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2-14 澎湃新聞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0-15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0月,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邀請

中科院的科學家們

將深入諸暨的中小學,

開展多達16場科普報告。

那麼,先讓我們來一睹

這8位中科院科學家的風採吧~

8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成員簡介

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石磊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中國航天報社原總編輯,高級記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科普作家。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副主任。從事航天新聞出版工作30多年,長期研究航天發展歷史,多次參加飛彈、火箭、衛星研製發射的新聞報導,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研製發射的採訪,策劃組織中國火箭發展歷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編寫,擔任「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研究組組長,見諸書、報、刊近千萬字,寫作航天科普圖書近30部,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心理學

吳瑞華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參與國家教育科學重點課題關於「自學輔導研究」的「七五」「八五」「九五」規劃研究項目,並主持了「十五」規劃課題研究項目,對培養中學生自學能力、改善學習方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現任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少工委組織的「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普活動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心理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師培訓學校校長。

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孫保衛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曾多次參加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任務和衛星發射任務。作為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以親身經歷宣傳輝煌的航天成就,詮釋偉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力學、國防與

軍事科學、科學精神

張德良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大學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學院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和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先後多次應邀赴加拿大、日本和德國,以及我國臺灣等地工作、講學和授課。主要從事爆炸與安全、高溫氣體動力學等方面研究工作,長期參與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重大項目,並發表論文200餘篇。多次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級獎勵。

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孫萬儒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原教授。從事與微生物有關的生物技術研究,參與我國北方生物工程中試基地籌備與建設,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首先在國內開展手性化合物和手藥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發表論文90多篇,專著4本。獲多項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及中國科學院獎,以及北京市、中國科學院和全國科普先進個人獎。

天文學

何香濤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天文學會會員。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天文學會理事長。當選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研究工作。1984年首批被國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獨自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獲國家科普創作獎,《追逐類星體》獲科技部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曾被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與美國國立基特峰天文臺臺長共同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國際觀測獎,獲中國天文學會張鈺哲獎。2019年榮獲國慶70年紀念章。

航空技術

傅前哨

空軍《航空雜誌》社副編審、《航空知識》雜誌社編委會委員、中國航空史研究會理事。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多個欄目特邀軍事專家。從事科研、科普工作30多年,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數百篇,撰寫主編書籍十餘套。參與和主持多型軍用飛機、無人機的研製,曾任某型軍機研製領導小組技術組負責人,獲得「飛機機身側板」等十多項專利。發明的翼尖渦輪技術獲第四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尤裡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曾被評為空軍先進科技工作者、空軍優秀黨員、成績突出的國防科普作家。被全軍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聘為「全軍常備外宣專家」。

古生物學、恐龍

李建軍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博士,一直從事以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學的科研、科普和展覽等工作。主要研究恐龍足跡,發表相關論文30餘篇,專著3部;並主持過大型野外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著有《生命的歷史與恐龍時代》等科普著作和科普文章;完成了國內20多個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展覽的內容設計和布展指導工作。2011年和2013年兩次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曾獲中國古生物學會頒發的首屆「楊鍾健科學傳播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科普報告會活動清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在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廣泛組織各層次科技工作者開展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各類活動,切實提升我市公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質。

10月,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又將邀請8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到諸暨16個中小學作巡迴科普報告。

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從2013年起每年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來諸作巡迴科普報告,累計已作巡迴科普報告120餘場,已經成為我市一項科普品牌活動。

這麼多厲害的科學家,

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覺得很ZAN呢?

其中走進浣江初中和江東小學

這兩場報告會還可通過

「1963法潤」直播收看

趕緊告訴更多的人吧~

......

來源:科協 | 供稿:嚴立平

原標題:《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航天航空學院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清華新聞網8月8日電 8月6日12點01分,由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王兆魁團隊研製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書記曹炳陽參加發射任務。清華大學先進院、航院部分教師代表以及航院力8班全體同學共30餘人參觀了完整的發射過程。
  • 業內大咖看海南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正當時
    11月24日至25日,許多航天領域大咖齊聚海口,參加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共話航空航天事業的未來。而對於海南如何發展航空航天產業,他們踴躍建言。海南在航空航天產業中佔據重要位置發展航空航天產業,海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國內首顆低軌寬帶5G衛星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邁出「太空網際網路」第一步
    低軌寬帶衛星不僅拉近了衛星與地球的距離,更消弭了數據鴻溝,實現天上、地下暢快通信。為了全世界的流暢通信,銀河航天做了哪些工作?地軌寬帶衛星讓「雲寄錦書」成為現實「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刻畫了古時通信的真實場景,一封錦書聊慰親友間的相思之情。
  • ...發射,布局航空航天產業鏈條——一次海射,崛起一座「東方航天港」
    「東方航天港」全力推進航空航天產業招商,按照「重點先行、全鏈布局,先固後液、陸海聯動」的推進思路,堅持開放式敞開式合作、商業化運營的原則,確立了國有和民營「雙通道」「兩條腿走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模式。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 精心組織一心向「上」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 張學宇:今天凌晨我們用長徵十一固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兩顆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探測器(衛星),這是中科院科技先導二期工程的首發,也是西昌航天發射場的收官。從14個月建成「亞洲第一塔」,到成功發射我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運載火箭;從「澳星保衛戰」無畏逆行搶救衛星火箭,到北鬥收官之星大規模燃料洩回再加注發射;從探月工程7次「零窗口」發射,到59顆北鬥導航衛星百分百成功發射;從長七長五首飛到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
  • 航空航天教育在寧波多所學校破土生根
    高中選修課對接大學預科先修課程    在鄞州中學科藝樓,有一間具備一定研發製造能力的小衛星測控和設計實驗室。這裡的設備,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各研究所接軌;這裡的「研究員」,是十多名對航空航天有著濃厚興趣的鄞中學子;這裡的指導老師,為了提高專業實力,一邊工作一邊就讀哈工大博士航空航天相關專業。
  • 業界大咖與航天網紅並排坐,「中國航天科普大使」全亮相!
    既有蜚聲中外的業界大咖也有廣受追捧的航天網紅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以下除院士按當選時間排序外其他人員按照單位推薦順序歐陽自遠積極參加關於航天的各類科普活動,包括線上的航天新媒體文章與視頻創作,線下的科普宣講活動,以及電臺電視臺的各類科普節目的製作;在傳統媒體渠道發表了多篇遙感、導航方面的科普文章,如《太空探索》《課堂內外(科學Fans)》《科學大眾(中學生)》等刊物,並在《衛星與網絡》及《歐美學人》等雜誌作為專欄作家連續發表多篇航天科普文章;在知乎開設《宇聊聊宇航,衛星工程師晟宇的航天漫談》與《60秒中英法航天切口速成》
  • 「張衡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助力衛星探索地震預測
    我國成功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新華社發  2月2日15時51分,「張衡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首顆我國自主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具備了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的數傳分系統,讓衛星接收到的監測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地傳回地面。
  • 航天「十二五」收官:高分四號發射 同類型衛星中「視力最佳」
    至此,2015年19次航天發射全部成功,將45顆中外太空飛行器成功送入太空,中國航天發射「十二五」任務圓滿收官。 按照計劃,「高分四號」衛星於29日發射後,將在4日後進入地球同步軌道,進行五六個月的在軌測試後投入應用。
  • 我國成功發射銀河航天寬帶通信衛星
    北京商報訊(記者 石飛月)1月16日11時0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銀河航天首發星是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天」)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步入新階段
    2008年12月20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北航體育館參加完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活動後,來到北航圖書館與該校學生親切座談,就大飛機重大專項、繞月工程等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了語重心長的談話。溫總理在講話中指出,造大飛機是國家意志、是戰略考慮,它體現了我們國家科技的興旺發達,是一個標誌,也有很直接的科技意義和經濟效益,一定要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
  • 未來五年中國航空航天將實現八大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將完成開發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成套技術等8大任務和目標。這是記者從10月30日珠海舉行的2006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獲悉的。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壯龍介紹,未來五年中國航空航天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包括:新支線ARJ21-700飛機完成研製取證,進入市場,並實現批量生產;6噸級先進中型通用直升機實現首飛;開發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成套技術;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汙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氣象衛星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50年全景掃描
    新華社西昌12月23日電題: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50年全景掃描李國利、黃國暢、王玉磊隨著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度發射任務圓滿收官。至此,這個中心組建50年來,先後使用10多型火箭實施160多次航天發射,成功將200多個各類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
  • 清華科學衛星:我國首顆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
    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51行走和航天彗星戰略合作 幫助成功發射科普衛星
    2020年7月3日11: 09,中國第二顆青年科普衛星西柏坡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2時45分,航天宇星公司測控大廳的數據顯示,衛星的各項指標正常,正在進行各種在軌測試。在衛星發射之際,51世紀兒童英語與北京航天宇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旨在增強中小學生對航天技術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展示航天科技的魅力。雙方將在科技和教育領域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團結更多航天企業和教育機構攜手合作、協同發展,努力成為航天科學教育的良好合作模式。
  • 發射一顆衛星「也許只要6個月」
    今年1月,我國由民營公司生產的唯一在軌的寬帶網際網路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在酒泉成功發射。一個月後,該衛星又成功完成了首次雙向通信能力試驗,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了低軌Q/V/Ka等頻段通信。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 南海網航空航天科技夏令營:小小水火箭「發射」大夢想
    7月11日下午,由南海網主辦的2017年航天航空科技遊學夏令營的小學員們來到了甲子通航機場,觀看和學習各種載人飛機、無人機以及航空模型飛行器的知識,尤其是水火箭製作課程,讓小營員們樂趣十足。  「這裡有數百架已經退役和正在服役的飛機的模型,你們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嗎?」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來看看廈大的衛星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目前,已發射的適用於海洋觀測的C波段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且成本高,研製周期長。
  •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專業簡介
    航天航空學院  l        集航空、航天、推進等學科為一體  l        成功發射「航天清華一號」微小衛星和「納星一號」  l        力學一級學科在教育部評估中排全國第一  l        院長王永志院士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