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不僅是一場歡送會,更是一面鏡子。遺憾的是,有些高校卻沒能悟明白。
北交回應:考慮不周,已作調整
端午假期,@一隻慄砸兒 在微信上發了一篇《交大,對不起,我不是那10%》,給自家母校北京交通大學揭了一短。
文章中寫道:
從2017年開始,學校(北京交通大學)便將往年全校畢業生在西操場參與畢業典禮的制度,改成僅有優秀畢業生和優秀畢業生幹部進入天佑會堂(佔全校人數10%)參與畢業典禮。
只有 「優秀畢業生」 才能去天佑會堂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現場聽到校長的講話,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裡觀看畢業典禮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間教室觀看直播。
一時間內,此事引起了極大的輿論關注,短時間內點擊量就已超10萬,點讚數也接近1.3萬。
很快,@北京交通大學 對此做出回應,稱「今年原定方案主要綜合考慮時間、天氣、場地等因素的制約,但從各方面反映看,還存在考慮不周的情況」,並表示已調整畢業典禮的方案,全體畢業生及家長均可參加。
網友質疑:是有欠考慮,還是歧視?
雖然北交不僅坦誠了錯誤,還給出了解決方案,但不是所有的網友都「買帳」。
嘲諷的人不在少數。@橘皮哥哥 吐槽說:「還沒正式步入社會,就已經被親愛的母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孕媽媽 也不認可北交的致歉,畢竟兩個月前就定下來的方案,不可能預判到天氣原因:「只有10%優秀畢業生能去是考慮不周?明顯的歧視!」
@DongL-O-V-ENancy 戲謔表示:「交學費的時候,10%的人交就行了。其他人是不是不用交了?」
@佔卜師朵拉 批評校方官僚做派:「畢業典禮的主角不是畢業生,而是領導們。」
然而,事情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有不少北交校友為母校如此安排做了解釋。
其中@無若syt 的說法比較令人信服:「考慮分場地的原因有很多,北京最近高溫,讓同學在操場上曬著很容易中暑。而且馬上就要中考了,交大附近有高中初中會作為考點,到時候操場上大喇叭響起會影響他們考試。」另外還有同學反映,畢業典禮中將有老教授出席,恐怕禁不住炎炎烈日。
將畢業典禮搬進室內後,無疑將面臨畢業人數過多的問題。但@萱草_Sharon 指出:「所謂『非優秀同學看直播』只是聽校長致辭和優秀畢業生講話,每個學院分會場會為每名同學撥穗,與是否10%無關。」
因此,@畫眉怪大叔 呼籲說:「這件事情不要以偏概全,大家只是為了和學校進行溝通交流,不要因為意氣用事被帶了節奏。」
超90%畢業生希望參加畢業典禮
事實上,並非北交一家,畢業生無法參加畢業典禮,在有些高校成了「慣例」。
比如@可卿噠噠 說:「很多學校都是這樣的,只有優秀畢業生才能參加校裡的畢業典禮,然後每個院系再辦畢業典禮。」
@微vivian 也表示:「我們學校也這樣,什麼時候開畢業典禮都不知道。」
有的學校甚至將撥穗這一環節都省了。@哇咔咔他是鹿子:「記得當時有幾個人想上臺請校長撥穗,結果被臺下的工作人員趕了回來,原來我們交了四年學費,好不容易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最後連被校長授位和撥穗的資格都沒有。」
有媒體曝光,山東大學也只有少比例的學生能到場參加2018年畢業典禮,名額由學院進行分配,本科生能去的比例甚至只有一成到三成。
一方面,有些學校對畢業典禮的學生參與並不重視,另一方面,畢業生卻尤其看重這一環節。
2017年6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247所高校的713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90.1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畢業典禮不可缺少,其中79.7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畢業典禮是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嶺,象徵著告別大學、步入社會」, 62.21%的受訪者認為「畢業典禮能給人心理暗示和鼓勵,賦予畢業生一種力量」。
之所以校方和畢業生之間的態度差距如此之大,@中國青年網 認為:「我們的教育者多以高位自居,學生都是被管理、被教育的對象,出一些無視學生權益與情感的決定,不僅傷了學生的心,也損害了大學的清譽,區別對待的畢業典禮便屬於此類。」
文章還表示,畢業典禮意義重大,校方本應做好充分準備。場地、儀式、流程、參與者都當考慮到位。畢竟對於每個學生而言,都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記憶,而學校是否盡心溫馨、是否平等公正,才更能體現畢業典禮的美好含義。
另外,畢業典禮辦得好,校友感情深厚,對高校來說有百利無一害,然而中國不少高校經費來自政府撥款,對校友不重視也就不難理解了。
《北京青年報》稱,畢業典禮是校友和母校的重要情感紐帶,國外有些一流大學的校友捐贈率很高,這與學校重視每一位校友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校友是很多一流大學辦學的最重要資源。「差別對待畢業生,怎麼指望他們畢業後還記住母校,今後事業有成後怎麼向母校捐贈?」
「不優秀」畢業生無緣典禮,是學校的失敗
從另一角度來看,區別對待畢業生,反映了部分高校的功利心——10%優秀畢業生,未來更有可能成功,能給母校帶來榮光,而不那麼優秀的畢業生,重要性次之,在畢業典禮上只能被「犧牲」了。
媒體人@西坡 認為,畢業典禮是一個稜鏡,它折射出一所大學看待學生的真實態度。就像「人生而平等」這句天經地義的話一樣,每個學生都天然享有現場參加畢業典禮的權利。
如果只允許優秀學生參加的話,那其他學生沒必要為自己被貼上「不優秀」的標籤而感到難過,「因為如果一所大學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是『不優秀』,那麼這不是學生的失敗,而是學校的失敗。」
而大學生@範娜娜 在為《新京報》撰寫的評論文章中提到,即便是出席了畢業典禮,「優秀畢業生」意味著榮譽和認可,但在進入社會之後,依舊是個嶄新的起點。「比起『優秀畢業生』的認證,我更希望從大學裡帶走公平、尊重和友誼。」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公平對待每個大學生,誠摯引導每個大學生健康成長,是分辨高校價值判斷的分水嶺和測試人才培養理念的試紙劑,是大學精神的直接或間接體現。」@東方網 質問,「有多少高校做到了?還有多少高校仍在推行功利教育觀?」
如今,北交已經調整了畢業方案,歡迎100%畢業生參加,但國內還有多少「北交」仍有類似的操作?「教育以人為本」這一理念,還需高校「掌門人」時刻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