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 文明新風】
光明日報記者 孟歆迪
這裡有《抗擊疫情飛行棋》,也有防疫「三字經」;會進行整理書包比賽,還會教孩子們「智慧勞動」……記者走進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一師附小」),發現這裡人人都是文明新風「小當家」。
智慧勞動 居家衛生我能行
疫情期間,在一師附小,居家戰疫小手牽大手,文明衛生以「小」帶「大」。
督促爸爸媽媽出門戴口罩;奶奶買菜回家給奶奶鞋底消毒;在飯桌上咳嗽的時候,會下意識地遮住嘴,避開人……說起這些例子,一師附小副校長張燕如數家珍。宅家這段日子,這些「反向教育」的事例基本上天天都在發生。
小朋友們認真的樣子讓人無法拒絕,帶動著大人們也開始注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很重要的文明衛生小習慣。
長假裡,孩子們的這些知識從哪來?
疫情期間,老師們定期通過曉黑板、釘釘等網絡渠道,向學生們宣傳勤洗手、減少外出、如何戴口罩等安全防護小知識;各年級的家委會也行動起來,及時在班級群內分享衛生宣傳知識;在近兩個月的網課學習期間,空中課堂為學生開展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普及健康生活的科學知識。學校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抗疫不掉隊。
寓教於樂 從孩子們的角度想問題
「禁食野生動物、勤洗手、出門戴口罩,紅燈停兩次,綠燈行兩格……」「地圖」上肥嘟嘟的小蝙蝠,笑得邪惡的病毒,和穿著防護服握拳鼓勁的小人畫得活靈活現,一圈被彩鉛塗成紅黃綠三色的格子,圍著它們的終點——勝利。
這叫《抗擊疫情飛行棋》,是一師附小五(5)班學生滕子萱畫的,就印在小冊子《附小學子抗疫記錄》的最後兩頁。回到校園的孩子們每人發一本,展開就能「實戰」。
在這本「記錄」裡,還有孩子們疫情期間的日記、感謝白衣天使的漫畫、為武漢鼓勁的書法,還有很多二維碼,掃一掃,孩子們自己表演的小節目就播放了出來……
不僅如此,一師附小的大隊部還組織隊員們自主創作了「三字經「童謠,組織同學們讀讀講講議議做做。
「要讓孩子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並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一師附小校長魯慧茹說,「讓疫情期間特殊的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站在一師附小的操場上,一師附小的大隊輔導員賈為卿還指給記者看了操場邊的一處網格,上面可以按學號懸掛孩子們的口罩,這樣在學生們上體育課的時候,口罩既不會弄髒也不會弄混。以防萬一,旁邊還有個小備用箱,裝著消毒洗手液、口罩,「孩子們小,遇到事情會無措,在操場邊預備這些小物件很實用」。
小事不小 人人都是「小當家」
語文、數學、外語競賽耳熟能詳,但整理書包比賽聽過嗎?時間、整齊度、書本從高到低、作業分類、學科分類、袋子有沒有整齊,這些都是靈活的評判標準,小朋友做得棒,還會得到一張和自己整齊小書包的合影。
為什麼要進行理書包比賽?賈為卿說:「書包理得整不整齊,往往可以看出學習習慣好不好。」教科書沒帶,有時會有小朋友說爸爸媽媽沒幫我裝。「不能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小事不小,自己檢查作業、自己規劃時間,不拖拉、不推卸,自己為自己負責,這些好習慣的養成要從小到自己理書包這樣的小事做起。
環境衛生——爭做保潔小衛士。一師附小持續多年的每天10分鐘勞動是學生最樂於參加的實踐活動,每位同學擁有自己的勞動小崗位,在這午間的10分鐘裡,每位同學都真正成為學校的小主人,人人爭當保潔小衛士,為教室、學校的環境整潔出力。
飲食衛生——爭做健康小當家。教導孩子們從小養成乾淨衛生的用餐禮儀,「小手洗一洗,擺好餐巾布,飯盒輕輕放,細嚼又慢咽,飯粒不掉地,桌面要清潔」。
課間衛生——爭做文明小標兵。每天的課間是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學校引導每位學生衛生保健、文明休息:喝茶用專人茶杯;便後勤洗雙手;紙屑扔進專箱……
用眼衛生——爭做護眼小主人。每天組織學生做好兩操,每班同學輪流做眼保健操的檢查員,課間引導學生進行遠眺,引導學生關注用眼衛生。
健康衛生宣講——爭做宣傳小主持。持續10多年的每周愛國衛生與心理健康的小講壇,每周二中午進行專題宣講,涉及衛生、健康、流行性疾病等多方面,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傳遞衛生知識。
「小朋友從以前的『袖手旁觀』,變成了現在的『眼裡有活』。」三(一)班宋謹含的媽媽發現孩子回家會主動幫家裡做家務了,特別欣慰。
「從引導、養成到形成習慣,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這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育人的重要步伐。」魯慧茹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