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讓他走向了這樣可怕的極端呢?我可以列出了5條關於殺人犯共同的心理特徵。對保護自己還是有些益處的!
1.早年遭受過不公正待遇,或被欺凌
研究證明,一個人早年遭受過虐待與欺凌會讓兒童心理扭曲,如果這種心理沒有及時疏導很容易在成年之後發展成心理障礙,嚴重的話會出現一些反社會人格等。
由於早年總是被傷害,自己容易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防禦,長此以往人格會出現一些扭曲。
對內攻擊會造成個體自殘,自我傷害,抑鬱,焦慮,人格分裂,創傷後應激障礙,等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
對外攻擊會造成個體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虐待、虐殺殺動物或者他人,犯罪,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自大,等嚴重危害社會的問題。
能對這種行為無感覺,也有可能會是壓抑自我,缺乏獨立自我與人格,沒有同情心,不能共情,等不完整的個體發展。
2.人格孤僻,同時缺乏同理心
一般有些罪犯是非常孤僻的,他們缺乏社會支持系統。遇到人生難題的時候很容易走向極端,而且孤僻的人一般會對人多少有些厭惡。
可能這樣的厭惡人類的心理會讓他們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而且一般這類人缺乏同理心。他們喜歡評價和挖苦人性,很難看到人性當中的優點。
總喜歡把自己身上的問題歸結為社會或者大環境上,長此以往人格也會慢慢扭曲。
3.不會表達情緒,過度壓抑自我
我們知道,有些人表面咋咋唬唬,其實真要出什麼事情就成縮頭烏龜了。但是有類人平時看上去面善和睦,可是發起火來是真的可怕。
因為不敢表達情緒的人看上去和睦善良,其實他們都把自己的憤怒壓抑在內心,如果長時間無法發洩出來就會出現問題,要不就成了抑鬱症這是攻擊向內,要不就會傷害別人而且還很可怕,這就是攻擊向外了。
4.對待動物殘暴
一般殺人犯不單單對人殘暴,其實他們對待動物就很不友善。
2007年,日本學者發表了名為《不良青少年虐待動物的實情———重點看與對人暴力的關聯》的論文,闡述了虐待動物行為與犯罪的關係。據此論文,普通中學生有過虐待動物行為的比例為40%,非暴力犯罪的青少年中該比例為55%,暴力犯罪的青少年中該比例高達80%。
也就是說對動物很不友好甚至喜歡虐待它們的人,犯罪概率也是相當大!
5.情緒不穩定,並且掌控情緒能力極差
情緒暴躁的人由於難以預測自己的行為後果,或者行事衝動,所以也佔據了更多的監獄人口。
他們的情緒總是陰晴不定,經常對自己做了的事情後悔。這樣的人總喜歡和別人爭個對錯,他們的智商可能會偏高,但是情商比較低。所以現實中很容易被他人激怒而實施一些不理想的行為。
如今犯人越來越善於偽裝,我們只能提高警惕,尤其提防那些表現出異樣心理和極端行為的人,再小心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