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係,歷來是學校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建學校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和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而在學校裡教育學生的,當然主要是教師。
我國的師生關係,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西方,因為現在我們的學校設置(如大中小學的分段、班級的設立)、教學內容(各種課程的分類及內容)、教育方法等等基本上都來自歐美(包括俄羅斯)。這種來自西方的教育當然有建立在學校教育制度下才能夠有的師生關係。另一個來源是我們自己的傳統。這種傳統從孔子、墨子等先秦百家那裡傳下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
一千二百多年前,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他把教師要做到事情所做的概括得很好,現在所說教書育人也差不多就是如此。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傳統教育中師生關係這個問題上給我們留下來珍貴的遺產,留下來了很多尊師重教的人和事,也留下來很多努力培養學生,使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動人故事。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師生關係的問題上,傳統的東西也有模糊不清的,也有應當批判的糟粕。我們今天在師生關係上所產生的一些問題,有些就是與這些傳統的模糊不清的東西甚至糟粕有關。
在傳統的教育事業裡,往往存在學生與教師的人身依附關係。從所謂拜師的時候起,學生就要在思想上聽先生的,在生活上服侍先生,這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連在政治鬥爭中,學生與先生也往往被綁在一起。如果學生表現出不能服從,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以為背叛師門、欺師滅祖。
今天,人們仍然常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從尊敬師長的角度看,這樣的話也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意義。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這裡更多地隱含著人身依附的問題。
在這樣的語言的長期浸潤下,有些教師就自以為真像「老子」一樣,任意擺布學生。不但在學術上不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餘地,而且在生活上要求學生像孔子的學生對孔子那樣(給他老人家做飯、趕車、做保鏢等等)。
研究生在研究組中,確實必須為研究組集體做必要的雜事。研究組是一個集體,是集體必定有很多集體的事情,每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應當為此做貢獻,這是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所必須的。但是,對於研究生導師個人生活上的問題,不可以讓研究生作為任務去完成。當然,偶然的倒水之類的小事,研究生自願去做,也並非絕對不可。像最近媒體報導的那樣讓學生打掃家裡的衛生、擦汽車,甚至喝酒的時候要求學生替他擋酒,就實在太過分了。
教師也不應當接受學生的貴重禮物,更不要說像媒體揭露的那樣,有的教師竟然暗示向自己送禮。
讓學生替教師家裡打掃衛生、擋酒、以及接受學生貴重禮品這樣的事情,即使學生主動要求(不能排除有些學生會這樣做),也不能允許。這就像教師與學生不能交異性朋友、結婚一樣。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師生關係存續期間,師生間存在著利害關係,就像上下級之間一樣,有可能利用職權進行威脅利誘,也可能行賄受賄。所以無論學生是被動還是主動,上述行為都不允許。當然,學生畢業後,師生關係不再存續,那就是另外一碼事情了。
至於教師依仗著「為父」的威勢,任意侮辱、打罵學生,甚至進行性騷擾,那就涉及違法亂紀了。
所以,一方面,教師不可以「老子」自居,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也不必像真的對父親那樣去唯唯諾諾地伺候著,去為導師做私人的事情。
學生畢業了,嚴格意義上的師生關係也就結束了。再往下的關係就是朋友、同志或同事的關係了。這應當是現代的「師生關係」的後續,這已經不是真正的師生關係了。但是,傳統的師生關係卻不是如此。他們是一輩子的師生關係,是終身的「父子」。現在我們的社會仍然受到這種傳統師生關係的極大影響,這帶來了很多問題。
舉一個例子,如果兩位做教師的關係很好,他們的學生也可能關係好。如果兩位教師在學術上有分歧、或者私人關係不好。那麼對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樣的格言教育出來的學生就麻煩了。弄得不好,很有可能會「黨同伐異」。
師生之間如果因為在學術問題上的看法因傳承而相似或相同,這是完全正常的。這種關係並不會因為學生畢業、師生關係的結束而解除,這也是形成學術派別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過分看重這種曾經的師生關係,把學術關係擴大到人生的社會關係,就有可能引出某些不適當的派別。在項目資助、論文評價、獎勵評審等過程中,「唯派別是論」,跟自己一派的什麼都好,別人什麼都不好。如果有人不這樣做,在學術問題上有了與曾經的導師不同的看法,在各種評審中得出了與「派別」相左的結論,就很有可能被「同門」所攻擊、所拋棄。這種情況,就非常不利於科學研究的發展。而這種因人身依附的師生關係而產生的現象似乎還是在相當的程度上存在。
傳統的教育,還給現在的人們留下另外一些不好的思想如一步登天的幻想。科舉考試確實為人們地位的流動提供了途徑,但是,這種流動也並不是一步登天的。傳統戲曲、曲藝、小說裡把金榜題名、飛黃騰達這種極小几率事件的影響放大,古人的有些詩句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類的,在如今的社會上,仍然有非常濃厚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實際學術水平,並不是在中學、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就能夠達到多高的。社會上對所謂「高考狀元」的吹捧不過是一種有著商業(商人)或政治(地方及學校領導)目的的喧囂。考上碩士生或博士生也不過只是剛剛有了一個可能在業務上有所進步的途徑。而是否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還需要自己長時間的努力奮鬥。用句我們常常所說的話,這才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但是有些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卻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就因為自己一次升學考試僥倖好一點而沾沾自喜,真以為可以一舉成名、出人頭地,至少只差一步了。在「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他們的極度自尊與極度自卑中間只有窄窄的一步之差,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在這二者之間躍遷。一次表揚或一次批評就可能引起大的思想波動。這樣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可能為不能夠搞好師生關係埋下地雷。
當然,受上面所說的人身依附或一步登天、論資排輩等封建思想影響的領域,遠遠不止理工科高等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理工科高等學校的師生關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可能還略微少一些,在文學特別是藝術領域,師生關係受各種封建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藉助這種觀點,來分析現在的很多因師生關係而出現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得到相當明晰的看法。
總而言之,封建思想的影響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仍然相當嚴重地存在,反對封建思想影響任重而道遠。而只有批判了這種封建思想的影響,才有可能建立起新型的正常的師生關係。
相關專題: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馮大誠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97534.html
微信號:sciencenet-cas (←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