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雙鴨山老人省吃儉用,要將積蓄捐給國家!

2020-12-23 河南都市頻道

前兩天我們發布了,2020在線好人100名突出人物名單,接受全網點讚。其中有一位老人,她已經80歲高齡了,卻幹出了讓很多年輕人都驚嘆的事兒!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這位不平凡的老人——郭淑英。

2月12日上午10點左右

雙鴨山市友誼縣

您這是捐給受災疫區的啊捐給黨的您今年多大歲數了八十了這多少錢啊五萬謝謝大娘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也不需要電視報導,什麼都不需要今年2月新冠疫情席捲全國時,老人顫顫巍巍地找到執勤民警,希望捐出自己的積蓄給國家。事隔十個月,記者再次見到了這位讓人心生敬佩的老人。

雙鴨山市友誼縣居民 郭淑英:就是一個存款折,沒有現金,我尋思國家有難了,解放軍都動了,肯定疫情是不小,牽扯到那麼多人我就睡不好覺,我就增加點力量,我去是不可能了,我說捐上就得了。郭淑英今年80歲了,採訪時她始終戴著口罩,就像2月12號那天一樣,非常低調。老人說自己只想盡點綿薄之力,完全沒必要聲張。當時的她,甚至連姓名都不願意透露。

沒事,我還有,我的錢也是咱們黨給的,你們就給代辦一下吧我們代表組織,代表人民謝謝你,但是這個錢我們得請示組織,因為您這麼大歲數了。作為當時支援友誼縣的民警,肖婧至今對這位老人印象深刻。

雙鴨山市公安局戶政支隊主任科員 肖婧:她說我今年80了,當時我就更加震驚了,一個80歲的老人她有這種舉動,這種社會的正能量,讓我們也非常激動。因為捐款數額巨大,民警商量後決定馬上向指揮部匯報。指揮部經過審慎考量,決定暫緩接收捐款,先派人去老人家裡看一看。

雙鴨山市公安局戶政支隊主任科員 肖婧:感覺大娘她家真的不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老人自己在生活在一個平房,然後經過領導的多方面研究決定,沒收老人這筆錢。簡單的陳設,都是最平常的柴米油鹽。老人年輕時是民辦教師,來到北大荒後就做工人,老伴當年也是軍人,十萬官兵轉業來到的北大荒。老伴去世後,三個兒女都在外地,老人獨自一人住在小平房裡。這麼多年來,生病有醫保,退休有工資,生活雖然不寬裕,但郭淑英老人很知足。

雙鴨山市友誼縣居民 郭淑英:(當時孩子同意嗎,你捐這錢)我都沒跟他們商量,因為我是這樣想的,你們都老大不小了,我養你小不能養你老,我的錢就是我的,我省吃儉用的。

郭淑英老人的女兒:我也挺感動確實我也挺感動,但是我真沒想到,因為我媽一生是特別勤儉的,沒想到作為兒女我們都沒想到。雙鴨山市友誼縣居民 郭淑英:藥費給我報銷,我要真是工資不夠有病了,還給我補助,哪塊地方都照顧,那不就是咱們跟孩子,孩子跟老人是一個道理嗎。

雙鴨山市公安局戶政支隊主任科員 肖婧:當時老人說,這個錢是黨給我的,現在國家有難了,我要把這個錢捐出去,這種精神我覺得,絕對鼓舞我們這一代人。這五萬元錢,不知蘊含著多少歲月的勤儉,用郭淑英老人的話說,「國家有難,就是咱的難」,沒有國哪有家?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在郭淑英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這樣的好人精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龍視新聞在線

編輯:劉婉如

相關焦點

  • 鹽城這對夫婦一次性捐出100萬元積蓄資助困難學生
    「發給我們的錢總感覺是人民的、是國家的,從哪裡來就應該回到哪裡去。」  ——捐出100萬元積蓄,設立助學基金資助困難學生  鹽城師範學院離退休工作處處長黃順榮見證了這件事的全過程。去年3月底,他代表學校去慰問離休後定居在徐州新沂的包斌時,老人向他提出捐資助學的想法。「包老當時豎起一隻手指頭說,要把老兩口的積蓄捐給學校。」
  • 聽聞家鄉要建新醫院 南安96歲老太捐出百萬積蓄
    鎮村及醫院一行人來到老人家中表示感謝  ■早報記者 陳玲紅 通訊員 黃瑜鵬 文/圖(圖片由石井鎮鎮政府提供)  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日前頒獎,86歲的馬旭因將自己1000萬元的積蓄全部捐給家鄉助學而獲殊榮。
  • 70歲老兩口家裡「點」5瓦燈泡,捐攢了幾十年的15萬元積蓄抗疫
    2月8日,老兩口兒卻做了件不普通的事——將15萬元積蓄捐贈給焦作市武陟縣慈善協會等單位。疫情當前,他們說要為國家抗疫出份力。 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要捐給國家!」 和水泥、搬磚、做些零散的活計、侍候家裡的幾畝地......這些都是荊小銀老先生平時做的事。
  • 70歲老兩口家裡「點」5瓦燈泡,捐出攢了幾十年的15萬元積蓄抗疫
    2月8日,老兩口兒卻做了件不普通的事——將15萬元積蓄捐贈給焦作市武陟縣慈善協會等單位。疫情當前,他們說要為國家抗疫出份力。捐款現場捐款現場捐款現場「我們身體好著呢!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要捐給國家!」荊小銀和王小丑夫婦二人,有一兒二女3個孩子,平日裡,孩子們時不時給父母生活費和零用錢,加上老兩口每月能領到的養老金,老人又省吃儉用,幾十年來,攢下了15萬元。「我在電視裡看到,這次疫情很嚴重,心裡挺不得勁兒。我就跟老伴兒還有孩子們商量,咱們要不捐點錢吧。」
  • 拾荒老人省吃儉用捐兩萬支鉛筆 他還想為母校做這些事……
    原題 拾荒老人省吃儉用捐兩萬支鉛筆 他還想為母校做這些事……  一位71歲的農村拾荒老人,用積攢七八年的錢,買了兩萬多支鉛筆,裝滿五個蛇皮袋,騎著三輪車,送到村小學,老師們都驚呆了。而他只說了一句「給伢們,希望伢們好好學習。」
  • 還記得87歲倪素英老人嗎?她為抗疫捐出20萬元,卻只有幾平方房子
    老人平時一直獨居,靠擺攤賣小百貨來貼補家用,生活上,從來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這20萬,是她省吃儉用,攢了30多年的所有積蓄啊。把普通人捧做英雄,卻讓他衣不蔽體。於是用塑膠袋,把10071元一層層地包裹起來,然後全部捐出。這些錢放到整個疫情當中,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可卻是他從事環衛工作以來,整整5年的積蓄。
  • 《把病房當課堂》後續:姐妹倆尋捐出2萬養老金的老人:「我要當面...
    老夫婦捐出兩萬養老積蓄12月23日一早,又一股愛心暖流湧向姐妹倆。兩位不知名的老人得知胡家的窘況時,把省吃儉用的2萬元養老金拿出來,委託他人送到胡家凱的病房裡,讓胡亞麗一家人在寒冬裡備感溫暖。12月23日早上8時許,一位50歲左右的阿姨來到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一病區,尋找12床患者胡家凱的家屬。
  • 「衣衫襤褸而靈魂高貴」老人的捐款,怎麼收?
    可是她卻把這攢了30多年的20萬元,要全部捐給疫區。工作人員再三勸老人,不要捐了,可是老人卻堅持要捐出去。老人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老人的兒子,也大力支持母親的捐款。網友們被感動了,湖州網友立即眾籌了1萬「還給」這位老人。老人收到錢後,又要將這1萬塊錢捐出。這次,考慮老人家庭不寬裕,社區沒有接受。可是老自己到銀行,將這1萬元匯入了吳興區紅十字會帳戶。遼寧瀋陽,老人陳淑蘭賣爆米花50年,平時撿撿破爛,攢了2萬5千元。
  • 松滋八旬老人用畢生積蓄清還集體欠款!真相感人......
    時光流逝,近萬元的欠款一直如胸口的石頭,讓老人耿耿於懷。報德寺村是涴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也是有名的「後進村」。近年來,報德寺村組建鄉村振興促進會,發揮「五老」餘熱,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全域美麗鄉村。如今,村裡有了很大的變化,環境變美了、溝渠變清了、幹群關係也融洽了。老人年輕時在組裡擔任會計,這沒有報酬的工作一幹就是27年。
  • 「摳門」教師退休20多年 捐出上百萬積蓄支持教育
    84歲的王美卿是蘇州石梅小學退休教師,退休後,她總共捐了110多萬積蓄給學校。新學期,她又捐出部分退休金,鼓勵年輕教師創新教學。面對孩子,王美卿總是有用不盡的熱情和精力。王美卿會根據兒童心理特點設計教具,「王美卿拼音盤」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998年,王美卿正式退休,可她依然堅持每天準點到學校,和年輕教師探討教學方法。
  • 臺灣一老兵省吃儉用捐600萬 毛巾破爛如蜘蛛網
    居住臺灣花蓮縣的退伍軍人洪中海因去年底捐出畢生積蓄600萬元新臺幣,幫助貧困孤苦的退伍軍人遺眷而上榜。到訪媒體進到家中,發現他毛巾竟破爛像蜘蛛網,連衣服都穿了十多年還捨不得換。有官員前往慰問,洪中海開朗地說:「我要活久一點,再捐更多錢。」…[我來說兩句]   本報電 《福布斯》雜誌亞洲版近日公布第四年度「亞洲慈善英雄榜」,共48人上榜。
  • 蘇州72歲老人追逐夢想 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圖片由本人提供   原標題:蘇州老人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最近,剛剛從中東旅遊回來的胡壽根又開始計劃明年的行程。而上半年,他去了澳洲和紐西蘭。
  • 這名上等兵把當兵的積蓄全捐了,網友們發現:受捐單位是紅十字會
    近日有一則新聞刷爆了各大媒體,火箭軍的一名上等兵把自己當兵的積蓄全部給捐助了,我們對於這種現象是大力鼓勵和支持的,畢竟國家的軍人就是保家衛國的,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和強大的政治素質。他意識到自己做一個軍人就應當為自己的家鄉做出一點貢獻,雖然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也要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家鄉人民度過災難,在疫情面前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解放軍,不能夠像戰場一樣視死如歸,捐軀報國,只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就想自己當兵也用不了什麼錢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捐給家鄉捐給需要的人。根據了解,郭家豪家裡面並不富裕,他家裡面其實也是非常需要錢的。
  • 老人捐款頻頻被拒,難道老年人連表達善意都不行了麼?
    在這當中,也有許許多多老人的身影,不少老年人紛紛掏出了自己的積蓄進行捐贈,有的甚至捐出了自己一輩子辛苦攢下的積蓄!重慶萬盛街道萬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出現了一名87歲老人倪素英,她顫顫巍巍地把一張存了20多萬的銀行卡遞給了工作人員,表示希望把畢生積蓄全數捐出!據了解,老人平時靠著經營由簡易鐵皮搭建的小賣部為生,省吃儉用30多年存的20多萬養老金。
  • 班主任病逝,捐百萬遺產給學校: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2019年5月,張老師因病不幸逝世,臨走之前,他把自己價值百萬的房子和45萬存款全部捐給學校,希望能用這些錢辦一個獎學金,幫助更多學生。而學校也計劃將張老師的存款再買一套房子,總共兩套房子出租,把出租賺到的錢用於貧困學生的教育上。
  • 近四成網友認為應委婉拒絕困難老人的防疫捐款
    「老年環衛工人捐出大部分積蓄」、「失明老人為武漢捐款一千」、「拾荒大爺為武漢捐款一萬」、「為抗疫,80歲老人捐款5萬,她的家卻讓人淚目」……然而這類新聞一經報導後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評論,甚至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他們大部分認為「老人的捐款不能收」、「接收就等於搶劫」等;高曉松發表微博稱:「建議這些老人尤其是貧苦老人的捐款,能婉拒儘量婉拒,實在盛情難卻,可以考慮放進一種可撤銷信託基金裡
  • 70歲開啟環球之旅 蘇州老人三年走四大洲七大洋
    記者了解到,2015年,70歲高齡的蘇州老人胡壽根成為首個中國出發環球郵輪之旅的乘客,86天走過28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他開啟南、北極探險之旅,與企鵝零距離接觸,在冰川上揮動五星紅旗……三年來,胡壽根走過了地球上的四大洋、七大洲,他說:「老年人一樣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要出發再老都不晚。」
  • 中國第一位女空降兵馬旭為家鄉教育捐出千萬積蓄
    2018年9月,一位八旬老人去銀行轉帳的行為,帶來了一個感人故事:中國第一位女空降兵馬旭老人心繫家鄉,決定捐贈畢生積蓄1000萬元助學。
  • 我用所有報答愛 寧波夫婦圓多年心願 捐出全部積蓄
    近日,寧波鄞州區潘火街道東南社區居民侯瞚昕圓了心中多年的願望:先後兩次向鄞州區紅十字會捐款,總計捐了1萬元。這是他們家的全部積蓄。「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大家幫了我。現在我有能力了,回報社會是應該的。」說起自己捐款的初衷,侯瞚昕回憶起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侯瞚昕的老家在安徽銅陵。20年前,小侯和丈夫一起在老家一家校辦廠上班。
  • 9旬老人一生省吃儉用,靠吃鹹菜度日,死後家裡現金6人清點3小時
    無論在怎樣的時代,都會有隱藏的土豪,有的人信奉「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將畢生積蓄揮霍一空、享受生活。有的人極度節儉,信奉「錢是最大」,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有的人合理分配收入,不僅為後世留下了財富,也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