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封建」思想

2021-02-13 老客雜談

(胡楊。攝於新疆庫爾勒塔裡木河畔)

我的「封建」思想

       吾輩從幼年識字起,「封建」一詞便進入腦海。此後,封建主義、封建思想、封建意識、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勢力、封建等級、封建階級、封建餘孽等封建系列鋪天蓋地接踵而來。再後,政治歷史教科書又反覆告訴幾代學子: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數十年前,學界有西周封建論、戰國封建論、秦漢封建論等諸多論述。各種學說無非是討論中國的封建社會肇始何時,對於封建社會終結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存爭議。雖然長期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中國封建制早在兩千多年前既已消亡,但此類學說或被排斥主流之外或壓根兒無人理睬。可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個論調即便說得山響,卻未必存得久立得住。

封建制與郡縣制

      「封建」成詞很早,淵源上古。該詞本義有二:一為大立,一為封邦建國。意指天子把土地分賜給諸侯,在封定的疆域內建立邦國,簡稱分土封侯或封土建國。該制度始於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級把不同面積的土地分封給親貴勳臣。這些配享爵位者大都是周天子的血緣親屬。有了爵位便有了封地,有了封地就有了諸侯國。這個封土建國的制度就是封建制,也叫分封制。   

        周天子不僅分封爵位與土地,同時也分封了權力。諸侯國王除了沒有天子玉璽,其他東西一樣兒不少。諸如:行政管理權,財政稅收權,擁有武裝力量權,曆法權,外交權(諸侯國之間的),貨幣發行權,司法終審權,官吏任免權,文字改革權,計量標準制定權等。諸侯國對周天子中央只履行拱衛、朝貢、納稅等義務。諸侯國如此廣而大的權力,就拿現在美利堅聯邦的一個州相比,大概也不遜色多少。

       雖然周天子分封的大都是自家子孫、兄弟、叔伯等親屬,但其漸漸流於形式或名存實亡。後來就乾脆隨他去,任憑異姓秉政外戚當國。歷經幾代,天子勳戚血緣嚴重稀釋,諸侯國君並非是姬姓莫屬了(周王室姬姓)。

       天子位尊中央而不集權的分封制完備於公元前1040年左右,止於前221年,存在了八百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名至實歸地地道道的封建社會,之後再沒出現過。

       從西周初始的數十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再到秦王嬴政滅六國而成大一統稱始皇,延續八百餘年的封建社會最終氣數盡了。「皇帝」出現,中國從此進入君主集權時代。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郡類似現在的省,其下轄縣。至唐,郡改稱道,宋改道為路,元改路為行中書省(行省),明為布政使司(後改行省),清沿用行省。行政區劃的稱謂無論如何演變,其根本依舊是秦始皇的郡縣制。雖然秦漢時期仍存個別封地封國,但其治權性質與先秦時期已完全不同。

       郡縣制的核心是中央派員主政地方。駐軍、財政、稅收、曆法、貨幣、司法終審、官吏任免等事項皆為中央掌控,地方權力嚴重削減,中央高度集權。各地封疆大吏直接對皇帝負責,其考評任免亦由皇帝親力親為,他人無權染指幹預。甚至府州縣官亦須由中央樞機選拔任免,赴任前皇帝召見。官員離京赴任,上殿辭別皇帝稱「陛辭」。

       綜上簡言之:封建分權而治,郡縣集權而治,二者權力結構不同。君主集權的郡縣制與封建制對立,是帝國形態。

先秦封建制的輝煌

       如此看,周朝的封建制與後來的君主集權社會相比較,明顯寬鬆自由。人們總思考為何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多具有開山立派地位的學術宗師和後人無法超越的學術思想,春秋戰國何以成為產生思想巨人的時代。就連德國人雅爾貝斯的「軸心期說」亦把中國春秋戰國數百年間產生的思想智慧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柏拉圖、古印度釋迦牟尼等大哲並論。究其原因,固然複雜。但至少有一點或可肯定,就是封建制寬鬆的政治社會環境與自由的學術氛圍。

       那個時候,孔子可以周遊列國主張其思想,喟嘆社會「禮崩樂壞」;孟子可以傳道解惑於國君,直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稷下學人(戰國時期,齊威王、宣王在國都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市稷門旁建官學,該學府得名稷下學宮。齊王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優待尊寵。稷下多談士,史稱稷下先生)可以口無遮攔針砭時政,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雜、農、縱橫、小說此「九流十家」(俗稱諸子百家)書寫了人類思想史中極其燦爛的篇章,成就了中國文化的輝煌基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皆發祥肇源於先秦封建制,而非後來的君主集權社會。這一點毋庸置疑。

秦後「封建社會」的由來

       把秦朝以後的中國社會形態定名為「封建社會」肇因有二:1、封建一詞的早期引進。十九世紀中晚期,西學東漸,一些「體用」術語多由日本轉道而來。其時的魏源、黃遵憲、嚴復等先賢翻譯引進了不少西方名詞,當中對譯了封建一詞。而此時的「封建」僅限於翻譯學術範疇,沒有社會形態分期概念,不包含思想主義等元素。2、封建社會形態之說正式傳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蘇俄斯氏大林借西人卡爾馬氏學說之名的人類社會形態「五段論」傳入中國。遵照斯氏史觀,一些人就把中國特有而複雜的社會形態按「五段論」分割,把秦漢至明清二千餘年定名為封建社會。而中國先秦已經存在封建制。這些蘇俄斯氏史家就把先秦與秦後大不相同的社會形態混淆而為一,迴避對中國秦以後的社會特徵做思考評析以得出恰當的概念及命名,遂使「封建」泛化。此即為數十年來「封建某某」風行於世之濫觴。

       西人卡爾.馬克思對歐洲九至十四世紀的社會形態做了梳理分析,得出了君主集權專制與地主私有土地是這個時期的最主要特徵,並為此量身定做了個名字,這個名字應該是德文的。以「君主集權」與「地主私有土地」這兩個內涵考量,馬氏所用的名詞明顯不能與中國固有的「封建」對譯,因為先秦的封建是地方分權而非君主集權。本人不確知這個西洋名詞是先變成了日文、俄文而再中文,還是直接翻譯成中文。但用作「五段論」之「封建社會」該是由蘇俄而來,且此間此問題已超越了翻譯本身範疇。這個問題不是翻譯界講究的信達雅之高下優劣,而是把學術與政治掛上了鉤。

       本人以為,若非要把複雜的人類社會按所謂形態劃分,則中國秦朝至清代的社會形態既不是封建制,亦不是民主制,它是君主集權制。從權力分配角度考量,集權制遠不及分封制寬鬆,但它並未走向極端。相比集權,把權力攥得更緊的是極權。極者,竭也,盡也,頂點窮盡也。極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老百姓插科打諢拉屎放屁(管得了管不了另說)。

       秉持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觀點的人,對於封建社會的訓解偏離了原本的分封制,曲解了封建一詞本義,他們把所謂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歸結為君主集權。而君主集權制恰恰是與封建制相對立。在中國歷史上,「封建」與「郡縣」對舉。唐柳宗元的《封建論》,明顧炎武《郡國利病》等,都是在與郡縣制相對的意義上談論封建制。清代學者繆荃孫即說「封建易郡縣,而學從以變」(《光緒順天府志.經政志》)當代學者馮天瑜先生在其《泛化「封建」觀有悖馬克思的封建論》一文中說:「馬克思反對濫用『封建』,還鮮明地表現在,他把政權分裂視作封建主義的要素,因而明確主張,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封建制度是相背離的。」

       把君主集權制定義為「封建社會」迴避淡化甚至遮掩了先秦封建制的分權特徵,完全文不對題。暫且不論先秦八百年封建制治權結構的好壞優劣,秦漢以後的君主社會總是專制集權的。其實把此兩千多年的社會形態稱為君主集權制既簡單又貼切,換個稱謂舉手之勞。可早期眾多史家之手偏偏不舉,或欲舉而不能。深究細想,似乎不能怪罪諸多史家。在他們頭腦內外有個堅實的規矩必須遵守,就是蘇俄斯氏等人定下的盤子。

慎用「封建」

       蘇俄斯氏大盤子定了,「封建」概念被故意植入,本人開篇所列那些封建系列也就自然產生了,而且至今不絕於耳。不過這些「封建某某」實在語焉不詳不知所云。比如,何謂封建思想?封建勢力確指何人何物?封建道德是什麼?一些人除了用空泛字眼兒雲山霧罩外,並未給出學理嚴謹邏輯清晰讓人服氣的定義。所以錢穆先生說亂用封建是削足適履,侯外廬先生斥其為「語亂天下」。

       前不久,某刊物刊發了本人一篇稿子。其中有一句是對某皇帝的評價,本人原稿引述了《明史》觀點。迨書稿印出,我這句話前面多了幾個字:「但按照封建正統史家看來」。照常理,書刊責任編輯添加幾個字本無關宏旨,他也沒事先與我打招呼。豈知這幾個字本人頗在意,是刻意迴避的。責編對我的稿子通篇沒有任何改動,卻偏偏加上這十一個字。可想責編此舉並非隨意為之,大概官方主流也頗在意這幾個字。

       近些年來,不少學者在個人著述中自覺迴避了封建二字,易以「君主集權」。這是治學規矩與做人本分。學術是學術,政治是政治,二者不該搞在一起。若像早期那樣為蘇俄斯氏政治而治學中國史,等於數典忘祖。照此下去,或許連自己老祖宗姓什麼都得去討教斯氏才算作數,那怎麼得了。

       其實本人談論這個問題本身也是西方的規範。劃分社會形態性質是近代西方的治學之術,中國古代並無此傳統。未見《史記》《漢書》等史籍中有社會形態一說,歷代史家亦多記載先王前朝的人與事等。古人討論「封建」「郡縣」都是著眼典章制度,並沒有劃分社會性質形態的概念。這就好比學術分科,中國有經史子集或義理、考據、辭章之學等,外國是文史哲學等。到底哪個合理,人文思想領域的學術規範是否需要與外國統一,或許都可以不斷探討。況且像《春秋左傳》《史記》一類經典如何在你的意文史哲,文史哲三學科誰又能不在乎它們。

       有獨立自由風骨的晚近學者陳寅恪先生,一生堅決反對拿中國的腳去套外國的鞋。本人覺得可以做個妥協,拿中國腳去套外國鞋也罷,但不能許您先套而不許我後套,更不能左腳套了右腳不套。如此「亂套」,所以亂套。

相關焦點

  • 破除官本位的封建思想
    有的黨員幹部,身體進入了21世紀,思想卻還停留在封建社會。官場「亞文化」中林林總總的關係學、厚黑學、潛規則、官場術,與樹倒根存、腐朽落後的封建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歷經漫長的封建社會,盤踞在不少官員頭腦中的封建思想包括但不限於上述「學」或「術」,而是以更加複雜的面貌呈現於世人面前。比如,在我們的一些幹部中,特權思想、特權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違規佔有多套住房、公車私用的,明裡暗裡搞封建社會那種「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為親屬升官發財奔走的,以權壓法枉法的,這樣的幹部不乏其人。
  • 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實屬害人害己
    前些年計劃生育家庭中的雙女戶,還有為了配合政策主動退二胎指標的獨女戶家庭算是很有遠見,生男生女一個樣,少生優生幸福一生,事實上這些家庭的老人也過得很舒服,生了女孩就像招財一樣,沒有多少壓力,反而是那些非得生男孩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超生戶為了封建思想超生男孩付出了經濟的代價,這些人總算是有兒養老了
  • 《焚書·續焚書》:批判封建思想的急先鋒,富含辯證思想(17)
    艱難生長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受腐敗政治與封建經濟的摧殘,發展極其緩慢。在歷史的發展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頭,地主階級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因循守舊反對改革的傳統思想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等遭到了猛烈的衝擊。
  • 封建思想「重男輕女」之下的過度偏心
    中國一直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但是落在老公身上的卻是除過封建思想之外,很嚴重的偏心。老公家裡孩子有三個,他排行最小,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姐姐,我一直以為他是家裡最受寵的那一個,卻在結婚那段時間很透徹的理解了偏心是怎樣的事實,我心疼他,我們就這樣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結婚了。因為我們一直在老公上班的地方住,老公忙,所以我們很少回去,我想這樣矛盾也就少了許多。
  • 魯迅《祝福》:舊時代的封建思想釀造了「祥林嫂」式的悲劇
    如果思想比較開明的女性,還懂得視其為無物,轉身去追尋自由;如果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性,不用說別人,自己都會把自己套牢在這枷鎖中。祥林嫂的悲劇就是如此。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對周圍人以至她自己的影響釀造了她的悲劇。
  • 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不要再出現了
    在中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很普及,如果女人結婚不生小孩,或生不出兒子,有些家庭就覺得是女人的錯,女人在這個家庭就會失去地位,也得不到丈夫的尊重,有些家婆含沙射影的語言讓人受不了。當再次懷孕消息傳出,有些好心親戚,就提醒我,想到我第一胎是女孩,現在計劃生育又這麼嚴,說現在醫學科技這麼發達,建議我去醫院鑑別一下,看是否男孩還是女孩,聽她們的提議,如果是女孩,那意味著就要打掉,可怕的念頭在我腦海一閃而過,我在想,小孩在我體內那可是一條生命啊!我不想做一個劊子手媽媽,太可怕了。
  • 反對「封建思想」任重而道遠——說師生關係
    從所謂拜師的時候起,學生就要在思想上聽先生的,在生活上服侍先生,這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連在政治鬥爭中,學生與先生也往往被綁在一起。如果學生表現出不能服從,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以為背叛師門、欺師滅祖。今天,人們仍然常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從尊敬師長的角度看,這樣的話也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意義。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這裡更多地隱含著人身依附的問題。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那麼,封建制度的專制手段,無疑成為了當時最好的選擇;清末的思想固化,導致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皆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那麼在經受過列強的入侵和新思想文化的潮流後,封建主義專制無非又成為了腐朽的破爛制度。我的點評:此段論述,有觀點,有論述,可謂是史論結合。還能從歷史的長河中對比得出結論,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分析,中外對比,在反思和反差中有總結。
  • 婆婆覺得女人就該洗衣做飯,面對老一輩人的封建思想,我該怎麼辦
    婆婆覺得女人就該洗衣做飯,面對老一輩人的封建思想,我該怎麼辦(本文為作者原創文,主導思想是弘揚正能量)大學的時候,我談過兩次戀愛畢業以後我就留在讀書的城市工作了,我也是個念舊的人,畢竟在這讀了四年書,就決定留下來了。剛開始分手以後,我真的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可能是我對這段感情真的投入了很多精力吧。
  • 未來10年,農村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還會存在嗎?聽聽專家的分析
    以前人們都存在著一種封建思想,覺得只有生男孩才能傳宗接代,才有面子,如果誰家沒有生出男孩,那麼感覺過日子都沒有盡頭,於是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去生男孩,多年以後造成農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農村出現了好多光棍,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有多大的危害,可是儘管如此,在農村人的心目中這種封建思想還是很難改變的
  • 儒家思想,封建制度的指路明燈,還適合風雲變幻的今天嗎?
    ③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發展中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我們也希望有新的大家能對儒家思想文化進行新時代的總結和發揚,前提是,要獨立發展,不被政治等所左右和影響限制!至於儒家思想產生的弊病也是現實存在的,但世界上任何一種思想體系,當它流於形式化之後都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基督教不是還有中世紀的黑暗嗎,所以還是像儒家提倡的那樣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做新民),這樣才能生生不息(生生謂之易)。在下始終不認為「儒家是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的代表」,她是教化國民的普遍思想,誰「接受」誰受益。
  • 為何封建思想依舊苟存
    養兒不養女,這是存在已久的封建思想,在中國本土也算得上根深蒂固,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存在這種思想,認為女不如男,甚至之前有拍客街拍到有老人將女嬰當做武器襲擊公務人員的視頻,可以說非常惡劣了。這不僅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麼都到新世紀了,卻依舊會有人覺得女不如男?通過大量報導我們可以看到,往往涉及到丟棄女嬰的大多都會牽扯到男方雙親,而且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是很高。
  • 鴉片戰爭瓦解了封建王朝?禁菸運動引發思想革命,小農經濟瓦解
    這種從朝廷上層就開始落後的思想,基本可以說明一定的問題。一般來說,革命前夕,一般都會有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席捲全歐洲的文藝復興。但是中國的條件並不允許,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使用四書五經八股文,鉗制思想,數百人因為文字獄入獄或者丟掉性命,鄙薄工商業,閉關鎖國,海上貿易和造船業開始落後,海軍實力落後,無法及時得到世界動態和新的思想。沒有思想解放運動,就沒有階級基礎和領導思想,沒有階級基礎和領導思想,就無法進行革命。在全世界的工業革命的浪潮下,中國直接被甩在了後面,也就是必然的了。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致力於對「封建」概念的辨析。但是迄今為止這項工作多著眼於區分「封建」的古義和今義,即分析中國西周的「封建」與現代人的「封建」有何不同,以及西周的「封建」如何演變成了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封建」;對於西歐封建與中國「封建」的區別(即中古「封建」的西義與中義)似乎還未予以足夠的關注。
  • 世界通史:追溯中國古代婚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小編了解到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封建的等級觀念和形式體現在一切民俗和禮儀的形態中,有著非常封建的俗理。每一禮中尚有很多細小的具體規定和要求。如納採,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議婚時需備一定的禮外,尚要攜雁同去。《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採用雁。」據說雁是隨之鳥,取其妻從夫之義。也有認為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 現代葉問喊話甄子丹:詠春拳真的強大,我和女人比武打破封建思想
    作為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為何還有如此嚴重的封建思想呢?」餘昌華強調:「若只是沽名釣譽,我早就成功了,何必衝鋒在前,我的初心,我只是一個武者,只是一個布衣武者,極其普通的習武人,起點低,要比別人更努力,不是麼?十年前我教的徒弟,就可以完全運用純詠春招式實戰與各門派包括現代搏擊在內(大戰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網絡廣有視頻影像流傳),並短時間學拳的弟子,可以取得優勝!」
  • 別再被封建思想荼毒,整潔健康最重要
    #孕婦#不知從何時起,孕婦們總是受到一些封建思想的荼毒,民間就流傳著一種關於孕婦的傳統思想,那就是孕婦懷孕時不能理髮,否則就會剪斷孩子未來的幸福。孕媽情緒不好到最後影響到的可不止她一個人,所以封建迷信真的是害人不淺。小七的婆婆的家鄉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她年輕時受封建迷信的毒害,懷孕時從沒剪過頭髮,而且不敢洗澡、不能碰水,結果。所以,即便是這樣,她也依然相信老一輩人的汙言穢語,把他們當作事實來對待,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可憐人,他還會被人憎恨嗎?
  • 一場封建思想與現代理論的激烈碰撞!
    可這次,我老郭叔卻翻了車。《父親的力量》,一部充滿奇蹟的書,擱現在了才火……呵呵。我覺得是作者太過任性,用所謂的「理性」去衡量複雜的「人性」,以至於陷入這次險境。或許,他是有種若有若無的危機感吧。要給女人一個底線,讓她老實,知道自己的做法。情感專家郭先生現身教學……郭太太也是挺忙的。接孩子,送孩子,輔導作業哄孩子。
  • 讀《孽海花》:以封建腐朽之目光,審視思想覺醒的女性
    關於這種象徵意味,梁啓超曾提到:「二十世紀則兩大文明結婚之時代也,吾欲我同胞張燈置酒,逐輪侯門,三揖三讓,以行親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為我家育寧馨兒,以亢我宗也。」這就是晚清文人對國家與文化的性別化想像。中國起初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強西弱,於是出現「中男西女」的象徵設定。
  • 清華學姐誣陷男生,方洋洋之死,3000萬光棍,封建思想害了人
    追究其根本,現代「光棍」的悲劇,是封建思想,害了人。文/金葉哥哥不久前,曾轟動一時的「清華學姐爆料學弟騷擾」,竟給這個男生,強行安上了子虛烏有的罵名。「別打我了,我聽話了」。來自於農村底層女性,被家暴的殘酷命運,她發出最後的呼喊,卻無論如何,也換不回那顆沒有感情的、冰冷的心。生,因「傳宗接待」而生,死,因「不能傳宗接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