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武夷茶道(散文)

2020-12-23 散淡阿迪

盛夏大暑,烈日炎炎。心慕已久的尋茶之旅在偶然機緣中到來,於是,我們冒著酷暑,驅車向武夷山進發。在茶文化走入當下千家萬戶之際,鄙人以半個文化人自居,卻對茶道茶經茶文化一無所知,因而在羞愧之後,萌生補課之願,方才有了此次尋茶問道之旅。

從慢遊道進入茶山,就算是踏入武夷山的綠海之中了。我們沐浴著徐徐山風,貪婪呼吸著清新空氣,欣賞路邊野花,聽著山澗潺潺流水,似乎心有所悟。這樣美絕天下的武夷山水,如此純淨的自然風光,誕生一流的茶品,也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要尋茶問道,首先要了解何為「三坑兩澗」。

來了茶山,方知「三坑兩澗」是指聲名遐邇的武夷巖茶主要產地。「三坑」指的是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兩澗」說的是流香澗和悟源澗。我心生疑惑,問嚮導朋友,這麼美的山水又如此聞名的茶產地,為何取了這麼土的名稱?朋友很睿智,說這名並不土,接地氣,又真實反映出茶山地貌,生動形象好記。原本武夷巖茶古時多栽種在武夷的峽谷之間,峽谷寬闊,兩邊崖壁高大,山谷裡坡地大,溪流豐沛,植被茂盛,即稱為「坑」;山谷狹隘,頭上只見一線天,兩邊峽谷崖壁挨得近,坡地窄,且水系只是一條山澗,涓涓細流,稱為「澗」倒也妥貼。我恍然大悟,頓感武夷茶農人家的智慧和生動!特殊的丹霞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不經意間也成就了武夷巖茶的獨一無二。夏天峽穀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寒冬又可遮擋凜冽寒風,土壤通透性好,有助於茶樹生長。武夷巖茶多長在巖崖之上,巖茶巖茶,自然就富有「巖韻」,茶葉富含對人體有利的微量元素。這正是武夷巖茶獨樹一幟的特點,是一般內陸茶山出產的茶葉無法媲美之翹楚……

友人因擔心我體力不支,今天選擇的茶山路線比較輕鬆,從"慧苑坑"入口,路經"流香澗",再上「好漢坡」,下山抵達「大紅袍」景區和九龍窠。從「巖骨花香"慢遊道入口進山,走過小巧古樸的石拱橋,沿著武夷山丹霞地貌最長的一條峽谷章堂澗西行,路經古民居遺構——天車架時,我對峽谷的茶園發生了興趣。一畦畦茶樹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朋友介紹說這是半喬木的水仙茶樹,修整矮的是便於機器採摘;採茶都是春季,現在採茶季節已過,一般給茶樹松鬆土,讓其休養生息。武夷巖茶為獨特的原生態茶樹,生長過程只吸清風雨露,不施藥肥。沿途溪流清澈見底,小石斑魚在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覓食;每隔一段都有過溪的「馬齒橋」,古樸自然,隨行的美眉便興奮異常,在橋墩上一字擺拍,與秀山麗水一起定格在藍天白雲之下,極盡唯美。遠遠望去,大王峰巍峨聳立,偉岸峭美,清新脫俗,令人神往。今天雖然說是尋茶問道,可走的也是旅行路線,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武夷美麗畫圖裡穿行,既飽覽美不勝收的風光,又一路大長茶文化知識,真乃堪稱美事,何其幸也!

經過「慧苑寺」時,已是上午十點多了。日頭正熾,但我仍覺得腳底有一股清涼由下而上,古寺、古亭、小溪、茶園,仿佛走進遠古人間仙境。這座始建於宋代重修於清代的古寺,櫛風沐雨,古韻猶存;正殿廊柱還保存有理學大師朱熹的詩句:客來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竹為鄰。武夷山的山山水水,犄角旮旯,哪一處離得了「茶」字?可以說,武夷的山水和茶已經溶為一體,生生不息;與其說武夷山水孕育了武夷巖茶,不如說武夷茶成就了武夷山水,兩者比翼齊飛,堪稱「絕代雙驕」……

友人見我大汗淋漓,怕我中暑,便提議在流香澗茶山摘片茶樹嫩葉咀嚼吞下。我將信將疑,友人是茶專家,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我們今天來到武夷巖茶故鄉,嘗一葉青茶,保準讓人神清氣爽,不會中暑……我學著友人做法,把整朵嫩葉塞進嘴裡咀嚼,初時苦澀難咽,然而漸漸口有回甘,吞咽後仍覺舌底生津。回想當天氣溫高達37℃,我們一行數人沒有一人戴帽撐傘,曬了快一天,居然沒有一人有中暑不適,實在是神奇得很吶。我不禁油然而生,對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敬畏!

上了「好漢坡」,下了一個山谷,就到了「大紅袍」景區。今天尋茶之旅,終極目的是要睹「大紅袍」母樹的風採。到了崖邊,我略略帶有遺憾,說這母樹大紅袍栽種的地勢並不高嘛!朋友開玩笑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想想,也對嘛。這崖壁一小窩六棵古樹,每年產老茶不過八兩。然而,武夷巖茶的「開山鼻祖」貢茶賜名皆緣於此,看似平凡卻赫赫聲名,令人感慨不已。

景區內茶經文化摩崖碑刻眾多,「不見天」峽壁之下是一汪清溪流淌,「巖韻」兩個大字蒼勁雄樸,宣示著武夷茶的精髄:巖骨花香,香清甘活。山風巖韻,歷久彌香,武夷風武夷茶,留給人們是一抹濃濃的鄉愁,淡淡的馨香!

一溪清流,溪邊水團花星星點點,香味撲鼻。我們在這即將結束尋茶問道之旅,收穫滿滿,感受多多。正如崖刻清人詩句:「武夷山下落春花,巖壑幽香坐飲茶;不唱人間可哀曲,騎麟飛上玉皇家」。武夷山水,武夷巖茶,我已經撩開您神秘的面紗,即將投入您的擁抱;我相信,我會因您而放下,而通透,而一通至仙的……

源武夷,達天下!

相關焦點

  • 武夷|濤濤文脈,嫋嫋茗香
    萬裡茶道在這裡開啟,轉運茶葉的儒商以信立行,走向世界。鬥轉星移,故事千百,都化在那一壺山水茶裡,芳香千古,述說著中華文明關於「和」的記憶。你說,印象裡的武夷山只是大王峰、玉女峰、九曲溪竹排?那你真的不了解武夷山的正確打開方式。
  • 尋訪曜變天目碗:博物館裡的日本茶道軌跡
    但日本的眾多博物館中的古代茶具,是我們尋訪茶道發展道路的重要佐證,所以還是儘量去開放的博物館參觀了一批珍稀茶具,包括難得一見的曜變天目。經歷了唐宋文化的滋養後,日本文化進入了創造生長期,茶文化開始在日本逐步完善,在開始階段,還是唐物(中國流傳到日本的器物)流行時期,大量精緻的唐物被作為貴族階層的奢侈茶具而使用,包括著名的天目碗中的曜變三絕也是在宋之後流傳到日本的。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所以我靜靜沏了一壺茶,默默打開了一部相當冷門的審美入門電影——《尋訪千利休》(一)千利休——顛覆日本茶道的大師,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千利休(1522-1591),對不愛好茶藝,不關心日本文化的人來說,太陌生。
  • 武夷巖茶肉桂 融合山骨之馥鬱桂香
    正如滋養、生長於千年中華文化之上的中國茶道,在唇齒留香間,將那份眷戀與厚愛深植心田,帶來千年不變的情懷。在繽紛多姿的茶味中,有一種茶香達到了「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的境界。這就是納日月之精華,採自然之靈氣而成的武夷肉桂茶。
  • 武夷山:高鐵帶動「萬裡茶道起點」煥發新機
    走進下梅村,平整的青石板路、高大成群的中式古建築、精美的建築雕花等還可依稀看到「萬裡茶道起點」的昔日榮光。印度茶的興起、海運代替騾馬運輸、社會的戰亂動蕩等原因,讓「萬裡茶道」在繁榮了兩個世紀後最終衰落。茶業不興,高大延綿的武夷山脈便成了阻擋武夷山人走向富裕的一堵堵高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下梅村的村民幾乎全靠砍樹為生。
  • 經典茶道文化,品味人間的甘醇
    茶道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一份美學。品茗之境,在乎於心情、在乎於素養,在現實和理想中、在精神和物質中、在虛幻與空靈中、在健康和修行中。於中式設計茶道會所中,靜坐飲茶,誠意正心,祛除雜念,萬緣放下,聲聞俱息,過影不留,了無一芥。如同隱居山林,達到心清意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武夷山水美如畫 閩北元素歌舞在央視亮相
    大武夷新聞網訊「遠上藍天白雲間,幾簾瀑布掛眼前……」隨著一曲茶歌《山水間》開場,一幕幕山水秀美的福建南平風光在銀屏上徐徐展開。2日是元宵佳節,當晚7點30分,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播出《唱響新時代·元宵特輯》,體現閩北歷史文化和新時代精神的歌舞《武夷山水間》作為第七個節目亮相。
  • 武夷名茶自古栽 茶園一夢枕人生(組圖)
    「茶園一夢」系列健康茶枕,屬武夷山原生態健康睡眠產品,源於武夷生態自然,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極具「茶文化之鄉」經典茶魅力。武夷山夢工坊茶枕有限公司所在地武夷山,是中國四大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是烏龍茶的發源地,是「中國唯一的茶文化藝術之鄉」,是全國茶業三綠工程示範縣,武夷巖茶大紅袍已擁有原地域保護、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及習俗已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五項國家級品牌,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如此種種殊榮,全然使武夷山與武夷巖茶響譽中國,乃至響譽世界。
  • 尋茶武夷,吐納山水間
    而在這上億年形成的碧水丹山之中,有一種茶樹,將根扎入懸崖峭壁之中,吸收武夷山獨特的砂質土壤之精華,在山嵐湧動、迷霧沛雨之中,吸取山川之靈氣拔節生長,這就是著名的武夷巖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曾說,爛石礫壤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而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為武夷巖茶預備了最好的生長環境,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說。古代正巖茶的採擷條件相當艱苦,有時甚至需要茶人冒著摔斷腿的危險。
  • 革命聖地南平市,共有4所高校,僅武夷學院 一所本科院校
    南平,福建省地級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革命戰爭年代,福建省委曾經幾度駐在閩北,被譽為「紅旗不倒」的紅土地。 南平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形成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貌。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 2018武夷學院怎麼樣 武夷學院歷年排名介紹
    2018武夷學院怎麼樣 武夷學院歷年排名介紹高考|銀娜 2018-04-26 14:08:25   武夷學院是位於中國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一所大學,那麼2018武夷學院怎麼樣?好不好?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武夷學院歷年排名介紹吧。
  • 找信息:順義區香道培訓考證-智真茶文化培訓(茶道、古琴、插花...
    智真首席茶道老師:楊壹平老師,國家高級評茶員,茶修十餘年。將太極、中醫融入茶道。提倡道、武、醫、藝、結合。2015年受邀代表中國為各國駐華大使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多次在各大大學及小學做茶道講座和開展系列課程。現任多個大學的做客教授,弘揚中國茶文化,致力於傳承茶文化,將茶文化融入千家萬戶。
  • 日本茶道往事
    除了詩歌,日本茶道也是直接從中國移植的文化,保留、延續、異化,直到今天。之前寫過一系列日本茶道的簡史,擷成以下長文,約7000字。(1)佛系皇帝與佛系營銷「移居今夜薜蘿眠,夢裡山雞報曉天。不覺雲來衣暗溼,即知家近深溪邊。」
  • 武夷禪語:生活樂土的一盞茶
    道不盡的禪茶文化,遊不厭的武夷勝景,訴不盡的悠悠山水紅茶情,脫離繁華世俗,在自然萬物、山水密林間探尋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密語,追求平靜心靈的更高層次,武夷山在其靈水奇山與濃厚的茶文化交融中不斷升華演變,山水茶完美融合,成為武夷山別具一格的亮點。茶地攜拾 天心永樂禪寺仰俯皆是禪茶文化「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 「雲遊武夷 樂享非遺」南平市非遺購物節啟動儀式在武夷山舉行
    雲遊武夷 繪一幅多彩丹青本次活動首次採用抖音全程直播,引起熱烈反響,吸引百萬網友在線觀看,影響力空前。「非遺+旅遊+直播」模式,讓網友沉浸式體驗武夷山水與人文。「原來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是這樣來的」、「南平地方曲藝南平南詞這麼好聽」、「南平非遺美食比平常的夜市美食有意思多了」……群眾邊逛邊吃邊拍照,發微博抖音朋友圈,一大波「自來水」遊客讓線下又回到了線上。
  • 武夷巖茶|肉桂
    是武夷巖茶中出名的品種之一,屬於烏龍茶。武夷巖茶肉桂之所以叫「肉桂」,是因為以肉桂茶樹的鮮葉,用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製成的烏龍茶,為武夷巖茶的高香品種,且茶湯中有明顯的桂皮味、桂皮香,所以命名為「肉桂」。武夷肉桂是產於武夷山景區70平方公裡內的巖茶,是烏龍茶的「A貨」,品質特點:味甘澤而馥鬱,沒有綠茶的那種苦,也沒有紅茶的澀。
  • 延平區至武夷新區客運班車首發 武夷新區部分客車時刻表
    1月18日7點20分,延平區至武夷新區客運班車首發,承載著前往武夷新區辦事的乘客緩緩駛出南平汽車站,標誌著延平區往返武夷新區客車正式開通運營。武夷新區首發班車為對接2019年南平行政中心搬遷至武夷新區,滿足行政中心搬遷後旅客出行辦事等需求,福建武夷交通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延平區至武夷新區客運通行車、現有客運班車延伸班車、車輛租賃等業務。1月18從武夷新區返程和1月20日延平開往新區,該公司還將投入50座車免費試乘。
  • 講好屏邊故事丨尋訪身邊英雄(英烈),你的故事要讓大家知曉!
    講好屏邊故事丨尋訪身邊英雄(英烈),你的故事要讓大家知曉!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屏邊縣與全州同步開展「尋訪身邊的英雄(英烈)」徵稿活動。
  • 茶道精華:喝茶中品味文化,人生百味盡在一杯茶
    茶道最在隨心所欲,茶不必精,量人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珍,宜茶為佳,室不必華,有心則境,用心喝茶,簡單去品。愛茶之人,樂在茶中,意在茶外,好茶也喝得,壞茶也品得,不好不壞才是品味之道。紅塵凡事,五味雜陳,不僅只有彩虹,還有風風雨雨的時候,或許還電閃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