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涼的鋼針,手臂般長,刺穿陰道、卵巢。先是像平常打針那樣刺痛一下,之後是墜脹疼,不知被取走多少個卵子,疼得汗浸透了衣背。」
女大學生曉雯淪落至此,只因當初花7000元買了部蘋果手機,陷入網貸泥潭……
12月30日下午,人民網發文《聚焦「校園貸」之一:捐卵還貸》,報導了女大學生曉雯、趙萌(均為化名)的真實遭遇,使得#女大學生捐卵還貸#在2019年尾登上熱搜。
網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發表大量評論,指摘當事女孩的消費觀念和能力、品德,認為她們不自愛、虛榮,且缺乏常識性的經驗、判斷。
國家明令禁止卵子買賣。
地下取卵手術可能導致感染、不孕甚至死亡。卵子賣給不同的人,生出來的男孩女孩再相遇,會增加近親結婚機率。且捐卵者未經遺傳病篩查,還可能擴大遺傳病的遺傳範圍。
業已成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孩,會做出傷自己身、傷父母心、違背法律又貽害他人的選擇——為什麼?
僵局
2016年12月底,大二學生曉雯丟了手機,隨後花7000元買了部蘋果。
曉雯家庭條件不錯,父母每月會給她兩三千元生活費。大學期間,曉雯也利用專業技能做著兼職,有一定收入。
但一次性消費7000元買手機,加上談戀愛花銷增大,讓她開始在錢上周轉不開。
由於家教嚴,她沒敢將自己的需求和困難告訴父母。
曉雯嘗試了「專注於年輕人分期購物」的某APP,第一次借款2000元。之後在不同網貸平臺頻繁借款,拆東牆補西牆,直到所有平臺都借不出錢。
另一位叫趙萌的女孩,走過和曉雯類似的借貸之路,緣起是大一時為減肥想辦張1000元的健身卡。
女孩們起初想像分期還款壓力並不大,深陷其中才發現這些網貸平臺放的是「高利貸」,加的是「砍頭息」。
當債臺高築且再貸不出錢來時,擺在她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是向父母坦白;二是拖延時間,用各種方式賺錢翻身。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後者,不到萬不得已不願向父母求助。
除了賣卵,曉雯還去醫院給新藥做試藥,換取報酬;去夜總會面試找工作;甚至打了裸條——用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代替借條。如果違約,放貸人會以公開裸照相要挾。
最多時,曉雯欠了5萬多元貸款,至今還有1萬多元沒有還清。裸照攥在別人手裡,就像定時炸彈。賣卵、試藥的身體傷害,更是巨大隱患。
2018年初,趙萌每天要還貸近1萬元。臨近還款日,催債電話簡訊不斷,心驚肉跳。
找黑中介賣卵,因身體不好,體檢沒有通過。逾期還不上錢,被軟禁在放貸公司一夜。
2019年9月,趙萌欠款加利息累計到30多萬,放貸人逼出其父母聯繫方式。父母趕到,先對女兒進行打罵,爾後還清了貸款。
曉雯、趙萌不是個例。
近年來,媒體屢屢報導少女為錢賣卵造成傷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案例。見諸報導的賣卵少女,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
女孩賣卵,男孩賣腎。
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聞名全國的賣腎買手機男孩。他後來怎麼樣了呢?
2011年,17歲高中生小王在湖南郴州通過黑中介賣掉了自己一個腎,獲得2.2萬元錢,隨後買了iphone4和ipad2。
一段時間後被診斷為腎功能缺損,構成三級傷殘,後半生都要臥床,生活不能自理。
小王的媽媽歐女士與兒子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在事前完全不知情。事後才對黑中介提出索賠。
庭審期間,歐女士對記者說,小王是家中獨子,家裡條件說不上非常好,但還過得去。「我兒子不是為了買蘋果手機才去賣腎的,他是擔心拿了這兩萬元不知道怎麼跟家裡交代,才買了手機和平板帶回家。」
無論怎麼解釋,我們都能看到孩子懼怕父母,極盡手段對父母隱藏真實的自己。
上述案例有著顯著的共性:
孩子出了事,家長既心痛又憤怒。
孩子致傷致殘的,家長要追責黑中介、無良商家;造成經濟損失的,對孩子實施打罵、懲罰——怎麼都免不了像廣大網友第一反應一樣,指責孩子虛榮、不自愛、傻……
商家和教唆者黑心,孩子無知、不爭氣——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嗎?
案例中的家長們似乎都選擇性忽視了事情的另一部分真相,那就是:孩子有什麼願望時不敢和家長說,陷入騙局甚至有生命危險時,還極力隱瞞父母,不願向父母求助。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想必打小他們對父母提出一些物質需求時,就被父母冠以「虛榮」「貪婪」「奢侈」「浪費」等罪名。
在長期生活中,父母給孩子留下了嚴厲、固執、難以傾聽和理解他們的印象。
親子之間可以敞開心扉交流的通路早就關閉了。
推想至生活其他方面:孩子多玩一會兒、少學一會兒就說他懶;作業不會、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說他笨;起床、刷牙不準時就說他習慣差、不自律;對異性夥伴感興趣就說他不純潔、學壞……都是多麼常見。
給孩子貼標籤、判罪是容易的,然後呢?
等孩子大一些,真做了傻事、錯事甚至要命的事,再給孩子判罪一次——都怨他不聽話、不成器,然後呢?
孩子身上的問題半點沒有消滅,親子關係也破壞掉了。
這本不是父母的初衷啊!
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活得昂揚、向上、有尊嚴、有出息?可如果父母永遠當高高在上的法官,孩子便只能當抬不起頭的罪犯。
這僵局,怎麼破?
破局
尹建莉老師在2020年新年獻詞《尹建莉:新的一年,讓「真實的自我」向「定義的自我」靠攏》中寫:
「
有一對事業成功的父母,為他們不成器的兒子來找我,概括他們的陳述主要是這幾條:
1、我們無條件愛孩子。
2、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問題。
3、我們作為榜樣沒問題。
4、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沒有自控力,一點不上進。
我問這對夫妻:
1、既然無條件愛孩子,怎麼就向孩子要求自控力呢?這不是條件嗎?
2、既然你們的教育沒問題,說明是孩子天性不行,而天性來自遺傳,孩子遺傳了誰呢?誰該為遺傳負責呢?
3、如果遺傳不能怪父母,那就只好怪老天爺了,老天爺設計的東西,小孩子自己能改變嗎?你們要他比老天爺還厲害嗎?
如果這對夫妻踏實地思考我提出的問題,誠實地面對自己,他們就能發現這幾條陳述裡必定有謊言,如果他們做不到對自己誠實,就永遠解決不了面臨的問題。
同理,就上文少男少女變賣身體器官換錢的事說:
孩子為什麼表現出虛榮、不自愛?
因為他們不以真實的自己為榮,不愛真實的自己,覺得只有虛假的自己才能被愛、被接納。
人為什麼不以真實的自己為榮,不能愛真實的自己?
因為真實的自己未被養育者認可、接納過啊!
上述案例中的父母有無條件愛孩子、俯下身去真的傾聽理解孩子嗎?如果有,怎麼會給孩子貼標籤、粗暴打罵?
父母們願意嘗試接納真實的孩子嗎?還是只能接受一個理想化的、規規矩矩的孩子?
如果說能接納真實的孩子,那麼,小時候,他買過一支棒棒糖還要買、有了一個文具盒還想要;長大點,他想要一張有點貴的健身卡、一個蘋果手機,父母立刻覺得不應該,給孩子扣貪婪、虛榮、浪費的帽子,又怎麼解釋呢?
突破教育僵局,無疑需要家長放下權威姿態,誠實反觀自身。
一些有學習意識的家長已經在轉變觀念,嘗試這麼做。
理解萬歲
人們調侃伴侶關係時常說:「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其實,與花錢相關的消費觀念之爭,也常是當下親子關係衝突的焦點。
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要考慮將其奉為美德的時代背景。
絕大多數百姓家庭過過窮苦日子,那時,節儉生,浪費死。因此,一動錢,就容易喚起人們血液深處的生存焦慮。
2020年,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消費觀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如今,一家人出去,人均一兩百吃一頓飯很常見了吧?許多家庭還在投入巨資買房買車。但我們也得承認,普通中國人最捨得花錢的地方仍集中在吃和住這兩項剛需。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曾幾何時,人們覺得一頓飯吃掉成百上千不可想像,現在卻覺得平平常常;那麼不遠的將來,人們也一定會覺得,穿件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衣服、用個幾千元的手機是自然的,不必在心裡苛責自己。
一個月花多少錢算節儉,花多少錢算浪費?沒有永恆不變的標準。
我們可以誠實地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對生存的恐懼和焦慮,學著理解自己、體恤自己,而不必將自己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喜愛、追求當成是罪。
當我們理解了自己、寬容了自己,也便能理解孩子、寬容孩子。
社會向前發展,必然包含消費觀念迭代,而青少年常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
近期發布的大學生超前消費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用過分期付款。超前消費主要用於購物、飲食和娛樂。
有意思的是,這當中,又有近八成學生認為超前消費容易養成「不正確」的消費觀念。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可以明顯看到當代青少年在消費上的矛盾心態——一邊花著錢,一邊覺得不該花。
孩子們心裡的擰巴是怎麼來的呢?一定和家長的灌輸、和節儉的傳統觀念分不開。
父母口中寅吃卯糧、貪得無厭的孩子,其實花錢花得也不痛快!也在面對欲望和道德評判的交戰!
說到底,承認、重視自己的需求,不給人性慾望定罪,仍是上下幾代中國人共同的功課。
僵化地秉持著節儉度過一生,可能很「正確」,但一定不舒服。
而且,恰恰是從小一表達需求就被打壓、批判,內心充滿委屈感、匱乏感的人,會更容易逮住機會就吃撐花超,然後自責自恨——如此惡性循環。
需求被肯定、被看見、被同理的孩子不會委屈;被父母儘量滿足過的孩子不會匱乏。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面對物質,才更容易做到量力而行,讓自己既舒服又滿足。
兒童時期儘量滿足孩子,不完全取決於經濟條件,主要還取決於家長的思維、意識。
▲孩子玩具很多還要買買買,咋辦?
(學堂官方dou音號:yinjianli)
我們看到,選擇賣卵、賣腎的孩子,並不都出身於赤貧家庭,許多家庭條件小康。
富裕家庭的父母也常斥責孩子表達的需求、欲望;平民家庭的父母也能夠做到對孩子表達理解、認同。
《走出劇情》一書作者、心理學者李雪說:
能滿足孩子的,儘量滿足。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可以拒絕,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擊孩子虛榮、自私、不懂事。
教育在眼前的一點一滴中發生,卻會在經歷漫長的時間後才能看到真正的收效。
攻擊、斥責孩子的需求,可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變得聽話,藏起父母不願接納的言行表達,後患呢?就是本文中那些真實案例所現:
孩子關閉了和父母的溝通渠道,不再將父母當成可信賴的人;一遇外部陷阱就掉進去,搭進他自己的健康幸福,父母也逃不脫要為曾經在教育上的失誤買單。
重生
尹老師在《永遠正確的家長最失敗》一文中寫道:
首先,生活總有種種矛盾出現,如果父母從來沒錯,犯錯的就只能是孩子。一個孩子經常領略自己的失敗和窩囊,他會慢慢地形成一個穩定的認識:自己不行。其次,父母永遠沒有錯,孩子就看不到認錯的榜樣。雖然他經常被要求認錯,而他學到的正是「我從來沒有錯」,漸漸養成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一切的固執習慣。第三,永遠正確的家長總是不停地給孩子各種建議和要求,孩子沒有思考的機會,嘗試精神和判斷力一點點萎縮,慢慢變成一個成年的幼兒,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樹站立。——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永遠正確的家長最失敗》
在培養孩子消費觀上也如是。
父母佔據永遠正確的位置,抱著僵化觀念不放,在錢上對孩子管控得很嚴,孩子便難以接納自己的需求,產生高自我價值感,學會自尊自愛;同時,也沒機會練習獨立選擇和判斷,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如果父母選擇節儉過一生,無可厚非——這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不要將此當成絕對真理去限制孩子吧。
孩子是另一個人,屬於未來。
2019年初出現過一個熱門話題:你會給孩子買40元一斤的草莓嗎?
有些家長覺得奢侈、貴。
其實,如果真的買不起一斤,買二兩滿足一下孩子,讓孩子嘗一嘗行不行?(相關閱讀:《「我會給孩子買40元一斤的草莓」 生活中的小決定為什麼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喜歡高品質的東西,保持高品位的眼光,才會去追求高品質的人生啊!
這不正是父母希望孩子具備的志存高遠嗎?
▲孩子要啥給啥,長大就毀了?
(學堂官方dou音號:yinjianli)
突破「永遠正確」的權威感,將教育目光放長遠,虛心學習更為靈活無害的教育方法,是父母走出自身舒適區的最勇敢嘗試。
2020,成為學習型父母,為勇敢的你加油!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