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1套綜合頻道和13套新聞頻道直播「美麗中國砥礪奮進」特別報導,聚焦在建中的上海天文館,今天跟著BIM哥先一睹為快。
上海天文館位於浦東新區的臨港新城,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8164m,地上3層,地下1層,包括一幢主體建築,以及一米望遠鏡、太陽塔、青少年探索營等附屬建築。該天文館預計2020年建成開放,建成後將成為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也將成為上海臨港新城的新地標。
1.建築形態優美,構造複雜
上海天文館的建築形態優美、構造複雜,建設過程中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關。其中,大懸挑鋼結構非常罕見,它由二層雙向桁架結構組成,跨度約61米,平面懸挑最大約有36米,屬目前全國最大的懸挑鋼結構;球幕影院為直徑約27米的鋼結構網殼桁架結構;中庭區域的倒穹頂通過72個短柱支座連接於三角架支託的十字型鋼砼梁,每組斜柱的角度不一,斜柱上有鋼牛腿挑出用以固定總長度約為200米的螺旋上升旋轉步道。
2.三大展館連接了人和宇宙
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天象廳球體共同組成了新天文館的主體部分。寓意著月球、地球和太陽的「三球」,通過建築形態、功能和交通流線與軌道運動相互融合,沿著走道長廊將人流自然地引入三大主題館內。
「家園」展區,從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徐徐展開,帶領觀眾漫步太陽系,穿越銀河系;
「宇宙」展區,從時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個角度,全景呈現宇宙奇妙現象,探索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機理;
「徵程」展區,呈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曆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啟發觀眾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3.BIM技術助力建造
由於天文館結構設計均為異形,主體結構均為不規則的異形結構,附屬建築的設計也均以圓弧、球體等異形結構為主,給設計和施工都帶來了較大挑戰。
為此,設計全過程均採用BIM技術,對建築模型及所攜帶的相關信息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各層次的處理,使得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運維由傳統的2D向3D轉變,設計和施工水平都顯著提高。
此外,天文館建築還採用了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態淨化處理、太陽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導光管系統、地源熱泵等技術,致力於打造一座節能、智慧、生態的建築。
上海天文館建立了人們對宇宙的總體認識,激發了人們無限的遐想,讓人們在發現宇宙奧妙的同時,不斷地思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