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品詞評句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最終把握課文主旨。在這之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溯源閱讀法進行拓展學習,在大量閱讀相關文字後,最終對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表達內涵領會得更加透徹。在當前學校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此法更適合學生在家庭中利用業餘時間與父母一起進行語文學習,比在外面補課有效得多。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品詞評句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最終把握課文主旨。在這之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溯源閱讀法進行拓展學習,在大量閱讀相關文字後,最終對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表達內涵領會得更加透徹。在當前學校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此法更適合學生在家庭中利用業餘時間與父母一起進行語文學習,比在外面補課有效得多。
一、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經歷、主要成就及作品特點。
百度關鍵字搜索「賈平凹」「賈平凹散文特點」「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就會發現以下一些信息可以參閱:「賈平凹、謝有順對話」、「賈平凹:懂得發現自己(成長故事)」「賈平凹——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了」「賈平凹《我的自傳》」;網絡上同時呈現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如謝有順的《散文的常道》、孫見喜的《鬼才賈平凹》以及賈平凹散文《月跡》《孤獨地走向未來》《醜石》《對月》《泉》等,也可以上網購得或者圖書館借閱(有時還可以網絡在線閱讀)。此處由於篇幅有限,僅為解讀需要挑選部分文字出示:
1、賈平凹自述取名緣由: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 「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生於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並未夢星月入懷,生產時亦沒有祥雲罩屋。幼年外祖母從不講甚神話,少年更不得家庭藝術薰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輩哪能顯貴發達?原籍陝西丹鳳,實為深谷野窪;五穀都長而不豐,山高水長卻清秀。離家十年,季季歸裡,因無衣錦還鄉之欲,便沒「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先讀書,後務農,又讀書,再弄文學;苦於心實,不能仕途;拙於言辭,難會經濟;捉筆塗墨,純屬濫竽充數。若問出版的那幾本小書,皆是速朽玩意兒,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2、關於賈平凹的散文創作,他自己這樣說:「慰藉這顆靈魂安寧的,在其漫長的二十年裡,是門前屋後那重重疊疊的山石,各山石之上圓圓的明月……山石和明月一直影響我的生活,在我舞筆弄墨擠在文學這個小道上後,它們又左右了我的創作。」——表明他筆下的一草一木,都與他的心靈有著緊密的聯繫。
3、作家謝有順先生曾說:「賈平凹的散文,表達的正是賈平凹這個人,他是『跳出來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讀到辛酸和悲涼,這種感覺,比讀他的小說時要強烈得多。」——表明賈平凹的散文,特別注重個人的情緒體驗。
4、賈平凹的散文大致有幾種類型,有描寫人物的(如《摸魚捉鱉的人》);有表現風物的(如《陝西小吃小識錄》);有一般的隨筆(如《人病》);有場景小品(如《靜虛村記》);也有表達個人情感的情緒小品(如《大窪地一夜》)。而《一棵小桃樹》就是屬於託物言志的情緒小品,它的主旨是表達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5、賈平凹個人成長經歷:小時候計算能力很弱,但是在畫畫上表現出一定的天賦,於是在成人的鼓勵下想當個走村串戶的畫匠,就有意無意地留心看畫匠幹活兒。後來父親又發現他和隔壁的男孩兒,剪下許多貓貓狗狗的紙樣,拿著手電鑽進雞窩裡「放電影」,於是就指望他當個放電影的。後來他竟然稀裡糊塗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一心寫東西給校刊,期望能夠刊登,但心願一直落空。他不想把這些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甘心的他於是自己本市的日報社投去幾篇,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了日報上。再後來,他的名字相繼出現在了省內外的報刊上。從此以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更加勤奮了,因為他發現,他還有著一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6、賈平凹自述成長經歷,末尾有一段他自己對於人生的非常有意思的感悟: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別人安排著過完一生,被安排著學哪門技術,被安排著進哪個學校,被安排著在哪個單位上班……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這時候,最需要有一隻凳子,你站上去,才會發現,你還有著許多沒有挖掘出來的才能和智慧。而這隻凳子,就是突然闖進你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念頭。而沒有這個凳子,你永遠看不到夢想,更別說擁有它。
7、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是這樣闡述的:1976年,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鬥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裡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
二、比較閱讀《一棵小桃樹》、《醜石》、《泉》以及作者自述成長經歷的文字。
《一棵小桃樹》:作者懷著小桃樹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並對它有著特別的偏愛。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鬥爭時,「我」不由得對它產生讚美之情。總之,小桃樹象徵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
《醜石》:那是一塊外形奇醜的石頭:不圓不方,無形無稜。既不能砌牆,亦不能洗衣,就連孩子在上面玩耍,也會因其不平而磕著碰著,於是乎大家一致稱其為「醜石」。可就是這麼一塊百無一用、遭人唾棄的石頭,竟會被天文學家一眼看出它不是凡石,乃是一塊隕石。從此它身價倍增,最終以其內在的價值得到世人的認可。
《泉》:月光下樹的年輪像泉水的漣漪,月光下的樹樁很像一口泉。老槐樹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續,它像泉一樣永不枯竭,嫩枝又長了出來,並且茁壯成長。
每一位作家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而這種軌跡也必然給他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他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感悟。賈平凹的人生,是一個眾人眼裡平庸的小孩,經過自身努力,最終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過程;而賈平凹這三篇散文,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生命受挫、壓抑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只要不妄自菲薄,終有一天會誕生奇蹟。
由此可見,賈平凹的散文,都是自我的一種表達。學生閱讀到這些信息,在思維的幫助下,必然很快就能讀懂課文《一棵小桃樹》,並且這樣的閱讀過程,讓他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充滿了探求、發現的樂趣,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又因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此自然,在他們的印象中就是鮮活鮮活的,印象特別深刻。
更重要的是,由此他們很容易因為被賈平凹的人生經歷與創作動機所吸引,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賈平凹進行文學創作,以此嘗試著表達自己的心聲。寫作的創作動機自然生成。
由這篇課例可以看出:溯源閱讀法,就這樣教會孩子一種閱讀方式,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閱讀大量的文字,並且學會對大量信息的處理,試著從作者創作動機的角度解讀文本的生成,讓電腦為學習所用,書籍自然引進,孩子慢慢就會喜歡上這樣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追根溯源、刨根究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上最難得的探究性的思維方式,也很容易讓他們走向終身學習和創作之路。假如這個閱讀、篩選、提取、思考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進行親子閱讀的情況下完成的話,對於親子關係、親子感情的促進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另:「朝花時文」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推文《賈淺淺:我的父親賈平凹》,那是賈平凹女兒寫他父親的文章,在此強烈推薦各位學生、家長、老師閱讀。原文較長,其中與課文《一棵小桃樹》所體現的作者的精神相通處,是這樣兩段文字,也供學習這篇課文時順便一讀:
「正如他在那幅《孤獨的走向未來》的畫裡所說:「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緋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沒事時我還常常琢磨他畫《海遊圖》包括《孤獨的走向未來》《東坡問鵝圖記》《蹭痒痒》這一類作品時,創作意圖或動機是什麼。其實就我個人的理解,拿《海遊圖》來說吧,就是與莊子一樣,一個人逍遙自在,無所羈絆,顯示出個人精神世界的寬廣,浩瀚,這是任何人都無法侵入、幹涉的。這麼多年來嘔心瀝血的作品,常常受到抨擊與詆毀,人生壓抑與苦悶對他這個老實又本份的人來說,只有精神的自我放逐,才能使他在苦難的現實中,超然物外,水火不侵,才能在短暫的喘息之後,又一次卯足了勁,拼命向前衝。曾經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說到他這幾年作品頻頻獲獎,但始終於矛盾文學獎無緣,談到他這幾年作品遭遇的時候,大家都忿忿不平七嘴八舌,他卻很平靜地坐在那裡一邊給大家倒茶一邊說:「哎,這就是一個人的命,命裡沒有這個你就是爭也爭不來,咱現在為啥還沒有,證明和人家的差距還不小,我現在只有自己努力爭取把作品質量提高,到時候上下高低一目了然,別人也就無話可說,該你的別人是拿不走的。」一番話說得在場的個個都無語。那一刻我真是打心眼裡敬重和感動,他竟然有這樣的心胸和氣度!他不怨天尤人,更不顧影自戀,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最最關注的。這種豁達、超然物外的風骨,值得我永遠學習呀!……」
在採用溯源閱讀法學習課文時,不妨多關注一些比較好的雜誌刊物或者報刊欄目,如《讀者》《朝花時文》《文匯筆會》《夜光杯》等,一旦發現與課文有關聯的內容,隨時可以穿插入內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更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經歷、主要成就及作品特點。
百度關鍵字搜索「賈平凹」「賈平凹散文特點」「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就會發現以下一些信息可以參閱:「賈平凹、謝有順對話」、「賈平凹:懂得發現自己(成長故事)」「賈平凹——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了」「賈平凹《我的自傳》」;網絡上同時呈現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如謝有順的《散文的常道》、孫見喜的《鬼才賈平凹》以及賈平凹散文《月跡》《孤獨地走向未來》《醜石》《對月》《泉》等,也可以上網購得或者圖書館借閱(有時還可以網絡在線閱讀)。此處由於篇幅有限,僅為解讀需要挑選部分文字出示:
1、賈平凹自述取名緣由: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 「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生於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並未夢星月入懷,生產時亦沒有祥雲罩屋。幼年外祖母從不講甚神話,少年更不得家庭藝術薰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輩哪能顯貴發達?原籍陝西丹鳳,實為深谷野窪;五穀都長而不豐,山高水長卻清秀。離家十年,季季歸裡,因無衣錦還鄉之欲,便沒「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先讀書,後務農,又讀書,再弄文學;苦於心實,不能仕途;拙於言辭,難會經濟;捉筆塗墨,純屬濫竽充數。若問出版的那幾本小書,皆是速朽玩意兒,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2、關於賈平凹的散文創作,他自己這樣說:「慰藉這顆靈魂安寧的,在其漫長的二十年裡,是門前屋後那重重疊疊的山石,各山石之上圓圓的明月……山石和明月一直影響我的生活,在我舞筆弄墨擠在文學這個小道上後,它們又左右了我的創作。」——表明他筆下的一草一木,都與他的心靈有著緊密的聯繫。
3、作家謝有順先生曾說:「賈平凹的散文,表達的正是賈平凹這個人,他是『跳出來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讀到辛酸和悲涼,這種感覺,比讀他的小說時要強烈得多。」——表明賈平凹的散文,特別注重個人的情緒體驗。
4、賈平凹的散文大致有幾種類型,有描寫人物的(如《摸魚捉鱉的人》);有表現風物的(如《陝西小吃小識錄》);有一般的隨筆(如《人病》);有場景小品(如《靜虛村記》);也有表達個人情感的情緒小品(如《大窪地一夜》)。而《一棵小桃樹》就是屬於託物言志的情緒小品,它的主旨是表達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5、賈平凹個人成長經歷:小時候計算能力很弱,但是在畫畫上表現出一定的天賦,於是在成人的鼓勵下想當個走村串戶的畫匠,就有意無意地留心看畫匠幹活兒。後來父親又發現他和隔壁的男孩兒,剪下許多貓貓狗狗的紙樣,拿著手電鑽進雞窩裡「放電影」,於是就指望他當個放電影的。後來他竟然稀裡糊塗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一心寫東西給校刊,期望能夠刊登,但心願一直落空。他不想把這些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甘心的他於是自己本市的日報社投去幾篇,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了日報上。再後來,他的名字相繼出現在了省內外的報刊上。從此以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更加勤奮了,因為他發現,他還有著一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6、賈平凹自述成長經歷,末尾有一段他自己對於人生的非常有意思的感悟: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別人安排著過完一生,被安排著學哪門技術,被安排著進哪個學校,被安排著在哪個單位上班……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這時候,最需要有一隻凳子,你站上去,才會發現,你還有著許多沒有挖掘出來的才能和智慧。而這隻凳子,就是突然闖進你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念頭。而沒有這個凳子,你永遠看不到夢想,更別說擁有它。
7、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是這樣闡述的:1976年,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鬥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裡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
二、比較閱讀《一棵小桃樹》、《醜石》、《泉》以及作者自述成長經歷的文字。
《一棵小桃樹》:作者懷著小桃樹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並對它有著特別的偏愛。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鬥爭時,「我」不由得對它產生讚美之情。總之,小桃樹象徵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
《醜石》:那是一塊外形奇醜的石頭:不圓不方,無形無稜。既不能砌牆,亦不能洗衣,就連孩子在上面玩耍,也會因其不平而磕著碰著,於是乎大家一致稱其為「醜石」。可就是這麼一塊百無一用、遭人唾棄的石頭,竟會被天文學家一眼看出它不是凡石,乃是一塊隕石。從此它身價倍增,最終以其內在的價值得到世人的認可。
《泉》:月光下樹的年輪像泉水的漣漪,月光下的樹樁很像一口泉。老槐樹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續,它像泉一樣永不枯竭,嫩枝又長了出來,並且茁壯成長。
每一位作家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而這種軌跡也必然給他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他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感悟。賈平凹的人生,是一個眾人眼裡平庸的小孩,經過自身努力,最終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過程;而賈平凹這三篇散文,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生命受挫、壓抑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只要不妄自菲薄,終有一天會誕生奇蹟。
由此可見,賈平凹的散文,都是自我的一種表達。學生閱讀到這些信息,在思維的幫助下,必然很快就能讀懂課文《一棵小桃樹》,並且這樣的閱讀過程,讓他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充滿了探求、發現的樂趣,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又因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此自然,在他們的印象中就是鮮活鮮活的,印象特別深刻。
更重要的是,由此他們很容易因為被賈平凹的人生經歷與創作動機所吸引,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賈平凹進行文學創作,以此嘗試著表達自己的心聲。寫作的創作動機自然生成。
由這篇課例可以看出:溯源閱讀法,就這樣教會孩子一種閱讀方式,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閱讀大量的文字,並且學會對大量信息的處理,試著從作者創作動機的角度解讀文本的生成,讓電腦為學習所用,書籍自然引進,孩子慢慢就會喜歡上這樣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追根溯源、刨根究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上最難得的探究性的思維方式,也很容易讓他們走向終身學習和創作之路。假如這個閱讀、篩選、提取、思考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進行親子閱讀的情況下完成的話,對於親子關係、親子感情的促進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另:「朝花時文」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推文《賈淺淺:我的父親賈平凹》,那是賈平凹女兒寫他父親的文章,在此強烈推薦各位學生、家長、老師閱讀。原文較長,其中與課文《一棵小桃樹》所體現的作者的精神相通處,是這樣兩段文字,也供學習這篇課文時順便一讀:
「正如他在那幅《孤獨的走向未來》的畫裡所說:「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緋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沒事時我還常常琢磨他畫《海遊圖》包括《孤獨的走向未來》《東坡問鵝圖記》《蹭痒痒》這一類作品時,創作意圖或動機是什麼。其實就我個人的理解,拿《海遊圖》來說吧,就是與莊子一樣,一個人逍遙自在,無所羈絆,顯示出個人精神世界的寬廣,浩瀚,這是任何人都無法侵入、幹涉的。這麼多年來嘔心瀝血的作品,常常受到抨擊與詆毀,人生壓抑與苦悶對他這個老實又本份的人來說,只有精神的自我放逐,才能使他在苦難的現實中,超然物外,水火不侵,才能在短暫的喘息之後,又一次卯足了勁,拼命向前衝。曾經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說到他這幾年作品頻頻獲獎,但始終於矛盾文學獎無緣,談到他這幾年作品遭遇的時候,大家都忿忿不平七嘴八舌,他卻很平靜地坐在那裡一邊給大家倒茶一邊說:「哎,這就是一個人的命,命裡沒有這個你就是爭也爭不來,咱現在為啥還沒有,證明和人家的差距還不小,我現在只有自己努力爭取把作品質量提高,到時候上下高低一目了然,別人也就無話可說,該你的別人是拿不走的。」一番話說得在場的個個都無語。那一刻我真是打心眼裡敬重和感動,他竟然有這樣的心胸和氣度!他不怨天尤人,更不顧影自戀,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最最關注的。這種豁達、超然物外的風骨,值得我永遠學習呀!……」
在採用溯源閱讀法學習課文時,不妨多關注一些比較好的雜誌刊物或者報刊欄目,如《讀者》《朝花時文》《文匯筆會》《夜光杯》等,一旦發現與課文有關聯的內容,隨時可以穿插入內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更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