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竊圖紙入刑侵犯商業秘密罪

2020-11-04 一舍法屋

2007年至2012年3月,鄒某(已判刑)利用擔任常州市金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具體負責360玻璃成纖離心機生產、售後服務的職務之便,違反公司圖紙保密管理規定,將公司按工作需要下發的全套360玻璃成纖離心機零件圖紙私自截留,並於2012年3月從金源公司離職。

金源公司在內部管理過程中,針對360離心機等產品的技術圖紙,採取了與相關員工籤訂保密協議、制訂公司圖紙管理規程、在技術圖紙上加蓋「受控」字樣等保密措施。

2012年7月至8月間,鄒某和原常州百亨輸送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亨公司」,已於2018年6月28日被吊銷營業執照。)實際負責人被告人葉春及徐亞波(另案處理)經事先預謀,由鄒某提供金源公司的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全套圖紙,被告人葉春提供生產資金及場地,徐亞波具體負責生產。鄒某聯繫時任安徽吉曜玻璃微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某(已判刑),商定由百亨公司生產360玻璃成纖離心機銷售給安徽吉曜玻璃微纖有限公司,並將金源公司的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全套圖紙提供給王某。後鄒某和被告人葉春及徐亞波在百亨公司廠房內,生產組裝360玻璃成纖離心機3臺,準備銷售給安徽吉曜玻璃微纖有限公司,於2012年11月2日被常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區(新北)分局當場查獲。常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區(新北)分局當場扣押360玻璃成纖離心機3臺和金源公司的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全套圖紙,並於2013年6月28日認定該3臺360玻璃成纖離心機為侵犯金源公司商業秘密產品,對鄒某作出相應行政處罰。

2012年11月,被工商機關查處後,鄒某、王某與被告人葉春又經商議,由王某對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圖紙進行修改,並更名為玻璃微纖維成纖機,鄒某和被告人葉春使用修改後的圖紙以百亨公司名義繼續生產,並將生產的玻璃微纖維成纖機對外銷售。2013年1月,百亨公司以發明人葉某1的名義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對一種玻璃纖維纖化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百亨公司共向安徽吉曜玻璃微纖維有限公司、四川省達州東響新材料有限公司銷售玻璃微纖維成纖機13臺,銷售金額共計人民幣1890000元。

經上海滬港金茂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的滬金審財【2015】司會鑑字第F524號司法鑑定意見書認定:金源公司2012年至2013年度期間單臺360離心機生產成本為人民幣14909.68元,銷售經營成本為人民幣18937.62元,合計單臺360離心機生產成本為人民幣33847.30元。2012年、2013年金源公司共計銷售360離心機134臺,總銷售收入人民幣19230000元,平均每臺銷售收入人民幣143507.46元。綜上,百亨公司的銷售行為造成金源公司損失共計人民幣1425582.08元。

2013年12月25日,常州市公安局民警在百亨公司查扣尚未銷售的玻璃微纖維成纖機3臺。

經江蘇省科技諮詢中心鑑定,金源公司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含有如下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秘密點:1、主軸本體內部形狀及水循環冷卻和加油結構;2、主燃燒器內部水循環冷卻結構;3、環形內火口外徑與環形外火口內徑的尺寸公差;4、內套材質、主軸材質;5、燃燒室外模具、內模具工裝。

經江蘇省科技諮詢中心鑑定:將百亨公司銷售的涉案成纖機與金源公司360離心機圖紙進行比對鑑定,對比結果為:1、主軸本體內部形狀及水循環冷卻和加油結構下半部內部形狀明顯不同,但位於上半部的水循環冷卻結構和加油結構相同;2、主燃燒器內部水循環冷卻結構相同,但高度結構尺寸明顯不同;3、環形內火口外徑尺寸不相符;4、主軸材質實質相同;5、外模結構、抽查尺寸基本相同,兩件內模中一件結構相同、抽查尺寸基本相同,另一件結構不同。

經江蘇省科技諮詢中心鑑定:對百亨公司的成纖機整套圖紙與金源公司360離心機整套圖紙進行比對鑑定,結論為:1、百亨公司的圖紙是經重新繪製而成的圖紙。2、相對金源公司的圖紙,百亨公司的圖紙有所改動,但近半數的圖紙相同或實質相同。3、百亨公司的圖紙改動部分均屬局部結構改進、尺寸調整,因此未改變整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4、百亨公司和金源公司技術秘密的圖紙中,相對於技術秘密點,除環形內火口(SB09-46)的尺寸公差不相同、無對應內套(SB09-44)的圖紙之外,主軸本體(SB09-40)內部形狀及水循環冷結和加油結構沒有實質性改變、主燃燒器(SB09-43)內部水循環冷卻結構沒有改變、主軸(SB09-66)的材質實質相同。

法院認為,葉春明知是他人違反約定及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的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仍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系共同犯罪。公訴機關起訴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本院予以支持。所提量刑建議適當,本院予以採納。被告人葉春對起訴指控犯罪認罪認罰,依法予以從寬處理。被告人葉春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六十五萬元。

來源:江蘇省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20)蘇0411刑初68號


相關焦點

  • 兩高:降低入罪門檻 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數額降至30萬
    央廣網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2019年,《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加強對商業秘密、保密商務信息及其原始碼等的有效保護」。
  • 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數額降至三十萬以上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發布,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其中,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從「五十萬以上」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
  • 侵犯商業秘密罪降低入罪標準!
    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研究降低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入罪標準,提高量刑處罰力度,修改罪狀表述,推動解決涉案侵權物品處置等問題」。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侵犯商業秘密入罪門檻降低
    司法解釋降低了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標準,擴充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從「五十萬元以上」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須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門檻降低至「三十萬元以上」
    針對侵犯商業秘密罪有關法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3日發布了最新司法解釋,明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入罪標準、違法所得認定標準等。這將進一步加強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提高量刑處罰力度。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就是權利人。  我國刑法明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包括: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 「兩高」聯合發文調整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標準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朱晨曦 張素)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3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司法解釋,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人民幣以上。
  • 案例14:離職後新設公司侵犯東家商業秘密入刑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羅燕、鄧志勇、劉正波、塗俊志、李雪丹非法使用其掌握或獲取的商業秘密,或利誘或違反商業秘密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人羅燕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二十萬元;被告人鄧志勇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十五萬元;被告人劉正波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五萬元;被告人塗俊志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五萬元;被告人李雪丹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
  • 「兩高」:侵犯商業秘密入罪門檻調整,加大對權利人的保護力度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當前實踐看,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且具有無形性,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 侵犯智慧財產權 侵犯商業秘密 最新司法解釋出爐
    《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解釋(三)》主要規定三方面內容司法解釋降低了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標準,擴充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從「五十萬元以上」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
  • 侵犯商業秘密罪「重大損失」之辯護及釋法完善
    這一修法動議可能是履行2020年1月籤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規定的商業秘密刑法保護義務的應對表現。考察該協議中英文本可以發現,「取消義務」僅涉及我國啟動刑事調查時應取消「商業秘密權利人證實實際損失」的條件,與「重大損失」的入罪門檻無涉;「列入義務」僅涉及入罪行為類型的範圍設定,也未涉及是否設定「定量」的入罪門檻。
  • 侵犯商業秘密的商業秘密認定及刑法懲罰
    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入罪標準「重大損失」包含商業秘密自身價值損失,合乎司法解釋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責任要件只能是故意,《刑法》219 條第二款關於「應知」的規定並非屬於過失犯罪的「應當預見」,而應當理解為「推定明知」。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侵犯商業秘密入罪門檻調整 加大對權利人的保護...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當前實踐看,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且具有無形性,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 兩高出臺司法解釋:侵犯商業秘密入罪門檻調至30萬以上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13日電 據最高檢官方微博消息,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發布,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解釋》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入罪數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
  • 陶鑫良談兩高涉侵犯商業秘密罪司法解釋
    2020年「兩高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解釋」中的重要調整1、將侵犯商業秘密入罪的起刑點從50萬元下調至30萬元或者特定情況」第五條,新增加了2004年所沒有的計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所造成損失數額或者違法所得數額的細分的全面的認定及計算方式等內容。
  • 賀志軍:侵犯商業秘密罪「重大損失」之辯護及釋法完善 | 經濟刑法
    考察該協議中英文本可以發現,「取消義務」僅涉及我國啟動刑事調查時應取消「商業秘密權利人證實實際損失」的條件,與「重大損失」的入罪門檻無涉;「列入義務」僅涉及入罪行為類型的範圍設定,也未涉及是否設定「定量」的入罪門檻。相反,現階段我國保留「重大損失」的入罪門檻地位仍具有合理性。
  • 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入罪門檻數額降至30萬!
    擴充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根據司法實踐的具體情況及徵求意見期間多方意見,將入罪數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降低入罪門檻 讓商業秘密保護更有力
    □ 李英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擴充了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其中,並將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金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降低了入罪標準
  • 降低入罪門檻讓商業秘密保護更有力
    強化刑事問責的價值不僅在於守住最後一道維權防線,還在於對保護商業秘密的各個環節產生倒逼影響  □ 李英鋒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擴充了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其中,並將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金額調整至
  • 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入罪門檻進一步降低!來看最新司法解釋
    最高法民三庭庭長胡仕浩: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解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依據刑法,「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司法解釋根據司法實踐需要降低了入罪標準。
  •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入罪門檻降至30萬,企業會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負責人的介紹,《解釋(三)》共十二條,主要規定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根據不同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規定不同的損失計算方式,以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二是進一步明確假冒註冊商標罪「相同商標」、侵犯著作權罪「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商業秘密罪「不正當手段」等的具體認定,以統一司法實踐認識;三是明確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刑罰適用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把握等問題,規定從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