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Terman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發現那些長大後消極自卑的孩子,他們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由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Terman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
合理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教育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現代家庭都越來越注重家庭教育,但是許多父母的疑問仍然沒有解決:
我家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總先說做不好,不會做,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我家孩子喜歡跳舞,但是不敢上臺表演。每逢遇到集體表演,孩子都是緊張得不知所措,怎麼辦呢?
孩子和同學或者鄰居一起玩,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味得討好順從,回到家卻崩潰大哭,該怎麼辦呢?
孩子成績不錯,但班裡有很多優秀的孩子,現在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很多討論和比賽都不敢參與,也越來越不愛上學了,該怎麼辦呢?
關於孩子不自信的問題還有很多,成為了讓父母倍感頭疼的重要問題之一。
但是父母可曾仔細想想,孩子的不自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孩子最脆弱、最敏感的時候,父母是否做過某些無心之舉或用過不恰當的方法,導致孩子性格變自卑懦弱呢?
下面五種不恰當的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這麼做:
當孩子不會騎自行車的時候,不少父母隨口一說:「這有什麼難的?三歲孩子都會。」
當孩子不會做手工的時候,父母總說不要五分鐘你就會學會,只要這樣折幾下就行了。
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面對的困難是真實的,具體的。父母輕描淡寫、一言概之,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否認,而且後面即使經過努力成功了,他們也沒有成就感。
因此,父母長期把孩子的困難輕描淡寫,孩子會逐漸沒有嘗試的欲望,覺得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從中獲得他們渴望的「小驕傲」。
孩子完成一件作品,做完一張試卷,學習一件樂器等,最重要的是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但是不少父母卻盯著結果,而完全不看孩子整個努力的過程。
如果孩子沒達到目標,這些父母容易將他的進步、努力和付出一筆勾銷。久而久之,孩子會背負比較大的壓力,過程中的困難和牴觸都無法向父母傾訴,也容易喪失持續付出和努力的信心和動力。
孩子的自信來自多次成功的經驗。如果孩子常常接受超越能力範圍的任務,孩子會認為做什麼都失敗,對他的自信心是巨大的打擊。
比如要求孩子在一天內學會騎自行車、一天內認識二十六個字母等等。如果父母不懂得分解任務,不懂得逐漸增加任務難度,那麼孩子將很難獲得成功的體驗,無法積累信心。
自信的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忍不住對孩子能力、性格、智力進行批評和諷刺,孩子會由於憤怒或羞愧,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例如孩子背誦很久都背不出古詩,父母在一旁絮絮叨叨說:「你性格太急躁了,沒耐心背古詩。」或者說:「你記憶力太差了,笨得要命。」
這些負面的批評和諷刺,都讓孩子無法生出自信心,而是不斷產生自我懷疑。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如果父母經常把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處,與別人孩子的長處比較,這樣對孩子不公平,對孩子的信心也是巨大的打擊。
「你看,哥哥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自己穿衣服了。」
「你看鄰居家的豆豆,每天都能堅持練習一小時小提琴,你十分鐘都堅持不了。」
這些比較,讓孩子不懂得欣賞別人,也不懂得欣賞自己,而是在內心中憎恨那個比他優秀的孩子。
這五種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行為,父母可以儘量避免。當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鼓勵後,孩子會越來越自信。自信的孩子有下面特點:
當遇到挫折時,他不會貶低自己,而是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或方法不對,只要再努力一些或改進方法,就會成功。
自信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是正面的、積極的。他們不需要通過周圍人的評價來證明自己,也不會太在意他人的評價。一旦認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會更投入、更努力去爭取。
自信的孩子不會輕易否定自己,也不會輕易否認他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自信的孩子不會捕風捉影、疑神疑鬼,不會給自己或他人設定過多的標準和限制。
他們確信自己的能力,不會把他人的不同意見當成對自己的否定,所以與他人相處會表達出更多的寬容和尊重。
我相信大家都希望培養這樣自信的孩子,這就需要父母更注重科學的育兒方法,運用自己的忍耐、智慧與方法,及時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