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記者 李昭 段留芳)很多人以為翻譯就是學好外語就行了,但是其實翻譯工作絕非那麼簡單,除了要把說話人說出的話翻譯出來以外,還要保證其所表達的意思是準確無誤的,帶有情緒的翻譯,翻譯出來的作品一定會影響質量,而且有些翻譯員在翻譯的時候會本能地做出「對話」反應,這些都是專業性不夠的表現,今天中國網教育頻道邀請從事多年翻譯工作的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外文局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郭曉勇,為我們分享他多年來從事翻譯工作的一些經驗和心得。
翻譯員要具備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 在各種情緒下保持一種職業的嚴謹狀態
當被問及作為翻譯人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時,郭曉勇說,學了外語就能夠做翻譯,這的確是對翻譯工作的一種誤解。作為一個翻譯,應該發揮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要能夠做到雙語互譯,應具備廣博的學識、寬闊的胸襟、清醒的頭腦、紮實的作風和向上的精神,尤其是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態。不管做筆譯還是口譯,都是和語言打交道,語言是思維的體現。人們情緒高昂或低落都會通過說話的方式語調等流露出來,作為職業譯員,就要在各種情緒下保持一種職業的嚴謹狀態。可能大家會覺得這主要集中在做口譯,其實做筆譯同樣也是,如果譯員將自己與原文不相符的個人情緒流露在字裡行間,那麼譯文的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
第二,做好翻譯,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立志要做翻譯的同學,在大學就要逐漸培養自己的翻譯意識,時刻記住自己是「翻譯」。很多人總結過一個觀點,認為翻譯就是傳話筒,基本原則就是「忠實」原則。不能篡改原意,這同時也是一名合格翻譯的職業道德。在任何時候,翻譯都不應忘記自己的身份,自己絕非講話者或原作者,所聽到的話或拿到的文件也並非自己的語言和作品。就其實質,翻譯起著橋梁與溝通的作用。
翻譯是「傳話」不是「對話」 時刻記住自己的「翻譯」身份
第三,郭曉勇接著說,有技巧地做好翻譯的「傳話筒」角色。不少人在開始翻譯工作時,往往很難進入翻譯狀態。很多人在給別人做翻譯時,經常忘了自己在做翻譯,而是開始和要翻譯的人對話起來。他不自覺地對另一方的談話做出本能的反應,而忘記自己的「翻譯」身份,工作應該是「傳話」而不是「對話」。
在筆譯中,這種現象也存在。有的人可用雙語寫文章,卻不能做翻譯,將母語譯成外語或將外語譯成母語這種情況都存在,原因是他們通常在單語狀態下「寫作」而不是在雙語環境中「翻譯」。
因此,譯員一切應以原話、原作為本,不得隨個人的好惡而有所取捨、任意增減。有人憑著所聽到的幾個詞或詞組,就胡編亂造,看上去講得很流利,但與原意卻相去甚遠,還有人甚至不懂裝懂,連瞢帶猜。這是有違職業道德的。在翻譯資格考試閱卷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翻譯考試的口譯實務考試,是考生聽錄音磁帶上的原文進行翻譯,將譯文錄到空白磁帶上,由閱卷老師聽譯文錄音進行判卷。老師發現,有的譯文聽起來相當流利,可和原文一對,整個是風馬牛不相及。
另外,無論是從事口譯還是筆譯翻譯,雙語互譯的能力都很重要。很多學生,對於本國語言的學習不夠,外譯中,中文表達不夠順暢,語言枯燥,語法不正確,邏輯混亂的現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做好翻譯,學好母語和外語同等重要,雙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都要熟練掌握。有種說法,一個人的外語水平通常是超不過本人的母語水平的。
在校生要結合時代特色做好職業規劃 合理的規劃能促使自己有效利用時間
談及在校期間要注意培養哪些能力時,郭曉勇說,這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職業規劃是近些年來社會上的一個說法,主要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權衡後,結合時代特色,根據自己的就業傾向,確定的最佳的奮鬥目標,並且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做出的有效計劃。每個人職業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規劃,勢必會造成生命和時間的浪費。
在當今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已經成為人才成長、成功的重要助推器。有了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職業道路上我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作為當代青年,只有認真、合理地規劃未來,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才能不至於虛度光陰,才能利用有效的時間,認真學習專業本領,從而在自身的職業發展道路上暢通無阻,而不至於在人才濟濟的現代社會上無立錐之地。
青年翻譯要清晰認識翻譯行業 多參加翻譯實踐活動的同時也要參加翻譯資格考試
郭曉勇接著說,青年翻譯首先要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行業有個清晰認識,這個內容我前面已經講過了。其次,要了解自己將來有可能從事的工作涉及到哪些類型的單位。翻譯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政府部門、外企、大型國有民營企業、非贏利組織(NGO)、研究所等機構從事筆譯或口譯工作。
很多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各國駐華機構等對於受過西方教育、素質高的翻譯有大量的需求,收入也很豐厚;翻譯專業畢業生也可以在各種類型的組織中從事貿易、跨文化溝通等工作。
同時,由於國內高校的翻譯學專業迅猛發展,社會上還需要大量具有翻譯實踐經驗的教師從事翻譯教學工作,也需要一些人員從事翻譯理論研究。
最後,確定要從事翻譯工作後,就要從眼前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技能,學習翻譯理論,儘可能多地參與口筆譯的翻譯實踐活動,這個很重要,因為翻譯光有理論還遠遠不夠,做好翻譯,重在實踐。
要成為高素養的職業翻譯,除了上述提過的高等專業教育和豐富的翻譯實踐,還要著重了解翻譯職業資格評價體系。我認為,在合適的時候,一定要參加翻譯資格考試,這是成為社會認可的翻譯從業人員的唯一途徑。
翻譯資格考試是翻譯能力和水平的試金石,參加這樣的面向社會的考試,既能通過準備考試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通過了考試,在畢業時還能在拿到畢業證、學位證的同時,拿到翻譯資格證書,這對於求職的學生或自由職業者來說,持有的證書也就成了謀求工作的權威證明和敲門金磚。
在此我想特別強調,規劃是規劃,能否成為現實,還是要靠自己勤奮刻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提高。
背景資料:郭曉勇,高級記者。現任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外文局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1976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1980年至1982年科威特大學留學;2001年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畢業。1976年至2002年在新華社工作,歷任新華社貝魯特分社記者,新華社赴海灣前線報導組組長,新華社對外部阿文編輯室副主任、國內部經理室經理,《新華每日電訊》報總經理、副總編輯,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社長等職;2002年底調中國外文局工作。曾發表大量新聞文字和攝影作品,代表作有:《撲不滅的反抗烈火》、《硝煙下的繁榮》、《歷史性的時刻》、《徵戰硝煙——海灣戰爭採訪紀實》、《從貝魯特到哈爾濱》、《黑土龍騰跨世紀》、《夢蝶》等。主要翻譯作品:小說《沙漠騎士安特爾》、《十三少年曆險記》、詩集《字符與色彩》(合譯);詩歌《再見吧,北京》、《人民有願望》、《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