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中區進京展演活動五大亮點揭秘 體現巴渝文化

2020-12-19 人民網

一、區情簡介及背景情況

渝中是重慶母城,承載著重慶文化的「根」和「源」,是底蘊深厚的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發源地,也是重慶主城現代都市圈的核心,被譽為「老重慶底片、新重慶客廳」。兩江環繞的渝中半島,陸域面積18.54平方公裡,轄12個街道76個社區,常住人口63萬,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0億元,區級財政收入52億元。

幸福渝中,文化先行。渝中區堅持「以文塑人、以文興業、以文立城」理念,把文化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作為帶動區域整體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打造「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切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自2011年代表重慶市創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以來,渝中區加快設施建設,創新管理體制,開展豐富活動,落實文化惠民,完善保障機制,建立起西部領先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都市核心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渝中模式」初步凸顯,較好地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先後接待全國各省區參觀學習團隊60餘支。3月中旬,文化部對渝中區的示範區創建進行了中期督導檢查,22項督導指標21項優秀、1項良好,督導組高度肯定渝中創建工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10餘次報導我區「10分鐘文化服務圈」建設。

二、示範區創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我區圍繞「傾力打造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這一核心目標,加快構建以區域標誌性文化場館為龍頭、區級示範性文化設施為支撐、街區綜合性文化中心為核心、社區保障性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形成上下聯動、縱橫協調、開放共享、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格局,全面實現轄區市民10分鐘內到達文化場所,享有基本文化服務,保障基本文化權益。

(一)完善網絡化的公共文化設施

在區域標誌性方面,從土地、規劃、市政等方面大力支持三峽博物館、規劃展覽館、市少年宮、國泰藝術中心、解放碑時尚文化城、湖廣會館協調區建設。在區級示範性方面,投資1.2億元建成西部一流的文圖大廈,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投資4.5億建設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長1.8公裡,面積12萬平方米,著力打造以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渝澳國際美術館、巴渝文化會館、晏濟元美術館為代表的中山路藝術集聚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在街區綜合性方面,建成大坪、望龍門、大溪溝等3個街區文化中心。在社區保障性方面,全面完成12個街道文化站、76個社區圖書室、88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56個公共電子閱覽室、20面社區文化牆、12個社區文化廣場、150個社區閱報欄建設。目前,全區四級文化圈層共有區域標誌性文化場館24處、區級示範性文化設施16處、街區綜合性文化中心3處、社區保障性文化場所300餘處。

(二)創新垂直化的公共文化管理體系

為進一步發揮四級文化圈層作用,從2010年起,我區立足區情,大膽創新,由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區屬公共文化設施的機構、人員、經費、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考核,實現垂直化管理,構建了三種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街區文化中心模式。按照「兩個1000」標準,即投入不低於1000萬元、使用面積不低於1000平米,在全區建設7個街區文化中心,每個中心輻射兩個街道,配備6名正式事業編制專業技術人員,統一配備設備器材,使其具備文化活動、報刊閱覽、文化信息共享服務、小劇場等功能。

二是創新文圖兩館總分館模式。在全國首創文化館總分館制,按照「總館+街區分館+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模式,建設1個總館、7個分館、76個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啟動圖書館總分館項目,建設1個總館、8個分館、27個圖書服務站(含街區自助圖書館)、76個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88個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的圖書館總分館體系。街區文化中心既是文化館的分館,也是圖書館的分館,主任、副主任納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局管幹部序列,有效避免了基層文化陣地「小、散、亂」現象,充分調動了文化館、圖書館、街道、社區和群眾積極性,文化設施利用效率明顯提高,服務效能明顯改善。

三是探索社區文化建設標準化。率先提出社區文化標準化概念。我們本著區域規劃最佳、設施配套最全、服務效率最高、資源整合最好、居民受益最大的方針,以群眾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全面拓展社區文化服務空間,加快完善社區文化服務功能,努力提高社區文化服務水平。按照建設「三統一」(即統一功能定位、統一形象標識、統一設備資源),服務「三規範」(規範管理制度、規範內容供給、規範工作流程),管理「兩保障」(人員保障、經費保障)的標準,修訂完善了《渝中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並已開始試點工作,以期產生一套完備的契合政府管理實踐的通用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模版,統籌推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實踐開拓和理論構建。同時,區財政也專門保障117萬元資金用於社區文化志願者工作補貼。我們完善了文化志願者的三級考評細則,文化志願者工作已經開始在36個社區試點,即將全面鋪開。

目前,我區垂直化的公共文化管理體系已接待了來自北京、天津、廣東、四川、西藏、青海、內蒙等省區市和兄弟區縣前來參觀學習的文化同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50多批次,初步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三)推進全域化的公共文化免費開放

一是推進兩館一站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區屬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總面積18000平方米,服務項目37項,功能廳室41個,平均每天開放時間7小時,受到市民群眾高度讚揚,走在全市區縣前列。2011年,區圖書館免費開放面積6000平方米,到館讀者2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9%,外借圖書20餘萬冊,同比增長113.4%,新辦讀者證4057個,同比增長651.3%;文化館免費開放6500平米,到館3.6萬人次,同比增長44%,公益性培訓3100人次,同比增長180%;街區文化中心免費開放面積2180平方米,2011年到中心人數1.8萬人,同比增長126.3%。2011年區級財政投入兩館一站免費開放專項運行經費259萬元。

二是推進區域社會公共文化資源免費開放。統籌區市兩個層級、國有民營兩個方面以及宣傳、文化、教育、黨建、體育等多個部門公共文化資源免費開放工作。尤其注重渝中作為重慶母城的歷史底蘊,以巴蔓子墓、湖廣會館等為重點,凸顯巴渝文化特色,以抗戰文化走廊、中國民主黨派陳列館等為重點,凸顯抗戰文化特色,以周公館、紅巖村等為重點,凸顯紅巖文化特色,全面推進三峽博物館、史迪威博物館、「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蜀繡博物館(籌)、重慶名人館、郭選昌雕塑陳列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等25處特色文博場所對公眾免費開放,充分彰顯重慶母城公共文化特色。

(四)打造品牌化的群眾文化活動

一是做靚「激情廣場大家唱」、湖廣會館經典誦讀會、通遠門老城牆故事會等品牌活動,擴大渝中文化影響力;二是做優「解放碑CBD周末音樂會」、「三峽大講臺」、《周順愷·民族魂》等精品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鑑賞力;三是結合元旦、端午等重大節慶,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活動,提供群文隊伍展示平臺;四是按照「一街一精品、一居一特色」的思路,廣泛開展「嘉陵之春」、「珊瑚之夜」等廣場、公園、樓院群文活動。遍布社區的279名文化活動輔導員和356支骨幹群文隊伍經常性開展活動,形成了「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高潮、處處有亮點」的生動局面。2011年共組織各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近千場,受眾逾百萬人次。

(五)培育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一是著手制度研究設計。將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作為課題進行制度設計研究,針對農民工群體人口結構和生活特點,以問卷調查、街頭走訪等形式開展深入調研,明晰農民工文化需求,探索有效的保障渠道和供給方式。二是出臺相關保障政策。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化文化、人社、工、青、婦等相關部門服務職能,出臺了《渝中區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實施意見(試行)》。三是創建全市首個農民工圖書館。針對南紀門勞務市場特點,全市首家農民工圖書館在南紀門勞務市場開館運行。農民工圖書館,提供圖書借閱、報刊閱覽、綠色上網、電影放映、技能培訓、農民工子女自習、文化信息共享等多種服務,面積200餘平方米。截止目前,農民工圖書館共為3000多農民工提供了借閱圖書、上網瀏覽等服務;同時,為進城務工人員開展知識講座3場,提升進城務工人員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四是開展多種文化活動。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區內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對農民工零門檻免費開放,為農民工送戲劇、送電影257場;提升進城務工人員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開設「農民工夜校」、進城務工人員知識講座52場;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深入農民工聚集地舉辦慰問演出、百家宴、聯歡會等文化活動133次。

(六)構建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惠民形式  

將文化惠民工程辦成縮小貧富差距的民生工程,辦成構建幸福渝中的民心工程,不斷增添群眾幸福指數。一是以貧困家庭為重點,開展「廣播電視戶戶有」工程;二是以社區群眾為重點,開展「五送」工程(送戲劇、送電影、送展覽、送講座、送培訓);三是以青少年和農民工為重點,開展社區「綠色網吧」工程;四是以中小學生為重點,開展「非遺進校園」工程;五是以基層文藝隊伍為重點,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工程;六是面向不同層面市民,開展「文化大禮包」工程。2011年,通過政府採購、統一組織的方式,共組織269場戲劇、105場流動電影放映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有限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降低採購成本,重點向低收入人群和農民工發放電影券3500張,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市文廣局對此專門編發簡報予以肯定。

(七)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保障機制

一是經費投入保障。以地方財政投入為主,區級財政每年對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1%,且隨增長比例逐年增加;用好每年1000萬元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文化活動、文化創新和精品創作,扶持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文化項目研發;搭建公益文化項目合作發展平臺,支持文化愛好者和民間文化團體自籌資金開展公益文化活動,發動社會熱心人士捐資捐建公益文化設施,形成「企業樹形象、個人得榮譽、群眾得享受、文化得發展」的多贏格局。

二是人才隊伍保障。啟動區文化館、圖書館科學核編;落實街區文化中心42名全額事業編制;保障76個社區均有一名財政補貼的文化指導員。定期對文化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與獎勵。探索文化志願者、文化義工機制。著手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和特殊機制。

三是監督考核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力爭建成覆蓋全區的制度健全、獎懲分明、績效掛鈎的綜合公共文化服務評估考核體系,引導公共服務職能新轉變。搭建第三方評估平臺,探索有償委託社會化專業評估公司評估,不斷提高和改善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

二、進京展演情況介紹

中共渝中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地情深」群眾文化進京展演活動,希望通過文化部搭建的展示平臺,組織具有鮮明重慶地方特色的群眾文藝節目與反映渝中文化脈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充分展示渝中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和群文活動風採,展現 「原汁原味的巴渝風情,人文厚重的半島神韻」,並在經費、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此次進京展演活動主要體現五大特色。一是充分體現巴渝文化特色。展演節目中,有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擺手舞》、川劇丑角經典劇目《滾燈》表演、極具巴渝風味的歌曲表演唱《重慶姑娘》等,弘揚巴渝文化,展現重慶的風土人情。二是充分展示原創特點。本次進京展演節目均為原創。例如:《山城茶館》、《趕秋》、《老張老王》等,均是創作者結合基層群眾生活特點,藝術創作而成。三是充分體現群眾參與的熱情,所有演出人員均是非專業的重慶群眾文藝團隊和文藝愛好者,充分展現我區文化團隊和文藝愛好者的風採。四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承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展演節目中,既有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唱《川江號子》的表演;也有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秉承川東杖頭木偶派系,融合川劇、京劇的臉譜特色的「巴渝木偶」《變臉 吐火》;還有重慶市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尺八」傳承人帶來的精彩表演,體現了巴渝地區的民俗習性,有著濃鬱的巴文化特點。五是營造濃厚的現場互動氛圍,加大節目互動參與性。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是極具重慶地域特色的民歌,歌曲耳熟能詳,表演者和觀眾可以在高亢及節奏明快的「郎郎啋光啋」中,體現良好的互動。

相關焦點

  • 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 戰疫情詩文集《中流砥柱》即將出版
    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 戰疫情詩文集《中流砥柱》即將出版 2020-05-24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19重慶市廣場舞集中展演今日在南濱路啟動
    導讀:9月19日下午,「我愛你中國」——「歡躍四季·舞動巴渝」2019重慶市廣場舞全市集中展演在南岸區海棠煙雨廣場上演。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王成偉9月19日下午,「我愛你中國」——「歡躍四季·舞動巴渝」2019重慶市廣場舞全市集中展演在南岸區海棠煙雨廣場上演。
  • 2020「歡躍四季•舞動巴渝」重慶市廣場舞九龍坡區展演暨九龍坡...
    為展示時代風採,築夢幸福中國,推動廣場舞活動不斷提升,進一步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由中共九龍坡區委宣傳部、九龍坡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九龍坡區教育委員會主辦,九龍坡區文化館、九龍坡區社區教育學院承辦的「奮進新時代
  • 川渝攜手「探尋巴渝文化」 30餘項特色文化項目邀您共賞
    在1個多月的主題活動中,重慶市巴南區、渝中區、九龍坡區,四川省達州市等川渝11個市區(縣)將通過開設H5專頁、現場雲直播、巴渝文化圖繪長卷傳播、發布巴渝文化主題說唱MV等4項線上線下文化活動,讓廣大網民享受一場川渝風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 重慶知行衛生學校美育教育實踐活動「藝術節」展演異彩紛呈
    重慶知行衛生學校美育教育實踐活動藝術節活動現場重慶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市政協原副主席竇瑞華,重慶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主任、市民辦教育協會原會長陳雅棠,重慶市教育工委委員、分管高等教育和民辦教育第一副主任鄧睿,重慶市渝中區委教育工委書記、教委主任唐點權,重慶市職教學會會長張榮,重慶市衛健委科教外事處、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職成處、民辦教育處、渝中區民政局、重慶三峽醫藥專科學校、重慶渝中區民辦教育協會等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
  • 渝中區深挖「母城」內涵 建好文化名城
    渝中區擁有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紅色文化等眾多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前應先對渝中區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儘快完善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建設的相關管理辦法,形成整體性框架。」張錦波的話,引發了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劉紅委員的共鳴,她認為要想整體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的質量,應在高標準系統性保護修繕的基礎上,將渝中區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串聯起來,系統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風貌片區。民進渝中區委會副主委、重慶紅巖聯線研究館員劉英對此也深表認同。
  • 請來重慶巴渝文化博物館找答案
    巴渝文化博物館位於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老建築中近百年前的洪崖洞和臨江門魁星閣是什麼樣?傳奇的古巴國女首富又是誰?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中西合璧的老建築中隱藏了一座巴渝文化博物館,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該博物館將打造巴渝文化體驗中心,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了解巴渝文化,還能親手體驗梁平木版年畫、蜀繡、拓片等。
  • 看演出還能逛夜市 第九屆重慶市鄉村文藝會演雲陽片區賽熱鬧慘了
    看精彩文藝會演、逛兩江旅遊夜市……昨(11)日晚,「奮進新時代·共圓小康夢」第九屆重慶市鄉村文藝會演暨2020「歡躍四季·舞動巴渝」重慶市廣場舞展演活動在雲陽兩江廣場正式啟動。  本次活動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市群眾藝術館承辦,旨在營造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喜迎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濃厚氛圍,進一步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重慶鄉村文化繁榮興盛。
  • 收藏18T 致敬一座城‖渝中區收藏協會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致敬一座城,從文化起源開始。9月8日下午3點,渝中區收藏協會成立揭牌儀式在位於十八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國浩•18T營銷體驗中心(火柴坊)舉行。來自渝中區文旅委、渝中區文物保護等部門相關領導和重慶收藏界的藏家藏友共約50人出席儀式,共同見證了「收藏18T•致敬一座城」的榮耀時刻。
  • 重慶市轄26個城區人口一覽:渝中區66.2萬人,巴南區106.72萬人
    重慶,簡稱「渝」,別稱山城,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是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物流樞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巖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重慶市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
  • 重慶市渝中區竟然出了這六大名人,重慶人的驕傲!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渝中區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裡(陸地面積20.08平方公裡),下轄11個街道。 2019年末戶籍人口50.4萬人,2019年末常住人口66.2萬人。渝中區是全國文明城區,獲得過「中國愛心城市」、「市級環保模範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 巴渝博物館重慶行營|巴渝文化的由來
    巴渝文化,就是巴山渝水的文化。巴,指大巴山、巫巴山、秦巴山;渝,指嘉陵江匯入長江之水。「大山大河,奇麗險峻,高峽險灘,上坡下坎」,重慶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重慶人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在遠古便是人類的聚集區,巫巴山地區是巫文明的起源,而巫文化早於易經文化若干年,渝中區是巴蔓子割頭保城的江洲所在地......人類喜水而居,而重慶兩江環抱,巴文化的傳承便延續下來,發展為巴渝文化。
  • 「打卡巴渝美景」全媒體推介活動今日正式啟動
    打卡巴渝美景,共享美好生活。我市「打卡巴渝美景」全媒體推介活動今日正式啟幕,首批遴選的50個品質景區將全景式展現「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新魅力,鞏固壯大我市文旅行業的復甦向好勢頭,打造網際網路時代旅遊景點新名片,持續擴大和釋放全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和「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動的影響力、成果轉化率。
  • 巴渝公益召開2020年自然親水教育項目總結交流會
    12月10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TOTO水環境基金主辦、重慶市渝中區巴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承辦的2020年自然親水教育培訓項目總結交流會在重慶召開。部分參與前期重慶、西安、太原、南京四地交流培訓會的學員,環保社會組織、學生環保社團的環境教育工作者30餘人參加會議。
  • 重慶市舉辦首屆「巴渝岐黃杯」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競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19時50分訊(首席記者 黃宇 實習生 段金鑫)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今(16)日通報,首屆「巴渝岐黃杯」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大賽已於日前啟動。大賽由市衛生健康委與市總工會聯合舉辦,於7-10月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大賽主題是「當好主人翁 建功新時代 弘歧黃之術 佑百姓健康」,由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工會委員會、重慶市衛生服務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承辦。目前,已有渝中區、渝北區、沙坪垻區、墊江縣等27個區縣完成區域內中醫藥人員的培訓和初賽選拔工作,參加培訓人數超過8000餘人,參賽總人數1600餘人。
  • 山東快書碰撞四川清音,魯渝兩地曲藝展演亮相山城
    交流展演活動現場27日晚,沙坪垻區文化館巴渝書場群星薈萃,掌聲陣陣,「山東省 重慶市兩地優秀曲藝作品交流展演活動」正在此上演。展演由重慶市文聯與山東青島市文聯聯合主辦,重慶市曲協、市群藝館等承辦,頗具兩地風情的優秀曲藝節目輪番亮相,市民欣賞了一場精彩的曲藝盛宴。演出在山東快板《祖國頌》中拉開序幕。
  • 為鄉村孩子文化圓夢 重慶圖書館「巴渝閱讀行」活動走進20所鄉村...
    重慶圖書館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9日16時30分訊(記者 吳黎帆)農村小學圖書資源較為缺乏,孩子們的閱讀習慣也相對較差,而小學階段正是閱讀啟蒙和興趣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對孩子們一生的學習和成長都十分重要……今(19)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圖書館獲悉,重慶圖書館「巴渝閱讀行」——重慶市2020年送文化進基層活動先後走進江北區、沙坪垻區
  • 上遊伴你五一出遊丨巴渝民俗博物館看展演見鄉愁,再帶點非遺產品回家
    ,反映巴渝地區傳統婚俗;第四展廳是非遺展廳,展示宗教與民間信仰、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武術及川劇等民俗內容的相關用品、器具,反映各類在巴渝地區影響廣泛的精神生活民俗。張振廷說,巴渝民俗博物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他們不僅參觀了博物館的常規展廳,還觀看了一個小時的非遺文化演出。張振廷說,記憶最深的除了古床,還有小河鑼鼓和華鎣高腔,聽起來很古樸、很帶勁。來自山西的遊客丁山是一個博物館迷。丁山告訴記者,他每到一個地方旅遊,博物館是必去的地方。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組織黨員開展探尋巴渝文化主題黨日活動
    為促進師生黨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9月22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黨總支組織開展「知根脈·行遠方」——探尋巴渝文化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活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自我革新力。
  • 重慶渝中區這4所優質高中,口碑和實力都不錯,你知道幾所?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巖精神在此發源。渝中區是全國文明城區,獲得過「中國愛心城市」、「市級環保模範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等榮譽稱號。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