案的「構思」具體描述為:根據合適的功能結構,尋求滿足設計任務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結構中的分功能由「結構元素」實現,並將「結構元素」間的物理聯接定義為「功能載體」,「功能載體」和「結構元素」間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圖(機械運動簡圖)。方案的「設計」是根據功能示意圖,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載體」和「結構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結構元素」和聯接件(「功能載體」)的形狀及位置,得到結構示意圖。Roper,H.利用圖論理論,藉助於由他定義的「總設計單元(GE)」、「結構元素(KE)」、「功能結構元素(FKE)」、「聯接結構元素(VKE)」、「結構零件(KT)」、「結構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結構元素尺寸、位置和傳動參數間相互關係的若干種簡圖,把設計專家憑直覺設計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應用現有知識的方法,並將其應用於「構思」和「設計」階段。

從設計方法學的觀點出發,將明確了設計任務後的設計工作分為三步:1) 獲取功能和功能結構(簡稱為「功能」);2) 尋找效應(簡稱為「效應」);3) 尋找結構(簡稱為「構形規則」)。並用下述四種策略描述機械產品構思階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別考慮「功能」、「效應」和「構形規則」。因此,可以在各個工作步驟中分別創建變型方案,由此產生廣泛的原理解譜。策略2:「效應」與「構形規則」(包括設計者創建的規則)關聯,單獨考慮功能(通常與設計任務相關)。此時,辨別典型的構形規則及其所屬效應需要有豐富的經驗,產生的方案譜遠遠少於策略1的方案譜。策略3:「功能」、「效應」、「構形規則」三者密切相關。適用於功能、效應和構形規則間沒有選擇餘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領域,如超小型機械、特大型機械、價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針對設計要求進行結構化求解。該策略從已有的零件出發,通過零件間不同的排序和連接,獲得預期功能 。

1.4 矩陣設計法

在方案設計過程中採用「要求—功能」邏輯樹(「與或」樹)描述要求、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得到滿足要求的功能設計解集,形成不同的設計方案。再根據「要求—功能」邏輯樹建立「要求—功能」關聯矩陣,以描述滿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間的複雜關係,表示出要求與功能間一一對應的關係。

Kotaetal將矩陣作為機械系統方案設計的基礎,把機械系統的設計空間分解為功能子空間,每個子空間只表示方案設計的一個模塊,在抽象階段的高層,每個設計模塊用運動轉換矩陣和一個可進行操作的約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階段的低層,每個設計模塊被表示為參數矩陣和一個運動方程。

1.5 鍵合圖法

將組成系統元件的功能分成產生能量、消耗能量、轉變能量形式、傳遞能量等各種類型,並借用鍵合圖表達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將基於功能的模型與鍵合圖結合,實現功能結構的自動生成和功能結構與鍵合圖之間的自動轉換,尋求由鍵合圖產生多個設計方案的方 法。

2、結構模塊化設計方法

從規劃產品的角度提出:定義設計任務時以功能化的產品結構為基礎,引用已有的產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設計任務,即分解任務時就考慮每個分任務是否存在對應的產品解,這樣,能夠在產品規劃階段就消除設計任務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預測生產能力、費用,以及開發設計過程中計劃的可調整性,由此提高設計效率和設計的可靠性,同時也降低新產品的成本。Feldmann將描述設計任務的功能化產品結構分為四層,(1)產品(2)功能組成(3)主要功能組件(4)功能元件。並採用面向應用的結構化特徵目錄,對功能元件進行更為具體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時研製出適合於產品開發早期和設計初期使用的工具軟體STRAT。

認為專用機械中多數功能可以採用已有的產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專用功能只是少數,因此,在專用機械設計中採用功能化的產品結構,對於評價專用機械的設計、製造風 險十分有利。

提倡在產品功能分析的基礎上,將產品分解成具有某種功能的一個或幾個模塊化的基本結構,通過選擇和組合這些模塊化基本結構組建成不同的產品。這些基本結構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個系統。理想的模塊化基本結構應該具有標準化的接口(聯接和配合部),並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層次化、靈便化、經濟化,具有互換性、相容性和相關性。我國結合軟體構件技術和CAD技術,將變形設計與組合設計相結合,根據分級模塊化原理,將加工中心工具機由大到小分為產品級、部件級、組件級和元件級,並利用專家知識和CAD技術將它們組合成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功能模塊,再由這些功能模塊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總體方案。

以設計為目錄作為選擇變異機械結構的工具,提出將設計的解元素進行完整的、結構化的編排,形成解集設計目錄。並在解集設計目錄中列出評論每一個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於設計工程師選擇解元素。

根據機械零部件的聯接特徵,將其歸納成四種類型:1)元件間直接定位,並具 有自調整性的部件;2) 結構上具有共性的組合件;3)具有嵌套式結構及嵌套式元件的聯接 ;4)具有模塊化結構和模塊化元件的聯接。並採用準符號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間的連接規則,由此實現元件間聯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視化。

在進行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中,用「功能建立」模塊對功能進行分解,並規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與機構型式的一一對應。「結構建立」模塊則作為功能解的選擇對象以便於實現映射算法。

3、基於產品特徵知識的設計方法

基於產品特徵知識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語言描述產品的特徵及其設計領域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相應的知識庫及推理機,再利用已存儲的領域知識和建立的推理機制實現計算機輔助產品的方案設計。

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主要是依據產品所具有的特徵,以及設計領域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量和決策,完成機構的型、數綜合。欲實現這一階段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必須研究知識的自動獲取、表達、集成、協調、管理和使用。為此,國內外設計學者針對機械系統方案設計知識的自動化處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採用的方法可歸納為下述幾種。

3.1 編碼法

根據「運動轉換」功能(簡稱功能元)將機構進行分類,並利用代碼描述功能元和機構類別,由此建立起「機構系統方案設計專家系統」知識庫。在此基礎上,將二元邏輯推理與模糊綜合評判原理相結合,建立了該「專家系統」的推理機制,並用於四工位專用工具機的方案設計中。

利用生物進化理論,通過自然選擇和有性繁殖使生物體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機構方案設計中,運用網絡圖論方法將機構的結構表達為拓撲圖,再通過編碼技術,把機構的結構和性能轉化為個體染色體的二進位數串,並根據設計要求編制適應值,運用生物進化理論控制繁殖機制,通過選擇、交叉、突然變異等手段,淘汰適應值低的不適應個體,以極快的進化過程得到適應性最優的個體,即最符合設計要求的機構方案。

3.2 知識的混合型表達法

針對複雜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採用混合型的知識表達方式描述設計中的各類知識尤為適合,這一點已得到我國許多設計學者的共識。

在研製複雜產品方案設計智能決策支持系統DMDSS中,將規則、框架、過程和神經網絡等知識表示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適應設計中不同類型知識的描述。將多種單一的知識表達方法(規則、框架和過程),按面向對象的編程原則,用框架的槽表示對象的屬性,用規則表示對象的動態特徵,用過程表示知識的處理,組成一種混合型的知識表達型式,並成功地研製出「面向對象的數控龍門銑床變速箱方案設計智能系統GBCDIS」和「變速箱結構設計專家系統GBSDES」。

3.3 利用基於知識的開發工具

在聯軸器的CAD系統中,利用基於知識的開發工具NEXPERT-OBJECT,藉助於面向對象的方法,創建了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資料庫,為設計者進行聯軸器的方案設計和結構設計提供了廣泛且可靠的設計方法譜。則利用NEXPERT描述直線導軌設計中需要基於知識進行設計的內容,由此尋求出基於知識的解,並開發出直線導軌設計專家系統。

3.4 設計目錄法

構造了「功能模塊」、「功能元解」和「機構組」三級遞進式設計目錄,並將這三級遞進式設計目錄作為機械傳動原理方案智能設計系統的知識庫和開發設計的輔助工具。

3.5 基於實例的方法

在研製設計型專家系統的知識庫中,採用基本謂詞描述設計要求、設計條件和選取的方案,用框架結構描述「工程實例」和各種「概念實體」,通過基於實例的推理技術產生候選解來配匹產品的設計要求。

4、智能化設計方法

智能化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根據設計方法學理論,藉助於三維圖形軟體、智能化設計軟體和虛擬實境技術,以及多媒體、超媒體工具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表達產品的構思、描述 產品的結構。

在利用數學系統理論的同時,考慮了系統工程理論、產品設計技術和系統開發方法學VDI2221,研製出適合於產品設計初期使用的多媒體開發系統軟體MUSE。

在進行自動取款機設計時,把產品的整個開發過程概括為「產品規劃」、「開發」和「生產規劃」三個階段,並且充分利用了現有的CAD尖端技術——虛擬實境技術。

1) 產品規劃—構思產品。其任務是確定產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狀、表面質量、人機工程等等,並將最初的設想用CAD立體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夠體現整個產品外形的簡單模型,該模型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建立,藉助於數據帽和三維滑鼠,用戶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這一環境中,並且能夠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體模型是檢測外部形狀效果的依據,也是幾何圖形顯示設計變量的依據,同時還是開發過程中各類分析的基礎。

2)開發—設計產品。該階段主要根據「系統合成」原理,在立體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據設計目標的不同有不同的含義: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軸或輪轂聯接等;也可以是複合元素,如機、電、電子部件、控制技術或軟體組成的傳動系統;還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狀等等。將實現功能的關鍵性解元素配置到立體模型上之後,即可對產品的配置(設計模型中解元素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產品配置分析是綜合「產品規劃」和「開發」結果的重要手段。

3)生產規劃—加工和裝配產品。在這一階段中,主要論述了裝配過程中CAD技術的應用,提出用計算機圖像顯示解元素在相應位置的裝配過程,即通過虛擬裝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裝配間的關係,由此發現難點和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認為將CAD技術綜合應用於產品開發的三個階段,可以使設計過程的綜合與分析在「產品規劃」、「開發」和「生產規劃」中連續地交替進行。因此,可以較早地發現各個階段中存在的問題,使產品在開發進程中不斷地細化和完善。

我國利用虛擬實境技術進行設計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利用面向對象的技術,重點研究了按時序合成的機構組合方案設計專家系統,並藉助於具有高性能圖形和交換處理能力的OpenGL技術,在三維環境中從各個角度對專家系統設計出的方案進行觀察,如運動中機構間的銜接狀況是否產生衝突等等。

將構造標準模塊、產品整體構造及其製造工藝和使用說明的擬訂(見圖1)稱之為快速成型技術。建議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將快速成型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虛擬表達與神經網絡(應用於各個階段求解過程需要的場合)結合應用。指出隨著計算機軟、硬體的不斷完善,應儘可能地將多媒體圖形處理技術應用於產品開發中,例如三維圖形(立體模型)代替裝配、拆卸和設計聯接件時所需的立體結構想像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統SIGRAPH-DESIGN作為開發平臺,將產品的開發過程分為概念設計、裝配設計和零件設計,並以變量設計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膠印機凸輪連杆機構的概念模型。從文獻介紹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確定了機構型、數綜合的基礎上,藉助於軟體SIGRAPH-DESIGN提供的變量設計功能,使原理圖隨著機構的結構參數變化而變化,並將概念模型的參數傳遞給下一級的裝配模型、零件設計。

5、各類設計方法評述及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系統化設計方法將設計任務由抽象到具體(由設計的任務要求到實現該任務的方案或結構)進行層次劃分,擬定出每一層欲實現的目標和方法,由淺入深、由抽象至具體地將各層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使整個設計過程系統化,使設計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於設計過程的計算機輔助實現。

結構模塊化設計方法視具有某種功能的實現為一個結構模塊,通過結構模塊的組合,實現產品的方案設計。對於特定種類的機械產品,由於其組成部分的功能較為明確且相對穩定,結構模塊的劃分比較容易,因此,採用結構模塊化方法進行方案設計較為合適。由於實體與功能之間並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一個實體通常可以實現若干種功能,一個功能往往又可通過若干種實體予以實現。因此,若將結構模塊化設計方法用於一般意義的產品方案設計,結構模塊的劃分和選用都比較困難,而且要求設計人員具有相當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廣博的多學科 領域知識。

機械產品的方案設計通常無法採用純數學演算的方法進行,也難以用數學模型進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據產品特徵進行形式化的描述,藉助於設計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決策。因此,欲實現計算機輔助產品的方案設計,必須解決計算機存儲和運用產品設計知識和專家設計決策等有關方面的問題,由此形成基於產品特徵知識的設計方法。

目前,智能化設計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維圖形軟體和虛擬實境技術進行設計,直觀性較好,開發初期用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參與到設計中,但系統性較差,且零部件的結構、形狀、尺寸、位置的合理確定,要求軟體具有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豐富經驗的設計者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種方法並不是完全孤立的,各類方法之間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聯繫,如結構模塊化設計方法中,劃分結構模塊時就蘊含有系統化思想,建立產品特徵及設計方法知識庫和推理機時,通常也需運用系統化和結構模塊化方法,此外,基於產品特徵知識的設計同時又是方案智能化設計的基礎之一。在機械產品方案設計中,視能夠實現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機構為結構模塊,並將其應用到系統化設計有關層次的具體設計中,即將結構模塊化方法融於系統化設計方法中,不僅可以保證設計的規範化,而且可以簡化設計過程,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降低設計成本。

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異地協同設計與製造,以及從用戶對產品的功能需求設計加工裝配成品這一併行工程的實現成為可能。但是,達到這些目標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實現產品方案設計效果的三維可視化。為此,不僅三維圖形軟體、智能化設計軟體愈來愈多地應用於產品的方案設計中,虛擬實境技術以及多媒體、超媒體工具也在產品的方案設計中初露鋒芒。目前,德國等發達國家正著力於研究超媒體技術、產品數據交換標準STEP,以及標準虛擬實境造型語言VRML(Intemet 上基於虛擬環境的標準交換格式)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機械產品的方案設計正朝著計算機輔助實現、智能化設計和滿足異地協同設計製造需求的方向邁進,由於產品方案設計計算機實現方法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能夠達到上述目標的方案設計工具軟體。作者認為,綜合運用文中四種類型設計方法是達到這一目標有效途徑。雖然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涉及的領域較多,不僅與機械設計的領域知識有關,而且還涉及到系統工程理論、人工智慧理論、計算機軟硬體工程、網絡技術等各方面的領域知識,但仍然是產品方案設計必須努力的方向。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已初見成效,我國設計學者也已意識到CAD技術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其應當採取的措施。

-END-

版權說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非常感謝!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轉載不同於本平臺認同或者持有相同觀點。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
    該課程是根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和 《3 至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的精神要求而設置的,用來研究幼兒園健康領域 (含體育) 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前兒童健康觀,進一步明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特殊意義,掌握並理解有關學前兒童健康方面的知識,熟悉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嘗試用理論知識去指導和實踐教學活動[2]。
  • 聚焦科學教育活動 提升設計實踐能力——寧夏科技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踐」業務培訓重實效
    為提高寧夏科技館科技教育活動創新策劃與設計能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輔導員隊伍。6月5日下午,寧夏科技館人事教育培訓部精心組織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踐」業務培訓。展覽教育部、青少年教育部、宣傳外聯部全體科技輔導員參與培訓。
  • 昆明理工大學機械專碩M學長378分上岸,理論127分,快題132分,工業設計考研經驗分享!
    >理論127分,快題132分      大家好,非常感謝四方手繪的邀請,有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考驗經驗分享。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M學長,於2019年成功上岸昆明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機械專碩工業設計工程方向,初試378分,政治72,英語47,理論127,快題設計132分。
  • 機械設計新手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畫圖能力?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機械論壇,國恆工業雲平臺(分享複雜型快速樣件案例)整理髮布機械設計作為一個零件誕生的最始一步,絕不可輕視,要不後面的事情都是白忙了。相信不少做過機械設計的夥伴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一開始的時候都是測繪一個簡單的零部件,或者幫別人從部件圖裡拆畫零件圖等等。
  • 2019考研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本文為大家介紹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該專業以機械設計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  3、專業特色  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的培養特色是初步掌握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尤其是計算機輔助設計、機械優化設計等;具備綜合運用機、電、氣、液知識進行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的基本能力;具有對機械產品性能的檢測、分析、試驗和機械產品研究與開發的基本能力。
  • 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一)   中國理論源於中國實踐。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   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正確思想的產生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 山東省教育廳指導課程聯盟提升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記者從山東省教育廳獲悉,為貫徹落實教育部、省教育廳關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在線教學工作的有關要求,在省教育廳指導下,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積極行動,精心組織,採取措施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助推成員高校開展好在線教學。
  • 祝智庭:創客教育實踐的方法
    在國外,這種實踐多是放在STEM融合課程範疇下進行的。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簡稱,後來在一些實踐中還加入藝術(Arts)而進一步擴展成為STEAM。
  • 經驗交流範文:優秀教學案例經驗分享三篇
    作為理論力學教師應獲取當前新興的本學科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機械優化設計的新動態;了解當前理論力學上概念的更新和複合材料的更新;了解當前新興機器設備的結構計算原理和方法,如多軸數控加工工具機的機構運動以及工業機器人的運動計算問題,要努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個人的業務水平。2.精心備課、合理安排上課內容。
  • 機械設計與理論考研學校排名
    ~或點擊菜單欄【備考必看】+【專業排名】查看更多專業)2021-2022考研選擇學校時,機械設計與理論考研學校排名情況怎樣、哪些學校比較好是廣大考研學子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機械設計與理論是機械工程下屬學科。
  • 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提升就業率,而關於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一體化」教學方面的問題則鮮有研究。  和傳統的本科教學模式相比,一體化教學具有其鮮明的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上,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或合二為一、或環環相扣從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來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離和脫節;二是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傳統理論課與實踐課由於人為劃分而造成的時間和空間段的嚴格劃分,從而實現理論課與實踐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結合;三是在師資隊伍上,授課老師均是具備既能完成理論教學又能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具備豐富教學經驗又有較強科研能力的
  • 院系及專業介紹:機械工程系
    專業特色本專業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致力於「應用型」理論教學和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體系。緊隨先進位造技術的發展方向,注重數控工具機編程和操作的綜合訓練,以及對現代新型製造技 術的學習和了解。與天津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及寶坻寶淶精密加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設置相應實訓課程提升學生數控加工操作能力。
  • 設計歷史與理論工作坊授課講義:設計理論研究的意義、類型和方法提要
    就如Friedman所說,設計理論有助於我們組織對設計活動的觀察、質疑所見所為和尋覓可歸納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可以與別人共享,並在其它的時間和地點所用。其次,設計理論可以使藝術、工藝或技術的實踐經驗上升到哲學或科學的層次。作為經驗的設計只能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不能提出問題。只有通過概念化的定義某一現象,形成新的設計命題,才能改變我們對於設計本體的認知。
  • 機械設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技術設計的各個步驟中,近三四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優化設計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可使結構參數的選擇達到最佳的能力。一些新的數值計算方法,如有限元法等,可使以前難以定量計算的問題獲得極好的近似定量計算的結果。
  • 實踐思維:用理論升級思維,用思維改變行動
    個人能力提升實踐思維:用理論升級思維,用思維改變行動#思維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刻意學習理論什麼比爾蓋茨、賈伯斯都是大學輟學的,讀書沒什麼用,實踐才能出真知。真的是這樣嗎?暫且不論讀書是否真有用。我們先來聊聊實踐學習的效率。我們知道人一輩子能做的事很有限,而做類似的事所積累的經驗都差不多,這將導致一個人的經驗特別有限,成長也會特別的緩慢。
  • 中國農業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考研輔導班-農大考研經驗真題參考書分數線2021
    2、招生數據2.1專業目錄機械設計及理論考研招生專業目錄院校名稱:工學院專業名稱:機械設計及理論初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學一④832工程力學或833電子技術或868機械設計2.2 考試參考書832 工程力學《材料力學》劉鴻文主編.-- 4版.--
  • 2021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考研經驗複習指導
    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本科雙非院校在天津,專業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2020考取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專業。初試總成績355分,思想政治理論72分、英語一64分、數學一92分、專業課127分,初試排第14,最後總排名學碩第4。
  • 尹韻公:必須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和科學方法推動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要堅持科學理論指導、推進科學理論武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採用科學方法推動學習內容形式創新,努力打造方便快捷、覆蓋廣泛的學習陣地。總結兩年多來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經驗,概括地講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首要的是要堅持科學理論指導、推進科學理論武裝。    黨只有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才能引領時代發展潮流;黨組織只有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研究與實踐
    邦帕由此被稱為橋接和統一東歐與西方世界在分期理論與方法認識上的靈魂人物,也被譽為現代分期理論先驅。 當前,國內外學者們在研究運動訓練科學結構,尋找指導運動訓練實踐的理論方法依據時,都無不參考分期理論。時至今日,該理論已遠遠超出馬氏創立之初的內涵與外延,這也導致人們在認知學習和實踐應用時,往往魚龍混雜,界限不明,且愈發迷離。
  • 2022考研:東北林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考研經驗備考指導
    東北林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在錄取通知書收到手裡的一瞬間,輕薄卻含義沉重。回想起這兩年我在考研上的所有付出,一名二戰考生兩年間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