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位歌詞曲作家談兒歌「遲暮」:一首兒歌稿費30元
新華網南昌3月21日電(記者 袁慧晶)江西贛州人羅曉航是我國知名兒歌詞曲作家。這位1982年入行時僅28歲的愣小夥,如今已步入暮年。而與他一起步入暮年的,還有當下兒歌創作的「大環境」。
3月21日,是第38個世界兒歌日。兒歌作為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承載著每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但近年來,這個記憶載體的創作市場,卻漸漸步入「遲暮」狀態:寫一首兒歌,酬勞僅30元;難尋青年一代的接班人;優秀的兒歌作品同樣難推廣。
羅曉航是1992年開始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作曲家、詞作家,30年間孜孜不倦耕耘在兒童音樂的土壤上,創作了《小袋鼠》《小貓釣魚》《菱角彎彎》等上千首兒歌作品,有23首作品選入中小學、幼兒園音樂教材,已出版《童年的沙灘》《兒童寓言歌曲》《兒童話歌曲》等10部作品專集和9盤盒帶、vcd歌曲專輯,他主編的「兒童歌曲系列叢書」(14部)已在全國發行。
提起當年兒歌創作的良好氛圍以及當時的恩師,羅曉航難掩興奮,他興致勃勃地開始給記者列數道:「《一分錢》《春天在哪裡》的作曲者潘振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作曲者瞿希賢,《我們的田野》的作曲者張文綱……那時候的我們在一起創作、討論非常愉快。」
「可如今,他們都離世了。」羅曉航語調漸沉,一種深深的孤獨流露出來。這些年,他失去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而新夥伴卻遲遲未出現。羅曉航不是沒有想過找個接班人,可現在願意把兒童歌曲創作為主業的青年一代太少了,他不知道上哪兒去找。
兒歌創作有多「不招人待見」,從創作者的微乎其微的酬勞上可見一斑。「給雜誌寫一首兒童歌曲,稿費是30元;給企業寫歌大約是500元到1萬元;給電視節目酬勞至少1萬元,多則10多萬元。」羅曉航吐露:「同樣是創作,兒歌創作者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差距,超乎想像的大。」
有出版社曾幫羅曉航出過光碟、盒帶,大約收錄他的15首歌曲,付給他的酬勞是1千元。而這種酬勞看上去很廉價的專輯,對於兒歌創作者卻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我一直尊崇敬仰的一些老師,到去世都沒能出過專輯。」羅曉航連用了兩個「很艱難」來形容出版音像製品的難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兒歌創作好作品難,有了好作品推廣更難。羅曉航說,一般像他們這種音樂創作人多潛心創作,沒有太多市場方面的經驗,也沒有太多人脈,比較依賴於出版社;往往將稿紙交給出版社就不管後續的事情了。
而音像出版社不是做學問的,講究經濟效益。一首兒歌從底稿上的音符和文字變成能夠流傳的歌曲,中間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樂隊、音樂、伴奏、演唱……都需要製作成本,如果專輯賣不出去,就意味著賠本。「將心比心,他們也不容易。」羅曉航因此非常感激曾經那些素未謀面卻幫他出版過兒童專輯的編輯。
「出不了盒帶、專輯,大部分兒童音樂創作人的作品都變成了鉛字,投稿給了雜誌社,靜靜地等待被『伯樂』發現的一天。」羅曉航的很多作品也是如此「遭遇」,但他心中仍對一些未能走上市場的作品抱有期待。
但就是像雜誌社這樣的「非主流」出口,也在日益萎縮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大部分省份都有文藝刊物,刊上有專門的兒童歌曲專欄,可以供人發表作品。而今天,全國僅剩下《兒童音樂》這一份刊物能讓兒童音樂創作人的作品「見到陽光」。
對於未來兒童音樂創作的出路,羅曉航有些「認命」,他說自己是一個純學者,之所以能堅持創作少兒音樂30年,追求的是社會效益。但羅曉航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基層文藝工作者,對於大局如何改變十分迷惘;他只反覆地對記者說了同一句話:「我真的還有一些好作品,可惜推不出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