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室速與室上速的區別必須掌握!
正常情況下竇房結為心臟的最高節律點,形成正常的竇性心律,其頻率為60~100次/分。
快速的心搏連續三次或更多地出現,頻率一般超過100次/分,稱為心動過速,激動均起源於異位起搏點(節律點)。
根據起源部位可分為室上性心動過速(SVT)、室性心動過速(VT)。這兩種疾病,一字之差,卻有很多不同。
為什麼要在診斷時快速鑑別SVT和VT?
總的來說是因為二者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不同,而VT病情更危重,診斷、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嚴重的臨床後果,所以需要快速鑑別二者並及時採取正確的治療。
●器質性心臟病並發的VT是心臟性猝死的高危因素,VT常是心室顫動及患者猝死的前兆。SVT的預後多取決於原發病因和心功能狀態,通常預後良好。
●對於房性心動過速(AT)和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這類SVT來說,減慢頻率的基礎上恢復竇性心律是主要的治療原則,射頻消融可作為AT和藥物無效AVNRT患者的一線治療,達到根治目的。對於VT,治療原則除包括終止VT並轉復竇性心律、預防VT復發外,防治心臟性猝死也是重要的治療原則,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是預防心臟性猝死最有效的辦法,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可降低VT患者的心臟性猝死率。
心電圖表現的比較
●不同類型SVT的心電圖表現有所不同,但都有P波(或P』波),QRS波群形態和時限多正常。
●VT心電圖典型特徵為:QRS波群寬大畸形,ST段和T波常融為一體不易分辨,T波多與QRS波群主波相反;QRS波群可為單一形態(單形性室速)和多種形態(多形性室速),P波重疊在QRS波群和ST-T波之中,可表現為房室分離、心室奪獲或心室融合。
SVT和VT的心電圖鑑別方法
QRS波群寬大、畸形是VT的重要特徵,但一些SVT如AVNRT、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O-AVRT)伴功能性束支阻滯、AT等,也可表現為寬QRS波群心動過速,心電圖是鑑別這類心動過速的重要方法。
VT不少情況下需與寬QRS波群型SVT的心電圖鑑別。目前常用Brugada四步法和Vereckei aVR導聯四步法來鑑別寬QRS波型VT和SVT3。
Brugada四步法判斷標準:
1.若所有胸前導聯均無RS波形,診斷為VT;
2.若任一胸前導聯RS間期(R波起點至S波最低點)時限>100ms,診斷為VT;
3.存在房室分離,診斷為VT;
4.V1或V2、V6形態學均提示VT:右束支傳導阻滯者,V1、V2導聯QRS波呈R、QR或RS型,V6呈QR、QS或R/S<1;左束支傳導阻滯者r="">30ms或rS間期時限>60ms,V6導聯呈QR、QS型,診斷為VT;以上均陰性,診斷為SVT。
Vereckei aVR導聯四步法判斷標準:
1.觀察aVR導聯初始是否呈大R波,在aVR導聯QRS波呈R或RS形,診斷VT;
2.QRS波起始r波或q波寬度>40 ms,診斷VT;
3.aVR導聯QRS負向波起始有頓挫,則診斷VT;
4.心室終末激動速度(Vt,QRS最後40 ms電壓變化)≥心室初始激動速度(Vi,QRS開始40 ms內電壓變化),診斷VT;以上均陰性,診斷為SVT。
Brugada於1991年提出Brugada四步法,但是這種方法仍需依靠傳統的心電圖波群形態,步驟比較複雜,相對耗時,對於及時診斷有一定困難,有時甚至會影響治療。
2007年Vereckei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簡化的新四步,但應用起來也過於複雜,限制了臨床應用,因此,2008年Vereckei又提出一種應用單導聯aVR的圖形特點快速準確地對寬QRS波形心動過速進行鑑別診斷的方法,這種新的aVR導聯四步法更簡單、省時。
據Vereckei報導,aVR導聯四步法的準確性優於Brugada四步法,其敏感性、特異性、診斷VT的陰性預測率和診斷SVT的陽性預測率均更高。
肢體導聯QRS反向法(OQL)判斷標準
2019年ACC年會上提出了一種根據肢體導聯快速識別VT的心電圖新法則——肢體導聯QRS反向法(OQL),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準確性不劣於傳統標準。
符合OQL標準的心電圖肢體導聯特點如下:
4個以上導聯QRS波呈單向主波,可為正向或負向;
3個下壁導聯主波均為單向一致,都為正向或都為負向;
2個以上其餘導聯存在與下壁導聯主波相反的單向QRS波。
結語
但凡遇到寬QRS波群心動過速,判斷其為VT還是SVT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兩者治療方法不同,臨床預後不同,一些臨床醫生對此類心電圖常常會覺得難以鑑別,其實只要理解了SVT和VT產生的機制,牢記心電圖特點,尤其是aVR導聯特點,相信準確區分SVT和VT也並非難事。
本文來源:朱曉曉心電資訊
責任編輯:趙星美
版權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