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大暑,烈日炎炎。心慕已久的尋茶之旅在偶然機緣中到來,於是,我們冒著酷暑,驅車向武夷山進發。在茶文化走入當下千家萬戶之際,鄙人以半個文化人自居,卻對茶道茶經茶文化一無所知,因而在羞愧之後,萌生補課之願,方才有了此次尋茶問道之旅。
從慢遊道進入茶山,就算是踏入武夷山的綠海之中了。我們沐浴著徐徐山風,貪婪呼吸著清新空氣,欣賞路邊野花,聽著山澗潺潺流水,似乎心有所悟。這樣美絕天下的武夷山水,如此純淨的自然風光,誕生一流的茶品,也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要尋茶問道,首先要了解何為「三坑兩澗」。
來了茶山,方知「三坑兩澗」是指聲名遐邇的武夷巖茶主要產地。「三坑」指的是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兩澗」說的是流香澗和悟源澗。我心生疑惑,問嚮導朋友,這麼美的山水又如此聞名的茶產地,為何取了這麼土的名稱?朋友很睿智,說這名並不土,接地氣,又真實反映出茶山地貌,生動形象好記。原本武夷巖茶古時多栽種在武夷的峽谷之間,峽谷寬闊,兩邊崖壁高大,山谷裡坡地大,溪流豐沛,植被茂盛,即稱為「坑」;山谷狹隘,頭上只見一線天,兩邊峽谷崖壁挨得近,坡地窄,且水系只是一條山澗,涓涓細流,稱為「澗」倒也妥貼。我恍然大悟,頓感武夷茶農人家的智慧和生動!特殊的丹霞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不經意間也成就了武夷巖茶的獨一無二。夏天峽穀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寒冬又可遮擋凜冽寒風,土壤通透性好,有助於茶樹生長。武夷巖茶多長在巖崖之上,巖茶巖茶,自然就富有「巖韻」,茶葉富含對人體有利的微量元素。這正是武夷巖茶獨樹一幟的特點,是一般內陸茶山出產的茶葉無法媲美之翹楚……
友人因擔心我體力不支,今天選擇的茶山路線比較輕鬆,從"慧苑坑"入口,路經"流香澗",再上「好漢坡」,下山抵達「大紅袍」景區和九龍窠。從「巖骨花香"慢遊道入口進山,走過小巧古樸的石拱橋,沿著武夷山丹霞地貌最長的一條峽谷章堂澗西行,路經古民居遺構——天車架時,我對峽谷的茶園發生了興趣。一畦畦茶樹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朋友介紹說這是半喬木的水仙茶樹,修整矮的是便於機器採摘;採茶都是春季,現在採茶季節已過,一般給茶樹松鬆土,讓其休養生息。武夷巖茶為獨特的原生態茶樹,生長過程只吸清風雨露,不施藥肥。沿途溪流清澈見底,小石斑魚在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覓食;每隔一段都有過溪的「馬齒橋」,古樸自然,隨行的美眉便興奮異常,在橋墩上一字擺拍,與秀山麗水一起定格在藍天白雲之下,極盡唯美。遠遠望去,大王峰巍峨聳立,偉岸峭美,清新脫俗,令人神往。今天雖然說是尋茶問道,可走的也是旅行路線,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武夷美麗畫圖裡穿行,既飽覽美不勝收的風光,又一路大長茶文化知識,真乃堪稱美事,何其幸也!
經過「慧苑寺」時,已是上午十點多了。日頭正熾,但我仍覺得腳底有一股清涼由下而上,古寺、古亭、小溪、茶園,仿佛走進遠古人間仙境。這座始建於宋代重修於清代的古寺,櫛風沐雨,古韻猶存;正殿廊柱還保存有理學大師朱熹的詩句:客來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竹為鄰。武夷山的山山水水,犄角旮旯,哪一處離得了「茶」字?可以說,武夷的山水和茶已經溶為一體,生生不息;與其說武夷山水孕育了武夷巖茶,不如說武夷茶成就了武夷山水,兩者比翼齊飛,堪稱「絕代雙驕」……
友人見我大汗淋漓,怕我中暑,便提議在流香澗茶山摘片茶樹嫩葉咀嚼吞下。我將信將疑,友人是茶專家,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我們今天來到武夷巖茶故鄉,嘗一葉青茶,保準讓人神清氣爽,不會中暑……我學著友人做法,把整朵嫩葉塞進嘴裡咀嚼,初時苦澀難咽,然而漸漸口有回甘,吞咽後仍覺舌底生津。回想當天氣溫高達37℃,我們一行數人沒有一人戴帽撐傘,曬了快一天,居然沒有一人有中暑不適,實在是神奇得很吶。我不禁油然而生,對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敬畏!
上了「好漢坡」,下了一個山谷,就到了「大紅袍」景區。今天尋茶之旅,終極目的是要睹「大紅袍」母樹的風採。到了崖邊,我略略帶有遺憾,說這母樹大紅袍栽種的地勢並不高嘛!朋友開玩笑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想想,也對嘛。這崖壁一小窩六棵古樹,每年產老茶不過八兩。然而,武夷巖茶的「開山鼻祖」貢茶賜名皆緣於此,看似平凡卻赫赫聲名,令人感慨不已。
景區內茶經文化摩崖碑刻眾多,「不見天」峽壁之下是一汪清溪流淌,「巖韻」兩個大字蒼勁雄樸,宣示著武夷茶的精髄:巖骨花香,香清甘活。山風巖韻,歷久彌香,武夷風武夷茶,留給人們是一抹濃濃的鄉愁,淡淡的馨香!
一溪清流,溪邊水團花星星點點,香味撲鼻。我們在這即將結束尋茶問道之旅,收穫滿滿,感受多多。正如崖刻清人詩句:「武夷山下落春花,巖壑幽香坐飲茶;不唱人間可哀曲,騎麟飛上玉皇家」。武夷山水,武夷巖茶,我已經撩開您神秘的面紗,即將投入您的擁抱;我相信,我會因您而放下,而通透,而一通至仙的……
源武夷,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