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從載人巡天到飛抵月球,無一不彰顯中國硬實力。為了讓大家熟悉太空,我國也是下了不小功夫。例如在上海建設這一超級建築,上海天文館是目前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未來建成後將代表中國成為新的世界之最。
為了讓這個天文館落戶上海,諸多專家學者可是付出了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第一座天文館於1957年在北京建城,當時反響非常好。於是人們建議在上海也建設一座。後來由於國家資金周轉問題,該項目被一再被擱淺。時隔半個世紀該工程終於提上日程。
上海天文館於2014年發起國際競標。最終由美國Ennead建築事務所與上海建築設計院聯合中標。2015年正式獲得批覆,總投資5.3億元。該天文館總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除了是全球最大面積的天文館外,在設計時還蘊藏著諸多天文學意義的精巧設計。如果你從高空眺望整個建築,猶如一個外星建築物。他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三體,分別為地球、月球和太陽主體建築,以三個原型構築三體為基本結構,並以圖形軌道環繞,仿佛是太陽附近的星系圖騰。
三個建築主體內依次設有圓洞天窗、倒轉穹頂以及球幕影院。第一個圓洞天窗為整個建築的主入口,並且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圓洞可以投射出相應的光影軌跡。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日晷功能的巨型時鐘。也就是說第一個建築本身就是一臺可以展示時間的天文儀器,把最原始的計時方式用高科技手段展現出來,並融入到整個建築。這可夠新穎吧。
第二個主體為倒置穹頂,猶如一個蓋著的大碗。參觀者進入展區後,可以沿著坡道走到屋頂的倒置穹頂在裡面會顯示整個星空。讓人們忘記現實中的地平線,從而思考宇宙奧秘。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設計,觀眾登上倒置穹頂的走道是南北向設置,這條通道恰好標註了上海天文館子午線,也指明了正南,正北兩個方向。施工方將利用衛星定位系統確定通道指向地理的南北極。
第三個主體是最突出的部分球幕影院,該影院直徑23米。懸掛在一個大型鋼環製成的懸壁上,猶如懸浮在空中,僅靠幾個鋼架支撐,讓觀眾有一種置身於天地之間的體驗。這些異形建築同樣也給整個工程施工帶來了很大難度。
其中涉及多種建築結構模式,此外,還要將這些建築連接起來。不過這些難題都為我國一一攻破,還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在小震時整個建築會保持一定彈性,保證不會受到大的損壞。如果發生大地震,諸多結構部件也能按照工程師們預先設計好的順序依次發生屈服,確保在極端條件下保護建築物內人員安全。上海天文館在2021年擇機全面開放。屆時上海天文館與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共同構成三館合一的大科普格局,讓百姓更加深入了解星辰大海,為中國以後升空探索打下良好基礎。