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吟秋聲:以溯源閱讀法解讀賈平凹《一棵小桃樹》

2020-09-05 稚吟秋聲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品詞評句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最終把握課文主旨。在這之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溯源閱讀法進行拓展學習,在大量閱讀相關文字後,最終對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表達內涵領會得更加透徹。在當前學校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此法更適合學生在家庭中利用業餘時間與父母一起進行語文學習,比在外面補課有效得多。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品詞評句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最終把握課文主旨。在這之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溯源閱讀法進行拓展學習,在大量閱讀相關文字後,最終對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表達內涵領會得更加透徹。在當前學校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此法更適合學生在家庭中利用業餘時間與父母一起進行語文學習,比在外面補課有效得多。

一、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經歷、主要成就及作品特點。

百度關鍵字搜索「賈平凹」「賈平凹散文特點」「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就會發現以下一些信息可以參閱:「賈平凹、謝有順對話」、「賈平凹:懂得發現自己(成長故事)」「賈平凹——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了」「賈平凹《我的自傳》」;網絡上同時呈現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如謝有順的《散文的常道》、孫見喜的《鬼才賈平凹》以及賈平凹散文《月跡》《孤獨地走向未來》《醜石》《對月》《泉》等,也可以上網購得或者圖書館借閱(有時還可以網絡在線閱讀)。此處由於篇幅有限,僅為解讀需要挑選部分文字出示:

1、賈平凹自述取名緣由: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 「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生於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並未夢星月入懷,生產時亦沒有祥雲罩屋。幼年外祖母從不講甚神話,少年更不得家庭藝術薰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輩哪能顯貴發達?原籍陝西丹鳳,實為深谷野窪;五穀都長而不豐,山高水長卻清秀。離家十年,季季歸裡,因無衣錦還鄉之欲,便沒「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先讀書,後務農,又讀書,再弄文學;苦於心實,不能仕途;拙於言辭,難會經濟;捉筆塗墨,純屬濫竽充數。若問出版的那幾本小書,皆是速朽玩意兒,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2、關於賈平凹的散文創作,他自己這樣說:「慰藉這顆靈魂安寧的,在其漫長的二十年裡,是門前屋後那重重疊疊的山石,各山石之上圓圓的明月……山石和明月一直影響我的生活,在我舞筆弄墨擠在文學這個小道上後,它們又左右了我的創作。」——表明他筆下的一草一木,都與他的心靈有著緊密的聯繫。

3、作家謝有順先生曾說:「賈平凹的散文,表達的正是賈平凹這個人,他是『跳出來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讀到辛酸和悲涼,這種感覺,比讀他的小說時要強烈得多。」——表明賈平凹的散文,特別注重個人的情緒體驗。

4、賈平凹的散文大致有幾種類型,有描寫人物的(如《摸魚捉鱉的人》);有表現風物的(如《陝西小吃小識錄》);有一般的隨筆(如《人病》);有場景小品(如《靜虛村記》);也有表達個人情感的情緒小品(如《大窪地一夜》)。而《一棵小桃樹》就是屬於託物言志的情緒小品,它的主旨是表達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5、賈平凹個人成長經歷:小時候計算能力很弱,但是在畫畫上表現出一定的天賦,於是在成人的鼓勵下想當個走村串戶的畫匠,就有意無意地留心看畫匠幹活兒。後來父親又發現他和隔壁的男孩兒,剪下許多貓貓狗狗的紙樣,拿著手電鑽進雞窩裡「放電影」,於是就指望他當個放電影的。後來他竟然稀裡糊塗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一心寫東西給校刊,期望能夠刊登,但心願一直落空。他不想把這些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甘心的他於是自己本市的日報社投去幾篇,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了日報上。再後來,他的名字相繼出現在了省內外的報刊上。從此以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更加勤奮了,因為他發現,他還有著一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6、賈平凹自述成長經歷,末尾有一段他自己對於人生的非常有意思的感悟: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別人安排著過完一生,被安排著學哪門技術,被安排著進哪個學校,被安排著在哪個單位上班……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這時候,最需要有一隻凳子,你站上去,才會發現,你還有著許多沒有挖掘出來的才能和智慧。而這隻凳子,就是突然闖進你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念頭。而沒有這個凳子,你永遠看不到夢想,更別說擁有它。

7、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是這樣闡述的:1976年,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鬥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裡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

二、比較閱讀《一棵小桃樹》、《醜石》、《泉》以及作者自述成長經歷的文字。

《一棵小桃樹》:作者懷著小桃樹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並對它有著特別的偏愛。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鬥爭時,「我」不由得對它產生讚美之情。總之,小桃樹象徵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

《醜石》:那是一塊外形奇醜的石頭:不圓不方,無形無稜。既不能砌牆,亦不能洗衣,就連孩子在上面玩耍,也會因其不平而磕著碰著,於是乎大家一致稱其為「醜石」。可就是這麼一塊百無一用、遭人唾棄的石頭,竟會被天文學家一眼看出它不是凡石,乃是一塊隕石。從此它身價倍增,最終以其內在的價值得到世人的認可。

《泉》:月光下樹的年輪像泉水的漣漪,月光下的樹樁很像一口泉。老槐樹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續,它像泉一樣永不枯竭,嫩枝又長了出來,並且茁壯成長。

每一位作家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而這種軌跡也必然給他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他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感悟。賈平凹的人生,是一個眾人眼裡平庸的小孩,經過自身努力,最終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過程;而賈平凹這三篇散文,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生命受挫、壓抑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只要不妄自菲薄,終有一天會誕生奇蹟。

由此可見,賈平凹的散文,都是自我的一種表達。學生閱讀到這些信息,在思維的幫助下,必然很快就能讀懂課文《一棵小桃樹》,並且這樣的閱讀過程,讓他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充滿了探求、發現的樂趣,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又因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此自然,在他們的印象中就是鮮活鮮活的,印象特別深刻。

更重要的是,由此他們很容易因為被賈平凹的人生經歷與創作動機所吸引,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賈平凹進行文學創作,以此嘗試著表達自己的心聲。寫作的創作動機自然生成。

由這篇課例可以看出:溯源閱讀法,就這樣教會孩子一種閱讀方式,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閱讀大量的文字,並且學會對大量信息的處理,試著從作者創作動機的角度解讀文本的生成,讓電腦為學習所用,書籍自然引進,孩子慢慢就會喜歡上這樣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追根溯源、刨根究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上最難得的探究性的思維方式,也很容易讓他們走向終身學習和創作之路。假如這個閱讀、篩選、提取、思考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進行親子閱讀的情況下完成的話,對於親子關係、親子感情的促進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另:「朝花時文」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推文《賈淺淺:我的父親賈平凹》,那是賈平凹女兒寫他父親的文章,在此強烈推薦各位學生、家長、老師閱讀。原文較長,其中與課文《一棵小桃樹》所體現的作者的精神相通處,是這樣兩段文字,也供學習這篇課文時順便一讀:

「正如他在那幅《孤獨的走向未來》的畫裡所說:「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緋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沒事時我還常常琢磨他畫《海遊圖》包括《孤獨的走向未來》《東坡問鵝圖記》《蹭痒痒》這一類作品時,創作意圖或動機是什麼。其實就我個人的理解,拿《海遊圖》來說吧,就是與莊子一樣,一個人逍遙自在,無所羈絆,顯示出個人精神世界的寬廣,浩瀚,這是任何人都無法侵入、幹涉的。這麼多年來嘔心瀝血的作品,常常受到抨擊與詆毀,人生壓抑與苦悶對他這個老實又本份的人來說,只有精神的自我放逐,才能使他在苦難的現實中,超然物外,水火不侵,才能在短暫的喘息之後,又一次卯足了勁,拼命向前衝。曾經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說到他這幾年作品頻頻獲獎,但始終於矛盾文學獎無緣,談到他這幾年作品遭遇的時候,大家都忿忿不平七嘴八舌,他卻很平靜地坐在那裡一邊給大家倒茶一邊說:「哎,這就是一個人的命,命裡沒有這個你就是爭也爭不來,咱現在為啥還沒有,證明和人家的差距還不小,我現在只有自己努力爭取把作品質量提高,到時候上下高低一目了然,別人也就無話可說,該你的別人是拿不走的。」一番話說得在場的個個都無語。那一刻我真是打心眼裡敬重和感動,他竟然有這樣的心胸和氣度!他不怨天尤人,更不顧影自戀,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最最關注的。這種豁達、超然物外的風骨,值得我永遠學習呀!……」

在採用溯源閱讀法學習課文時,不妨多關注一些比較好的雜誌刊物或者報刊欄目,如《讀者》《朝花時文》《文匯筆會》《夜光杯》等,一旦發現與課文有關聯的內容,隨時可以穿插入內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更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經歷、主要成就及作品特點。

百度關鍵字搜索「賈平凹」「賈平凹散文特點」「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就會發現以下一些信息可以參閱:「賈平凹、謝有順對話」、「賈平凹:懂得發現自己(成長故事)」「賈平凹——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了」「賈平凹《我的自傳》」;網絡上同時呈現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如謝有順的《散文的常道》、孫見喜的《鬼才賈平凹》以及賈平凹散文《月跡》《孤獨地走向未來》《醜石》《對月》《泉》等,也可以上網購得或者圖書館借閱(有時還可以網絡在線閱讀)。此處由於篇幅有限,僅為解讀需要挑選部分文字出示:

1、賈平凹自述取名緣由: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 「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生於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並未夢星月入懷,生產時亦沒有祥雲罩屋。幼年外祖母從不講甚神話,少年更不得家庭藝術薰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輩哪能顯貴發達?原籍陝西丹鳳,實為深谷野窪;五穀都長而不豐,山高水長卻清秀。離家十年,季季歸裡,因無衣錦還鄉之欲,便沒「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先讀書,後務農,又讀書,再弄文學;苦於心實,不能仕途;拙於言辭,難會經濟;捉筆塗墨,純屬濫竽充數。若問出版的那幾本小書,皆是速朽玩意兒,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2、關於賈平凹的散文創作,他自己這樣說:「慰藉這顆靈魂安寧的,在其漫長的二十年裡,是門前屋後那重重疊疊的山石,各山石之上圓圓的明月……山石和明月一直影響我的生活,在我舞筆弄墨擠在文學這個小道上後,它們又左右了我的創作。」——表明他筆下的一草一木,都與他的心靈有著緊密的聯繫。

3、作家謝有順先生曾說:「賈平凹的散文,表達的正是賈平凹這個人,他是『跳出來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讀到辛酸和悲涼,這種感覺,比讀他的小說時要強烈得多。」——表明賈平凹的散文,特別注重個人的情緒體驗。

4、賈平凹的散文大致有幾種類型,有描寫人物的(如《摸魚捉鱉的人》);有表現風物的(如《陝西小吃小識錄》);有一般的隨筆(如《人病》);有場景小品(如《靜虛村記》);也有表達個人情感的情緒小品(如《大窪地一夜》)。而《一棵小桃樹》就是屬於託物言志的情緒小品,它的主旨是表達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5、賈平凹個人成長經歷:小時候計算能力很弱,但是在畫畫上表現出一定的天賦,於是在成人的鼓勵下想當個走村串戶的畫匠,就有意無意地留心看畫匠幹活兒。後來父親又發現他和隔壁的男孩兒,剪下許多貓貓狗狗的紙樣,拿著手電鑽進雞窩裡「放電影」,於是就指望他當個放電影的。後來他竟然稀裡糊塗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一心寫東西給校刊,期望能夠刊登,但心願一直落空。他不想把這些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甘心的他於是自己本市的日報社投去幾篇,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了日報上。再後來,他的名字相繼出現在了省內外的報刊上。從此以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更加勤奮了,因為他發現,他還有著一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6、賈平凹自述成長經歷,末尾有一段他自己對於人生的非常有意思的感悟: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別人安排著過完一生,被安排著學哪門技術,被安排著進哪個學校,被安排著在哪個單位上班……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這時候,最需要有一隻凳子,你站上去,才會發現,你還有著許多沒有挖掘出來的才能和智慧。而這隻凳子,就是突然闖進你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念頭。而沒有這個凳子,你永遠看不到夢想,更別說擁有它。

7、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是這樣闡述的:1976年,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鬥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裡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

二、比較閱讀《一棵小桃樹》、《醜石》、《泉》以及作者自述成長經歷的文字。

《一棵小桃樹》:作者懷著小桃樹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並對它有著特別的偏愛。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鬥爭時,「我」不由得對它產生讚美之情。總之,小桃樹象徵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

《醜石》:那是一塊外形奇醜的石頭:不圓不方,無形無稜。既不能砌牆,亦不能洗衣,就連孩子在上面玩耍,也會因其不平而磕著碰著,於是乎大家一致稱其為「醜石」。可就是這麼一塊百無一用、遭人唾棄的石頭,竟會被天文學家一眼看出它不是凡石,乃是一塊隕石。從此它身價倍增,最終以其內在的價值得到世人的認可。

《泉》:月光下樹的年輪像泉水的漣漪,月光下的樹樁很像一口泉。老槐樹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續,它像泉一樣永不枯竭,嫩枝又長了出來,並且茁壯成長。

每一位作家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而這種軌跡也必然給他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他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感悟。賈平凹的人生,是一個眾人眼裡平庸的小孩,經過自身努力,最終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過程;而賈平凹這三篇散文,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生命受挫、壓抑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只要不妄自菲薄,終有一天會誕生奇蹟。

由此可見,賈平凹的散文,都是自我的一種表達。學生閱讀到這些信息,在思維的幫助下,必然很快就能讀懂課文《一棵小桃樹》,並且這樣的閱讀過程,讓他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充滿了探求、發現的樂趣,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又因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此自然,在他們的印象中就是鮮活鮮活的,印象特別深刻。

更重要的是,由此他們很容易因為被賈平凹的人生經歷與創作動機所吸引,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賈平凹進行文學創作,以此嘗試著表達自己的心聲。寫作的創作動機自然生成。

由這篇課例可以看出:溯源閱讀法,就這樣教會孩子一種閱讀方式,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閱讀大量的文字,並且學會對大量信息的處理,試著從作者創作動機的角度解讀文本的生成,讓電腦為學習所用,書籍自然引進,孩子慢慢就會喜歡上這樣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追根溯源、刨根究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上最難得的探究性的思維方式,也很容易讓他們走向終身學習和創作之路。假如這個閱讀、篩選、提取、思考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進行親子閱讀的情況下完成的話,對於親子關係、親子感情的促進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另:「朝花時文」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推文《賈淺淺:我的父親賈平凹》,那是賈平凹女兒寫他父親的文章,在此強烈推薦各位學生、家長、老師閱讀。原文較長,其中與課文《一棵小桃樹》所體現的作者的精神相通處,是這樣兩段文字,也供學習這篇課文時順便一讀:

「正如他在那幅《孤獨的走向未來》的畫裡所說:「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緋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沒事時我還常常琢磨他畫《海遊圖》包括《孤獨的走向未來》《東坡問鵝圖記》《蹭痒痒》這一類作品時,創作意圖或動機是什麼。其實就我個人的理解,拿《海遊圖》來說吧,就是與莊子一樣,一個人逍遙自在,無所羈絆,顯示出個人精神世界的寬廣,浩瀚,這是任何人都無法侵入、幹涉的。這麼多年來嘔心瀝血的作品,常常受到抨擊與詆毀,人生壓抑與苦悶對他這個老實又本份的人來說,只有精神的自我放逐,才能使他在苦難的現實中,超然物外,水火不侵,才能在短暫的喘息之後,又一次卯足了勁,拼命向前衝。曾經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說到他這幾年作品頻頻獲獎,但始終於矛盾文學獎無緣,談到他這幾年作品遭遇的時候,大家都忿忿不平七嘴八舌,他卻很平靜地坐在那裡一邊給大家倒茶一邊說:「哎,這就是一個人的命,命裡沒有這個你就是爭也爭不來,咱現在為啥還沒有,證明和人家的差距還不小,我現在只有自己努力爭取把作品質量提高,到時候上下高低一目了然,別人也就無話可說,該你的別人是拿不走的。」一番話說得在場的個個都無語。那一刻我真是打心眼裡敬重和感動,他竟然有這樣的心胸和氣度!他不怨天尤人,更不顧影自戀,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最最關注的。這種豁達、超然物外的風骨,值得我永遠學習呀!……」

在採用溯源閱讀法學習課文時,不妨多關注一些比較好的雜誌刊物或者報刊欄目,如《讀者》《朝花時文》《文匯筆會》《夜光杯》等,一旦發現與課文有關聯的內容,隨時可以穿插入內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更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稚吟秋聲:溯源閱讀法定義增補(原創)
    對於溯源閱讀法的定義與作用,之前表述是這樣的: 溯源閱讀法是一種倒推的閱讀思路,具體指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對於其性格特徵、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為人處世、個人成就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追究文本的創作背景、創作動機、創作風格、作品完整內容,或結合閱讀作者其他作品,以求正確理解文本主旨,深入領會作者思想及文本蘊含的深意。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8課《一棵小桃樹》講義(教案)。含練習答案
    18課 一棵小桃樹學習目標識記賈平凹的文學常識。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梳理小桃樹的生長過程,領會小桃樹的深刻內涵。(重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難點)用比較的閱讀方法,尋找小桃和「我」成長過程中的共性,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 稚吟秋聲:溯源浙江省滿分作文創作主旨(原創)
    打擦邊球」,討論的點過偏而顯得有隔靴搔癢之嫌,因此頗有一些話要說,故特此整理成文—— 溯源: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創作主旨 稚吟秋聲 讓我們先從今年浙江省作文題的要求說起吧:(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稚吟秋聲:神龜雖壽(原創散文)
    這次購得小可愛後,我不敢放在室外,晚上開著電扇讓它在餐廳過夜。結果,第二天去看,原來的瓷盆又是一隻不剩!這就奇了——一定不會如先生所言被貓吃了,而只能是它們自己逃走了。這樣一想,不知躲在院中哪個角落的幾隻小龜我倒不怕,它們總有辦法覓食,應該可以活下來;我擔心的是在餐廳逃跑的那兩隻,它們靠什麼活?
  • 品味小桃樹的成長經歷
    教學背景賈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樹》,選入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單元導語指出,「本單元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在教學時,我圍繞這一要點,以題目為抓手,帶領學生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進而體會作者借小桃樹所寄託的意旨。
  • 稚吟秋聲:2020中考教師示例作文(原創)
    各位閱讀今日中考教師示範作文時,可以結合昨日推文《文化檇李溯源記》進行比較閱讀與欣賞,更能對兩者的區別產生清晰的認識。 以下即以《文化檇李溯源記》的內容為例,針對上海市與嘉興市中考作文的不同要求,完成兩篇考試記敘文,並配以簡單分析。
  • 仿寫:七年級下冊賈平凹的散文《一顆小桃樹》
    上學期主抓基礎,側抓閱讀,作文以日記形式練筆,不求質量,能達到要求即可(字數夠,不離題)。這學期是主抓作文,側抓閱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我所有的的教學安排打亂了,一個多月的網課,成果並不好,學生狀態鬆懈了,上個學期奠基的基礎也忘得七七八八,網課也白費了,就如那句話「一夜回到解放前」,圍繞在我頭上的就一個字:「難」。
  • 舊時光·十二 | 我的父親通過一棵桃樹迷惑了我
    ,還有幾棵海棠樹,北窗外不遠處還有一棵桃樹。但層層疊疊的桃葉和藏身其間的桃子,則讓桃樹進入了一個神秘時期。這時的桃樹,有了景深,成為一個神秘通道的入口。③我不知道這棵桃樹長在我家北窗外有什麼不對,我一出生桃樹就在那裡,我沒出生呢,桃樹也在那裡。我看見桃樹,就像看見後院的大李子樹、海棠樹,看見前院的柳樹、櫻桃樹,它們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間草房子,構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 合肥一小區內一棵桃樹秋天開花 專家稱與桃樹求生欲有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秋天桃樹還能開花?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但在巢湖徽商國際花園小區內,一棵桃樹最近卻開出朵朵桃花,令很多居民深感驚奇。對此,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果樹專家衡偉教授表示,桃樹反季節開花與前段時間的氣候導致桃葉過早和過量掉落有關,冬季是養護果樹的最好時機,當果樹出現反季開花後,一定要加大養護力度。
  • 賈平凹的一篇著名短文,飽含哲理,令人追憶似水年華
    《小桃樹》(節選)作者:賈平凹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紮起來,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溼得深重,像一隻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脫,變得赤棵得了,黑枯的了。賈平凹於1952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他的作品曾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很多榮譽。讀者也非常熟悉他的很多長篇小說,他的作品敘事委婉,很具有哲理性和現實意義。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小桃樹和自己的成長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認識和對理想的追求。
  • 一棵桃樹上為啥掛了22個紙袋子?(圖)
    一女士打進85100000熱線:6月15日快報新市井故事刊登了《有位大姐爬上樹邊摘邊吃,旁邊還有兩個人望風》,我看了後很有感觸。我住在景芳三區,小區裡也有很多果樹,有幾棵桃樹上結了很多桃子。這應該歸我們全體業主的吧?但有個業主竟然在桃樹上掛了一塊牌子,寫著:灑了農藥,誰摘了吃下去後果自負。
  •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你確定外面這一瓣瓣都能吃?」狐疑中追問道。「保證都能吃!」他非常肯定。我還是有些將信將疑。印象中的洋薊,能吃的部分很少,外面裹著的綠色花瓣,只有底部綿軟部分可以蘸醬吃,最精華的是裡面乳黃色的花託,可以加調味料品嘗。為什麼這個攤主卻說他可以全部清炒吃光?
  • 稚吟秋聲:清談之趣
    記得諸葛孔明曾有《《鳳翔軒》一文,「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更記得,烏鎮東柵景區,有一處「晴耕雨讀居」,還有一處昭明書院,昭明太子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本詩歌散文選集。回家仔細品味嘉寶先生所贈書法,更覺「晴耕雨讀」足以催我自勉。
  • 一棵櫻花樹
    劉琳今天我們學習了賈平凹先生寫的《一棵小桃樹》,這讓我想起了外婆家的一棵櫻花樹。這棵櫻花樹剛栽下去時「病怏怏」,不過它現在長得可強壯了。它為什麼長得這麼強壯?它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呢?聽長輩說,14年前那個夏天, 我出生的那一天雲霞滿天,太陽把天空鑲上了一層金黃色。我在這樣一個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季節降生了。我的一聲聲啼哭打破了家人的平靜,他們既緊張又興奮,尤其是外婆,她邊走邊搓著手,準備等會兒抱我。
  • 稚吟秋聲:徜徉於雲南鬥南花市
    閒暇時光素來喜歡逛花市,剛參加工作時一直留戀江陰路花鳥市場,記得曾購回過蘆薈與小烏龜;前幾年又曾到嘉定澄瀏中路的花鳥市場,搬回蟹爪蘭與一堆多肉植物;後來就開始貪戀網絡鮮花,什麼水仙球、鬱金香,乃至金魚、熱帶魚……一股腦兒搬回家,漸漸就把實體花市給遺忘了。鬥南鮮花市場名聲在外,此次徜徉於一片花海中,早已將我愛逛鮮花市場的喜好完全勾引了出來。
  • 稚吟秋聲:品嘗春之味
    舀一小勺入口,口感獨特,清香無比。可惜如今大棚栽種居多,色味自然減半。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詩經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意思是只要是我樂意做的,那麼再苦也是甘甜的。薺菜,亦以野生為佳,可惜此次所購,還是大棚產品。宋代陸遊有詩云:「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風爐歙缽窮家活,妙訣何曾肯授人。」
  • 全村人家家種桃樹,每畝僅種40棵,樹下反光膜啥作用
    在安徽省亳州市,有個遠近聞名的桃樹種植村——沙士莊,這裡的農戶家家種植桃樹,每年春天桃花盛開的季節,不少人驅車上百公裡來這裡看桃花。當地的桃樹種植業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很多農民外出打工,看到早桃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就產生了引進苗子種植桃樹的想法。
  • 稚吟秋聲:風味海蝦幹
    帶著濃厚的美食興趣,打開一包取出幾十隻,在準備放入微波爐前,猶豫間還是自添了一道程序:先用淨水衝洗了一遍,一則為了衛生,二則呢,希望多帶點水分使肉質更鮮嫩。更為了確保口感,用微波爐加工時,又臨時將三分鐘改為二分五十秒。剛出爐的蝦幹,看去色澤透亮,十分誘人。
  • 溯源濫觴處,詩意歌且吟 ——祖林領讀《詩經》(二)
    而詩歌中最有意思的一處,當屬三章的排列順序了——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其葉蓁蓁——似乎是先有花,再結果,最後長葉?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你細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似乎大自然的神奇安排果真如此!南方人所見桃樹,不曾如此,地域差異而已。《詩經》的來源地在中原地帶,因此描述的植物大多來自於當地,人們望物而起興,因此而使眾多植物烙上了華夏文明的印記,成為了國人心中某一種專屬表達的所在。於是,血脈相連的華夏人,無論身在何處,心中流動的,都是同一種文化,一如昨天所說「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國人心中,月不只是月,桃花不只是桃花,竹不僅僅只是竹子,山水之間,樓宇次第,一切均有深意.
  • 賈平凹:我不是衝著獎去寫作,《萬物有靈》:寫盡孤獨,從容自在
    如果你想了解他創作小說時候的心情與感悟,請閱讀《萬物有靈》,這裡蘊含著他豐富的個人情感,就如賈平凹曾經說過:「我以前研讀別人的小說,總要讀他小說之外的文章,希望從中尋到一些關於他的規律性東西,我現在編散文,又這麼說,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