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書寫的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需要理論工作者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為此,習主席強調:「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一)

  中國理論源於中國實踐。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

  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正確思想的產生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實踐在認識的指導下沿著合理化方向不斷推進的過程。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貫徹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從理論方面看,理論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中經受檢驗、豐富發展。不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僵化的教條,再好也沒有意義。從實踐方面看,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盲目實踐,必然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必將導致實踐走彎路甚至失敗。正如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一貫思想和寶貴經驗。習主席曾指出,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我們的傳家寶。早在1941年,毛澤東就明確要求,我們的理論家必須「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論持久戰》《論十大關係》等名篇,可以說是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的經典著作。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時指出,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習主席強調,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正是我們黨高度重視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而指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為我們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成功經驗。

  (二)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理論,偉大理論指導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涵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戰略指引。在當代中國,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就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中國實踐。

  當代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深刻揭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為此,習主席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文化發展道路;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中國;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國發展描繪了藍圖、指明了方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1.89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當代中國團結奮鬥實踐的生動詮釋。「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幹出來的,奮鬥是解碼中國奇蹟的鑰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反覆強調保持奮鬥精神,多次為奮鬥者點讚。明確指出,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奮鬥是艱辛的,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奮鬥是曲折的,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等等。習主席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奮鬥精神、奮鬥實踐的高度概括和生動詮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鼓舞激勵下,中國人民團結奮鬥、拼搏奉獻,湧現出李保國、廖俊波、黃大年、王繼才、羅陽、鄒碧華、杜富國等一大批奮鬥者楷模。他們的光輝事跡,標註著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奮鬥足跡,續寫了13億多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新篇章。

  當代中國偉大創新實踐的集中反映。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本出路在創新。習主席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等等。習主席的重要論述,集中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國產航母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奏響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創新樂章。

  當代中國強軍興軍實踐的科學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圍繞新時代建設一支什麼樣的強大人民軍隊、怎樣建設強大人民軍隊,在波瀾壯闊的強軍實踐中,帶領全軍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創造,形成了習近平強軍思想。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導下,強軍興軍開創了新局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恢復和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人民軍隊政治生態得到有效治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加強練兵備戰,有效遂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亞丁灣護航等重大任務,武器裝備加快發展,軍事鬥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邁出堅實步伐。實踐證明,習近平強軍思想根植於強軍實踐,引領著強軍事業,是強軍興軍的科學指南,已經並將繼續指引新時代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現新的飛躍。

  (三)

  習主席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這要求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著力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素質本領。

  厚實理論根基。解讀好中國實踐,首先是學好中國理論。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刻認識和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堅持聯繫實際學,推動學習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不斷厚實解讀好中國實踐的思想理論根基。

  加強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堅持深入社會大課堂經風雨、見世面,在實踐大熔爐裡經磨練、受鍛鍊,把握群眾思想脈搏,了解一線社會實際。著力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把世情國情黨情軍情把握準,把實踐對象和需求弄清楚,把問題本質和規律認識透,從而更好地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與人民群眾和廣大官兵的期盼訴求結合起來,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發揚鬥爭精神。毛澤東指出,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並且同它作鬥爭發展起來的。面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尖銳複雜的鬥爭形勢,必須敢於鬥爭、勇於亮劍。對各種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思想認識,必須正本清源、澄清是非,廓清思想迷霧;對歪曲詆毀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觀點,必須理直氣壯地予以批駁;對散布「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反動政治言論,必須堅決抵制、有力回擊。通過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的鬥爭,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提高鬥爭藝術、增強鬥爭本領,進而全面提高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的實際能力。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相關焦點

  • 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就是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有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界面對「中國奇蹟」和「成長煩惱」解釋現象、總結經驗的能力和解決問題、構建體系的能力,為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
  • 建立中國特色的英語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
    建立中國特色的英語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看有哪些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太好,大家坐下來,研究怎麼做得更好。包: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教師應該多知道一些關於語言和語言教學的內容,這些是教師的基本功。我最近研究學習的很多東西,買到一些最新的英文專著,中國課改教育就是如何教書育人,就要聚焦學習,就是探討學習是怎麼產生的。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涉及到神經語言學和腦科學等知識吧?這恰恰是你所研究的領域。
  • 「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9月4日至6日,「20世紀蘇俄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舉行。副校長謝維和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詞。謝維和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本次會議的價值。
  • 以科學的態度解讀「中國夢」
    正確認識「中國夢」的本質內涵 記者:近期以來,媒體對「中國夢」的解讀熱情高漲,發表了不少有見地的好文章,很多學者和領導幹部以及社會各界都在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夢」進行了多元解讀,形成了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氛圍。但其中也有一些對「中國夢」認識上的分歧。您認為「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石仲泉:我看到,近期對中國夢的解讀風風火火。
  • 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轉型與理論貢獻
    在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的過程中,宏觀調控經歷了兩個層次的四次重要轉型,形成了明顯區別於西方發達國家宏觀調控的實踐模式與理論範式,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而且為豐富和發展宏觀調控理論貢獻了中國經驗與智慧。
  • 陳平談科斯:當科斯理論遭遇中國實踐
    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產權理論奠基人,其理論對中國的經濟改革影響深遠。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當時已98歲高齡的科斯教授,親自倡議並主持召開「中國經濟制度變革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僅如此,他的學生也活躍在中國經濟學界,比如周其仁、張五常等。科斯曾說,自己有生之年沒有到過中國是莫大遺憾。
  • 中國理論創新的基本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當代中國發展需要中國理論的回應,世界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理論的出場。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概括中國經驗,解讀中國道路,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所謂中國理論,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相關理論。
  • 建立中國特色的英語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崔剛教授訪談錄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看有哪些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太好,大家坐下來,研究怎麼做得更好。包: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教師應該多知道一些關於語言和語言教學的內容,這些是教師的基本功。我最近研究學習的很多東西,買到一些最新的英文專著,中國課改教育就是如何教書育人,就要聚焦學習,就是探討學習是怎麼產生的。
  • 基于田野實踐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
    一批學者結合中國實際,基于田野調查開展學術研究。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思考,並嘗試提出中國的政治學概念,政治學「田野學派」的雛形開始顯現。  政治學「田野學派」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它基於實踐提出了哪些基本概念?未來,政治學「田野學派」計劃開展哪些研究?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徐勇。
  • 建構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價值維度與實踐邏輯
    中國學者開始自覺進行理論創新,嘗試構築一種不同於西方模式的理論框架,以突破現有理論在面對世界政治全新變化時所出現的解釋力不足。通過結合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馬克思主義相關思想,中國學者在構建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的道路上取得了明顯成績。
  • 從複雜性理論視角解讀《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本文將試著從複雜性理論視角對《戰略》一書進行解讀。複雜性理論實際上是一種理論群,從20世紀60年代的耗散結構理論,到70年代的協同學、超循環理論、突變論、混沌學和分形學等一系列系統自組織理論,即複雜性科學,它囊括了所有運用複雜性意識和系統思維範式來考慮問題的理論形態,這種理論也仍然處於萌芽狀態。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指南,賦予課程思政建設理論認知、方法認知和精髓要義,同時推動新時代高校辦學治校的改革創新。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轉型中國與中國社會學:學科·理論·實踐」學術...
    8月28-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型中國與中國社會學:學科·理論·實踐——紀念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35集:用信息數據打造平安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理論宣講不來點創新怎麼行由中央網信辦移動局指導半月談新媒體中心打造的50集《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微視頻
  •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
    這個科學理論是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任務的基礎上創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在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創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是在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全面推進解決突出問題中創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是在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創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近年來,全國高校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形成生動實踐,結出可喜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實踐創新,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辦學治校方法論的轉變  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就會成為物質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是高校增強辦學治校能力,構建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行動指南。
  • 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所依
    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堅持理論武裝和理論宣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並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特別是每當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歷史關頭,總是更加重視理論指導,結合不斷發展的實際加強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
  • 西方理論不能很好解釋中國轉型實踐,社會學如何構建「中國學派」
    70年來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李友梅教授以「中國社會整合的實踐經驗」為主題作了發言。李友梅梳理了小康社會自提出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指出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和衡量標準是在實踐當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從溫飽小康到富裕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從經濟標準小康到全面發展的小康,這個過程成為考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重大成就的一條主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
  •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的三大要點
    近年來,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優秀成果。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必須堅持三大要點。一是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應當注重對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理論性解讀。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核心要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明確宣示了我們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態度和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