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攝於新疆庫爾勒塔裡木河畔)
我的「封建」思想
吾輩從幼年識字起,「封建」一詞便進入腦海。此後,封建主義、封建思想、封建意識、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勢力、封建等級、封建階級、封建餘孽等封建系列鋪天蓋地接踵而來。再後,政治歷史教科書又反覆告訴幾代學子: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數十年前,學界有西周封建論、戰國封建論、秦漢封建論等諸多論述。各種學說無非是討論中國的封建社會肇始何時,對於封建社會終結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存爭議。雖然長期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中國封建制早在兩千多年前既已消亡,但此類學說或被排斥主流之外或壓根兒無人理睬。可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個論調即便說得山響,卻未必存得久立得住。
封建制與郡縣制
「封建」成詞很早,淵源上古。該詞本義有二:一為大立,一為封邦建國。意指天子把土地分賜給諸侯,在封定的疆域內建立邦國,簡稱分土封侯或封土建國。該制度始於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級把不同面積的土地分封給親貴勳臣。這些配享爵位者大都是周天子的血緣親屬。有了爵位便有了封地,有了封地就有了諸侯國。這個封土建國的制度就是封建制,也叫分封制。
周天子不僅分封爵位與土地,同時也分封了權力。諸侯國王除了沒有天子玉璽,其他東西一樣兒不少。諸如:行政管理權,財政稅收權,擁有武裝力量權,曆法權,外交權(諸侯國之間的),貨幣發行權,司法終審權,官吏任免權,文字改革權,計量標準制定權等。諸侯國對周天子中央只履行拱衛、朝貢、納稅等義務。諸侯國如此廣而大的權力,就拿現在美利堅聯邦的一個州相比,大概也不遜色多少。
雖然周天子分封的大都是自家子孫、兄弟、叔伯等親屬,但其漸漸流於形式或名存實亡。後來就乾脆隨他去,任憑異姓秉政外戚當國。歷經幾代,天子勳戚血緣嚴重稀釋,諸侯國君並非是姬姓莫屬了(周王室姬姓)。
天子位尊中央而不集權的分封制完備於公元前1040年左右,止於前221年,存在了八百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名至實歸地地道道的封建社會,之後再沒出現過。
從西周初始的數十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再到秦王嬴政滅六國而成大一統稱始皇,延續八百餘年的封建社會最終氣數盡了。「皇帝」出現,中國從此進入君主集權時代。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郡類似現在的省,其下轄縣。至唐,郡改稱道,宋改道為路,元改路為行中書省(行省),明為布政使司(後改行省),清沿用行省。行政區劃的稱謂無論如何演變,其根本依舊是秦始皇的郡縣制。雖然秦漢時期仍存個別封地封國,但其治權性質與先秦時期已完全不同。
郡縣制的核心是中央派員主政地方。駐軍、財政、稅收、曆法、貨幣、司法終審、官吏任免等事項皆為中央掌控,地方權力嚴重削減,中央高度集權。各地封疆大吏直接對皇帝負責,其考評任免亦由皇帝親力親為,他人無權染指幹預。甚至府州縣官亦須由中央樞機選拔任免,赴任前皇帝召見。官員離京赴任,上殿辭別皇帝稱「陛辭」。
綜上簡言之:封建分權而治,郡縣集權而治,二者權力結構不同。君主集權的郡縣制與封建制對立,是帝國形態。
先秦封建制的輝煌
如此看,周朝的封建制與後來的君主集權社會相比較,明顯寬鬆自由。人們總思考為何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多具有開山立派地位的學術宗師和後人無法超越的學術思想,春秋戰國何以成為產生思想巨人的時代。就連德國人雅爾貝斯的「軸心期說」亦把中國春秋戰國數百年間產生的思想智慧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柏拉圖、古印度釋迦牟尼等大哲並論。究其原因,固然複雜。但至少有一點或可肯定,就是封建制寬鬆的政治社會環境與自由的學術氛圍。
那個時候,孔子可以周遊列國主張其思想,喟嘆社會「禮崩樂壞」;孟子可以傳道解惑於國君,直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稷下學人(戰國時期,齊威王、宣王在國都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市稷門旁建官學,該學府得名稷下學宮。齊王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優待尊寵。稷下多談士,史稱稷下先生)可以口無遮攔針砭時政,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雜、農、縱橫、小說此「九流十家」(俗稱諸子百家)書寫了人類思想史中極其燦爛的篇章,成就了中國文化的輝煌基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皆發祥肇源於先秦封建制,而非後來的君主集權社會。這一點毋庸置疑。
秦後「封建社會」的由來
把秦朝以後的中國社會形態定名為「封建社會」肇因有二:1、封建一詞的早期引進。十九世紀中晚期,西學東漸,一些「體用」術語多由日本轉道而來。其時的魏源、黃遵憲、嚴復等先賢翻譯引進了不少西方名詞,當中對譯了封建一詞。而此時的「封建」僅限於翻譯學術範疇,沒有社會形態分期概念,不包含思想主義等元素。2、封建社會形態之說正式傳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蘇俄斯氏大林借西人卡爾馬氏學說之名的人類社會形態「五段論」傳入中國。遵照斯氏史觀,一些人就把中國特有而複雜的社會形態按「五段論」分割,把秦漢至明清二千餘年定名為封建社會。而中國先秦已經存在封建制。這些蘇俄斯氏史家就把先秦與秦後大不相同的社會形態混淆而為一,迴避對中國秦以後的社會特徵做思考評析以得出恰當的概念及命名,遂使「封建」泛化。此即為數十年來「封建某某」風行於世之濫觴。
西人卡爾.馬克思對歐洲九至十四世紀的社會形態做了梳理分析,得出了君主集權專制與地主私有土地是這個時期的最主要特徵,並為此量身定做了個名字,這個名字應該是德文的。以「君主集權」與「地主私有土地」這兩個內涵考量,馬氏所用的名詞明顯不能與中國固有的「封建」對譯,因為先秦的封建是地方分權而非君主集權。本人不確知這個西洋名詞是先變成了日文、俄文而再中文,還是直接翻譯成中文。但用作「五段論」之「封建社會」該是由蘇俄而來,且此間此問題已超越了翻譯本身範疇。這個問題不是翻譯界講究的信達雅之高下優劣,而是把學術與政治掛上了鉤。
本人以為,若非要把複雜的人類社會按所謂形態劃分,則中國秦朝至清代的社會形態既不是封建制,亦不是民主制,它是君主集權制。從權力分配角度考量,集權制遠不及分封制寬鬆,但它並未走向極端。相比集權,把權力攥得更緊的是極權。極者,竭也,盡也,頂點窮盡也。極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老百姓插科打諢拉屎放屁(管得了管不了另說)。
秉持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觀點的人,對於封建社會的訓解偏離了原本的分封制,曲解了封建一詞本義,他們把所謂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歸結為君主集權。而君主集權制恰恰是與封建制相對立。在中國歷史上,「封建」與「郡縣」對舉。唐柳宗元的《封建論》,明顧炎武《郡國利病》等,都是在與郡縣制相對的意義上談論封建制。清代學者繆荃孫即說「封建易郡縣,而學從以變」(《光緒順天府志.經政志》)當代學者馮天瑜先生在其《泛化「封建」觀有悖馬克思的封建論》一文中說:「馬克思反對濫用『封建』,還鮮明地表現在,他把政權分裂視作封建主義的要素,因而明確主張,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封建制度是相背離的。」
把君主集權制定義為「封建社會」迴避淡化甚至遮掩了先秦封建制的分權特徵,完全文不對題。暫且不論先秦八百年封建制治權結構的好壞優劣,秦漢以後的君主社會總是專制集權的。其實把此兩千多年的社會形態稱為君主集權制既簡單又貼切,換個稱謂舉手之勞。可早期眾多史家之手偏偏不舉,或欲舉而不能。深究細想,似乎不能怪罪諸多史家。在他們頭腦內外有個堅實的規矩必須遵守,就是蘇俄斯氏等人定下的盤子。
慎用「封建」
蘇俄斯氏大盤子定了,「封建」概念被故意植入,本人開篇所列那些封建系列也就自然產生了,而且至今不絕於耳。不過這些「封建某某」實在語焉不詳不知所云。比如,何謂封建思想?封建勢力確指何人何物?封建道德是什麼?一些人除了用空泛字眼兒雲山霧罩外,並未給出學理嚴謹邏輯清晰讓人服氣的定義。所以錢穆先生說亂用封建是削足適履,侯外廬先生斥其為「語亂天下」。
前不久,某刊物刊發了本人一篇稿子。其中有一句是對某皇帝的評價,本人原稿引述了《明史》觀點。迨書稿印出,我這句話前面多了幾個字:「但按照封建正統史家看來」。照常理,書刊責任編輯添加幾個字本無關宏旨,他也沒事先與我打招呼。豈知這幾個字本人頗在意,是刻意迴避的。責編對我的稿子通篇沒有任何改動,卻偏偏加上這十一個字。可想責編此舉並非隨意為之,大概官方主流也頗在意這幾個字。
近些年來,不少學者在個人著述中自覺迴避了封建二字,易以「君主集權」。這是治學規矩與做人本分。學術是學術,政治是政治,二者不該搞在一起。若像早期那樣為蘇俄斯氏政治而治學中國史,等於數典忘祖。照此下去,或許連自己老祖宗姓什麼都得去討教斯氏才算作數,那怎麼得了。
其實本人談論這個問題本身也是西方的規範。劃分社會形態性質是近代西方的治學之術,中國古代並無此傳統。未見《史記》《漢書》等史籍中有社會形態一說,歷代史家亦多記載先王前朝的人與事等。古人討論「封建」「郡縣」都是著眼典章制度,並沒有劃分社會性質形態的概念。這就好比學術分科,中國有經史子集或義理、考據、辭章之學等,外國是文史哲學等。到底哪個合理,人文思想領域的學術規範是否需要與外國統一,或許都可以不斷探討。況且像《春秋左傳》《史記》一類經典如何在你的意文史哲,文史哲三學科誰又能不在乎它們。
有獨立自由風骨的晚近學者陳寅恪先生,一生堅決反對拿中國的腳去套外國的鞋。本人覺得可以做個妥協,拿中國腳去套外國鞋也罷,但不能許您先套而不許我後套,更不能左腳套了右腳不套。如此「亂套」,所以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